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起承转合的技巧探究--醉月诗苑

(2019-10-25 11:17:14)
标签:

文化

分类: 诗词知识

起承转合的技巧探究


起承转合,即:发生、扩展、转变、总结

起承转合萌芽于《诗经》,完善在西汉时期。

自西汉以来,诗(包括宋朝定型的律诗),都遵守这四个字起承转合这种结构形式,从《诗经》中,就有这个要求。

先秦时期,起承转合这种形式,就已初步发展,由诗经继承而来。

特点是:循序渐进 ,或由小到大,或由内而外。

发展到唐朝,就有了由大到小,由外而内这样反方向的写作手法。

大家注意:这是手法

但万变不离其中

特别是承句,这种写法更明显。

起和合,有相同的地方,也有差异。

起——作为领句,引领全篇。

合——作为总结,总结全篇。

好的律诗或绝句,起句和合句可以互换!当然,是在不考虑格律的情况下。

也就是说,第一句和第八句互换位置,不影响全篇的意境美!

现在,我们来试着改一首诗,看是否有这个效果。

《朝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互换一下起句与合句的位置

轻舟欲过万重山,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犹辞白帝彩云间。

改动几个字就可

起句和合句换个位子 不影响整诗

举例的目的,是说明,起句与合句有相同之处。

但没有区别吗?回答显然是否定的!

起句与合句不同的是:不作结论。

起句作为领句,引领全篇,也是做个概述。

那么,我们平时在写作过程中,就需要注意起句。

就要作通盘考虑,以起句来领导整体。

起句,决不单纯是随便写个景。

这个景,要符合整体的思想。

若不能引领整体,必将导致后面写作过程中,出现无法处理的局面,越写越乱,不知所云。

起句与合句,在精神上(或思想上),完全并完整统一的。

其实,这也是对合句的要求:必须要照应起句!

承、转、合,均紧依起句而来。

依起句而扩展、转变、总结。

 

律诗八句,其实应该每句都和题目有关联

也就是说,不可一句离题!或字面上,或情绪上、意境上。

唐诗宋诗等等历代的诗,为什么美?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起承转合”这个基础。

古代,在蒙学的时期,这四个字,就是学生所必须掌握的内容

是需要长久不断的学习。按照这个规律,作品不仅具有连贯性,并且能够增强可读性、记忆性。

只有通过这起承转合四个字,才能做到,张弛相互存、抑扬顿挫。

我们都知道,诗,以前就是用来唱的,也属于音乐的一部分。

律诗,更是讲究节奏。

节奏,首先第一步,就通过起承转合来完成。

起承转合,就是对整体节奏的一个规定。

起承转合,对每句的要求不一样,这样就避免了机械式的、简单的重复。

起承转合这四个字,强迫作者必须循序渐进的去写作,禁止原地踏步、禁止跳跃式的写作。

起:引领的作用,是引领主题。

承:扩展的作用,是扩展主题。

转:转变的作用,是紧扣主题,相对于起、承的转变。

合:总结的作用,是在引领的基础上,结合扩展、转变,做一个总结。

弄清楚这四者的关系,就完全能够做到连贯性、完整性。

当我们具体写作时,自己就可以检查:句子之间的关系,是密切,还是有距离?

要做到的是:密切

要避免的是:距离

转乃转变,往往是写作中的一个难点

转的目的——就是为了避免平铺直叙。

平铺直叙,会使作品显得单调、没有生机。

尽管平铺直叙,也可以完整的表达作者的意图。

但这样没有波澜的直叙,缺乏生机,影响的就是作品的律动美。

那也就更谈不上有意境了

有节奏,才会有美,既然是节奏,当然就要求连续性!

断裂,是不可能有节奏的。

起承转合这四个方面,分开看,是散的,各有各的功能。

结合起来,就能使作品显得整齐,具有整体的美。

这四个方面,任何一个部分,可以疏、可以密。

这种交替中的相映,就避免了平铺的单调。

好的律诗,起承转合是一个最基本的中心!

