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辞海】之《疾病的别名》
(2019-07-05 15:51:46)
标签:
文化 |
分类: 资料 |
【别名辞海】之《疾病的别名》
编著:田家双
暗疾
隐于体内不易发觉或治疗的疾病。清 袁枚《随园诗话》卷二:“女曰:‘周先生富贵中人,何以身带暗疾?我为君除之,作润笔资。’解裙带授药一丸。周幼时误吞铁针着肠胃间,时作隐痛,服后霍然。”另,隐疾,羞于明言的病。清 毛祥麟《对山余墨•石珻》:“且有暗疾,衣葛时,腋臊胜兰麝也。”
病患
疾病;患病者。唐 白居易《仲夏斋戒月》:“初能脱病患,久必成神仙。”元 关汉卿《绯衣梦》第一折:“我觑了你面颜,休忧愁染病患。”元 白朴《董秀英花月东墙记》:“我想陈世英,为色事所迷,在那病患之中。不看见这八景象,怎得痊可,我如今将法力摄他魂魄前来,与桂花仙子相见者。”萧红《生死场》:“母亲回到屋中一边烧饭,一边叹气,她体内像染着什么病患似的。”京剧《沙家浜》第五场:“寻来草药医病患,弄清敌情就回还。”
病疾
疾病。《墨子•天志中》:“人之所不欲者何也?病疾祸祟也。”汉 焦赣《易林•旅之蒙》:“火宿口中,民多病疾。”《汉书•韩信传》:“人有病疾,涕泣分食饮。”另,犹病革。病重。《北齐书•段荣传》:“今病疾如此,殆将不济,宜善相翼佐,克兹负荷。”北齐 颜之推《还冤记•羊聃》:“聃病疾,恒见简良等曰:‘枉岂可受,今来相取,自由黄泉。’经宿死。”
病魔
喻人所患的疾病。即像魔鬼一样害人的疾病。多指长期重病。宋 刘克庄《题倪鲁公诗后》:“击蒙何止闻童稚,遣疟犹堪去病魔。”元 孟汉卿《魔合罗》第二折:“干着我贩卖南昌利钱好,急回来早又病魔缠着。”明 李介《天香阁随笔》卷一:“病魔日夕成吾懒,春昼如年只下帘。”清 黄景仁《金缕曲》:“叹年来病魔穷祟,公然作横。”
缠疾
谓疾病缠身,久久不愈。唐 韩愈《祭周氏侄女文》:“缠疾中年,又命不永。”
常疾
经久不愈的病。《庄子•人间世》:“上有大役,则支离以有常疾不受功。”晋 王羲之《杂帖五》:“足下常疾何如?不得近问,邑邑。”另,指久病者。《管子•幼官》:“养孤老,食常疾,收孤寡。”《晋书•列传》第四十七章:“司徒谟顷以常疾,久逋王命,皇帝临轩,百僚齐立,俯偻之恭,有望于谟,若志存止退,自宜致辞阙庭,安有人君卑劳终日而人臣曾无一酬之礼。”
陈疴
指积久不愈的疾病。
沉痼
历时较久顽固难治的病。唐 元稹《梦游春七十韵》:“直气在膏肓,氛氲日沉痼。”唐 皮日休《奉酬鲁望惜春见寄》:“十五日中春日好,可怜沉痼冷如灰。”宋 苏辙《和王巩见寄三首》:“幽忧脱沉痼,清梦惊婉娩。”宋 金履祥《后数日姚学林用前韵言别因别举》:“养此俊明真大器,发予沉痼有佳篇。”宋 蒲寿宬《题瀑布图后》:“震掉若弗容,俄然脱沉痼。”
沉疾
重病。亦指患重病。唐 张读《宣室志》卷二:“吾少年弃家,学浮屠氏,迨今年五十,不幸沉疾。”宋 苏轼《孔毅甫妻挽词》:“云何抱沉疾,俯仰便一世。”宋 陆游《皇帝御正殿贺皇太子笺》:“某久婴沉疾,已迫颓龄。”宋 曾巩《秋怀》:“远梦频迷忆故人,客被初寒卧沉疾。”
明 杨循吉《抄书》:“沉疾已在躬,嗜书犹不废。”王闿运《莫姬哀词》:“子婴沉疾,蒙犯风沙。”
沉疴
