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登书山
登书山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8,842
  • 关注人气:46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林则徐流放诗词及赏析(2)

(2017-06-28 22:55:01)
标签:

文化

分类: 诗评

林则徐流放诗词及赏析(2)


其二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诗人认为自己能力低微,而担当重任已久,早就感到筋疲力尽了;又加之现在年老体衰,平庸之才,是定然支撑不住了,应该好好休息休息了。这是一种自谦,自我解嘲而已。“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此二句为经典之语。首先他引用了春秋“子产受谤”的典故:郑国大夫子产改革军赋,受到诽谤,坦然对曰:“何害?苟利社稷,死生以之。”还有胡正华著《西陲话旧》有“苟利国家,岂避祸福。”这两句是林则徐最为喜爱的名句,并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这时林则徐发觉自己的处境和子产受谤相仿佛,自己的心情也和子产一样。禁烟抗英于国家,他不顾生死全力以赴,并不计较个人的荣辱祸福而看风转舵,因此招了祸又何值挂齿?“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这里林则徐引用了宋代杨朴、苏轼的故事,来安慰痛伤离别的妻子。宋代杨朴善作诗,宋真宗在召见他时问:“你这次来,有没有人赠诗了”,杨朴回答:“屋妻倒有一首,她说:”更休落魄耽杯酒,且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宋真宗听后大笑,见杨朴无意做官,即放他还山。其次,东坡赴诏狱,见《东坡志林》,妻子相送皆哭,东坡幽默的对夫人说:“你不能像杨处士的妻子那样送我一首诗吗?”于是,苏夫人面对丈夫这种临危镇静、意趣风生的态度,不禁泪中露笑,坦然告别。“山妻”,是古代隐士对妻子的尊称。男的为山人,女的则为山妻。这里体现了诗人幽默风趣的乐观主义,同老妻谈起杨朴和苏轼的故事,说你不妨吟诵一下“这回断送老头皮”的那首诗来为我送行,那多好啊,岂不快哉!

两首“口占示家人”诗,体现了林则徐因为坚持了民族大义而心安理得的精神,体现了他为国家民族利益不避个人祸患,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精神。清人对于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这样评价的:“迹其生平,无愧斯语。”(见郭则云《十朝诗乘》卷15)。林则徐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一代伟人林则徐,临行之际,谈笑风生,烘云托月,诗情意趣,跃然纸上,响誉古今。虽为口占如行云流水,自然通达,非一般人可为也。我们拜读林则徐的诗词,处处可见其睿智和风趣。开口即为诗,典故隐藏其中,如同狗不理包子一样令人喜爱,毫无生涩作秀之感。林则徐诗的艺术感染力,每每来自他的风趣和丰厚的文学功底,以及旁征博引得知识渊薮。

 

秋夜不寐,起而独酌

 

瓦盆半倾余浊醪,我正内热思冷淘。

欲眠不眠夜漏水,得过且过寒虫号。

肝肠赖而出芒角,俯仰笑人随桔槔。

空瓶醉后作枕醉,明日糟床仍漉糟。

 

此诗近于打油,语气通俗易懂,直抒胸臆风趣潇洒。因为这首诗是作者赴戍西行后的第三日,至陕西乾州(今陕西乾县)的一个秋雨绵绵的夜晚。“旅馆积水成渠,滚入床下,亟呼仆疏消之,墙屋多圯,不能成寐。”(见林则徐《壬寅日记》:七月八日至乾州)因为大雨滂沱不止,道路积水,不通舆马,所以在乾州滞留三天,才开始登程前进。这首诗就是林则徐在这里忍泪挥手告别送到乾州的长子汝舟,住在积水成潭的旅馆里写作的。所以诗人用“秋夜不寐,起而独酌”为题,记述了当时的狼狈情思。

