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辞海】之《古代帝都的别名》
(2019-07-05 15:35:10)
标签:
文化 |
分类: 资料 |
【别名辞海】之《古代帝都的别名》
宸京
京都,帝都。宋 马之纯《石头城》:“为问区区徒自守,何如席卷向宸京。”宋 白玉蟾《赞历代天师》:“鹤书曾诏赴宸京,归作分形化景人。”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二折:“阑干倚遍盼才郞,莫恋宸京黄四娘。”另,因系帝王所居处,亦以借称皇帝。《宣和遗事》前集:“梨园奏和雅之音,乐府进婆娑之舞,绛绡楼上,三千仙子捧宸京;红玉阑中,百万都民瞻圣表。”
宸州
京京,京城。《喻世明言》卷十五:“六出飞花夜不收,朝来佳景有宸州。重重玉字三千界,一一琼台十二楼”
城辇
京都,京城。旧以帝王所居为辇下,故称。南朝 谢庄《黄门侍郎刘琨之诔》:“过建春兮背阙庭,历承明兮去城辇。”南朝 谢朓《临海公主墓铭》:“郁彼崇芒,睠然城辇。”
城阙
京都,京城。汉 张衡《东京赋》:“肃肃习习,隐隐辚辚,殿未出乎城阙,斾已返乎郊畛。”三国 曹植《赠丁翼》:“嘉宾填城阙,丰膳出中厨。”唐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鞭挞其夫家,聚歛贡城阙。”仇兆鳌 注:“京师有阙,得称城阙。”另,城门两边的望楼。《诗·郑风·子衿》:“佻兮达兮,在城阙兮。”孔颖达 疏:“谓城上之别有高阙,非宫阙也。”
又,宫阙。晋 陆机《谢平原内史表》:“不得束身奔走,稽颡城阙。”唐 白居易《长恨歌》:“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宋 何薳《春渚纪闻·后土词渎慢》:“即令黄衣人复引余过数城阙,止一殿庭。”
丹凤城
京都,京城。唐 沈佺期《古意》:“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唐 杜甫《送覃二判官》:“饯尔白头日,永怀丹凤城。”蔡梦弼 注:“公怀长安帝城也。” 宋 文天祥《京城二十一》:
“宫殿青门隔,永怀丹凤城。”明 谢榛《中秋宴集》:“黄龙塞上征夫泪,丹凤城中少妇愁。”
丹凤阙
京都,帝阙。唐 王维《敕借岐王九成宫避暑应教》:“帝子远辞丹凤阙,天书遥借翠微宫。”唐 韩翃《送田明府归终南别业》:“相劝早移丹凤阙,不须常恋白鸥群。”唐 韦应物《酒肆行》:“回瞻丹凤阙,直视乐游苑。”唐 骆宾王《畴昔篇》:“遥瞻丹凤阙,斜望黑龙津。”《水浒传》第七一回:“正是猛虎直临丹凤阙,杀星夜犯卧牛城。”
帝城
京都,皇城。《汉书·陈咸传》:“即蒙子公力,得入帝城,死不恨。”唐 王维《奉和圣制春望之作应制》:“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明 陈束《都下秋雨夜饮王子长宅》:“安知非梦寐,相对帝城阴。”清 袁枚《随园诗话》:“少妇昨宵家书到,催君迎看帝城花。”
帝都
京城;京都。汉 徐干《中论·考伪》:“居必人才,游必帝都。”唐 李白《哭晁卿衡》:“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帝华
京都,京华。南朝 鲍照《还都口号》:“分壤蕃帝华,列正蔼皇宫。礼燕及年暇,朝奏因岁通。”南朝 谢超宗《齐太庙乐歌·昭夏乐》:“帝华永蔼,泯藻方摛。”宋 金朋说《五季石晋二首》:“石晋尊夷取帝华,如何两世覆邦家。”
10帝畿