还有两个基本点:整体和细节

整体,就是各句之间的协调

不能有相伤或情绪冲突

比如,有的诗作起句是一派春色大好,到了合句却感慨人生无奈!这就是自伤,情绪上的不配合!

也就是景和情的错位!

细节,就是每一分句间的词性或格律要求

包括承句和转句的句型不一等等

下面简单给大家说说起承转合的创作手法,大家先做个简单了解!

 

起承转合的创作手法

1、起笔突兀法

做诗起笔,有明起、暗起、陪起、反起之别。

明起,开口即就题之正意说起,随明见题字

这种写法目前大家用的较多

起句入题就是这个意思

暗起,不就题面或题字说而题意自见。

这个就有点高明了!

陪起,先借他物说起以引申所咏之物。

这个有点“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味道

反起,不说题之正面而先从题之反面着笔。

这个就更难一些了,不过大家恐怕难以驾驭!

大家初学,建议在前三种起句方式上下功夫

起笔,尤以来势突兀为胜,若一涉平淡,便觉句法不挺拔,缺乏振作一新的感觉。

举个例子

和晋陵陆丞相早春游望

杜甫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萍。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大家单看起句

首句拈出“独有”二字,次句便以“惊”字作衬。

一下子就抓住了读者的好奇心

就想去了解这个“独有”和“惊”到底是啥样?

这个起句无疑是相当有参考价值的!

2、承笔衔接法

律诗以第二联为承句,或写意,或写景,要与上联起句衔接,不可松泛。

起句一联,仅浑括大概。

而点醒题意,全在此联,且需留有不尽之意,以开下文转句一联。

那么大家就要知道,这联的价值在于点醒题意!

读到此句,读者就可以明白你的心思了

举个例子

军中闻笛

张巡

岧峣试一临,虏骑附城阴。

不辨风尘色,安知天地心。

门闲边月近,战苦阵云深。

旦夕更楼上,遥闻横笛声。

大家看这个承句

第三、四句写军中情状

紧接上句看见虏骑之悲凄感觉

“不辨”、“安知”都是因为悲而无心!

读到此句,全题之用意点明了。

3 转句呼应法

也就是接承承句之意

以能与前后相呼应而不死板者为佳。

也就是和前后都有关联!

转句注重上下一气,也就是大家常说的不断裂!

举个例子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大家看转句

第五句言兵祸之久,第六句言乡信之重,是全诗最着力处。

而且与首句写乱后景象、合句自伤衰老通篇均相应。

4、合句结束法

合者,结束全诗,或开一步,或放一句,总以“言有尽而意无穷者”为佳构。

举个例子

蜀先主庙

刘禹锡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大家看合句

结句言蜀妓凄凉而不言蜀灭,而蜀灭之意自在其中。

以此结束全题,觉余韵悠然,有缥缈欲仙之致。

下面交流下起承转合的写法

起句

1、明起

所谓“明起”,是开篇就将题面说出,不加任何掩饰。

起句直入主题,适合初学诗者,简单。

2、暗起

暗起,就是起句不见题字,但是含有题的意思在起中。

就是朦胧、含蓄一些

举个例子

  咏石灰

(于谦)

千锤万击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碎骨粉身终不顾,

只留清白在人间。

这是起句不点题,却含题意,给人想象空间大,艺术性比较强。

3、陪起

先借别的事物,然后再引出本题来。

举例 

寒食(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腊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起句不说“寒食”,而用“春城飞花”由来写眼前之景色,从而引出题目来。

4、反起

也就是不从题目正面说起,而从反面引出本题来

举例 

喜外弟卢纶见宿(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沈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霍家亲。

诗本是写喜事的,。

却先从“无邻”“荒”“贫”等悲凉景象写起,以此点出外弟之肯来为“可喜”之事

这个手法大家仔细琢磨,可以在以后的写作中多用。

5、引起

不先说题目,而由眼中所见景物,以引出正意。

举例 

客至(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不说迎客,而是通过“春水”、“群鸥”等景色来引出盼客至的心情