久治不愈的病。《晋书•乐广传》:“客豁然意解,沉疴顿愈。”南朝 何逊《七召》:“今欲道足下以卫生之秘术,怡神之妙道,譬愈我于沉疴,若起尸于仙草,宁愿闻乎?”唐 钱起《卧病,李员外题扉而去》:“沉疴不冠带,安得候蓬荜。”《三国演义》:“孔明听罢,哑然而笑曰:“譬如人染沉疴,当先用糜粥以饮之,和药以服之,待其腑脏调和,形体渐安,然后用肉食以补之,猛药以治之,则病根尽去,人得全生也。”清 秋瑾《精卫石》:“美雨欧风,顿起沉疴宿疾;发聋振聩造成儿女英雄。”
沉绵
疾病。经久不愈之疾病。唐 杜甫《送高司直寻封阆州》:“长卿消渴再,公干沉绵屡。”宋 陆游:“沉绵久未平,寂寞闭柴荆。危叶先霜坠,残萤冒雨明。”宋 洪迈《夷坚丙志•太仪古驿》:“迪以疾故,亦解官还乡,沉绵累月,乃得脱。”清 唐孙华《视张彤友病时已不能食》:“故旧沦亡感逝川,岂知君病又沉绵。”
疢疾
疾病。《周礼•考工记•弓人》:“老牛之角紾而昔,疢疾险中。”郑玄 注:“牛有久病则角里伤。”宋 陆游《病起杂言》:“国不可无灾眚,身不可无疢疾。无灾之国乱或更速,无疾之身死或无日。”明 宋濂《樗散生传》:“生修善药以活疢疾者,有功于民甚博。”清 唐甄《潜书•卿牧》:“去苛敛,如药石之攻疢疾。”另,犹忧患。《孟子•尽心上》:“人之有德慧术知者,恒存乎疢疾。”明 归有光《昭慈孟皇后》:“古所谓疢疾生智慧者与。”又,疵病。汉 董仲舒《春秋繁露•人副天数》:“物疢疾莫能为仁义,唯人独能为仁义;物疢疾莫能偶天地,唯人独能偶天地。”
疢痗
疾病,忧伤。南朝 谢惠连《西陵遇风献康乐》:“积愤成疢痗,无萱将如何?”清 刘岩《病中杂诗》:“困尔以疢痗,加之以艰辛。”另,忧思成病。
疵瘕
腹中结块之疾。《淮南子•精神训》:“病疵瘕者,捧心抑腹,膝上叩头,踡跼而谛,通夕不寐。”另,指责。唐 柳宗元《同刘二十八院长寄澧州张使君八十韵》:“入郡腰恒折,逢人手尽叉。敢辞亲耻污,唯恐长疵瘕。”宋 苏轼《辨道歌》:“何须横议相疵瘕,众口并发鸣群鸦。”
明 郭登《楸子树》:“心淳语直意真率,肝胆相照无疵瘕。”
瘅疾
热病。汉 王充《论衡•顺鼓》:“其有旱也,何以知不如人有瘅疾也。祷请求福,终不能愈,变操易行,终不能救;使医食药,冀可得愈;命尽期至,医药无效。”
笃疾
重病。《后汉书•张楷传》:“建和三年,下诏安车备礼聘之,辞以笃疾不行。”晋 葛洪《神仙传•李八百》:“卿为吾家使者,勤苦历年,常得笃疾,吾取医欲令卿愈。”另,不治之病。晋 葛洪《抱朴子•道意》:“况年寿难获于令名,笃疾难除于愆责。”《元典章•吏部六•儒吏》:“勒医工某,验得某人两手脉证,元因风邪传入心经,致使精神恍惚,喜怒悲乐不常,言语讹乱,不别亲疎,已成笃疾,久远不堪医治。”
遁疾
隐藏的疾病。《云笈七签》卷三二:“凡脚汗勿入水,作骨痺,亦作遁疾。久忍小便,脉冷,兼成冷痹。”
恶疾
谓难以医治的疾病。《公羊传•昭公二十年》:“何疾尔?恶疾也。”何休注:“谓瘖、聋、盲、疠、秃、跛、伛、不逮人伦之属。”特指癞病,即麻风病。《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伯牛有恶疾。”裴駰集解引包氏曰:“牛有恶疾,不欲见人,孔子从牖执其手。”宋 李昌龄《乐善录•刘贡父》:“晚年得恶疾,须眉堕落,鼻梁断坏,苦不可言。”清 俞正燮《癸巳类稿•足阳明经胃府脉证》:“崔言得疾,眉发自落,鼻梁崩倒,肌肤得疮如疥,皆目为恶疾。”另,喻恶劣的癖好。《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而且多死一个鸦片鬼,世上便少一个传染恶疾的人。”