盛酒的瓦盆倾斜着,里面还剩下一点浊酒,我喝得心里正发热烧得很,多么想吃一碗凉粉、凉皮之类的冷食、“夜漏”是我国古代用滴水计时的方法,夜漏是指夜间的时刻。这里有双关语意,暗示房屋夜里滴答滴答漏水,像“夜漏”一般。我想睡又睡不着,秋雨连绵的夜晚是那么长,得过且过,我像寒号虫一样卷曲着熬到天亮。“芒角”,指笔锋。梁武帝在《答陶弘景书》中,云:“夫运笔邪(斜)则无芒角。”也指露锋芒、生光芒。苏东坡亦有“空肠得酒芒角出”的诗句。心里想趁着酒精的作用写点有锋芒的文章,大有“李白斗酒诗百篇”之意;但是,写什么呢?“俯仰笑人随桔槔”,笑看人生多变,宦海浮沉,就像那提水的桔槔一样上下起伏不定。苏轼有“俯仰随人如桔槔”的诗句(见《送李公恕赴阙》)。“空瓶醉后作枕醉,明日糟床仍漉糟”。此二句风趣幽默。酒喝醉了,用空瓶作枕头,酣卧床上,多有意思。明日还像今天一样饮酒,醉卧秋雨连绵之中,别有一番情趣。人成了糟床酒囊,天天饮酒,一醉方休。独饮独酌,唱醉了就用空酒瓶作枕而卧,多么潇洒,快哉!

林则徐似乎有些颠狂了,究其实,非也。他只不过是独自饮酒消愁,来排遣心中的郁闷。岂不知“籍酒浇愁愁更愁“,东南海防之愁,流放西塞之愁,离家别舍之愁,屋漏难眠之愁,行路跋涉之愁,秋雨绵绵之愁……愁、愁、愁。但是,诗人却不言愁,出门“一笑”遣之,俯仰“笑之”遣之,我与山灵相对“笑”遣之,追谈往事还西“笑”遣之,笑、笑、笑,诗人到处充满笑声,何须用酒浇之。

诗人独酌独饮,屋内一片狼籍,这可是诗人没有经历过的,所以他才“笑人”,笑人生多劫。但这首诗诗意浓郁,“浊醪”、“醉居”、“糟床”的作用,令诗意中飘着酒香。美酒入诗情更浓,这恐怕是写诗的一大佐料,不信,你读李白、苏轼、李清照,到处有酒味。

 

舟儿送过数程,犹不忍别,诗以示之

 

三男二从行,家事独赖汝。

汝亦欲我从,奈为例所阻。

兹来已数程,再远亦何补?

忍泪临交衢,执手为汝语;

汝父虽衰龄,余勇或可贾。

平生一念愚,艰危辄身许。

过涉占灭顶,坎览乃自取。

斧锧犹可甘,况仅魑魅御。

朝廷宽大恩,荷戈赴边圉。

天其重要荒,吾岂惮行旅。

行矣勿欷觑,汝归保门户。

汝母久匡羸,护持慎寒暑。

知汝素性恬,无心恋圭组。

仕止随所遭,修为力须努。

语言讷鲜失,人事忍为主。

我其归首邱,汝勿忘在莒。

虽有今日离,犹期他日聚。

岂学谢几卿,枉赴新亭渚。

 

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读来催人泪下,尤其身经别乡离井、流落他乡之人,当与亲朋好友、挚爱之人挥泪告别的人,其体会愈深,愈为伤感动情。

长子汝舟送别林则徐由西安出发,历经三日送至乾州,适逢秋雨滂沱,又因汝舟有公事在身,不能前往伴送西戍,所以只得忍泪挥别,为此写诗劝谕儿子不必为此伤怀,要精心侍侯母亲,料理好家事,等待他日团聚。当时林汝舟身为进士,任翰林院编修,属词臣。根据朝廷的有关规定,词臣不许请假出关,因此林则徐只得携三、四两个儿子随行赴戍。