以上五种起句方法,没有主次之分,却有难易之判!目前大家以明起、反起、引起手法为宜。

承句

诗的承接之法,要点是紧接起联,写景色,写情绪,都要不松不紧,若即若离。

与起句的气脉要连贯而不可断了。

接续起联,但不要和起联一样的平行描写,要有所递进,或者舒展。

承联适宜匀称舒缓一些,尽量不要用很突兀很激昂的情绪表达。

先看个例子:

落花  (李商隐)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

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

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来看这颔联“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就是承接首联“花乱飞”的“意”,而更为补足,且亦关合题旨,一脉相承。

 

再看个七绝的例子:

 闺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题目是个“怨”,但起句却不写怨,却写了个“不知愁”,。

这就是前面讲“起法”时说的“反起之法”

第二句,用凝妆上楼的姿态,接着描写那个“不知愁”。意思很连贯吧?

至于真不愁还是假不愁,那交给下面的转句和合句去处理。

一般的来讲,起联点出个意象,或是景,或是情。

承联呢,就是铺展这个意象,把这个意象铺的充分一些,铺足它。目的,就是为后面的“转”打下坚实的基础

但是你要是铺的过分夸张了,突兀了,整大发劲了,后面的“转”就不好处理了。

转句

诗的“转”非常重要。

转本身就是一个小的跳跃,从景到情的跳跃,从量到质的跳跃,从平铺直叙到诗意的高潮。

所谓的转,就是要有一个变化,要有一个提升。

诗本身是个一整体,是句及联的有机组合,哪一部分都很重要,各联各句,各司其职。

律诗的特点,讲究的是工典之美,其中二联是要求对仗的。这个大家都清楚。

形式上看这两联有统一协调性。

但如果你真的把两联写成一个模子,那就失败了。

也就是说,承句和转句的句型不能雷同!

是需要有个变化,在对仗的形式上,在句式的组织上,在意的表达上,都要有个落差,要有变化。

再细究一点,就是动词的位置要变化!

通常写作时,我们为了达到这个效果,通常要采取特殊的手段。

常见的,是采用“疑问句”“否定句”“否定之否定句”等等。这类的句子,具有吸引眼球的效果。

也就是鼓励用流水对!

从构建诗意的角度来说,就是突出“亮点”

举例 

月夜(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主题是月夜,第一、第二句是从正面写的,

而第三句从“月夜”进一层落笔,转到春天之气候,以此来触动春愁。

当然,有进一步,就有退一步!

2.、退一步转法!

是从题目的本意退一步来叙述。

主要是从时空变化上落笔,用时差位差来表现,或者提出一种假设来转。

有点类似于我们写作文时的“倒叙”手法,目的还是形成一定的变化。

举例 

江村即事(司空曙)

罢钓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纵然”二字有“或许如此”及“不过如此”之意。

既能呼应上文之“不系船、正堪眠”,又能照顾下文“只在芦花浅水边”之句。

除去以上两种,还有一类存在争议的转法:

3、反转法

就是从正面描写转为反面描写,是与起承相反的情绪描写。

这类手法因为难以掌握,往往会被认为是转的断裂,故而不提倡大家使用,以免弄巧成拙

合句

就是诗之收尾了,也称为“结”。“结”的重要性大家都很明白,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处理好的。

诗的结,最能体现作者的底蕴厚薄,以及他的写作风格了。

同一个题目,能写出不一样的“结”来!这个大家都能理解!

结有千种,毫无模式可言。

但大体遵循的规律,还是要以扣题为主。

收拢全篇,并发散诗思于诗外,使人读后留有余味为最佳。

于七律而言,因为经常起的比较平稳,所以结的也往往淡然而收。

律诗的结基本是扣合全篇而做一整合得出的结论,或由此展开的联想。

余味淡雅,意境悠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