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月诗苑 绝句的创作之渔洋绝句第七法至第十二法
(2018-01-12 23:41:32)
标签:
文化 |
分类: 诗词知识 |
绝句的创作之渔洋绝句第七法
1【要点】
一二句就题直起,亦直赋眼前景、心中情,第三句以叙写人事转接,而结句则必由实返虚,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读渔洋最须注意此等处,以其有神韵也。
2【起句】
直接切题以眼前景兴起。
3【承句】
紧抱首句,进一步将眼前的景扩展,为三四句 做铺垫,注意语意的联属。
4【转句】
第三句以叙写人事转接,即【实接 】仔细揣摩叙写人事句。
5【结句】
宕开一笔,以景结。
例诗:
翠羽明珰尚俨然,湖云祠树碧于烟。
行人系缆月初堕,门外野风开白莲。
——再过露筋祠
吴头楚尾路如何,烟雨秋深暗白波。
晚趁寒潮渡江去,满林黄叶雁声多。
——江上
玉牕清晓拂多罗,处处凭栏更踏歌。
尽日凝妆明镜里,水晶帘影映横波。
——秦淮杂诗十四首之十二
东风作意吹杨柳,绿到芜城第几桥。
欲折一枝寄相忆,隔江残笛雨潇潇。
——寄陈伯玑金陵
乍疏乍密秧针雨,时去时来舶趠风。
五月行人秣陵去,一江风雨昼蒙蒙。
——金陵道上
江上渝歌几处闻,孤舟日暮雨纷纷。
歌声渐过乌奴去,九十九峰多白云。
——广元舟中闻棹歌
东坡东涧绿成阴,刺史当年思爱深。
想见竹枝歌舞处,木莲花映水林檎。
——询白公东坡不得二首
潇潇寒雨渡清流,苦竹云阴特地愁。
回首南唐风景尽,青山无数绕滁州。
——清流关
西连丰沛走中原,风色萧萧野渡昏。
一望孤城天接水,乱山合沓是彭门。
——荆山口待渡
渔阳绝句十二法之第八法
1 要点:
第四句为主,用否定词作结,然第三句亦不可轻忽,多用时间状语或转折连词、因果连词与之有一呼应。
2 要点解读 :
主题落在第四句,通过否定句,加强语气,让诗味延伸于诗外。第三句与第四句之间的要顺,呼应要紧,三四句多用因果关系的复句。一二句多是渲染与铺垫,交代清地点、场景即可。全诗的重心应放第四句。
3 创作步骤:
(1)注意空间景物配置的透视关系,或由近而远,或由远而近。景物的大小关系要合乎空间透视原理。
(2)第四句提升主题,从另一个角度切入,在表述上用否定句加强语气,突出诗味,否定词要出现在第四句。
(3)第三句和第四句的关系要呈因果等关系的复句句型形式。
例诗:
三月秦淮新涨迟,千株杨柳尽垂丝。
可怜一样西川种,不似灵和殿里时。
——秦淮杂诗十四首之四
潮落秦淮春复秋,莫愁好作石城游。
年来愁与春潮满,不信湖名尚莫愁。
——秦淮杂诗十四首之五
新歌细字写冰纨,小部君王带笑看。
千载秦淮呜咽水,不应仍恨孔都官。
——秦淮杂诗十四首之八
传寿清歌沙嫩箫,红牙紫玉夜相邀。
而今明月空如水,不见青溪长板桥。
——秦淮杂诗十四首之十
十里清淮水蔚蓝,板桥斜日柳毵毵。
栖鸦流水空萧瑟,不见题诗纪阿男。
——秦淮杂诗十四首之十四
万山堆里看云松,曲崦幽溪复几重。
为爱泉声过林去,不知烟寺远闻钟。
——华山道中即事
十二年前乍到时,板桥一曲柳千丝。
而今满目金城感,不见柔条踠地垂。
——赵北口见秋柳感成二首之一
涛声东走海陵仓,蛾子纷纷割据场。
三百年来陵谷变,居人犹是说张王。
——秦邮杂诗六首之
渔洋绝句第九法
1 方法:
第四句作诘问,第三句或呼应,或不呼应。
2 要点解读:
第四句作诘问,是本法的最大特点。在绝句的特点那讲,我们学习了绝句用各种问句,是绝句的特点之一。第三句,呼应或者不呼应,但无论呼应或者不呼应,其语脉万不可断裂。