二竖
病魔。语出《左传•成公十年》:“公梦疾为二竖子,曰:‘彼良医也,惧伤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医至,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后用以称病魔。晋 葛洪《抱朴子•贵贤》:“二竖之疾既据而募良医,栋桡之祸已集而思谋夫,何异乎火起乃穿井,觉飢而占田哉!”明 郑若庸《玉玦记•索命》:“伯有今为厉,二竖还乘衅。”另,指危害国运的奸佞小人。唐 张说之《赠户部尚书河东公杨君神道碑》:“协心五朝,戡勦二竖,奋飞比落,推戴中宗。”《宋史•徐侨传》:“今女谒,阉宦相为囊橐,诞为二竖,以处国膏肓。”
发瘕
即发症。《太平广记》卷二百一十八:“宋明帝宫人腰痛牵心,每发则气绝。众医以为肉症。徐文伯诊曰:发瘕也。以油灌之,吐物如发,引之长三尺,头已成蛇,能动摇,悬之滴尽,唯一发尔。”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谷一•胡麻》:“发瘕腰痛。”
烦疴
亦作烦痾。扰人的疾病。唐 韦应物《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烦疴近消散,嘉宾复满堂。” 宋 赵蕃《初八日微雨明日犹有凉意作两绝句》:“不堪积暑滞烦疴,幸甚新凉脱网罗。”宋 赵蕃《简元衡》:“政须闻妙语,一为洗烦疴。”明 刘基《赠医士黄元之》:“更向蓬莱下神水,并与人世清烦痾。”明 吴维岳《病怀》:“烦疴违客愿,虚馆闭秋风。”
伏疾
隐疾。喻隐患。《后汉书•段颎传》:“匈奴、种羌,并擅其地,是为癕疽伏疾,留滞胁下,如不加诛,转就滋大。”《新唐书•列传》卷一百一十六:“源顿首受诏,谓使者:伏疾年耄,不堪趋拜。”《太平御览•道部》卷十三:“云芝英不择日而修合,治三尸伏疾,服食一剂,则谷虫死,则三尸枯。”
固疾
痼疾。长久不愈之病。《礼记•月令》:“行春令,则胎夭多伤,国多固疾。命之曰逆。”郑玄注:“生不充性,有久疾也。”《汉书•王商传》:“太后前闻商有女,欲以备后宫,商言有固疾。”《后汉书•本纪•光武帝纪下》:“是夏,京师醴泉涌出,饮之者固疾皆愈。”《后汉书•列传•光武十王列传》:“正立十四年薨,子孝王广嗣。有固疾。”《后汉书•列传•皇甫张段列传》:“臣素有固疾,恐犬马齿穷,不报大恩,愿乞冗官,备单车一介之使,劳来三辅,宣国威泽,以所习地形兵势,佐助诸军。”
痼疾
积久难治的病。《东观汉记•光武帝纪》:“是时醴泉出于京师,郡国饮醴泉者,痼疾皆愈,独眇蹇者不瘥。”晋 葛洪《抱朴子•微旨》:“抱痼疾而言精和鹊之技,屡奔北而称究孙吴之算,人不信者,以无效也。”《明史•高巍传》:“母萧氏 有痼疾,巍左右侍奉,至老无少懈。”另,患痼疾的人。《南齐书•武帝纪》:“八月乙卯,诏‘吴兴、义兴水潦,被水之乡,赐痼疾笃癃口二斛’。”又,喻长期养成不易改变的癖好。《旧唐书•隐逸传•田游岩》:“高宗幸嵩山……谓曰:‘先生养道山中,比得佳否?’游岩曰:‘臣泉石膏肓,烟霞痼疾,既逢圣代,幸得逍遥。’”宋 刘克庄《鹧鸪天》:“前度看花白发郎,平生痼疾是清狂。”金 元好问《寄杜莘老》:“绿囊自是君家物,医得烟霞痼疾无?”清 唐甄《潜书•格定》:“求胜求名,士之痼疾也。”