犹京畿。指京都或京都及其附近地区。汉 班固《西都赋》:“是故横被六合,三成帝畿;周以龙兴,秦以虎视。”唐 杜审言《赠苏味道》:“舆驾还京邑,朋游满帝畿。”《三国演义》第七一回:“献馘功勋重,开疆展帝畿。”《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扫荡残胡立帝畿,龙翔凤舞势崔嵬。”
帝郊
泛指京城。南朝 鲍照《从临海王上荆初发新渚》:“收缆辞帝郊,扬棹发皇京。”唐 薛稷《唐奉和幸安乐公主山庄应制》:“主家园囿极新规,帝郊游豫奉天仪。”唐 无名氏《郊庙歌辞·朝日乐章·肃和》:“帝郊肆类,王宫戒吉。”另,指天国的郊野。《楚辞·九歌·少司命》:“夕宿兮帝郊,君谁须兮云之际。”
帝京
帝都;京都。《汉武故事》:“上幸河东,欣言中流,与群臣饮宴,顾视帝京,乃自作《秋风辞》。”唐 白居易《琵琶行》:“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明 边贡《重赠吴国宾》:“休把客衣轻浣濯,此中犹有帝京尘。”清 黄景仁《都门秋思》:“帝京欲赋惭才思,自掩萧斋着恼公。”
帝居
天帝、天子所居之处。亦指京都。汉 扬雄《甘泉赋》:“配帝居之悬圃兮,象泰一之威神。” 张铣 注:“悬圃在昆仑山上,天帝所居处也。”汉 张衡《西京赋》:“重门袭故,奸宄是防,仰福帝居,阳曜阴藏。”薛综 注:“帝居,谓太微宫,五帝所居。”南朝 陈后主《入隋侍宴应诏》:“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
帝里
犹言帝都,京都。《晋书·王导传》:“建康,古之金陵,旧为帝里,又孙仲谋、刘玄德俱言王者之宅。”唐 孟浩然《清明即事》:“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唐 李百药《赋得魏都》:“帝里三方盛,王庭万国来。”明 张居正《祭封一品严太夫人文》:“跂予望之,章江之陬;白云紫气,帝里皇州。”清 金人瑞《春感》:“忽承帝里来知己,传道臣名达圣人。”
帝阙
京都,京城。金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六:“蟾宫客,赴帝阙,相送临郊野。”另,皇城之门。南朝 沈约《为柳兖州世隆上旧宫表》:“故能属辇道于天阶,命帝阙于霄路。”唐 骆宾王《宿温城望军营》:“兵符关帝阙,天策动将军。”
帝乡
京城;皇帝居住的地方。唐 杜甫《承闻河北诸道节度入朝欢喜口号》:“衣冠是日朝天子,草奏何时入帝乡。”清 顾炎武《京阙篇》:“帝乡秋惝怳,天阙岁峥嵘。”郑泽《有寄》:“昨夜春风归帝乡,杏花依约出东墙。”另,帝王的故乡。《后汉书·刘隆传》:“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阳帝乡,多近亲。”《陈书·吴明彻传》:“世祖谓明彻曰:‘吴兴虽郡,帝乡之重,故以相授,君其勉之!’”又,天宫;仙乡。《庄子·天地》:“千岁厌世,去而上仙;乘彼白云,至于帝乡。”
帝闉
京都的城门,亦泛指京城。宋 苏轼《用前韵再和孙志举》:“洒扫古玉局,香火通帝闉。”王闿运《上征赋》:“诵《鱼藻》于在镐,乃肃容于帝闉。”
帝垣
京都的城垣,用以指京都、帝都。宋 孙觌《七星岩》:“十载污修门,簪橐侍帝垣。”唐 沈亚之《东渭桥给纳使新厅记》:“渭水东附河,输流逶迤于帝垣之后,倚垣为梁者三,名分中、东、西。”
帝宅
京都,皇都,皇宫。《后汉书·南匈奴传论》:“降及后世,玩为常俗,终于吞噬神乡,丘墟帝宅。” 唐 骆宾王《艳情代郭氏答卢照邻》:“洛水傍连帝城侧,帝宅层甍垂凤翼。”
20帝州
指京都。南朝 鲍照《代阳春登荆山行》:“极眺入云表,穷目尽帝州。”唐 牟融《送沈侯之京》:“悠悠旌旆出东楼,特出仙郎上帝州。”宋 陈尧佐《赴潮阳倅》:“沉醉犹难别帝州,满城春色重淹留。”宋 孙惟信《禅寂之所有卖花声出廊庑间清婉动耳》:“曲巷深房忆帝州,卖花庭宇最风流。”
