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辞海】之《风的种类》(四卷)之二
(2019-07-06 18:12:32)
标签:
文化 |
分类: 资料 |
【别名辞海】之《风的种类》(四卷)
风
风
流动的空气。《庄子·齐物论》:“大块噫气,其名为风。”
和风
温和的风。多指东风、春风。三国 阮籍《咏怀》:“和风容与,明日映天。”唐 杜甫《上巳日徐司录林园宴集》:“薄衣临积水,吹面受和风。”宋 晏几道《浣溪沙》:“二月和风到碧城,万条千缕绿相迎。”宋 曹勋《青玉案》:“正怕和风都过了。”宋 赵彦端《鹧鸪天》:“檀郎若问芳笄记,二月和风弄柳条。”宋 程垓《菩萨蛮》:“和风暖日西郊路。游人又踏青山去。”明 薛蕙《人日》:“晖晖晴日透帘帷,冉冉和风扬鬓丝。”
恒风
持续不停的大风。《书·洪范》:“曰咎征:曰狂,恒雨若……曰蒙,恒风若。”孔传:“君行蒙暗,则常风顺之。”《宋史·志》卷二十:“旧说以恒风、脂夜之妖,华孽、臝虫之孽,牛祸、黄眚、黄祥,皆属之土,今从之。”明 马愈《马氏日抄·风异》:“庚午二月六日大风,尘沙蔽天,屋瓦皆飞……予曰:此恒风也。”
花信风
人们把花开时吹过的风叫做“花信风”,意即带有开花音讯的风候。宋
徐俯:“一百五日寒食雨,二十四番花信风。”《岁时记》曰:“一月二气六候,自小寒至谷雨。四月八气二十四候,每候五日,以一花之风信应之。”宋
蔡伸《生查子》:“几番花信风,数点笼丝雨。”宋
胡风
北风。汉 蔡琰《悲愤诗》:“处所多霜雪,胡风春夏起。”南朝 颜延之《阳给事诔》:“朔马东骛,胡风南埃。”南朝 鲍照《学刘公干体》:“胡风吹朔雪,千里渡龙山。”唐 李白《白纻辞》:“寒云夜卷霜海空,胡风吹天飘塞鸿。”唐 孟郊《长安道》:“胡风激秦树,贱子风中泣。”宋 吴龙翰《昭君怨》:“盈盈泪眼边月照,萧萧愁鬓胡风吹。”
黄风
挟带黄沙的大风。宋 王令《送聱隅黄先生》:“黄风吹土截天横,瘦马眷鞭驱不行。”明 李梦阳《送李帅之云中》:“黄风北来云气恶,云州健儿夜吹角。” 明 王弼《次韵答苏延平》:“百五又当寒食边,黄风浊浪滞归船。”宋 林季仲《寄题赵丞相独往亭诗》:“欲知今日中兴业,已定黄风独往时。”
黄雀风
夏天的东南风。晋 周处《风土记》:“五月风发,六日乃止。黄雀风,是时海鱼变为黄雀,因以名之。”《太平御览·天部》卷十:“黄雀风,濯枝雨。”濯枝雨,指农历五、六月间的大雨。
回风
旋风。《楚辞•九章》:“悲回风之摇蕙兮,心冤结而内伤。”《古诗十九首》:“回风动地起,秋草萋已绿。”唐 杜甫《对雪》:“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清 曹寅《惠山纳凉歌》:“柳上一蝉鸣不已,柳下回风激流水。”清 钱谦益《宝严湾枫林》:“白杨萧萧响空谷,长似铃铎悲回风。”另,旧时高级官员坐堂之前,手下吏役要向他报告。这种报告,叫回风。《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难逢夫》:“巡捕官回风已毕,解审牌出。”又,曲名。《洞冥记》:“于芝生殿唱《回风》之曲,庭中花皆翻落。”
