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辞海】之《水神的别名》
(2019-07-07 14:06:18)
标签:
文化 |
分类: 资料 |
【别名辞海】之《水神的别名》
编著:田家双
冰夷
即冯夷。传说中的水神。《山海经·海内北经》:“从极之渊,深三百仞,维冰夷恒都焉。冰夷人面,乘两龙。”郭璞注:“冰夷,冯夷也。”唐 李白《九日登山》:“赤鲤涌琴高,白龟道冰夷。”宋 蒲寿宬《画船》:“世路羊肠姑已之,扁舟我欲问冰夷。”宋 张玉娘《池喧待月》:“冰夷吹海浪,薄雾约云英。”宋 高似孙《九怀·浙水府》:“奏水星兮叫冰夷,横壮气兮海为飞。”明 蒲庵禅师《过海罗汉应供图》:“舳舻蔽天不敢渡,冰夷伐鼓洪涛舂。”清 赵翼《大风从丹徒口出江至瓜洲》:“岂惟封姨肯助势,阳侯冰夷齐赴盟。”近代 奚侗《雾泊辽海同中冷作》:“冰夷邀路嘘神雾,鬼胆如鼷此歇船。”
川后
传说中的水神。三国 曹植《洛神赋》:“于是屏翳收风,川后静波。”吕向注:“川后,河伯也。”南朝 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川后时安流,天吴静不发。”唐 李商隐《拟意》:“去梦随川后,来风贮石邮。”唐 无可《中秋夜君山脚下看月》:“雨师清滓秽,川后扫波澜。”宋 丁无悔《满庭芳》:“云烟千里,分付笑谈中。川后波神效职,潮声细、一鉴涵空。”宋 陈与义《次韵家弟碧线泉》:“川后不愁微步袜,鲛人暗动卷绡梭。”
川灵
指水神。《后汉书·桓帝纪》:“朝政失中,云汉作旱,川灵涌水,蝗螽孳蔓,残我百谷,太阳亏光,饥馑荐臻。”宋 范成大《瞿唐行》:“川灵知我归有程,一夜涨痕千丈生。”宋 员兴宗《平等寺》:“万籁久已息,幽鸣竟天和。川灵如有知,野鸟时惊柯。”宋 李氏《西湖》:“舞凤翔龙拱帝城,秀涵积水驻川灵。”宋 郑清之:“川灵有知龟亦许,异物蜿蜒归掌抚。”宋 喻良能《禹帝祠》:“川灵洎河伯,千古获依凭。”
川祇
水神。南朝 沈约《三日侍凤光殿曲水宴应制》:“川祇奉寿,河宗相礼。”
冯迟
指冯夷,水神。汉 枚乘《七发》:“六驾蛟龙,附从太白。”唐 李善注:“《淮南子》曰:“昔冯迟太白之御,六云霓,游微雾,骛忽荒。许慎曰:冯迟、太白,河伯也。”
冯修
指冯夷,水神。《史记·封禅书》“水曰河,祠临晋。”张守节正义引《太公金匮》:“冯修也。”《云笈七签》卷十八:“雨师神,名冯修,号曰树德。”
冯夷
传说中的黄河之神,即河伯。泛指水神。《庄子·大宗师》:“冯夷得之,以游大川。”成玄英疏:“姓冯名夷,弘农华阴潼乡堤首里人也。服八石,得山仙。大川,黄河也。天帝锡冯夷为河伯,故游处盟津大川之中也。”三国 曹植《洛神赋》:“于是屏翳收风,川后静波,冯夷鸣鼓,女娲清歌。”唐 高适《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坎德昔滂沱,冯夷胡不仁,激潏陵堤防,东郡多悲辛。”清 黄遵宪《由上海至长崎》:“冯夷歌舞山灵喜,一路传呼万岁声。”一说,为河伯之妻。《史记·封禅书》:“水曰河,祠临晋。”张守节正义引《龙鱼河图》。另,上古诸侯名。《竹书纪年·帝芬十六年》:“洛伯用与、河伯冯夷斗。”明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三坟补逸上》:“洛伯、河伯,皆国名也;用与、冯夷,诸侯名也。”