都城
京都,国都。《左传·闵公元年》:“大子不得立矣,分之都城,而位以卿,先为之极,又焉得立?”《汉书·段会宗传》:“若子之材,可优游都城而取卿相。”唐 杜甫《喜闻官军已临贼境二十韵》:“喜觉都城动,悲怜子女号。”清 平步青《霞外捃屑·掌故·端肃案》:“都城内外,静谧如常。”泛指都市,城市。《后汉书·冯绲传》:“蛮夷猾夏,久不讨摄,各焚都城,蹈籍官人。”另,都邑的城垣。《左传·隐公元年》:“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杨伯峻 注:“都谓都邑,城谓城垣。”元 揭傒斯《京城闲居杂言》:“都城列万雉,楼观并飞霞。”
都门
京都城门,借指京都。元 揭傒斯《送宋少府之官长洲》:“白发长洲尉,都门万里船。”清 顾炎武《送王文学丽正归新安》:“两年相遇都门道,只有王生是故人。”清 和邦额《夜谭随录·崔秀才》:“忽有崔元素者,投一刺,刘接见。询其邦族,曰:‘山东临胊秀才也,游都门二十年矣。’”《汉书·王莽传下》:“兵从宣平城门入,民间所谓都门也。”颜师古 注:“长安城东出北头第一门。”唐 韩愈《丰陵行》:“羽卫煌煌一百里,晓出都门葬天子。”宋 柳永《雨霖铃》:“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都中里门。南朝 刘义庆《世说新语·规箴》:“元皇帝时,廷尉张闓在小市居,私作都门,早闭晚开。群小患之。”
都下
京都。《三国志·吴志·吕据传》:“又遣从兄宪以都下兵逆 据于江都。”《南史·儒林传·顾越》:“弱冠游学都下,通儒硕学,必造门质疑,讨论无倦。”明 屠隆《彩毫记·别妻赴京》:“王命难辞,官司催急,卑人只得勉行,与娘子分别。倘若久留都下,当差人迎接家眷。”柳亚子《胡寄尘诗序》:“曩者畏庐老人序林先生述庵诗曰:‘……忆壬寅都下与某公论诗,竟严斥少陵为颓唐。’”
凤城
京都的美称。唐 沈佺期《奉和立春游苑迎春》:“歌吹衔恩归路晚,栖乌半下凤城来。”唐 杜甫《夜》:“步檐倚杖看牛斗,银汉遥应接凤城。”仇兆鳌注引赵次公曰:“秦穆公女吹箫,凤降其城,因号丹凤城。其后言京城曰凤城。”清 龚自珍《行香子》:“在凤城西,垂杨畔,落花间。”
凤京
京都。唐 刘宪《奉和人日清晖阁宴群臣遇雪应制》:“舆辇乘人日,登临上凤京。”唐 李乂《幸白鹿观应制》:“制跸乘骊阜,回舆指凤京。”唐 贺朝《从军行》:“行望凤京旋凯捷,重来麟阁画丹青。”明 刘绘《送王经历之羽林》:“旌旆摇摇出凤京,日光尘色壮君行。”
毂下
辇毂之下。指京城。汉 司马相如《上书谏猎》:“是吴越起于毂下,而羌夷接轸也,岂不殆哉。”南朝 任昉《齐竟陵文宣王行状》:“神皋载穆,毂下以清。”李善注引胡广《汉官解故》注:“毂下,喻在辇毂之下,京城之中也。”唐 戴叔伦《送僧南归》:“师向江南去,予方毂下留。”宋 吴曾《能改斋漫录·记文》:“虽在毂下,亦不可免,何但远方而已。”清 钱谦益《监察御史陈必谦授文林郎制》:“御史执宪毂下,纪纲国体。”
国城
国都,京都。《管子·八观》:“夫国城大而田野浅狭者,其野不足以养其民。”《隋书·礼仪志二》:“隋制,于国城西北十里亥地,为司中、司命、司禄三坛,同壝。”宋 陈舜俞《送可则上人还京师开讲》:“国城传法后,倚锡旧山林。”另,指国都的城郭。《吕氏春秋·制乐》:“兴事动众,以增国城。”
国都
