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词中的倒装句及绝句中的时间处理技巧·醉月诗苑

(2019-09-19 11:19:05)
标签:

文化

分类: 诗词知识

诗词中的倒装句及绝句中的时间处理技巧


一、语法

 

诗,作为是一门语言的艺术,一般情况下它还是要遵循语法的规律的。但诗又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它因受到格律的制约,比如字数呀、平仄呀、押韵呀等等.,所以在语法上又有其自身独特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倒装:当然了 其他文体也是有倒装句的,那么什么是倒装呢?我们写诗,有时候为了平仄与押韵的要求,将符合语法要求的词、成份及句子通过后语前置的方法,这就是倒装。

倒装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A、词的倒装

有些词,根据平仄和押韵的需要,对其前后顺序进行颠倒。比如:天地、东西、千万、古今、往来、辛苦等等,它们可以调换位置天地---地天。东西---西东……这样的颠倒并不会影响意思的表达。

杜甫的《五律?王十五司马弟出郭相访兼遗营草堂资》客里何迁次,江边正寂寥。肯来寻一老,愁破是今朝。忧我营茅栋,携钱过野桥。他乡唯表弟,还往莫辞遥。“还往莫辞遥。”“还往”这是为了平仄的要求倒装;关于词的倒装 很简单哈。但是有的词是不能倒装的。不能一概而论。

 

B、成份的倒装。

就是把句子成份按语法应在后面的,放到前面了。

 

1)主谓倒装

举个例子:如 魏征的 《述怀》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请缨系南越,凭轼下东藩。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平原。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既伤千里目,还惊九逝魂。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恩。季布无二诺,侯赢重一言。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排律哈 “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这句应该咋么理解?也就是说这句话 正确的语序 是啥?古木寒鸟鸣,空山夜猿啼。寒鸟 鸣,夜猿 啼。寒鸟---主语,鸣---谓语哪里的 寒鸟鸣呀---古木上的。

 

2)主宾倒装。

即宾语前置。如 祖咏的《七律?望蓟门》:

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3)补语提前:

如: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按正常的语序,应是:“风折笋绿垂,雨肥梅红绽”这里的“绿垂”与“红绽”都是补语。这个是关于成分的倒装

 

C、句子倒装

 

关于句子的倒装:

有的是半句倒装,有的是整句倒装。

张仲素的《春闺思》中这句“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这个句子 应该正确的顺序 是啥?应该是:昨夜梦渔阳,提笼忘采叶。啥意思呢?就是因为昨夜梦到了渔阳,以至于在今晨仍然在想着梦中的情景,而忘了采叶。这个倒装呢是整个句子倒装的。一是 为了韵,二是 这样写来不俗。

再如 孔仲平的《寄内诗》:

试说途中景,方知别后心。

行人日暮少,风雪乱山深。

 

按一般的顺序应是:

行人日暮少,风雪乱山深。

试说途中景,方知别后心。

虽然这样写诗意上也流畅,但显得过于平直,没有韵味。

 

a,省虚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海日生 残夜,江春入 旧年。省略了 “于 ”字。

还有王维的

菱蔓弱难定,杨花轻易飞,

 

在“蔓”与“花”字后各省去一个“因”字,“弱”与“轻”字后各省去一个“而”字,也就是

因菱蔓弱而难定,因杨花轻而易飞。

这就是几个省略虚词的例子,

 

其实我们写作的时候省略最多的是虚词了。啥是虚词 ?虚词就是没有实际意义的词

 

如:副词、介词、连词、助词、拟声词、叹词 =虚词再看看什么是实词?实词就是有实际意义的词 如:名、动、形、数、量、代=实词

 

b、省实词

明谢榛的《秋闺曲》中这句“可怜南去雁,不为倚楼人”。不为倚楼人 干嘛呀?这“倚楼人”后面省去了“捎书”类似的文字,南飞的大雁呀 也不给倚楼人捎书,对吧?实词的 我们就举这一个例子吧

 

c、省平行语

如:桃叶传情竹枝怨 “枝”后省了一个“传”字,应该是“桃叶传情,竹枝传怨”;“西涧流水东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可以这么理解为:“西涧流水东涧水流,南山云起北山起云”。

 

d、省人名、地名、书名等当然这里能简省的都是有名的。如:“寄到玉关应万里,戍人犹在玉关西”,“玉关”就是“玉门关”,省了一个“门”字,但人们仍然能明白。

再看这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谁知道 省略啥?“王谢”指的是“王导”与“谢安”,大家都明白的。

 

D、互文 :诗中有些字词本应合在一起用的,但有时却因字数、平仄等限制,而被省略了,有点类似于“省平行语”。但这种省是前面省了后面有的,后面省了前面有的,互相表意,所以叫互文。如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全句意思应该是:“万壑树参天、响杜鹃,千山树参天、响杜鹃”,前句省略了“响杜鹃”,后句省了“树参天”;再如 戴复古的“东园载酒西园醉”,应是:“东园载酒醉,西园载酒醉”。“东园载酒”后省了

 

二、绝句的时间处理技巧

 