滈池君
水神名。《史记·秦始皇本纪》:“使者从关东夜过华阴平舒道,有人持璧遮使者曰:‘为吾遗 滈池君。’因言曰:‘今年祖龙死。’”裴骃集解:“服虔曰:‘水神也。’张晏曰:‘武王居镐,镐池君则武王也。武王伐商,故神云始皇荒淫若纣矣,今亦可伐也。’”司马贞索隐:“服虔云水神,是也。江神以璧遗滈池之神,告始皇之将终也。”《后汉书·襄楷传》“今年祖龙死” 李贤注引乐资《春秋后传》:“使者郑客入函谷,至平舒,见素车白马,曰:‘吾华山君,愿以一牍致滈池君。子之咸阳,过滈池,见一大梓树,有文石,取以扣树,当有应者,以书与之。’”
河伯
传说中的水神。《庄子·秋水》:“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陆德明释文:“河伯姓冯,名夷,一名冰夷,一名冯迟……一云姓吕,名公子;冯夷是公子之妻。”南朝 鲍照《望水》:“河伯自矜大,海若沉渺莽。”明 胡侍《真珠船·冯夷》:“张衡《思玄赋》:‘号冯夷俾清津兮,棹龙舟以济予。’李善注引《清泠传》曰:‘河伯姓冯氏,名夷,浴于河中而溺死,是为河伯。’太公《金匮》曰:‘河伯姓冯名修。’……《后汉·张衡传》注引《圣贤冢墓记》曰:‘冯夷者,弘农华阴潼乡堤首里人,服八石,得水仙为河伯。’又《龙鱼河图》曰:‘河伯姓吕,名公子,夫人姓冯名夷。’唐碑有《河侯新祠颂》秦宗撰文曰:‘河伯姓冯名夷,字公子。’数说不同。”清 孙枝蔚《黄河舟中》:“居民供柳科,河伯喜倡优。”一说,因国居河上而命爵为伯,如文王之为西伯。《竹书纪年》卷上:“帝芬十六年, 洛伯用与河伯冯夷斗。”《竹书纪年》卷上:“帝泄十六年,殷侯微以河伯之师伐有易,杀其君绵臣。”清 顾炎武《日知录·河伯》:“河伯者,国居河上而命之为伯,如文王之为西伯。”
河冯
即冯夷。因系河神,故称。汉 张衡《西京赋》:“奏《淮南》,度《阳阿》。感河冯,怀湘娥。”晋 陆云《九愍·修身》:“诏河冯以清川,命湘娥而安流。”
河公
水神,即河伯。《汉书·沟洫志》:“皇谓河公兮何不仁,泛滥不止兮愁吾人。”颜师古 注引 张晏曰:“河公,河伯也。”汉 刘彻《瓠子歌》:“不封禅兮安知外,皇谓河公兮何不仁。”宋 苏轼《河复》:“河公未许人力穷,薪刍万计随流下。”宋 陆游《大溪滩折柂》:“溪流乱石似牛毛,雨过狂澜势转豪,寄语河公莫作戏,从来忠信任风涛。”宋 宋无《公无渡河》:“宁登高山莫涉水,公无渡河公不可止。”
河宗
指黄河的水神。即河伯。《穆天子传》卷一:“河宗伯夭逆天子燕然之山……天子授河宗璧, 河宗伯夭受璧西向沉璧于河。”郭璞注:“伯夭,字也。”南朝 谢朓《三日侍华光殿曲水宴代人应诏》:“河宗跃踢,海介夔跜。”唐 杜甫《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自从献宝朝河宗,无复射蛟江水中。”唐 沈佺期《和崔正谏登秋日早朝》:“河宗来献宝,天子命焚裘。”章炳麟《訄书·序种姓上》:“至周穆王,始从河宗柏夭,礼致河典,以极西土。”另,古代以黄河为四渎之宗,因称黄河为“河宗”。亦借指黄河中流一带。《史记·赵世家》:“奄有河宗,至于休溷诸貉。” 张守节正义:“盖在龙门河之上流,岚胜二州之地也。”《史记·赵世家》:“自河宗、休溷诸貉,乃戎狄之地也。”