京都。一国最高政权机关所在地,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战国策·燕策》:“度呼沱,涉易水,不至四五日,而距国都矣。”《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汉书·昌邑哀王刘膊传》:“旦至广明东都门,遂曰:‘礼,奔丧望见国都哭。此长安东郭门也。’”清 恽敬《三代因革论三》:“是故贡、助、彻三者,圣人皆先自其国都行之,推之于诸侯之可行者而亦行之。”
宫邑
指国都,京都。汉 董仲舒《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迁宫邑,易官名,制礼作乐。”《宋书·周朗传》:“而犹倚灵假象,背亲傲君,欺费疾老,震损宫邑,是乃外刑之所不容戮,内教之所不悔罪,而横天地之间,莫之纠察。”
30皇都
京城,国都。汉 班固《东都赋》:“获白雉兮效素乌,嘉祥阜兮集皇都。”北周 庾信《燕射歌辞》:“祺祥钟赤县,灵瑞炳皇都。”唐 韩愈《早春呈张水部》:“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花柳满皇都。”
皇京
京城,帝都。《后汉书·董卓传赞》:“方夏崩沸,皇京烟埃。”南朝 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闻皇京多才,钦羡弥至。”唐 张说《奉和圣制途经华山》:“西岳镇皇京,中峰入太清。”清 姚鼐《阜城作》:“披我故时裘,浩歌出皇京。”
黄图
借指畿辅、京都。北周 庾信《哀江南赋》:“拥狼望于黄图,填卢山于赤县。”倪璠 注:“兹云‘黄图’,谓畿辅也。”唐 骆宾王《同崔驸马晓初登楼思京》:“白云乡思远,黄图归路难。” 陈熙晋 笺注:“言京城也。”清 顾炎武《京师作》:“紫塞吟悲笳,黄图布毡帐。”另,书名。《三辅黄图》的略称。亦泛称记载京都形胜的著作。又,借指中国。唐 王勃《九成宫颂》:“曦望环周,未出黄图之域。”唐 杨炯《和辅先入昊天观》:“碧落三干外,黄图四海中。”
畿辇
京城地区。辇,天子的车,借指京城。南朝 沈炯《陈情表》:“臣之屡披丹款,频冒宸鉴,非欲苟违朝廷,远离畿辇。”
京城
京都,国都。汉 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及吴王濞,骄恣屈强,猖猾始乱,自以兵强国富,势陵京城。”晋 左思《咏史》:“济济京城内,赫赫王侯居。”唐 刘禹锡《征还京师见旧番官冯叔达》:“前者匆匆襆被行,十年憔悴到京城。”唐 韦应物《拟古诗》:“京城繁华地,轩盖凌晨出。”唐 刘禹锡《赏牡丹》:“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宋 范成大《霜天晓角》:“曾是京城游子,驰宝马、飞金鞚。”
京都
京城,国都。《汉书·外戚传下·孝成许皇后》:“著绝世于皇极,显祸败及京都。”唐 白居易《琵琶行》序:“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清 郑观应《盛世危言·税则》:“京都特设总税务司。”按,魏晋时,因避司马师诔,京师均改称“京都”。晋 左思《咏史》:“边城若鸣镝,羽檄飞京都。”清 钱大昕《廿二史考异·三国志》:“‘黄初元年,京都有事于太庙。’晋史臣避景帝(司马师)讳,称京师为京都。”
京府
京都地区。《宋史·慎从吉传》:“京府浩穰,凡事太速则误,太缓则滞,惟须酌中耳。”明 蒋一葵《长安客话·迎春》:“京府故事,立春之先日,京兆尹率僚属官有事于迎春,由东关迎府,由府迎入朝。”
京甸
京都周围附近地区。《新唐书·郭虔瓘传》:“今畿辅户口逋耗,异时戎虏入盗,丁壮悉行,不宜更募骁勇,以空京甸,资荒服。”宋 周弼《野望》:“白草吴京甸,黄桑楚战场。”
京榖
犹京辇。京都。宋 苏舜钦《送安素处士高文悦》:“旌帛三及门,不免至京毂。”宋 苏轼《寄周安孺茶》:“越自少年时,低回客京毂。”