3 创作要点
一是 注意第三句的虚实承接
二是 注意第四句作诘问
三是 注意第四句和第三句意脉的联属
例诗:
桃叶桃根最有情,琅玡风调旧知名。
即看渡口花空发,更有何人打桨迎。
——秦淮杂诗十四首之三
芦荻无花秋水长,澹云微雨似潇湘。
雁声摇落孤舟远,何处青山是岳阳。
今年孟冬河水乾,万夫畚锸聚河干。
行河使者黄符下,敢道无衣风雪寒。
——秦邮曲二首(之二)
江乡春事最堪怜,寒食清明欲禁烟。
残月晓风仙掌路,何人为吊柳屯田。
——真州绝句五首之五
小桃初红柳垂阴,甓社湖中花水深。
鸦头十五竹枝曲,不听歌声何处寻。
——秦邮杂诗六首之六
嘉陵江上泊舟时,戍鼓初停月上迟。
已听寒潮不成寐,谁家横笛怨龟兹。
殿脚三千事已非,隋堤风物尚依稀。
玉蛾金茧飘零尽,谁见杨花日暮飞。
——宿州东门道曰汴堤古隋堤也作隋堤曲
大槐坂上逐车尘,争效先生折角巾。
至竟清流解亡国,望门投止是何人。
——郭有道墓
例诗中前两句实写,第三句虚写,第四句作诘问,并与第三句相呼应的诗来。
嘉陵江上泊舟时,戍鼓初停月上迟。
已听寒潮不成寐,谁家横笛怨龟兹。
——夜泊双漩子闻笛
这首尤其明显,一二句实写,是不是对景物的描写呢,第三句的虚写,是不是作者主观心理上的描写。大家可以总结一下。
渔洋绝句第十法
1.要点
此法前三句皆写今事,而第四句则归结到诗人身上,追忆往昔,但不具体说出,自有无限风流蕴藉。这与法五第三句点明今事固不相同。
2.要点解读
一二三句点明时间地点场景,写今事。第四句写往事,但不具体说出啥往事,点到即可。
具体啥往事,就让别人去想像吧。。。
注意,时空中的时间变,空间并没变,前三句所描写的今天空间和后一句所写的往昔空间是统一空间。万不可前三句写今天的颐和园,后一句却写到几年前的人民大会堂里去。
3.创作
一是,一二三句写今事,注意第三句的接转,要若即若离。因为前三句如写今事,第三句往往容易平顺无跌宕。因此,在第三句一定要让诗的内容提升,不能和一二句抱的太紧。
二是,第四句必须有标注往昔时间的词。往昔的事万不可说破。点到就行,不要过于实在。
例诗:
日暮东塘正落潮,孤篷泊处雨潇潇。
疏钟夜火寒山寺,记过吴枫第几桥。
——夜雨题寒山寺寄西樵礼吉二首之一
新月高高夜漏分,枣花帘子水沉薰。
石桥巷口诸年少,解唱当年白练裙。
——秦淮杂诗十四首之十一
新钓槎头缩项鳊,楚姬玉手鲙红鲜。
万山潭水清如昨,只忆襄阳孟浩然。
——万山
渔洋绝句十一法
1 要点:
上法前三句皆是烘托,结句归结自身。
2
前三句时空、场景的描写,目的主要是为第四句起铺垫的作用。
因此,前三句铺垫得到位,第四句就容易出彩,所以本法,重点应放前三句,第四句点明自己即可。
3 创作过程:
一是前三句交代清楚时空与场景,为第四句做铺垫。
二是第四句归结到自身上。
例诗:
长江如练布颿轻,千里山连建业城
草长莺啼花满树,江邨风物过清明。
——江上望青山忆旧二首之二
凿翠流丹杳霭间,银涛雪浪急潺湲。
布帆十尺如飞鸟,卧看金陵两岸山。
——大风渡江三首之一
三月嬉春射雉城,钵池新水縠纹生。
紫云低唱灵雏拍,爱忍春寒坐到明。
风俗淮南古禁烟,红桥解褉雨晴天。
酒徒散尽杨枝别,说着花朝一惘然。
——花朝道中有感寄陈其年三首之二、三
沈黎东上古犍为,红树苍藤竹亚枝。
骑马青衣江畔路,一天风雨望峨眉。
——夹江道中二首之一
渔洋绝句十二法
一 要点:
此法诗中必要有对偶(但不一定对仗),或一二句对,或三四句对,或在句中对。既用对偶,复有领起或总结,诗中胎息则一气奔腾直下矣
二 解读:
此法诗中必要有对偶(但不一定对仗),或一二句对,或三四句对,或在句中对。