诗开门见山,直接叙事,三个儿子两个随行,家中事全靠汝舟了。你想随我行,奈何朝廷不允许。五天来你送了一程又一程,送再远也要回去,与事何补?我们在大路上忍泪挥手告别,抓住你的手说上几句知心话:你父亲虽然年老体弱,但我还有未使尽的勇气。我这一生有一念之愚,就是不知躲避艰难险阻,总是以身许国,不顾个人生死。这次遭受灭顶之灾,都是我自找的困顿,就是受到刑戮处置,我也心甘情愿,没有怨言,何况只是把我流放到边疆呢?朝廷这次发配伊犁也是开恩宽大了,我有什么可畏惧不前的呢?分别了,你不要哭泣,回家后好好照顾你母亲,管好家门。你母亲体弱多病,要多加护持,嘘寒问暖。我知道你生来性情好,并不热衷于做官。当官与不当官随遇而安,只是在道德修养、深造学问上,一定要努力。要记住:言多必失,少说话可以少犯错误,为人处世要以忍为主。等到我获释归来回家,你可不要忘记这艰难的时刻。虽然今日离别了,但还有相聚的时候。“谢几卿”指南朝谢灵运的孙子,是谢超宗的儿子,从小聪明过人有神童之誉。但他父亲谢超宗获罪迁越州(今绍兴),谢几卿不忍辞诀,就投入江中,寻求自尽,被人救起(见《梁书·谢几卿传》)。最后诗人劝戒儿子不要学习在新亭投江白白寻死的谢几卿,要坚强地活下去。

叙事为诗,简洁有韵律;既是临别赠言,肺腑之语,又诗意浓郁;既有亲情抚慰,又有国事之托;既有以身许国的英雄气概,又有满腹委屈的难言苦楚,情真意切,无形的增加了艺术感染力。读此诗,每每令人热泪盈眶,一代伟人,如此心肠,充实之美也。犹如高粱头红,麦子穗黄,虽无刻意而美自见矣。

 

次白水驿得家书,彝儿举一男。余初得孙,诗以志喜

 

仳离家室寄长安,闻茁孙枝梢自宽。

撰杖子能供啜菽,持门妇恰报征兰。

见儿作父吾知老,待汝成人古已难。

正向崆峒倚长剑,咳名频展贺书看。

 

林则徐赴戌途中到达甘肃平凉县白水驿,得家书知三儿聪彝的妻子生一男孩子,也是林公的第一个孙子,一时喜出望外,欣然命笔,写下了这首诗,以表志喜。

林公虽然是位杰出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成熟的政治家,但他是诗人,诗人的感情是丰富的热烈的浪漫的。他是食人间烟火的伟人,还讲人伦子嗣、香火延续,子子孙孙的繁衍生息,因而喜而成诗。何况林则徐已经57岁了,年近花甲,添孙志喜,人之常情。鲁迅先生有“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的诗句。林则徐怜子惜孙,正说明了他的英雄本色。

“仳离家室寄长安,闻茁孙枝梢日宽”。我离别妻子儿女,把家眷寄住在西安,在西行途中听到彝儿妻子生一男孩的喜讯,我们林家孙枝茁壮,使我心中稍有感宽慰。“孙枝”,唐·白居易诗《谈氏外孙生三日》有:“梧桐老去长孙枝”。林公借用“孙枝”称自己的子孙后辈。“撰杖子能供啜菽,持门妇恰报征兰”。“撰杖”指持手杖。《礼记·曲礼上》:“君子欠伸,撰杖履。”亦指老人出游。“啜菽”,《礼记·檀弓下》载孔子语:“啜菽饮水,尽其欢,斯之谓孝。”以至为食,以水为饮,谓生活清苦。“征兰”,亦说梦兰,古时指女子怀孕。我西行赴戌虽然劳累,有彝、枢两个儿子照顾的好,从来信中又得知长子汝舟的妻妾也怀了身孕。看到儿子又作了父亲,自己当了爷爷,我知道自己老了。“待汝成人古已难”,要等到孙子长大成人,这自古以来都是很难的事。谚语云:“爷爷领孙子,黄土里面刨金子。”难得回报之恩。此时,林则徐正在翻越崆峒山,看着高耸云天的群山,我笑着一遍一遍地呼唤着孙儿的名字,一遍一遍地展开报喜的家信看了又看,喜悦之情,在群山中荡漾。结果,诗人给孙子起了个乳名叫“贺峒”,取崆峒山得贺信之意也。