京关
京都。南朝 江淹《横吹赋》:“故函夏以为宝饰,京关以为戎储。”宋 秦观《满庭芳》:“北苑研膏,方圭圆璧,万里名动京关。”《宣和遗事》前集:“向晚出京关,细雨微风拂面寒。”
40京国
京城,国都。三国 曹植《王仲宣诔》:“我公实嘉,表扬京国。”唐 牟融《赠韩翃》:“京国久知名,江河近识荆。”明 高明《琵琶记·听女迎亲》:“若是到京国,相逢处,做个好筵席。”
京华
京城之美称。因京城是文物、人才汇集之地,故称。晋 郭璞《游仙诗》:“京华游侠窟,山林隐遯栖。”唐 张九龄《上封事》:“京华之地,衣冠所聚。”金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六街三市通车马,风流人物类京华。”
京畿
国都及其行政官署所辖地区。汉 潘勗《册魏公九锡文》:“遂建许都,造我京畿,设官兆祀,不失旧物。”《北齐书·封述传》:“迁世宗大将军府从事中郎,监京畿事。”明 沈鲸《双珠记·京邸叙亲》:“寓京畿委巷,涤器垆旁,招商来往。”
京阙
指皇宫。亦借指京城。南朝 沈约《却出东西门行》:“驱马城西阿,遥眺想京阙。”唐 李白《梁园吟》:“我浮黄河去京阙,挂席欲进波连山。”明 皇甫涍《送周氏》:“回首望京阙,能不恻中情。”
京里
犹京都。南朝 刘铄《拟行行重行行》:“回车背京里,挥手从此辞。”唐 寒山《诗三百三首》:“董郎年少时,出入帝京里。”宋 曾乾曜《丑奴儿》:“甚时得归京里去,两省八座,横行正任,却会嫌卑。”
京洛
亦作“京雒”。泛指国都。唐 张说《应制奉和》:“总为朝廷巡幸去,顿教京洛少光辉。”清 方文《送王涓来应试北上寄陈吏部》:“京雒故人如借问,勿言江汉有垂纶。”另,洛阳的别称。因东周、东汉均建都于此,故名。汉 班固《东都赋》:“子徒习秦阿房之造天,而不知京洛之有制也。”
京门
国门。指国都,京城。唐 王昌龄《郑县宿陶太公馆中赠冯六元二》:“京门望西岳,百里见郊树。”元 张野《满江红》:“又平明、冲雨入京门,情何极。”明 施渐《辛丑初春再至南都》:“客衣又见染缁尘,才到京门是早春。”
京辇
指国都,京城。晋 葛洪《抱朴子·讥惑》:“其好事者,朝夕放效,所谓京辇贵大眉,远方皆半额也。”宋 刘敞《雨过前轩偶记》:“忽惊谢去尘中游,不知正自居京辇。”
京圻
犹京畿。京都。元 孛朮鲁翀《范坟》:“襄城下封竁,汝颍皆京圻。”清 陈康祺《郎潜纪闻》卷十:“博闻强识,于京圻掌故,氏族源流,尤能殚洽。”
京师
京都,国都。《诗·大雅·公刘》:“京师之野,于时处处。”马瑞辰通释:“京为豳国之地名……吴斗南曰:‘京者,地名;师者,都邑之称,如洛邑亦称洛师之类。’其说是也。”“京师”之称始此。后世因以泛称国都。《公羊传》:“京师者何?天子之居也。”《史记·儒林列传》:“教化之行也,建首善自京师始,由内及外。”唐 韩愈《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京师者,四方之腹心,国家之根本。”另,天子的军队。《左传》:“京师败,曰王师败绩于某。”又,朝廷。《史记·吴王濞列传》:“京师知其以子故称病不朝,验问实不病,诸吴使来,辄系责治之。”
50京市
国都,京城。元 尹志平《西江月》:“莫羡喧哗京市,休辞淡薄山家。”另,国都的交易市场。清 孙诒让《周礼政要·金布》:“近年广东、湖北、福建及南北洋始铸银圆而为数总不敌外洋之多……而部款不收,京市不行,尤为窒碍。”
京邑
京都,京城。汉 张衡《东京赋》:“京邑翼翼,四方所视。”唐 杜审言《赠苏味道》:“舆驾还京邑,朋游满旁畿。”唐 常建《古意》:“回头望京邑,合沓生尘雾。”唐 李隆基《途经华岳》:“饬驾去京邑,鸣鸾指洛川。”宋 周辉《清波别志》卷下:“京邑之盛,莫如今日。”