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已经上过对联课,学习掌握对联的基本要求,所以这里就对偶和对仗的概念和大家说说。
【对偶】与【对仗】是两个概念,是两种语言形式,二者有相同之处,但也有不同之处。
【对偶】是一种修辞格。它是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这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谐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和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
格律诗词的对仗使语言音韵和谐,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达到表现形式上的高度完美。
因而格律诗词的对仗要求也就甚为严格,符合上述原则的诗词联句便是对仗的;否则就是不对仗或对仗不工稳。
绝句的对仗有三种情况:
第一是前两句,即诗的第一联对仗:
熏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苏轼《望湖楼醉书》)
第二是后两句,即诗的第二联对仗: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李白《军行》)
第三是全诗两联都对仗,: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还有一种是 【句中对】
这也是对仗的一种,一句之中某些语词自成对偶,也称当句对。
当句对用在句中,有灵活多变、抑扬顿挫的效果。
如:
野水自添田水满,
晴鸠却唤雨鸠归。
这是当句对的一个典型的例对:野水"[田水"互对.[晴鸠"[雨鸠"互对,而上下联又遥遥成对.十分工整。
又如白居易的<寄韬光禅师>中也有一首:
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
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声下界闻.
全诗共四句,不仅名句之中有当句对.非有妙思者不能为。
当句对也称“句中自对”,是对联格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则和技巧。当句对中也有工对和宽对,尤以宽对最具魅力,利用当句对宽对的技巧,可以大大拓宽对联创作的思路。例如嵌字、嵌名联,使用当句对规则可以将两个不同词性的字嵌在同一个位置。
例诗:
昨上京江北固楼,微茫风日见瓜洲。
层层远树浮青荠,叶叶轻帆起白鸥。
—瓜洲渡江二首之一 (这里如果一定要找当句对,远树---青荠
翠华寂寂罢宸游,苑树声凄碧水流。
一片败荷千点叶,灵波宫外不胜秋。
——叶欣离宫秋晓(一片荷对千点叶)
家住茱萸湾复湾,年年三月上茅山。
白沙江边吹笛去,赤山湖上赛神还。
——茅山进香曲四首(之一)(3、4句对)
宿鸟惊寒解报更,夜闻林雨达天明。
迢迢绝涧千重瀑,寂寂中峰一磬声。
——德云庵晓起
长乐坡前雨似尘,少陵原上泪沾巾。
灞桥两岸千条柳,送尽东西渡水人。
——灞桥寄内二首
红叶碛边红叶飞,黄鱼沱上黄鱼肥。
百丈牵江怯西上,三巴迎客好东归。
——棹歌(12对34对)
敬请关注醉月诗苑ylpzzysy,投稿邮箱145105727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