锢疾
痼疾。经久难治的疾病。锢,通痼。《礼记•问丧》:“然则秃者不免,伛者不袒,跛者不踊,非不悲也,身有锢疾,不可以备礼也。”《汉书•贾谊传》:“失今不治,必为锢疾。”颜师古注:“锢疾,坚久之疾。”宋 苏轼《赐苗授辞免恩命不许断来章批答制》:“而卿辞以锢疾,岂所望哉!”宋 曾丰《续赴罗少卿饭坐上点和前韵》:“孤吟成锢疾,旅坐失牢愁。”宋 敖陶孙《借山谷后山诗编于刘宜之司户因书所见呈宜》:“了知诗崇力排摈,谁言锢疾蟠膏肓。”另,喻指经久难改的恶习、缺点。清 钮琇《觚賸•语字之异》:“粤中语少正音,书多俗字……然而师以训弟,父以训子,授受相沿,遂成锢疾。”
横疾
犹暴病。《宋书•殷景仁传》:“道矜子恒,太宗世为侍中、度支尚书,属父疾积久,为有司所奏。诏曰:‘道矜生便有病,更无横疾。恒因愚习惰,久妨清序,可降为散骑常侍。’”《梁书•列传》卷二十七:“奉赐手令,并缪道臻宣旨,伏读感咽,肝心涂地。小人无情,动不及礼,但禀生霡劣,假推年岁,罪戾所钟,复加横疾。”
患疾
疾病。《前汉书平话》卷中:“何将通衣服拽住:‘大夫,你早来念甚来?你是何患疾?’”《三国志平话》卷上:“学究分付张觉:‘名方医治天下患疾,休要人钱物。’”另,弊端。《三国志•吴书•张严程阚薛传》:“权以访泽,泽曰:‘盛明之世,不宜复有此刑。’权从之。又诸官司有所患疾,欲增重科防,以检御臣下。”
秽疾
不洁之病;恶病。汉 应劭《风俗通•山泽•五岳》:“十月曰合冻,腊月曰涸冻,正月曰解冻,皆太守自侍祠,若有秽疾,代行事法。”
积瘕
指腹中结块的病。多由血瘀、气滞、痰积等所致。《史记•扁鹊仓公列传》:“齐中尉潘满如病少腹痛,臣意 诊其脉,曰:‘遗积瘕也。’”唐 柳宗元《报崔黯秀才论为文书》:“今吾子乃始钦钦思易吾病,不亦惑乎?斯固有潜块积瘕,中子之内藏,恬而不恬,可怜哉!其卒与我何异?”《药性歌括四百味》卷四:“醋醋消肿毒,积瘕可去,产后金疮,血晕皆治。”
积疴
久病,旧病。南朝 谢灵运《邻里相送至方山》:“含情易为盈,遇物难可歇。积疴谢生虑,寡欲罕所阙。”宋 翁卷《酬友人》:“积疴因疲薾,焉得愁闷除。”宋 薛师点《酬答张安抚伯玉先生》:“寡交率天性,积疴攻妙药。”
疾疢
泛指疾病。晋 刘琨《答卢谌书》:“譬由疾疢弥年,而欲一丸销之,其可得乎?”《隋书•经籍志三》:“医方者,所以除疾疢,保性命之术者也。”明 宋濂《赠惠民局提领仁斋张君序》:“苟失其养,内感于七情,外感于六气,而疾疢即生焉。”清 恽敬《祭张皋文文》:“绵绵疾疢,言与死邻。”另,病害。《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臧孙曰:‘季孙之爱我,疾疢也;孟孙之恶我,药石也。美疢不如恶石。夫石犹生我,疢之美,其毒滋多。’”唐 吴兢《贞观政要•规谏太子》:“但悦意取容,臧孙方以疾疢;犯颜逆耳,《春秋》比之药石。”又弊端。《后汉书•左雄传》:“监司项背相望,与同疾疢,见非不举,闻恶不察,观政于亭传,责成于朞月,言善不称德,论功不据实,虚诞者获誉,拘检者离毁。”又疾苦,困苦。宋 苏轼《县榜》:“其裕民之德,固已浃肌肤而沦骨髓矣,然犹慊然忧下民之疾疢,无良剂以全济。”