吕公子
水神,传说中的河神名。《史记·封禅书》“水曰河,祠临晋。”唐 张守节正义:“《龙鱼河图》云:‘河伯姓吕,名公子,夫人姓冯名夷。’”宋 张元干《水调歌头》:“吾道尊洙泗,何暇议伊川。吕公子,三世相,在凌烟。”
壬夫
传说中掌温泉的水神名。唐 韩愈《陆浑山火和皇甫湜用其韵》:“女丁妇壬传世婚,一朝结雠奈后昆。”宋 方崧卿举正:“董彦远曰:当作‘女丁夫壬’。引东山少连曰:‘玄冥之子曰壬夫,娶祝融氏之女曰丁芊,俱学水仙,是为温泉之神。’”亦称“壬公”。宋 苏轼《真一酒歌》:“壬公飞空丁女藏,三伏遇井了不尝。”
水伯
水神。《山海经·海外东经》:“朝阳之谷,神曰天吴,是为水伯。”宋 苏轼《和邵同年戏赠买收秀才》:“狙公欺病来分栗,水伯知馋为出鲈。”宋 陈造《次韵袁宪劳军许浦中路冰合》:“水伯护河银作板,欲留公闹玉壶冰。”宋 方回《虎渡亭观江浪》:“天吴政尔骄,水伯讵敢狎。”明 宋濂《风门洞碑》:“四子爽驰乘四熊,川君水伯扈以从。”明 陈束《泗鼎行赠戴水部》:“才官献瑞何代无,水伯呈祥理应有。”清 昭莲《啸亭续录·张汉潮渡汉江》:“信夫,国祚昌炽,水伯得以默然佑护也。”
水官
即水神。传说中的上古五行官之一。《左传·昭公二十九年》:“龙,水物也,水官弃矣,故龙不生得。”《礼记·月令》“(孟冬之月)其帝颛顼,其神玄冥。”汉 郑玄注:“玄冥,少皥氏之子,曰修,曰熙,为水官。”唐 韩愈《咏雪赠张籍》:“水官夸杰黠,木气怯胚胎。”另,掌管治水、征收鱼税的官。《后汉书·百官志五》:“(郡县)有水池及鱼利多者置水官,主平水收渔税。”《晋书·傅玄传》:“诏曰:‘得所陈便宜,言农事得失及水官兴废……此诚为国大本,当今急务也。’”又,道教所奉天、地、水三神官之一。《宋史·方技传上·苗守信》:“三元日,上元天官,中元地官,下元水官,各主录人之善恶。”
水君
即鱼伯,水神名。晋 崔豹《古今注·鱼虫》:“水君状如人,乘马,众鱼皆导从之。一名鱼伯。”唐 皮日休《初夏游楞伽精舍》:“穴恐水君开,龛如鬼工凿。”唐 皮日休《投龙潭》:“下有水君府,贝阙光比栉。”明 陈继儒《珍珠船》卷一:“水君状如人,乘马,众鱼导从……人马皆有鳞甲如大鲤,手足耳目鼻与人不异。”
水母
水神。《楚辞·王褒<九怀·思忠>》:“玄武步兮水母,与吾斯兮南荣。”王逸注:“天龟水神,侍送余也。”明 陶宗仪《辍耕录·淮涡神》:“泗州塔下,相传泗州大圣锁水母处,缪也。”另,道教修炼术语。《参同契》卷上:“金为水母,母隐子胎。水者金子,子藏母胞。”此指以金属炼金丹。《胎息经》“胎从伏气中结。”幻真先生注:“世人以阴阳气相感结于水母,三月胎结,十月形体具而能生人。修道者常伏其气于脐下。守其神于身内,神气相合而生玄胎,玄胎既结,而生自身。”此指运气炼内丹,即气功。腔肠动物。形似伞,伞盖下中央有口,伞盖周围有很多触手。种类很多,如海月、水母、海蜇等。宋 梅尧臣《虾》:“宫帘织以须,水母凭为目。”
水仙王
宋代西湖旁有水仙王庙,祀钱塘龙君,故称钱塘龙君为水仙王。宋 苏轼《书林逋诗后》:“不然配食水仙王,一盏寒泉荐秋菊。”宋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自注:“湖上有水仙王庙。”