林公的亲情、人情、乡情凝聚在这首志喜诗中,令林则徐的形象更为丰满完美。是啊,往往愈是伟大的人物,其感情愈是丰富。否则他怎么能会忧国忧民呢?诗的丰富多彩构建了诗人的丰富多彩。我们读林则徐的诗才能全面了解林则徐,才能真正走进林则徐的内心世界,才能走进他的丰富的感情世界。

 

留别海帆(二首)

 

其一

宦踪离合廿年间,秦陇重逢鬓渐斑。

前路欲凭询瀚海,新纶先喜过潼关。

金天管钥兼双节,玉塞烽烟靖百蛮。

犹有松阴读书处,早将书舍媲时还。

 

《留别海帆》诗二首写与甘肃兰州。富海帆,即富呢扬阿,字海帆,时任陕甘总督,林则徐西戌路过兰州治所,得到海帆及部署的热情款待,盘桓多日,在海帆处用餐。其署中有“拂云楼”,北望诸山,俯瞰黄河,风景颇佳,诗兴发作。

诗的开篇叙述了两个人的宦海交谊20年,离合聚散,时日匆匆。如今在陕甘之地重逢,你我的头发都已经开始花白了。因为海帆曾在新疆乌鲁木齐任过督护,所以我向你打听询问西行瀚海戈壁的情况。“新纶先喜过潼关”,我在潼关高兴地听到了你被皇帝新发诏令,擢升为陕甘总督的喜讯。兰州古称金城,所以说“金天”。你成了陕甘总督钥匙的双重长官,在这里厉兵秣马,准备打击一切侵略者。你喜欢在松阴处读书,“早将书舍媲时还”。富海帆处有清朝名人那彦成题匾的“时还书舍”,你的读书处,可与“时还书舍”相媲美。

老友相逢,宦海风波,热情相勉,一片真情。读林则徐的诗,有一大感受,那就是大都是真实写照、真情实感,必须了解当时的背景资料,否则难知所云。林则徐的诗大都为唱和,又要尽量了解别人赠诗的情况,否则对于一些话语诗句,亦难以理解。林则徐的诗不像一般写景抒情诗章,艺术构思多来于联想,多用形象思维。所以,我们学习林则徐的诗的难度较大,颇费思索。

 

其二

节府高楼跨夹城,玉泉山色大河声。

开筵东阁图书满,剪烛西堂鼓角清。

慷慨论兵忠愤气,殷勤赠别解推情。

近闻江海销金革,休养资公翊太平。

 

此诗是继上首诗的唱和,诗的气势、情感气氛要比上首诗强。开首两句写了总督治所府地的高大壮观,接着写地理形势,“玉泉山色大河声”,有玉泉山,即兰州五泉山,山上有瀑布,多寺院,景色秀丽,又有黄河涛声,何等富有诗意。主人在东阁书房招待贵宾,“剪烛西堂鼓角清”,大有“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的宕开一笔,写出了二人深厚的友谊,如同久别重逢的夫妻感情,推心置腹的长谈。只是良宵苦短,夜半报时的鼓角声是那么清亮悠远。我们慷慨论兵,你忠直愤慨之气难以遏止,对我解衣推食,热情迎送,使我难忘。“近闻江海销金革”,近来听说东南沿海的战事停止了,要依靠您辅佐皇上把时世治理得安宁太平。

兵家相聚,论兵谈将,这是必然的话题。此诗则在开筵推食中,叙说友情,但关心国家战事,谈论沿海风云,仍是他们议论的中心。一对忠愤为国的老将,时刻不忘忧国忧民,在诗中锋芒毕露,可见林则徐辈的爱国主义精神之所在。

我们读林则徐的诗,每每被诗中的英雄气概所控制,对于诗的艺术性每每偏废。但是,什么是真正的诗的艺术呢?我想诗的艺术应蕴涵在诗的灵魂之中。倘若诗的灵魂是丑陋的,甚至是污浊的,那么这诗还有什么艺术可谈呢?所以我们欣赏林则徐的诗,要着重于他的民族英雄、爱国主义、政治家的角度去欣赏。犹如看山的雄伟、巍峨、突兀、奇拔,往往忘却了山的艺术造型和风格一样。