绝句中时空的处理特别重要。诗的素材不外乎时空情理。理,是一种别趣,而情则往往高度的、复杂的纵横贯穿在时间空间中,借自然时空的推移而若隐若现,人与自然时空奇妙的融合,情感与哲理也和谐的交融于时空景象中。我们摹景寄情说理,每每透过时空实象的交互映射予以形象化的。所以时空的处理非常重要。为理解方便,我将时间、空间,分开讲,今晚主要讲时间的安排问题。

 

1、时间的逐蹙例如:

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这首诗押的是“私韵”, 少小离家老大回,是写出一生中百十年的光阴。乡音无改鬓毛衰。是写出近年以来垂老的光景。儿童相见不相识,是写出两人相见时的片刻。笑问客从何处来。写相见片刻问话的一刹那间。

全诗在时间的长度上愈来愈短,由一生的长度,渐行渐短,到诗的结尾,短到问话的一瞬间了。关于“时间的逐蹙” 说白了就是时间由长变短。时间的逐蹙处理技法 ,在绝句中时最常见的,只是有时不一定很明显。

 

比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第一句写长期做客于他乡,飘泊的时间是漫长的。第二句写佳节来临,时间则固定在节令的某一天了。第三句写重阳日登高。指九月九日这一天的某一时刻,第四句则将时间凝聚在插茱萸的那一瞬间。作者的情感呢也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情感由全面性的感慨趋向了单一性,由虚泛性的感伤,指向特定性。随着时间的,渐行渐短,感慨也愈来愈凝聚

 

【结论】一首绝句,各句中所代表的时间,很少有平行而等长的,为了与情感波动的配合,往往采用一种变率,有时一句代表数千年,有时一句代表数秒钟,这种变率,由时间的冗长而渐,愈到诗的结尾,愈短愈促

 

2、时间的渐长我们还是看黄景仁的

《稚存归索家书》

 

只有平安字,因君一语传。

马头无历日,好记雁来天。

 

在作者吐出“平安”二字的刹那,继而展延成絮絮叮嘱的片刻,再展延到马背上奔波的日子,最后展延到整个雁飞来的季节。这个“时间的渐长”正好和“时间的骤蹙”相反哈。全诗由两人的对话片刻。勾勒出奔波不停的岁月,其时间的处理是一句悠长于一句,感慨也就一句悠长于一句了。

 

再来看一首诗。

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作者:李白第一句写在黄鹤楼头辞别的光景,第二句写出发的目的地和季节,第三句写出发后直到孤帆消失的那段时间,第四句写长江悠悠无穷。全诗时间的处理,由暂别的一瞬间,展延到启行的俄顷,再展延到目送孤帆,再展延到孤帆消失,长江自流,引接入古往今来无穷无尽的境界。

 

当然这首诗的时间与空间的开阔处理的也很高明。随着时间的延展,空间也逐渐开阔,由暂别的黄鹤楼到最后一望无际的长江水。

【结论】一首诗的各句代表的时间长度不一样,起句时很急促。继而略缓,愈到诗的结尾时间愈发漫长,由一段有限的时间,逐渐趋向时间的悠长,乃至时间的无限。但就诗的时间内涵来说,由于时间的拉长,在读者的情绪上也便引起一种悠然不尽的远韵。

 

3、时间的速率啥叫“速率”呢?速率是物体运动的快慢,即速率是速度的大小或等价于路程的变化率。啥叫“时间的速率”呢?指的是景物移动时间的快慢与速度。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一般来说,快速动作能表现紧张或奔放,容易造成喜剧性,缓慢动作能表现沉思或遗恨,容易造成悲剧性。

早发白帝城采用了快速镜头。彩云间的白帝城,只是一个点。由白帝城到江陵,这二个点之间,由长江划成一条千里的线。由于两岸的猿声使线的两侧增加了两个面,在两岸之外又安排了万重山,作者用两点一线加上两个面给作品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立体空间。一叶轻舟在那条线上迅速地划过去,箭也似地瞬息千里,万重山一座接一座地向后掠过去,看也看不清地往后消失,只有猿声像活波的音响一样大声地伴奏,这快速的镜头与不停变换的场景,产生了一种惊心动魄的感觉。“两岸猿声啼不住”这句它是在快速的镜头的过程中略做了一下减速,把时间频率给调节了下来的。

再看一首 李白的 《怨情》 作者:李白

美人卷珠帘,深坐蹙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怨情》和《早发白帝城》所写的速率正好相反,“深坐”两字使诗的律动缓慢下来,“蹙蛾眉”、“泪痕湿”这些都是用静态的画面、缓慢的速率来描写的,使人觉得冗长而难过,全诗自始至终,只用单一的场景,静止的视点,这些都能与缓慢的气氛相调和,用以写怨情,艺术效果奇佳。

【结论】所谓速率,指的是景物移动时间的快慢与速度,有点现代电影中快镜头和慢镜头的意思,时间速率不同,抒情效果不同。

 