九城
指京城,京都。旧时京都多设城门九座,故称。北周 庾信《奉和同泰寺浮图》:“长影临双阙,高层出九城。”唐 贾至《勤政楼观乐》:“银河帝女下三清,紫禁笙歌出九城。”康有为《东事战败》:“台人号泣秦桧歌,九城谣谍遍网罗。”
旧京
旧都;古都。《后汉书·文苑传上·杜笃》:“笃以关中表里山河,先帝旧京,不宜改营洛邑。” 晋 卢谌《赠崔温》:“北眺沙漠垂,南望旧京路。”明 莫止《潼关》:“旧京想象千官入,余恨逡巡六国还。”
君门
犹宫门。亦指京城。三国 曹植《当墙欲高行》:“愿欲披心自说陈,君门以九重,道远河无津。”《新唐书·刘蕡传》:“君门万重,不得告诉,士人无所归化,百姓无所归命。”前蜀 韦庄《东林寺再遇僧益大德》:“若向君门逢旧友,为传音信到云霄。”《二刻拍案惊奇》卷四十:“万里君门远,乘舆蓦地逢,天颜有喜亲承奉。”
辇下
“辇毂下”的省称。京城。唐 韩愈《凤翔陇州节度使李公墓志铭》:“臣幸得宿卫二十余年,今年老斥外任,不胜慕恋,愿得死辇下。”元 辛文房《唐才子传·灵彻上人》:“贞元中,西游京师,名振辇下。”清 平步青《霞外攟屑·斠书·画史汇传》:“辇下名流,称为双绝。”
清都
帝王居住的都城。京都。晋 左思《魏都赋》:“盖比物以错辞,述清都之闲丽。”唐 杨炯《崇文馆宴集诗序》:“皇家以中枢北极,清都有天子之宫。”宋 陆游《谢赐历日表》:“诏班新历,虽举彝章;地近清都,独先下拜。”另,神话传说中天帝居住的宫阙。《楚辞·远游》:“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列子·周穆王》:“清都、紫微、钧天、广乐,帝之所居。”宋 苏轼《隆祐宫设庆宫醮青词》:“伏以长乐告成,光动紫宫之像;清都下照,诚通绛阙之仙。”
琼都
京都。南朝 江淹《被百僚敦劝受表》:“奸回内奰,则戮力琼都。”唐 李白《赠韦秘书子春》:“气同万里合,访我来琼都。”另,指仙都。唐 陈子昂《送中岳二三真人序》:“岂知琼都命浅,金格道微,攀倒景而迷途,顾中峰而失路。”
日下
指京都。古代以帝王比日,因以皇帝所在地为“日下”。南朝 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荀鸣鹤、陆士龙二人未相识,俱会张茂先坐。张令共语……陆举手曰:‘云间陆士龙。’荀 答曰:‘日下荀鸣鹤。’”徐震堮校笺:“日下,指京都。荀,颍川人,与洛阳相近,故云。”唐 钱起《送薛判官赴蜀》:“边陲劳帝念,日下降才杰。”明 高启《送王孝廉至京省其父》:“君言省觐敢辞苦,况是日下非天涯。”另,太阳落下去。唐 李峤《奉教追赴九成宫途中口号》:“雨余林气静,日下山光夕。”指太阳落下去的地方,喻遥远。唐 王勃《滕王阁诗序》:“望长安于日下,指吴会于云间。”目前,目下。《唐大诏令集·政事·咸通七年大赦》:“今南蛮已加招抚,冀就弭宁,日下但严守封疆,且备要害。”即日,当天。
上都
古代对京都的通称。汉 班固《西都赋》:“实用西迁,作我上都。”张铣 注:“上都,西京也。”此指西汉京都长安。明 何景明《七述》:“乃有上都贵人,戚里公子,迎晨而出,及暮乃止。”
古对陪都(下都)而言,称首都为上都。《晋书》:“北齐高洋以邺为上都,晋阳为下都。”唐肃宗宝应元年建东、南、西、北四陪都,因称首都长安为上都。另,指天宫。《后汉书·张衡传》:“羡上都之赫戏兮,何迷故而不忘?”李贤注:“上都,谓天上也。”
60上京
古代对国都的通称。汉 班固《幽通赋》:“皇十纪而鸿渐兮,有羽仪于上京。”李善 注:“有羽翼于京师也。”三国 曹植《与杨德祖书》:“德琏发迹于此魏,足下高视于上京。”唐 韦应物《朝请后还邑,寄诸友生》:“宰邑分甸服,夙驾朝上京。”宋 刘攽 《送韩玉汝司封奉使两浙》:“组练白玉粒,一月来上京。”