惠风
和风。三国 嵇康《琴赋》:“清露润其肤,惠风流其间。”晋 王羲之《兰亭集序》:“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唐 李白《赋得鹤送史司马赴崔相公幕》:“归飞晴日好,吟弄惠风吹。”宋 张浚《南乡子》:“迟日惠风柔,桃李成阴绿渐稠。”宋 毛并《风流子》:“惠风骀荡,暖蒸红雾,淑景辉迟。”宋 陈岩《东藏源》:”腻雨增多树色深,惠风吹转药苗新。“另,喻仁政。汉 张衡《东京赋》:“惠风广被,泽洎幽荒。”
蕙风
东风。晋 左思《魏都赋》:“珍树猗猗,奇卉萋萋,蕙风如薰,甘露如醴。”唐 陆龟蒙《送琴客之建康》:“蕙风杉露共泠泠,三峡寒泉漱玉清。”五代 毛熙震《浣溪沙》:“弱柳万条垂翠带,残红满地碎香钿,蕙风飘荡散轻烟。”宋 柳永《倾杯乐》:“禁漏花深,绣工日永,蕙风布暖。”宋 周邦彦《看花回》:“蕙风初散轻暖,霁景澄洁。”明 杨慎《江陵别内》:“蕙风悲摇心,兰露愁沾足。”
火风
炎热的风。唐 李绅《趋翰苑遭诬构四十六韵》:“火风晴处扇,山鬼雨中呼。”宋 曹勋《病起有感》:“生死去来浑付梦,火风煎迫谅非坚。”宋 释子淳《静上人病以偈贻之》:“火风地水合为身,犹若晴空一点尘。”元 王哲《西江月》:“堪叹火风地水,为伊合造成形。”
疾风
急剧而猛烈的风。《庄子·天下》:“(禹)沐甚雨,栉疾风,置万国。”南朝 鲍照《出自蓟北门行》:“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唐 元稹《授刘悟检校司空幽州节度使制》:“劲草可以受疾风,盘根然后见利器。”清 孙枝蔚《雨》:“久雨眠荒寺,疾风吹晚钟。”另,喻剧烈的变故。三国 曹冏《六代论》:“是以圣王安而不逸,以虑危也;存而设备,以惧亡也。故疾风卒至而无摧拔之忧,天下有变而无倾危之患矣。”又,气象学术语,指蒲福风级七级风。
积风
指汇聚在一起的旋风。《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宋 苏轼《次前韵寄子由》:“胡为适南海,复驾垂天雄。下视九万里,浩浩皆积风。”宋 程公许《寿李子先》:“滴露能将三画吞,积风少忍六月息。”明 俞允文《送王明善》:“威凤集珍条,积风限高翔。”
季风
随季节而改变风向的风,主要是由海洋和陆地间温度差异造成的。冬季由大陆吹向海洋,夏季由海洋吹向大陆。也叫季候风。宋 苏籀《程待制迈父求挽词》:“太古衣冠绮季风,庞眉鹤骨似霜松。”
尖风
刺人的寒风。唐 李商隐《蝶》:“只知防浩露,不觉逆尖风。”宋 梅尧臣《次韵永叔新岁书事见寄》:“尖风细细欲穿帘,残雪微销冻结檐。”宋
葛胜仲《西江月》:“寂寂回廊小院,冥冥细雨尖风。”宋
楝花风
春风。二十四番花信风之一,楝花风正值暮春谷雨时节。宋 于革《春晚》:“已是春寒仍禁火,楝花风急子规啼。”宋
陈希声《春日田园杂兴五首》:“榆夹雨酣新水滑,楝花风软薄寒收。”宋
箭风
