平上去入四声辨别法II入声归促,汉语承前。溯古追韵,宫商奏弦。--青衿诗话
(2019-10-26 10:00:53)
标签:
文化 |
分类: 诗词知识 |
平上去入四声辨别法II入声归促,汉语承前。溯古追韵,宫商奏弦。
曲式四律
(平上去入)
文/周海燕
入声归促,汉语承前。
溯古追韵,宫商奏弦。
地多方语,时顺平延。
古律多究,常规话前。
2019.1.21.17:23
唐代以后,诗分为两大类:
(一)古体诗
(二)今体诗(近体诗)
古体诗分为两类:
(一)五言古诗,简称五古。
五言古诗每句五个字,全诗字数不拘多少。例:王维的《渭川田家》、李白的《月下独酌》
(二)七言古诗,简称七古。
七言古诗每句七个字,全句字数不拘多少。例: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此外还有一种杂言诗,诗中掺杂着五字句和七字句,甚至有三字句、四字句、六字句、八字句、九字句。但是,一般都把杂言诗归入七言古诗一类。例:李白的《梦游天姥妗留别》
古体诗是继承汉魏六朝的诗体。
今体诗是唐代新兴的诗体。
今体诗在字数、韵脚、声调、对仗各方面都有许多讲究,与古体诗截然不同。我们讲格律,主要是讲今体诗的格律。
今体诗分为两类:
(一)律诗(二)绝句
律诗又分为两类:
(一)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五言律诗每句五个字,共八句,全诗四十个字。例:杜甫的《春望》
另外有一种五言长律(又叫五言排律)每句五个字,全诗共十二句,或更多。例:张巡的《守睢阳诗》
(二)七言律诗,简称七律。七言律诗每句七个字,共八句,五十六个字。例:杜甫的《登高》
绝句又分为两类:
(一)五言绝句,简称五绝。五言绝句每句五个字,全诗四句,共二十个字。例: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二)七言绝句,简称七绝。七言绝句每句七个字,全诗四句,共二十八个字。例:李商隐的《嫦娥》。
练习四声法(天子万福)
四声者何?平上去入是也。现录昔人辨四声歌诀如下:
平生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用力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第一句言平声平道莫低昂者,随口平读,其声不高不低,而尾音自然延长。第二句言上声高呼用力强者,向上高读,其声亢而响亮,并无尾音。第三句言去声分明哀远道者,向下重读,其声哀而且远,而尾音较短。第四句言入声短促急收藏者,向直急读,其声既木且实,亦无尾音。
譬之击鼓,以木槌轻击鼓之中心,其声为"东",是为平声。再击鼓面之四周,则其声为"董",是为上声。
若更在鼓之中心,以木槌重击之,则其声为"冻",是为去声。若以一手扪鼓面,一手重击之,则其声为"笃",是为入声。
总之四声之分,其不同之点有三,平去有尾音,上入无尾音,一不同也。平声和平而尾音长,去声哀远而尾音短,二不同也。上入二声,虽皆无尾音,但上声响而亮,入声木而实,三不同也。能辨此不同之点,然后可与言练习。
练习之法,须将平上去入四字,依照读法,以右手食指作势,读平声时,以指搁于桌之左边,徐徐向右移去,移至右边尽处为止,声亦随之而止。桌之阔,大约以二尺为度。读上声时,以指搁于桌边正中,向上一挑,约离桌面一尺高,而声亦顿止。读去声时,以指离桌而下,重重一指,约离桌面一尺低,而声乃止。读入声时,以指向对面一指,约离身一尺远,而声即止。如是将此四字,每日读一百遍,其声之高下疾徐,不可稍误。历三日,然后易以"东"(平声)"董"(上声)"冻"(去声)"笃"(入声)四字,仍照前法练习。再历三日,则无论何字,一读平上去三声,而入声之字,自然脱口而出矣。若为练习时试验有无错误起见,故将四声之字,再举例于下:(以平上去入为序)
东董冻笃 同动洞独 空孔控哭 蒙蠓梦木 隆拢弄陆 钟肿种烛
松悚宋粟 容拥用浴 江讲绛觉 知指志质 时氏侍日 诗矢试失
医矣意一 基几记吉 私史肆率 离里利律 微尾未物 非诽沸弗
鱼禦御月 渠拒讵掘 居举锯厥 枯苦库阔 途杜度夺 吴午护活