神都
犹言神京。谓京城。南朝 鲍照《侍宴覆舟山》:“明辉烁神都,丽气冠华甸。”唐 杜甫《赠李八秘书别三十韵》:“玄朔回天步,神都忆帝车。”唐 刘禹锡《自左冯归洛下酬乐天兼呈裴令公》:“新恩通籍在龙楼,分务神都近旧丘。”另,犹神州。《晋书·赫连勃勃载记》:“又造百鍊刚刀,为龙雀大环,号曰‘大夏龙雀’。铭其背曰:‘古之利器,吴楚湛卢,大夏龙雀,名冠神都。’”又,指洛阳。唐光宅元年武则天定都洛阳。洛阳旧号东都,至是改称神都。
神皋
指京畿。南朝 任昉《齐竟陵文宣王行状》:“公内树宽明,外施简惠,神皋载穆,毂下以清。”李周翰 注:“神皋,谓都畿之内。”《南齐书·州郡志上》:“扬州京辇神皋。”《宋史·刁衎传》:“神皋胜地,天子所居,岂使流囚于此聚役。”明 杨慎《咸阳》:“帝里繁华歇,神皋岁月多。”
神京
帝都,首都。唐 张大安《奉和别越王》:“丽日开芳甸,佳气积神京。”五代 和凝《小重山》:“春入神京万木芳。禁林莺语滑,蝶飞狂。”《宣和遗事》后集:“宗泽遣判官奉表请高宗还京,且曰:‘神京者,太祖、太宗一统之本根,愿以二百年基业为念。’”另,犹仙都。《云笈七签》卷四二:“招真下流,灌我玉霜。羽裙纷纷,衣我仙裳。越过水火,飞登神京。”
神州
指京都。晋 左思《咏史诗》:“皓天舒白日,灵景耀神州。”吕向 注:“神州,京都也。”唐 王勃《秋晚入洛于毕公宅别道王宴序》:“山人卖药,忽至神州,惊帝室之威灵,伟皇居之壮丽。”宋 刘克庄《玉楼春》:“男儿西北有神州,莫滴水西桥畔泪。”另,中国的别名。中原地区。神话传说中的仙州。
天都
帝王的都城。京都。唐 王维《终南山》:“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明 唐顺之《请皇太子受朝疏》:“衣冠咸萃于天都,欢欣交通于万国。”另,天空。《淮南子·泰族训》:“又况登泰山,履石封,以望八荒,视天都若盖,江河若带,又况万物在其间者乎?”又,黄山最高峰。清 王士禛《送孙无言归黄山》:“更问黄山奇绝处,天都瀑布胜匡庐。”
天京
谓京都。唐 李白《自梁园至敬亭山见会公谈陵阳山水兼期同游》:“粲粲吴与史,衣冠耀天京。”唐 顾况《酬本部韦左司》:“安得凌风翰,肃肃宾天京。”宋 梅尧臣《依韵和达观禅师赠别》:“赵壹虽空囊,郑子岂其卿;二人贫且隐,高誉动天京。”太平天囯定都南京,改南京为天京
天路
指京都。唐 王建《留别田尚书》:“朝天路在骊山下,专望红旗拜旧尘。”唐 薛逢《送司徒相公赴阙》:“龙媒旧识朝天路,鸡树长虚入梦枝。莫愁中土无人识,自有明明圣主知。”另,天上的路;高远的路;犹天道;喻及第、出仕等。
天衢
京都。《张衡》:“岂伊不虔思于天衢,岂伊不怀归于枌榆。”刘良注:“天衢,洛阳也。”《三国志·吴志·胡综传》:“远处河朔,天衢隔绝。”唐 陈子昂《申宗人寃狱书》:“天衢得以清泰,万国得以欢宁。”另,指京都的大路。唐 李贺《汉唐姬饮酒歌》:“御服沾霜露,天衢长蓁棘。”又,天路。南朝 刘勰《文心雕龙·时序》:“驭飞龙于天衢,驾骐骥于万里。”清 黄遵宪《病中纪梦述梁任父》:“道逢两神人,排云上天衢。”
天阙
天子的宫阙,亦指朝廷或京都。《宋书·桂阳王休范传》:“便当投命有司,谢罪天阙。”北魏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闻义里》:“惠生在乌场国二年,至正光三年二月,始还天阙。”唐 韩愈《赠刑部马侍郎》:“暂从相公平小寇,便归天阙致时康。”清 吴伟业《题崔青蚓洗象图》:“十丈黄尘向天阙,霜天夜踏宫墙月。”另,天上的宫阙。南朝 颜延之《为织女赠牵牛》:“惭无二媛灵,托身侍天阙。”
70天邑