4、时间的改造诗中的时间,与实际的时间是不同的,诗人受情绪的影响,所感受到的时间,是随着心情的变化而变化的,有时感到度日如年,有时感到岁月如梭,这些完全根据心理的,将真实世界的实质性的时间改造成抽象的诗的时间

时间在闲散中变的冗长的 例子:

 

“州如斗大真无事,日抵年长未易消。”

陆游的《逍遥》

 

州仅像斗一样大。形容地盘很小。一日呢,像一年那么长,无极消磨呀。这首诗它把空间改造的很小,把时间改造的特别冗长,逍遥永日,就有时间难以打发的感觉。诗人感觉中的时空,是与现实世界中的时空有距离的。

又如 把时间改造很短暂:

 

岁月如流迈,春尽秋已至。

荧荧条上花,零落何乃驶。

 

“春尽秋已至”在春与秋的时序间,根本忽视了夏的存在,把他省略,这种故意的跳脱,使“岁月如流迈”句得到电光般的闪烁即逝证明。下面两句说枝条上的花儿,像奔驰一般,急速的成长与凋谢,这种将原来是静态而缓慢的花开花谢,改造成动态而快速的花开花谢,与上句的时序的跳脱有着动人的配合。这是关于时间的改造的问题。

 

5、时间的压缩时间的压缩,我们从两方面来理解 一是把叙述时间所需要冗长的实质性时间,展现到短暂的诗中,当然需要时间压缩的技巧。二是再诗中仅属一刹那间的感受或想象,却被嵌入一个几百、几千年的历史回顾,也可以说是时间的扩张,压缩与扩张,是一体的两面。下面 用具体的绝句简要说明。

 

再看王昌龄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一个唐代的边城戍守者,望见塞上的明月与边关,忽然想到明月照过秦代,照过汉代,现在照着唐代,这边城啊,守防过秦代的强胡,汉代的强胡、直防到唐代的胡敌,把绵延几百年的历史,用互文的笔法,压缩到一句诗中,而秦时、汉时长征的人儿均都未见会还家乡,而唐代长征守防强胡的人又能有几个生还呢?

这种归纳式的复杂情感,包含了广大的时空,又被压缩到第二句诗中。这古今一样的关月,但却有不同的戍守者,命运却是一样的,除非是汉代的飞将军在这里,胡马才不干来度阴山。这种感触,在当时的戍守者脑海里只是刹那间的浮光掠影,却扩张成几个朝代。所以古今评家对这诗的高评,实质是由于时空的压缩,是诗的强度与密度,达到了顶峰的境界。关于诗的时间的处理技巧就先讲这些吧。

 

渔洋绝句十二法之第五法 要点:以前二句说往事,第三句则用而今、此日等词点明今事,以见今昔之感。创作步骤:

 

【起句】点名时间。时间不可以直接用表时间的的词语

【承句】交代清地点、事情,要紧抱起句,在第一句的基础上延伸扩展。起承两句交代清一件事即可,语意要连属,不可放松。(时间事件是过去发生)

【转句】 将时间拉回到眼前。用此日、而今等词语转接,另述一事,和一、二句过去发生的事情形成鲜明对比

【合句】紧抱第三句 ,将事件叙述完整。并用眼前的景物藏住自己情感,忌讳直接叙述情感。

 

扬子秋残暮雨时,笛声雁影共迷离。

重来三月青山道,一片风帆万柳丝。——江上望青山忆旧二首之一杨子秋残暮雨时,

扬子:地点,秋残,秋天,暮雨,傍晚这些都是说的时间。首句交代了时间,承句在这个时间地点有什么呢,笛声雁影共迷离,大家看到了承句是紧接起句。再看第三句转,完全是撇开了前两句而有那个傍晚潇潇暮雨的场面赚到了眼前:重来三月青山道,眼前是三月,这个三月又与以前看到的是什么不同呢,是一片春天的景色。与前面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合句紧紧的抱住了转句。

再看以下这些例诗:

 

渔阳三月无芳草,客思离情不奈何。

此日淮南好天气,青骢尾蘸鸭头波。——花朝道中有感寄陈其年三首之一

 

白波青嶂非人境,忆住江南过五年。

今日长征老鞍马,菰蒲春雨梦江天。——胡元润画

 

六载隋堤送客骖,树犹如此我何堪。

销魂桥上重相见,一树依依似汉南。——赵北口见秋柳感成二首之二

 

与君五载扬州梦,细马吟春皂荚桥。

岁晚幽州复相送,九门风雪压盘雕。——送陈其年归宜兴二首(之一)

 

故人消息比何如,万里江湖岁又除

山寺到来先一笑,春风石壁见君书。  ——退谷见朱锡鬯李武曾潘次耕蔡竹涛题名

 

剩水残山只益愁,梓州荒绝接隆州。

眼明今日盐亭路,十里鹅溪碧玉流。——鹅溪

 

灞桥杨柳碧毵毵,曾送征人去汉南。

今日攀条憔悴绝,树犹如此我何堪。——灞桥柳

 

照壁孤檠不自聊,隔牕寒雨打红蕉。

惊回一枕乡园梦,身在西川金雁桥。--王士祯《汉州纪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