疾颠
疯癫。唐 陆龟蒙《樵人十咏•樵叟》:“不知冠盖好,但信烟霞活。富贵如疾颠,吾从老岩穴。”另,急速颠覆、失败。《国语•周语下》:“高位寔疾颠,厚味寔腊毒。”晋 张悛《为吴令谢询求为诸孙置守冢人表》:“亲与项羽对争存亡,逮羽之死,临哭其丧……且暴兴疾颠,礼之若旧,残戮之尸,乃以公葬。”宋 王安石《辞免司空表》:“宠灵覃被,危厉增加,位高疾颠,力少任重。”
疾痼
疾病经久难治。《晋书•王述传》:“日复一日,而年衰疾痼,永无复瞻华幄之期。”宋 叶适《宿觉庵记》:“所居山延袤十里,有江月松风之胜,依而寺者十数。余亦在其下,苦疾痼,非人事酬答不妄出。”宋 陆游《寓叹》:“疾痼方求药,秋高未制衣。”宋 赵蕃《寄克斋舅氏》:“兴来亦复吟哦否,读罢何当疾痼痊。”宋 赵蕃《二十六日与公择步松岭而返》:“春初更和悦,我亦除疾痼。”
疾患
泛指疾病。《左传•桓公六年》“不以隐疾。”晋 杜预注:“隐痛疾患,辟不祥也。”晋 葛洪《抱朴子•讥惑》:“疾患危笃,不堪风冷,帏帐茵褥,任其所安。”《北史•隋纪下•炀帝》:“年七十已上,疾患沉滞不堪居职,即给赐帛,送还本郡。”另,患病。《晋书•王述传》:“臣忝端右,而以疾患礼敬废替,犹谓可有差理。”《南史•宋纪上•武帝》:“荆州刺史刘道规疾患,求归。”唐 韩愈《顺宗实录四》:“上自初即位,则疾患不能言,至四月益甚,时扶坐殿。”又,疾苦。宋 叶适《沉元诚墓志铭》:“君既重其县人,县将有大虑,必待君而后决。君同其疾患,时其阙蠹,起而谋诸。”
疾疚
泛指疾病。《韩非子•显学》:“与人相若也,无饥馑疾疚祸罪之殃独以贫穷者,非侈则墯也。”陈奇猷集释:“疚,病也。”唐 张籍《别段生》:“行役多疾疚,赖此相扶持。”宋 吴芾《立春》:“更若此身无疾疚,快哉天地一闲人。”《醒世恒言•李玉英狱中讼冤》:“人间夫妇愿白首,男长女大无疾疚。”
疾疴
疾病。喻祸害。《后汉书•西羌传论》:“羌虽外患,实深内疾,若攻之不根,是养疾疴于心腹也。”清 黄宗羲《明儒学案》:“疾疴痛痒,相连相关,不但父母兄弟,推之一切,莫不皆然,亦以其中通也。”
疾痗
忧思成病。元 揭傒斯《春莫闲居寄城西程汉翁十五韵》:“舒卷信在襟,萧寂固所安。经春僒疾痗,抚时增懦孱。”
疾竖
病魔。宋 陆游《病后登山亭》:“睡魔欺茗薄,疾竖怯丹灵。”宋 陆游《道室书事》:“道胜魔军破,方灵疾竖平。”宋 陆游《行歌》:“灵药已能驱疾竖,醇醪不用战悲魔。”宋 陆游《草亭独坐》:“睡蛇死后魔无力,疾竖降来药有灵。”宋 陆游《小疾自警》:“而我不自珍,若与疾竖竞。”
疾恙
泛指疾病。唐 杜牧《祭周相公文》:“牧守吴兴,继奉手示,但思休退,不言疾恙。”《旧唐书•列传》卷一百二十:“卿疾恙未痊,固无心力,但异日进来。”前蜀 杜光庭《卢蔚大夫助上元斋词•中元》:“疾恙痊愈,禄筭增延。”唐 姚合《寄李馀卧疾》:“伊人婴疾恙,所对唯苦药。”宋 蔡襄《和答孙推官久病新起见过》:“穷秋忽闻感疾恙,斗蚁入床扬左肘。”宋 陆游《寿考如富贵》:“予少多疾恙,五十已遽衰。”宋 陆游《杂感》:“谒医问疾恙,对客夸警迈。”
疾疹