谓向人直射的隙风。唐 徐铉《题画石山》:“羽客藏书洞,樵人取箭风。”唐 元稹《景申秋八首》:“瓶泻高檐雨,窗来激箭风。”宋 高似孙《纬略·避风》:“孙思邈论卫生,以为人当避暗风、箭风。”另,谓箭疾行中带来的风。《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久闻足下手中无敌,今日请先听箭风。”
金风
西风,秋风。晋 张协《杂诗》:“金风扇素节,丹霞启阴期。”李善注:“西方为秋而主金,故秋风曰金风也。”唐
李白《酬张卿夜宿南陵见赠》:“当君相思夜,火落金风高。”宋
秦观《鹊桥仙》:“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宋
劲风
强劲有力的风。另,指介于微风和飓风之间的风。唐 宋之问《冬宵引赠司马承祯》:“明月的的寒潭中,青松幽幽吟劲风。”宋 袁燮《黄叶》:“黄叶纷纷舞劲风,反膏收液岁成功。”明 谢榛《哀哉行》:“厩马北驱嘶故主,劲风吹断枯桑枝。”唐 唐彦谦《夜蝉》:“翠竹高梧夹后溪,劲风危露雨凄凄。”
景风
南风。《史记·律书》:“景风居南方。景者,言阳气道竟,故曰景风。”三国 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方今蕤宾纪时,景风扇物,天气和暖,众果具繁。”蕤宾,乐律名,配阴历五月。唐 李白《过汪氏别业》:“星火五月中,景风从南来。”宋 刘辰翁《贺新郎》:“昨上云台占云物,占得景风南至。”元 侯善渊《益寿美金花》:“景风初现,宝适祥云乘九变。”另,东南风。《淮南子·地形训》:“东南曰景风,南风曰巨风。”又,东风。南朝 任昉《王文宪集序》:“望侧阶而容贤,候景风而式典。”刘良注:“景风,东风也。”又,祥和之风。《尸子》卷上:“祥风,瑞风也。一名景风,一名惠风。”《列子·汤问》:“景风翔,庆云浮。”《法苑珠林》卷七:“李巡曰:‘景风,太平之风也。’”
巨风
南风。《吕氏春秋·有始》:“南方曰巨风。”高诱注:“离气所生。一曰凯风也。”《淮南子·地形训》:“南方曰巨风。”宋 陈士徽《广阴亭诗》:“巨风吹天,振海浪如屋。”宋 黄大受《公安》:“巨风携银山,性命鸿毛轻。”明 黄辉《自军庄寻滴水岩下作》:“振衣恺风随,始觉微尘重。”
飓风
风力等于或大于12级的风。破坏力极大。唐 白居易《送客南迁》:“飓风千里黑,苋草四时青。”唐 元稹《送崔侍御之岭南》:“飓风狂浩浩,韶石峻崭崭。”唐 顾云《天威行》:“飓风忽起云颠狂,波涛摆掣鱼龙僵。”唐 韩愈《泷隶》:“飓风有时作,掀簸真差事。”唐 李肇《唐国史补》卷下:“南海人言,海风四面而至,名曰飓风。”《太平御览·南越志》:“熙安间多飓风。”
俊风
大风。俊,通“骏”。《大戴礼记·夏小正》:“正月,启蛰……时有俊风,寒日涤冻涂。”戴德传:“俊者,大也。大风,南风也。”顾凤藻集解:“俊,与‘骏’通。《尔雅》曰:‘骏,大也。’”
凯风
和暖的风,指南风。《诗·邶风·凯风》:“凯风自南,吹彼棘心。”三国 陈琳《宴会诗》:“凯风飘阴云,白日扬素晖。”晋 陶潜《和郭主簿》:“凯风因时来,回飚开我襟。”明 王问《斋中听谈琴师弹归去来辞》:“凯风来自南,飘飘吹带襟。”另,《诗经》篇名。该诗赞美孝子,以指代感念母恩的孝心。《隶释·汉敦煌长史武斑碑》:“孝深凯风,志洁羔羊。”南朝 谢庄《宋孝武宣贵妃诔》:“仰昊天之莫报,怨凯风之徒攀。”宋 陈深《寿元俞治中》:“凯风荡清淑,秦溪钟妙英。”宋 苏颂《送朱郎中寿昌通判河中府》:“邶诗咏凯风,以成孝子志。”