孤古故割 西洗细膝 梨礼例栗 迷米谜密 佳解戒黠 排摆败拔
哀亥爱曷 该改盖葛 台怠队夺 真轸震质 申笋舜室 仁忍润术
音引印乙 旬尽殉疾 文吻问物 芬粉粪拂 元阮愿月 翻反贩发
烦晚万伐 干澣旰割 丸缓换活 滩坦叹脱 删潸疝瑟 间简涧吉
先铣霰屑 笺剪箭节 钱践贱绝 传篆膳舌 坚剪见洁 萧小笑削
辽了料略 腰杳要约 交狡校脚 高槁诰阁 遭早灶作 桃稻盗铎
歌哿个古 科可课窟 麻马祃陌 牙雅夏译 八把霸伯 阳养漾药
张涨帐酌 长丈让若 将奖酱雀 香享饷谑 央养恙约 良两亮略
情静净夕 惊颈敬戟 莺影映益 丁顶钉滴 蒸拯证职 尤有宥亦
仇受授石 邹酒奏责 金锦禁急 阴饮荫邑 含暗憾盍 甘敢绀鸽
盐琰艳叶 奁脸敛猎 咸豏陷洽 缄减鉴甲
二 辨别平仄法
作诗之法,合上平下平声统曰平,合上去入三声统曰仄。平声仄声,绝然不同,一则和柔圆润,一则亢直短促,学者最易辨别。唯有一种可平可仄之字,或可通用,或不可通用,若不加意辨明,非唯失去真解,并犯出韵及不调平仄之病。兹将此种字之可以通用与不可通用者,分别略举于下:
平仄通用者--
衷 平声一东,去声一送,义同,中心也。
供 平声二冬,去声二宋,义同,供奉也。
撞 平声三江,去声三绛,义同,捣也。
贻 平生四支,去声四寘,义同,馈赠也。
…………
平仄不可通者--
风 平声一东,空气相激而成谓之风,去声一送,讽刺也。
缝 平声二冬,弥补也,去声二宋,隙也。
降 平声三江,读如杭,伏也,去声三绛,自上而下谓之降。
为 平生四支,作也,去声四寘,因也。
平仄易混淆的常用字
一、场(下平七阳韵)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
二、俱(上平七虞韵)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杜甫:咏怀古迹)
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三、谊(去声)
长沙不久留才子,贾谊何须吊屈平。(王维:送杨少府贬郴州)
四、茗(上声)
五、令:作「使」字解释时读作平声,详见下文。
六、思
作名词时读作仄声
七、暇(去声)
八、教:作「使」字解释时读作平声,详见下文。
九、倾(平声)
十一、惩(平声)
十二、癸(仄声)
十三、泡(增广诗韵集成列为平声)
十四、探(增广诗韵集成列为平声,但唐人亦有用作仄声者)
万里横戈探虎穴,三杯拔剑舞龙泉。(李白:送羽林陶将军)
蓬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无题)
十五、暝(仄声)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平仄两音意义不同者
疏
仄-名词
难
仄-名词
扇
仄-名词
烧
仄-名词
行
仄-名词
吹
仄-名词
思
仄-名词
乘
仄-名词
从
仄-名词
传
仄-名词
闻
仄-名词
调
仄-名词
论
仄-名词
骑
仄-名词
观
仄-名词
兴
仄-名词
令
仄-名词
教
仄-名词
分
仄-名词
名份
王
仄-动词
衣
仄-动词
冠
仄-动词
荷
仄-动词
间
仄-动词
污
仄-动词染
中
仄-动词
长
仄-动词及长幼
漫
仄-动词
漫出
相
仄-宰相
燕
仄-燕子
翰
仄-翰墨
便
仄-方便
胜
仄-名胜
为
仄-因为
雍
仄-州名
占
仄-占据
扁
仄-形容词
治
仄-形容词
正
仄-形容词
副词
判
仄-判别
不
仄-否定
傍
仄-依
浪
仄-波
强
仄-勉强
施
仄-施舍
当
仄-相称
称
仄-相称合适
要
仄-要不要
旋
仄-副词
俄顷
和
仄-唱和
颇
仄-略有
供
仄-陈设
那
仄-无奈
华
仄-华山
禁
仄-禁止
禁令
殷
仄-雷声
重
仄-轻重
副词
任
仄-听任
任务
平仄两读而意义不变者
醒 虽有平仄两读而意义不变
听 虽有平仄两读而意义不变
看 虽有平仄两读而意义不变
过 虽有平仄两读而意义不变
望 虽有平仄两读而意义不变
忘 虽有平仄两读而意义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