泛指疾病。《北史•艺术传下•姚僧垣》:“尝婴疾疹历年,乃留心医药。”唐 韩愈《祭郑夫人文》:“疾疹水火,无灾及身。”宋 司马光《辞左仆射第一札子》:“加以近婴疾疹,久不朝参。”另,患病。唐 元结《为吕荆南谢病表》:“臣自去秋疾疹,以至今日,转加羸弱,庶事不理。”又,困苦。明 唐顺之《建陈渡石桥记》:“如此,则彼长民者,固众之所跂而望以庇焉者,耽耽而居,饱禄以嬉,其于人之疾疹阽苦,则瞀瞀而莫知。”
瘕疵
腹中结块的病。《淮南子•诠言训》:“凡治身养性,节寝处,适饮食,和喜怒,便动静,使在己者得而邪气因而不生,岂若忧瘕疵之与痤疽之发而豫备之哉。”
瘕疾
腹中结块的病。《山海经》:“丽麂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其中多育沛,佩之无瘕疾。北齐 刘昼《新论•利害》:“瘕疾填胸而不敢铍,虿尾螫跗而不敢斫。”《茶经•一之源》:“阴山坡谷者,不款项堪采掇,性凝滞,结瘕疾。”
瘕症
腹中结块的病,喻隐患。《药性歌括四百味》卷三:“狼毒狼毒味辛,破积瘕症,恶疮鼠瘘,止心腹疼。”明 刘基《赠道士蒋玉壶长歌》:“驱斥琚瓆除瘕症,眸光照座生紫稜。”
贱疴
谦称自己的病。犹贱恙。清 朱之瑜《与片山益庵书》:“数日后少暇,贱疴稍可,即当趋候。”
贱恙
谦称自己的病。《禅真逸史》第六回:“钟守净道:‘从正月里得了贱恙,床褥缠绵,直到如今不得脱体。’”清 李渔《巧团圆•剖私》:“不瞒老婆婆说,奴家这个贱恙是妆造出来的。” 鲁迅《书信集•致宋琳》:“贱恙渐向愈,可释远念耳。”
疚疾
疾病。清 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沐浴》:“岁暮斋沐,多于廿七八日。谚云:‘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太平御览•杂物部》:卷一“疚疾险中,(牛有久疾,则角里伤。)瘠牛之角无泽。”
旧病
经历时间长、时犯时愈的病。宿疾也。唐 白居易《岁暮》:“旧病重因年老发,新愁多是夜长来。”唐 姚合《乞酒》:“岂唯消旧病,且要引新诗。”唐 姚合《闲居晚夏》:“闲居无事扰,旧病亦多痊。”宋 苏轼《呈定国》:“旧病应逢医口药,新妆渐画入时眉。”宋 梅尧臣《和杨高品马厩猢狲》:“供春新教艺,将军旧病偷。”宋 张载《诗上尧夫先生兼寄伯游正叔》:“人怜旧病新年减,不道新添别病深。”
苛疾
犹疾病。《管子•小问》:“除君苛疾,与若之多虚而少实。”尹知章注:“若,似也。谓君之材能多似有而非实,如此者,亦祝去之也。”《吕氏春秋•审分》:“凡人主必审分,然后治可以至,奷伪邪辟之涂可以息,恶气苛疾无自至。”高诱注:“自,从也。君德合则祥瑞应,故苛疾无从来至也。”另,重病。《素问•至真要大论》:“夫阴阳之气,清静则生化治,动则苛疾起。”王冰 注:“苛,重也。”
疴疾
疾病。《南齐书•列传》卷二十一:“摄生舛和,构离疴疾,大渐惟几,雇阴待谢。”《隋书•列传》卷四十四:“摄生乖舛,遽罹疴疾,属纩在辰,顾阴待谢。”《旧唐书•元行冲传》:“譬贵家储积,则脯腊膎胰以供滋膳,参术芝桂以防疴疾。”
疴恙
疾病。《魏书•列传》卷六:“既易水草,疴恙将多,忧愁致困,死亡必甚。”北周 庾信《谢滕王集序启》:“比年疴恙弥留,光阴视昔,桑榆已迫,蒲柳方衰。”《旧五代史•后唐•列传》:“臣效忠禀命,靡敢为辞,但疴恙缠绵,未堪祗役。”