颽风
南风。汉 王褒《洞箫赋》:“其仁声,则若颽风纷披,容与而施惠。”汉 班固《幽通赋》:“飖颽风而蝉蜕兮,雄朔野以扬声。”
恺风
和风。后指南风。《淮南子·地形训》“南方曰巨风。”高诱注:“一曰恺风。”明 黄辉《自军庄寻滴水岩下作》:“振衣恺风随,始觉微尘重。”
枯风
干燥的风。唐 孟郊《秋怀》:“冷露多瘁索,枯风饶吹嘘。”宋 董嗣杲《此君轩》:“僧指旧基埋积雨,鸟翻新箨起枯风。”宋 员兴宗《遗任子渊省元六首》:“枯风掩我情,零露泫我泪。”
狂风
猛烈的风。唐
杜甫《绝句漫兴》:“谁谓朝来不作意,狂风挽断最长条。”唐
腊风
腊月的寒风。唐 卢仝《冬行三首》:“腊风刀刻肌,遂向东南走。”宋 曾巩《多雨》:“杂花万株红与紫,腊风吹开不可数。”
鲤鱼风
九月风,秋风。南朝 梁简文帝《艳歌篇》:“灯生阳燧火,尘散鲤鱼风。”唐
李商隐《河内诗》:“后溪暗起鲤鱼风,船旗闪断芙蓉干。”冯浩笺注引《提要录》:“鲤鱼风,乃九月风也。”宋
厉风
大风,烈风。《庄子·齐物论》:“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成玄英疏:“厉,大也,烈也。”唐 慧皎《高僧传》:“勒令执袈裟角,唯闻厉风之响,不复觉倦,须臾至寺。”唐 沈佺期《登瀛州南城楼寄远》:“四荣摩鹳鹤,百拱厉风飙。”明 沈德符《野获编》:“次晨厉风震荡,从官辟易,至不能成礼而罢。”另,指西北风。《吕氏春秋》:“西北曰厉风。”又,喻以高尚的行为激励影响。《隶释·汉孝廉柳敏碑》:“君清节俭约,厉风子孙。”又,疠风。麻风病。唐 王冰:“始为寒热,热成曰厉风。”
丽风
即厉风。西北风。丽,通“厉”。《淮南子·地形训》:“何谓八风?东北曰炎风,东方曰条风,东南曰景风,南方曰巨风,西南曰凉风,西北曰飂风,西北曰丽风,北方曰寒风。”
楝花风
春风。二十四番花信风之一,时值暮春。宋 关澥《绝句》:“野艇归时蒲叶雨,缲车鸣处楝花风。”宋 何梦桂《再和昭德孙燕子韵》:“处处社时茅屋雨,年年春后楝花风。”宋 仇远《更漏子》:“楝花风,都过了,冷落绿阴池沼。”元 李致远《迎仙客》:“吹落红,楝花风,深院垂杨轻雾中。”清 顾贞观《画堂春》:“回首楝花风急,催归暮雨霏霏。”
炼风
大风暴前的微风。唐 郑熊《番禺杂记》:“飓风将发,有微风细雨,先缓后急,谓之炼风。”
凉风
秋风。《礼记·月令》:“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晋 陆机《拟明月何皎皎》:“凉风绕曲房,寒蝉鸣高柳。”唐 李白《秋思》:“芜然蕙草暮,飒尔凉风吹。”另,凉爽的风。晋 陶潜《与子俨等疏》:“尝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清 龚自珍《论私》:“夏有凉风,冬有燠日,天有私也。”又,西南风。《淮南子·地形训》:“西南曰凉风。”《国语·周语下》“以遂八风”三国 韦昭注:“西南曰坤,为瓦为凉风。”又,仙山名。《淮南子·地形训》:“县圃、凉风、樊桐,在昆仑阊阖之中。”《水经注》:“昆仑之丘,或上倍之,是谓凉风之山,登之而不死。”