谓帝王之都。指京都。《书·多士》:“予一人惟听用德,肆予敢求尔于天邑商。”汉 班固《典引》:“至于参五华夏,京迁镐亳,遂自北面,虎螭其师,革灭天邑。”蔡邕 注:“天邑,天子邑也。”唐 王勃《梓州玄武县福会寺碑》:“既而拂衣华族,入天邑而观光。”明 唐顺之《游龙门》:“水同瀍涧萦天邑,山接崤函锁帝台。”清 侯方域《定鼎说》:“稽汉都渭涘,定以天邑。”
天宇
京都。南朝 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应瑒》:“晚节值众贤,会同庇天宇。”《宋书·傅亮传》:“(傅亮)曰:‘伏闻恩旨,赐拟东阳,家贫忝禄,私计为幸,但凭廕之愿,实结本心,乞归天宇,不乐外出。’”另,犹天下。宋 苏轼《寄周安孺茶》:“大哉天宇内,植物知几族。灵品独标奇,迥超凡草木。”又,天空。唐 刘禹锡《有僧言罗浮事》:“海黑天宇旷,星辰来逼人。”
王京
王都,帝都。宋 张耒《正月二十日梦在京师》:“朦胧五更梦,俄顷踏王京。”元 无名氏《陈州粜米》第一折:“则今日便登程,直到王京。”张国淦《北洋军阀的起源》:“鸿章于是年九月奏保袁世凯胆略兼优,能知大体,前随吴长庆东渡,久驻王京。”
仙京
指京城。唐 孙逖《同邢判官寻龙湍观归湖中》:“星使下仙京,云湖喜昼晴。”明 陈宗《赐午门观灯应制》:“白玉仙京上帝家,六龙遥驾五云车。”宋 王仲修《宫词》:“时和岁稔似熙丰,腊月仙京大雪中。殿阁园林都莹彻,云河不是水晶宫。”
瑶京
繁华的京都。宋 柳永《轮台子》:“又争似,却返瑶京,重买千金笑。”《群音类选·合镜记·乐昌分镜》:“愁思满瑶京。雨打梧桐,教我后夜同谁听。”明 汤显祖《紫箫记·心香》:“看游子功成,歌舞入瑶京。”另,玉京,天帝所居。泛指神仙世界。宋 洪迈《夷坚甲志·蔡真人词》:“尘世无人知此曲,却骑黄鹤上瑶京,风冷月华清。”元 胡天游《醉吕洞宾画》:“噫,今夜酒醒何处,清风明月,一笛瑶京。”明 高启《青丘子歌》:“不容在世作狡狯,复结飞珮还瑶京。”清 孔尚任《桃花扇·草檄》:“我欲吹断玉箫,骖鸾归去,不知何处冷瑶京。”
玉京
指帝都,京都。唐 孟郊《长安旅情》:“玉京十二楼,峨峨倚青翠。”《宣和遗事》后集:“玉京曾忆旧繁华,万里帝王家。”清 赵翼《因邸报秦楚蜀三省同时奏捷喜作凯歌》:“露布星驰到玉京,铙箫大凯溢欢声。”另,道家称天帝所居之处。晋 葛洪《枕中书》引《真记》:“元都玉京,七宝山,周回九万里,在大罗之上。”《魏书·释老志》:“道家之原,出于老子。其自言也,先天地生,以资万类,上处玉京,为神王之宗。”唐 白居易《梦仙》:“须臾群仙来,相引朝玉京。”金 元好问《步虚词》:“万神朝罢出 通明,和气欢声满玉京。”又,泛指仙都。宋 陆游《七月一日夜坐舍北水涯戏作》:“斥仙岂复尘中恋,便拟骑鲸返玉京。”清 龚自珍《行路易》:“浩浩荡荡,仙都玉京。蟠桃之花万丈明,淮南之犬彳亍行。”
中甸
指京都。南朝 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兴廉举孝,岁时于外府;署行议年,日夕于中甸。”另,指中原。《宋书·乐志一》:“方扫神州,经略中甸。”
中都
京都。《史记·平准书》:“漕转山东粟,以给中都官。”司马贞 索隐:“中都,犹都内也。”《宋书·索虏传》:“使中都有鸣鸾之响,荒余怀来苏之德。”宋 王安石《乞制置三司条例》:“远方有倍蓰之输,中都有半价之鬻。”宋 俞国宝《满庭芳》:“五年历遍中都。一封朝奏,无乃爱君欤。”宋 郭应祥《鹧鸪天》:“鸾诰双双妇与姑。家尊荣宦到中都。”
尊华
指京城。尊,敬词;华,京华。南朝 鲍照《还都至三山望石头城》:“关扃绕天邑,襟带抱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