太白
水神名。汉 枚乘《七发》:“六驾蛟龙,附从太白。”李善注引许慎曰:“冯迟、太白,河伯也。”
天吴
水神名。《山海经·海外东经》:“朝阳之谷,神曰天吴,是为水伯。”《山海经·大荒东经》:“有神人,八首人面,虎身十尾,名曰天吴。”三国 嵇康《琴赋》:“天吴踊跃于重渊,王乔披云而下坠。”唐 李贺《浩歌》:“南风吹山作平地,帝遣天吴移海水。”清 张之洞《读史绝句·白居易》:“海图题咏见忧思,浪搅天吴悔已迟。”
无夷
即冯夷。古代传说中的水神名。《穆天子传》卷一:“戊寅,天子西征,鹜行至于阳纡之山,河伯无夷之所都居。”郭璞注:“无夷,冯夷也。”
玄冥
水神。《左传·昭公十八年》:“禳火于玄冥、回禄。”杜预注:“玄冥,水神。”汉 张衡《思玄赋》:“前长离使拂羽兮,委水衡乎玄冥。”另,冬神。《楚辞·刘向<九叹·远游>》:“就颛顼而陈词兮,考玄冥于空桑。”王逸注:“玄冥,太阴之神。”又,北方之神。《汉书·扬雄传上》:“帝将惟田于灵之囿,开北垠,受不周之制,以终始颛顼、玄冥之统。”颜师古注引应劭曰:“颛顼、玄冥,皆北方之神,主杀戮也。”又,旧时指阴间。汉 赵晔《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吾复入,恐不再还,与子长诀,相求于玄冥之下。”又,指北方。唐 杜甫《后出塞》:“誓开玄冥北,持以奉吾君。”又,指冬季。前蜀 韦庄《咏梅》:“不随妖艳开,独媚玄冥节。”
亚驼
神名。宋代出现《诅楚文》刻石三起,其文皆为秦王告求大神制克楚兵。唯大神名称,三刻石各异,其一为亚駞。亚駞,即《礼记·祀器》中所言恶池(今之滹沱河),盖以水名为神名。清 龚自珍《已亥杂诗》:“我请于帝诅于鬼,亚驼巫阳莅鸡豕。”近代 王国维《读史二十首》:“谁向钧天听乐过,秦中自古鬼神多。即今诅楚文犹在,才告巫咸又亚驼。”郭沫若《奴隶制时代·古代文字之辨证的发展》:“秦王向巫咸大神、大沉厥湫及亚驼(滹沱)之神诅咒楚王,刻石沉埋之。”
阳侯
古代传说中的波涛之神。《战国策·韩策二》:“塞漏舟而轻阳侯之波,则舟覆矣。”鲍彪注:“说阳侯多矣。今按《四八目》,伏羲六佐,一曰‘阳侯’,为江海。盖因此为波神欤。”《淮南子·览冥训》:“武王伐纣,渡于孟津,阳侯之波,逆流而击。”唐 骆宾王《晚泊江镇》:“四运移阴律,三翼泛阳侯。”唐 李白《玩月金陵城西孙楚酒楼达曙歌吹日晚乘醉…访崔四侍御》:“谑浪棹海客,喧呼傲阳侯。”清 顾炎武《河上作》:“仰希圣明眷,下戢阳侯波。”另,借指波涛。《楚辞·九章·哀郢》:“凌阳侯之泛滥兮,忽翱翔之焉薄。”马茂元注:“阳侯,波涛之神,这里用作波涛的代称。”晋 葛洪《抱朴子·备阙》:“惠子,上相之标也,而不能役舟楫以凌阳侯。”清 钱谦益《寿福清公六十序》:“捩柁呼号,与阳侯争一旦之命。”
鱼伯
河神名。又称水君。晋 葛洪《抱朴子·内篇·对俗》:“鱼伯识水旱之气,蜉蝣晓潜泉之地,白狼知殷家之兴,鸑鷟见周家之盛,龟鹤偏解导养,不足怪也。”晋 崔豹《古今注·鱼虫》:“水君状如神,乘马,众鱼皆导从之。一名鱼伯,大水乃有之。汉末有人于河际见之。”《随园诗话》卷一:“余亦在席上,命门人杨蓉裳仿之,咏《钱》云:‘鱼伯飞来后,平添利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