蓼风
秋风。汉 蔡邕月令章句》:“仲秋白露节,盲风至,秦人谓蓼风为盲风。”宋 晏殊《句》:“江城嘉号木芙蓉,金蕊琼萼绽蓼风。”明 高濂《玉簪记·追别》:“天空云淡蓼风寒,透衣单,江声凄惨。”
冷风
寒冷的风。《庄子•则阳》:“夫冻者假衣于春,暍者反冬乎冷风。”唐 徐铉《送蒯司录归京》:“迁客临流倍惆怅,冷风黄叶满山城。”宋 柳永《二郎神》:“乍露冷风清庭户,爽天如水,玉钩遥挂。”宋 邓肃《南歌子》:“皓月明腮雪,冷风乱鬓云。”明 谢榛《重九雨中怀弟》:“门掩菊花人独卧,冷风疏雨过重阳。”另,喻消极言论。如,他在背地里刮冷风。
烈风
暴风,疾风。《书·舜典》:“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孔颖达疏:“烈风是猛疾之风。”南朝
沈约《连珠》:“臣闻烈风虽震,不断蔓草之根。”唐
杜甫《古柏行》:“落落盘踞虽得地,冥冥孤高多烈风。”唐
列风
暴风。列,通“烈”。《汉书·王莽传》:“《书》曰:‘纳于大麓,列风雷雨不迷。’”按,《书·舜典》作“烈风雷雨弗迷。”《汉书•王莽传下》:“乃壬午哺时,有列风雷雨发屋折木之变。”宋 朱淑真《代谢人见惠墨竹》:“非惟苍悴列风轻,对之自觉清人肉。”
裂叶风
指农历八月所刮的秋风。南朝 梁元帝《金楼子·志怪》:“八月中,风至吹叶上,伤裂有似绫纨,故风为蒲萄风,亦名裂叶风。”清 高士奇《天禄识余》:“《洞冥记》:裂叶风,八月风也。又《列子》曰:猎叶之风。”
冽风
寒风。楚 宋玉《高唐赋》:“紬大弦而雅声流,冽风过而增悲哀。于是调讴,令人婪凄,胁息曾。”
泠风
小风,和风。《庄子·齐物论》:“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成玄英疏:“泠,小风也。”《吕氏春秋·任地》:“子能使子之野尽为泠风乎?”高诱注:“泠风,和风,所以成谷也。”南朝 谢灵运《初往新安桐庐口》:“既及泠风善,又即秋水驶。”唐 李白《登太白峰》:“愿乘泠风去,直出浮云间。”《新唐书•柳宗元传》:“蒸为清氛,疏为泠风。”宋 白玉蟾《三曲仙机岩》:“织就霓裳御泠风,玉梭随手化成龙。”
飂风
西风。《吕氏春秋·有始》:“西方曰飂风。”高诱注:“兑气所生,一曰阊阖风。”《太平御览·时序部》卷十:“《符瑞图》曰:立秋,西方阊阖风至。一名飂风。”
柳风
春风。唐 温庭筠《更漏子》:“兰露重,柳风斜,满庭堆落花。”宋 李曾伯《贺新郎》:“恨柳风、不为留连住。”宋 刘辰翁《如梦令》:“寂历柳风斜倚,错莫梦云难记。”元 贡师泰《遣怀》:“日入柳风息,月上花露多。”元 郭钰《四时词》:“美人调笑渡江去,半榻柳风棋不收。”清 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柳风麦浪,涤荡襟怀,殊有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之致。”