痾疢
亦作“痾疹”。指热性病。宋 欧阳修《亳州乞致仕第五表》:“夏秋交际,痾疹日增。”明 杨慎《赠王民望》:“胡然婴痾疢,临岐隔欢游。”
狼疾
指致命的疾病。宋 王安石《上时政书》:“《书》曰:‘若药不瞑眩,厥疾弗瘳。’臣愿陛下以终身之狼疾为忧,而不以一日之瞑眩为苦。”宋 王安石《上凌屯田书》:“俞拊,疾毉之良者也。其足之所经,耳目之所接,有人于此,狼疾焉而不治,则必欿然以为己病也。”另,昏乱;糊涂。《孟子•告子上》:“养其一指而失其肩背而不知也,则为狼疾人也。”赵岐注:“谓医养人疾,治其一指而不知其肩背之有疾,以至于害之,此为狼藉乱不知治疾之人也。”宋 叶适《龙川集序》:“使同甫晚不登进士第,则世终以为狼疾人矣。”清 黄遵宪《自治》:“汝非狼疾人,奈何不自治?”又指残疾。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阿英》:“扶女入室,面如尘土,血淋衿袖;验其手,则右拇断矣……女曰:‘狼疾之人,不能操箕帚矣。当别为贤仲图之。’”
老病
旧病。曾经患过而未根治的病。唐 杜甫《登岳阳楼》:“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唐 杜甫《南征》:“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唐 白居易《为薛台悼亡》:“半死梧桐老病身,重泉一念一伤神。”宋 李纲《望江南》:“老病维摩谁问疾,散花天女为焚香。”宋 张纲《菩萨蛮•重帘卷尽楼台日》:“老病莫凭阑。一城星斗寒。”宋 苏轼《瑞鹧鸪》:“老病逢春只思睡,独求僧榻寄须臾。”宋 陆游《忆昔》:“共道功名方迫逐,岂知老病只逡巡。”另,年老多病。《汉书•韦贤传》:“时贤七十余,为相五岁,地节三年以老病乞骸骨,赐黄金百斤,罢归。”《后汉书•应劭传》:“故胶西相董仲舒老病致仕,朝廷每有政议,数遣廷尉张汤亲至陋巷,问其得失。”唐 杜甫《旅夜书怀》:“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老患
年老多病。《北史•贾彝传》:“以母老患,輙在家定省,坐免官。”《北史•源贺传》:“乃遗令诸子曰:‘吾顷以老患辞事,不悟天慈降恩,爵逮于汝。’”
老疾
旧病。曾经患过而未根治的病。唐 杜甫《北邻》:“时来访老疾,步屟到蓬蒿。”唐 包佶《抱疾谢李吏部赠诃黎勒叶》:“茗饮暂调气,梧丸喜伐邪,幸蒙去老疾,深愿驻韶华。”宋 汪莘《沁园春》:“行到水穷,坐看云起,只在吾庐寻丈间。非人世,但鹤飞深谷,猿啸高岩。如今老疾蹒跚。”另,年老有病的人。《左传•昭公十四年》:“长孤幼,养老疾。”明 王世贞《凤洲杂编》卷一:“成化中,用吏部尚书李裕言,外官考察,自贪酷、老疾、罢软之外,复设才力不及,对品改调别省。”
羸疢
犹痼疾。久治不愈的病。宋 陆游《致仕谢丞相启》:“某少乏通材,晚婴羸疢。”
羸患
犹羸疢。《南史•隐逸传上•戴颙》:“顒十六,遭父忧,几于毁灭,因此长抱羸患。”
癃疾
