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瓶新酿醇美醉人─《刘庆霖作品绚诗词卷》赏析

(2019-02-21 21:04:26)
标签:

文化

分类: 诗评

古瓶新酿 醇美醉人 ─《刘庆霖作品选·诗词卷》赏析


古瓶新酿  醇美醉人

─《刘庆霖作品选·诗词卷》赏析

 

应该说,我对刘庆霖先生的诗词产生兴趣,是从“捆星背月归来晩,踩响荒村犬吠声。”(《冬天打背柴》)“一方花色头巾里,三五耗牛啃夕阳。”《 西藏杂感》等这样的诗句开始的。

刘庆霖先生曾对自己的诗作评价为“旧体新诗” 。并撰文阐述其新有三:即思维方式新,表现手法新,语言新。这种“旧体新诗” ,“既保留了旧体诗的形式和优长,同时借鉴和吸纳了新诗的营养” 。就象装在精致酒瓶中的特酿,味道醇厚甘冽,饮后使人沉醉。

习近平同志在《中国文联十大  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古今中外,文艺无不遵循这样一条规律:因时而兴,乘时而变,随时代而行,与时代同频共振” 。同时指出 :“创新是文艺的生命” 。要求文艺工作者,“把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创作全过程,大胆探索,锐意进取,……让作品更加精彩纷呈,引人入胜”。刘庆霖先生就是遵循这一艺术规律,“随时代而行”,在创新的道路上,“大胆探索,锐意进取”的最主动也最自觉的诗人。

品读其作品,探索其创作轨迹,不难发现:无论是构思,还是立意;无论是修辞手法,还是表现方式,诗人无不志在避俗避熟,另辟蹊径,在求新求美上下功夫。其创新亮点集中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创新在于展现作品鲜明的时代风貌。世亊有兴替,时代有变更,昌明之世,往往呈日新月异之象。诗人如能顺应时势,将创作触角伸入其中,其作品必将与之“同频共振”。正如清代学者、诗人赵翼所言:“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论诗》) 。所以,创新的根本在于反映现实,在于展现时代生动鲜明的特征。这一特点,在刘庆霖先生的军旅诗中显得较为突出。如《北疆哨兵》:

 

口令传呼换哨回,虚惊寒乌绕林飞。

秋山才褪军衣色,白雪先沾战士眉。

首联口令换哨惊鸟,点题颇新。尾联人与自然高度融合,铸就一组新的意象,且属对工整、活脱,既有杜工部之句法,更具新生活之意境。又如《军队拉练》:      

四月林中雪乍消,边风吹面绽新桃。

翻山越岭军情急,溪水连冰饮一瓢。

“面绽新桃”,一语双关,可见料峭春风之寒,也显生气焕发之美,“连冰饮一瓢”, 结句利落,更使生气飞扬。两首绝句,一写站岗,一写拉练,通过生动描写,展现当代军人以苦为乐,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情与景,从来就是艺术表现的挛生姐妹。诗人在真实地刻划战士守土戍边,不怕艰苦的英勇风姿的同时,常情不自禁地直抒胸臆,热情地讴歌他们以身许国,矢志报国的高尚情怀,从而成为诗中的一大亮色。如“他年若许天涯老,血洒边关铸界碑” (《北疆哨兵》) 。“终不悔,浇铸和平,甘洒男儿血” (《雨霖铃·界碑思》) 。“以身焐热边关土” (《风入松·边关潜伏》) 。“男儿要用沸腾血,提炼心温供太阳” (《鹧鸪天·雪地巡逻》) 。“三尺钢枪关社稷,一身荣辱系乾坤。” (《故乡边彊行》) 等。此外,在田园诗中,关于乡村风光的描述,也很有时代特色。如《陕北农家》:

秋日阳光篱上爬,一庭果树雀喳喳。

两童疯耍满身土,歪嘴石榴笑露牙。

诗人由外而内,对秋日农家进行了全景式的描绘。在以篱笆、果树为主体的氛围中,悦耳的鸟声,疯耍的兒童,歪嘴的石榴,相映成趣。

而另一首《正午农家》,更从“歇晌”侧面作笔,见物不见人的反衬农家的富庻、闲适与安宁:

果压棠枝偏井台,农人歇晌院门开。

树荫筛下金千点,八九鸡雏啄去来。

两首诗都以明朗的色调,典型的景物,集中展现当代农家庭院美和生活美。而对于那些阻碍社会发展的负面行为,在诗人作品中也有所反映。如《有感》:

怀揣公款乐悠悠,走罢杭州走广州。

堪笑鄱阳湖里雁,年年自费北方游。

诗人借用公款旅游者,自鸣得意地嘲笑湖雁长年自费游的口吻,反过来讽刺公款旅游的不良现象,可谓构思新颖独特。又如讽刺会风泛滥的《陪会》:

无端陪会上层楼,顿觉时间慢似牛。

一脸公文台上坐,三杯茶水腹中流。

把陪会者的感觉和无奈勾勒得维妙维肖。两首作品,都为诗人的忧患意识,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

 

二、创新在于打造作品独特的审美个性。审美个性,即通常所说的创作个性,又称艺术个性。是艺术家的气质,修养,阅历等主观因素,通过创作过程,在作品中体现出来的独有的艺术属性。它是形成艺术风格的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条件之一。但黑格尔认为:“独特性(指审美个性--引者注) 是和真正的客观性统一的” 。这就说明,审美个性是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的有机融合。它既表现为作品的艺术个性,也包含了诗人的个性特质。

作品审美个性的独特性,在于有别于其它形式与內容,特别是艺术价值的独有的自我性。这正象人间的万物一样,无论它们属于哪个种类,都以各自独有的姿态和品格同时存在,且互不雷同。所以,它们是独有的,也是崭新的。在刘庆霖先生大量山水抒情作品中,激荡着一种叱咤风云的磅礴气势。这种气势,表现为卓然不群的独立姿态和新的个性魅力。如《题张家界天子山》:   

手握金鞭立晚风,一声号令动山容。

如今我是石天子,统御湘中百万峰。

天子山原名青岩山,因土家族首领向大坤,率部起义自称天子而得名。金鞭,即天子山的金鞭峰。诗人登山远眺,可能联想到,秦始皇手执金鞭赶山填海的传说,顿觉情思高骞而以“石天子”自许,体现了引领风骚的主人公意识。又如《泰山观日出》:

玉皇顶上雾初开,大小峰峦膝下排。

稳坐松前倚石案,招呼红日见吾来。

本是观看日出,却成了招呼日来。立意新奇,指点江山的意识更加凸显。具有这种个性特征的还如“他年我若掌天文,不扣人间半点春”(《望长白山天文峰》) 。“若使我生千载上,定邀赢政夜谈兵。”(《观兵马俑》) 等。其次,作品的审美个性,还表现为与天地为伍的豪漫气概。这种个性特征,是“天人合一” 的民族传统基因,在作品中的艺术体现。如偏重豪迈的: “喝口天池水,江源在腹中” (《长白山行吟》) 。这种豪情,既来自大自然造物能量的激发,也有作为万物之首的人,对自身蕴含潜力的感知。“江山一握手,天地两知音” 繁星皆旧友,峦峰亦家人”(《入山行》)。体现了人与白然同生共荣、和谐相处、心灵相通的自豪感。如突出浪漫的:“吾本星岩釆芝客,一足不慎落人间” (《上龙潭山》) “心高聊以作山卿,庐结云间十里坪。君若来寻须白昼,夜间我只会天星” (《山居寄友》) 等。

军人气质,文学才气,行文胆识,熔铸了诗人作品独特的艺术品质。实践证明,具有鲜明创作个性的作品,往往能显示其独特的创作风格。我想,如果将带有浓厚的主观因素,但又是契合客观的特定题材、特定内容而体现出来的,独立人格和豪漫气概,作为刘庆霖先生山水诗的艺术风格,应该是比较合适的。

 

三、创新在于极大地拓展作品的艺术张力。张力,原属于物理学名词。指物体在受到拉力作用时,存在于其内部而垂直于两邻部分接触面上的相互牵引力。而诗的张力这一术语的产生,则起于美国诗人、文学批评家艾伦·退特。他在《论诗的张力》一文中说:“我所说的诗的意义就是指它的张力,即我们在诗中所能发现的全部外展和内包的有机整体” 。退特所说的诗的张力,是指诗的语言內涵与外延的意义,以及“比喻的复杂含意”,并称其为“诗的共同的特点”、“单一性质” 。后来,诗的张力,被其他新批评派不断发展引申为,凡诗中两个以上的诗性元素,所形成的不协调、甚至对立的冲击力,使鉴赏者产生新的趣味而得到艺术的享受。这一概念,几乎涵括了诗的结构、节奏、意象、修辞手法、表现方式等所有范畴。

刘庆霖先生自称“借鉴和吸纳了新诗的营养”, 就是选择并大量运用诗词前辈少用的、较为特殊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方式, 以增强作品的张力。