柳絮风
柳絮飘飞时节的风。指春风。宋 作向子諲《鹧鸪天》:“都将泪作梅黄雨,尽把情为柳絮风。”清 钮琇《觚剩续编·棉村丽句》:“(尚棉村)次日以所作来示,片纸零书,琳琅触目……《醒》云:‘重门夜静梨花雨,孤馆春寒柳絮风。’”
龙卷风
风力极强而范围不大的旋风,形状像一个大漏斗,风速往往达到每秒一百多米,破坏力非常大。在陆地上,能把大树连根拔起;在海洋上,可以把海水吸到空中,形成水柱。
绿杨风
春风。唐 刘禹锡《经东都安国观九仙公主旧院作》:“门开青草日,楼闭绿杨风。”唐 白居易《戏醉客》:“醉客请君开眼望,绿杨风下有红旗。”唐 韦庄《玉楼春》:“绿杨风送小莺声,残梦不成离玉枕。”宋 贺铸《临江仙》:“鸦背夕阳山映断,绿杨风扫津亭。”宋 王之道《浣溪沙》:“堤边草色翠如铺,绿杨风软鸟相呼。”宋 姜夔《湖上寓居杂咏》:“堤畔画船堤上马,绿杨风里两悠悠。”
律风
指和风。《汉书·律历志》:“至治之世,天地之气合以生风;天地之风气正,十二律正。”颜师古注引孟康曰:“律得风气而成声,风和乃律调也。”后因以“律风”指和风。《乐府诗集·郊庙歌辞·唐祀圆丘乐章》:“烂云普洽,律风无外。”宋 晏殊《辛春日词》:“青幡乍帖宜春字,翠旆初迎入律风。”
岚风
带着山林雾气的风。岚,山中雾气。唐 权德舆《送张周二秀才谒宣州薛侍郎》:“湖月供诗兴,岚风费酒钱。”宋 罗荣祖《题灵岩》:“岚风飞净明彩霞,四字八纮皆望里。”
落梅风
农历五月的季风。汉 应劭《风俗通》:“五月有落梅风,江淮以为信风。”宋 张耒《新春》:“水乡清泠落梅风,正月雪消春信通。”宋 宋祁《桃》:“为就东君得早红,年年开趁落梅风。”宋 苏氏《踏莎行》:“暗香浮动月黄昏,落梅风送沾衣袂。”元 张翥《浣溪沙》:“昨夜花前送玉钟,绿鬟歌罢落梅风。”另,曲调名。《剪灯新话·渭塘奇遇记》:“女为吹《落梅风》数阕。”
霾风
阴风。宋 王安石《霾风》:“霾风摧万物,暴雨膏九州。”宋 杨时《送陈几叟南归》:“霾风霄雨湿征裾,隔雨楼台半有无。”宋 李廌《鼎足桧》:“油云委地墨欲滴,霾风拂雨炎天凉。”宋 曾巩《追租》:“试起望遗村,霾风振墟落。”
麦风
即麦信。江淮间指农历五月的信风。唐 白居易《和微之四月一日作》:“麦风低冉冉,稻水平漠漠。”唐 王建《田家行》:“五月虽热麦风清,檐头索索缲车鸣。”唐 朱庆余《酬萧员外见寄》:“麦风吹雨正徘徊,忽报书从郡阁来。”唐 徐凝《玩花》:“花到蔷薇明艳绝,燕支颗破麦风秋。”宋 汪藻《过临平》:“麦风能起柁,梅雨不鸣江。”
盲风
疾风。《礼记•月令》:“盲风至,鸿雁来,玄鸟归,群鸟养羞。”郑玄注:“盲风,疾风也。”孔颖达疏引皇氏曰:“秦人谓疾风为盲风。”宋 梅尧臣《泊寿春龙潭上夜半黑风破一舟》:“盲风吼空来,不识前山遮。”宋 刘克庄《归至武阳渡作》:“夹岸盲风扫楝花,高城已近被云遮。”明 刘基《夏日杂兴》:“盲风怪雨蛟龙喜,荒楚寒芜燕雀愁。”
猫掌风
在平静的天气里吹皱水面的微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