衰弱疲病。《北史•本记》卷十:“癃疾孤老不能自存者,所在矜恤。”《宋史•志》卷九十五:“令殿司比拟一等班直收顿,内老弱癃疾者放停。”宋 孙奕《履斋示儿编•字说•集字二》:“《缃素杂记》云:‘古语有二声合为一字者……龙钟切为癃字,潦倒切为老字,谓人之老羸癃疾者。’”《资治通鉴•汉纪》:“臣闻山东吏布诏令,民虽老羸癃疾,扶杖而往听之,愿少须臾毋死,思见德化之成也。”
内疾
犹言暗病。身体内部的病症。《汉书•吴王濞传》:“吴王身有内疾,不能朝请二十余年。”颜师古注:“内疾,谓在身中,不显于外。”《史记•吴王濞列传》作“内病”。《后汉书•列传•西羌传》:“羌虽外患,实深内疾,若攻之不根,是养疾疴于心腹也。”《三命通会•论元辰》:“若岁运临之,如物当风,动摇颠倒,不得宁息。不有内疾,必有外难。”
虐疾
重病,恶疾。《书•金縢》:“惟尔元孙某,遘厉虐疾。”孔颖达疏:“厉,危也。虐训为暴,言性命危而疾暴重也。”孙星衍 疏:“虐者,《广雅•释诂》云恶也,言遇厉气致恶疾。”《淮南子•时则训》:“行夏令,则冬多火灾,寒暑不节,民多虐疾。”《晋书•列传》第四十四章:“时有患虐疾者,谓曰‘桓石虔来’以怖之,病者多愈,其见畏如此。”
痞疾
腹内郁结成块的病。唐 柳宗元《与李翰林建书》:“仆自去年八月来,痞疾稍已。”明 焦竑《焦氏笔乘•旧曾集诸书药方嗣得者更录于此》:“皮硝入鸡腹中同煮,食之可消痞疾。”
宿病
旧病。《新唐书•李百药传》:“会高祖遣使招伏威,百药劝朝京师,既至历阳,中悔,欲杀之,饮以石灰酒,因大利,濒死,既而宿病皆愈。”宋 司马光《其夕宿独乐园诘朝将归赋诗》:“宿病岑岑犹带酒,无眠耿耿不禁茶。”宋 董嗣杲《赠罗汉院志远上人》:“缠绵宿病逢奇药,收拾颓年坐破龛。”宋 司马光《其夕容易得乐园诘朝将赋诗》:“宿病岑岑犹带酒,无眠耿耿不禁茶。”清 周亮工《阿丘僧舍坐雨怀人》:“宿病未痊寒食近,无端更梦浣纱溪。”
宿痼
经久难治的病。宋 陈著《脾疼大作》:“夜来宿痼起心脾,辗转无眠不自支。”明 宋应星《天工开物•曲糵》:“君臣自古配合日新,眉寿介而宿痼怯,其功不可殚述。”
宿患
指旧病。《周书•艺术传•姚僧垣》:“时武陵王所生葛修华,宿患积时,方术莫効。”《太平广记》卷三百三十八:“至姨家,尚无恙。经宿患背痛,半日而卒。”《洗冤集录》卷一:“此必是被伤人旧有宿患、气疾,或者未争斗以前,先曾饮酒至醉,至争斗时有所触犯,致气绝而死也。”
宿疾
拖延不愈的疾病,旧病。晋 干宝《搜神记》卷四:“豫章有戴氏女,久病不差。见一小石,形象偶人,女谓曰:‘尔有人形,岂神?能差我宿疾者,吾将重汝。’”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若水》:“又有温水,冬夏常热,其源可燖鸡豚,下汤沐洗,能治宿疾。”宋 苏辙《丐者赵生传》:“然其与人遇,虽未尝识,皆能道其宿疾与其平生善恶。”郁达夫《东梓关》:“大约是因为用功过了度,在不知不觉的中间,竟尔染上了吐血的宿疾。”比喻旧的弊端。晋 陆机《五等诸侯论》:“光武中兴,纂隆皇统,而犹遵覆车之遗辙,养丧家之宿疾。仅及数世,奷轨充斥,卒有强臣专朝,则天下风靡。”
宿疚
旧病。《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宝元元年》:“(王随)自宿疚之作,几涉周星,安卧私家,备礼求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