 

1、比喻产生的张力。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例如《故乡边境行》:

边境穿行欲断肠,当年历史巳微茫。

界碑立处杂荒草,一朵花开两国香。

首联写边境往事及其所感,尾联写界碑的确立与价值。运用暗喻的手法,把界碑比做花朵,可谓风马牛不相及,但转觉喻象新颕。且鲜花象征美好和平,从一个“香”字透露出来,更见别致。再如《白海棠》:

“一千万只白蝴蝶,聚在枝头不肯飞” 。以白蝴幉比白海棠花,是化静物为动物。物虽不同类,却显所喻之新之奇之生动。虽未见飞,但似觉翅光万点,扑闪迷人。

 

2、比拟产生的张力。比拟辞格是将物比做人,将人比做物。故为拟人、拟物两种。现以拟人作品为例。如《松花湖晨起》:

清晨最喜岸边峰,一片生机藏此中。

提起林襟轻抖动,半天鸟语乱花风。

读罢此诗,不禁使人发问:“谁扯林襟轻抖动” ?哦!“应为此处岸边峰” 。然而,峰又何能扯起身上的林襟呢?这岂不荒唐!如将峰比做人,矛盾便迎刃而解了。正因如此,也就产生了“半天鸟语乱花风” 这样具有张力美的妙句。 又如《壶口看黄河》:“脚步那堪半天下,情怀不在一壶中” 。伫立壶口,看黄河飞瀑横泻,惊涛狂奔,正象一位顶天立地的巨人,脚步万里,情怀天下,这气势,这力量,足以振聋发瞆,荡人心魄。拟人之妙,岂可小觑。

 

3、通感产生的张力。通感又称移觉。是把人的各种感觉通过比喻和形容沟通起来的修辞手法,分为形容通感和比喻通感。例如《冬天打背柴》:

一把镰刀一丈绳,河边打草雪兼冰。

捆星背月归来晩,踩响村头犬吠声。

此诗首联以打柴的工具、地点、环境作铺垫,尾联则描述归来的时间和诱发的事件。结尾一句因运用了通感手法,使诗的画面一下子变得更具立体感。“踩响村头犬吠声” ,将触觉转移至听觉,以一“响” 字形容“犬吠声” ,可谓一声破寂,惊彻四垠。又如《月桂》:“叶发天风绿,花开月色香” 。此联上句以触觉通于视觉,下句以触觉通于味觉,感觉转移,诗意也因此而丰富,诗味也更加浓郁了。

 

4、联想产生的张力。联想是诗的一种表现方式。它是由一种事物想到与之相关的另一种事物的思维过程。联想虽是想象的初始,但有时会产生奇妙的境象。如《高原军人》:

高原营帐接天襟,耕月犁云亦可闻。

夜里查房尤仔细,担心混进外星人。

由于“营帐接天襟” ,便自然想到会有“耕月犁云” 的声音 ,因而更想到“外星人” 的混入 。接连的联想,虽属无中生有,但又觉得合乎假想逻辑,这一编造的故事,便因此平添了不少幽默感和趣味性。又如《上龙潭山之一》:“喜观岩雪纷崩落,听得残冬倒塌声” 。因“岩雪崩落” 而联想到“残冬倒塌” ,由观象联想到听声。不仅拓宽了意象的空间,更提升了境界的高度。

 

5、化实为虚产生的张力。化实为虚:虚是主观的,实是客观的;虚是抽象的,实是具象的;虚是隐藏的、含蓄的,实是直白的、明朗的。在刘庆霖先生作品中,常常运用化实为虚的方式,使诗的意境灵动超逸,情韵别致。如《清平乐·忆探家》:“瓜籽嗑香秋夜,虫声喂饱乡情” 。此联在化实为虚中,为化具象为粗象的一种。故上句“瓜籽” 为实,“秋夜” 为虚,下句“虫声” 为实,“乡情” 为虚。实虚转化,使诗意更加空灵淡远。再如《登山西悬空寺》:“佛寺半悬崖壁外,禅声多落鸟巣中”上句具象为实,下句粗象为虚。因“佛寺” 悬于“崖壁” ,其上有鸟筑巢于树,故不乏钟磬声、诵经声飘落其中。因虚生象,使诗意益发飘渺悠远。

 

综上引例所析,张力的产生与存在,能使诗意新颕,趣味新奇。实践证明,展现新貌之生动为美,鮮明为美。而具有特质美的新颕与新奇,不正是创新之所求?由此可知,凡是美的,一定是新的。

 

赏评:刘克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