 

程玉樵方伯德润饯予于兰州藩廨之若已有园,次韵奉谢(二首)

 

其一

短辕西去笑羁臣,将出阳关有故人。

坐我名园觞咏乐,顷来佳酝色香陈。

开轩观稼知丰岁,激水浇花绚古春。

不问官私皆护惜,平泉一记义标新。

 

程玉樵,名德润,字玉樵,湖北天门人。嘉庆十九年(1814年)进士,时任甘肃布政使。方伯,《礼记·玉制》:“千里之外设方伯。”本指一方诸侯之长,此指布政使程玉樵。程设宴饯别于藩廨衙门。“若已有”为布政使程玉樵衙暑内后面的园名。园内有稻田菜圃,有池塘,池中有舟,风物雅致。席间互相赠诗答谢,此为感时事而发的诗作。

诗文开头手本人乘坐简陋的车子西行赴戌,自笑我这个流放之人,“将出阳关有故人”,是对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的“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反其意而用之。可我快要出阳关了却遇到你这位老朋友,是有“故人”的。老朋友在名园里招待我,饮酒咏诗,斟来美酒色香俱佳,陈酒醇厚,大家举觞咏乐,相互酬答,多好啊!“开轩观稼知丰岁,激岁浇花绚古春”,打开窗子看到园中稻菽可知庄稼的丰收;小山后有石湫吐水灌园,像春天一样绚丽多彩。“不问官私皆护惜,平泉一记义标新”。诗人告诉老友,你在身在布政使上,不论宦家和私人为娃的都要爱惜。“平泉一记”,指唐朝李德裕在洛阳建有别墅曰平泉庄,曾著有《平泉山居草木记》很有影响。这里是说你的“若已园”所撰园记,可与李德裕的《平泉山居草木记》相媲美。

这是一首散文诗似抒情诗,主要是盛赞程玉樵的热情款待和赞美府衙小园的优美。同时有双关语,劝戒程玉樵要爱国爱民,也是诗人的内心表白。这首七律写得细腻,语意清新,寓情于物,情景交融。

 

其二

我无长策靖蛮氛,愧说楼船练水军。

闻道狼贪今渐戢,须防蚕食念犹纷。

白头合对天山雪,赤手谁摩岭海云。

多谢新诗赠珠玉,难禁伤别杜司勋。

 

上首诗侧重于感谢程玉樵的盛情接待,而这首诗是侧重于自我表白,体现了一个丹诚如血爱国者的伟大胸怀。

诗的开头就说我没有彻底扫除英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提起以前在广东训练水师、整顿海防的事感到惭愧。“闻道狼贪今渐戢,须防蚕食念犹纷”。诗人听说英国侵略者暂时停止了大规模入侵,但它的豺狼贪婪本性是不会改变的,“须防蚕食念犹纷”,要提防英国侵略者的蚕食野心,表现他对投降派误国的忧愤。林则徐总结抗英的经验,曾总结出了“八字要言”:器量、技熟、胆壮、心齐。不能对敌人抱有幻想,不要受敌人的蒙蔽。事实证明,林则徐的想法是对的,高瞻远瞩。但是,我老了,又被流放到终年积雪的天山脚下,不过这也没有什么。可是,谁又去赤手支撑风云多变的广东政局呢?这可是一直萦绕在我心中的块垒。多谢你赠给我的美如珠玉的新诗,“难禁伤别杜司勋”。杜司勋指唐朝诗人杜牧,曾任司勋员外郎。李商隐有《杜司勋》诗:“刻意伤春复伤别,人间唯有杜司勋。”你的诗虽然好,可是就像杜司勋一样,谁又能解除我心中的伤别之情呢?林则徐的伤别之情不是与亲人、朋友的伤别之情,而是指远离广东海防前线,不能直接揭露敌人的阴谋,不能直接抗击敌人的侵略而伤情。

将这两首诗放到一起读,珠联璧合,一是勉励别人,二是鞭策自己,其目的是为了告戒人们要提防英国侵略者的狼子野心,不要被敌人的暂时“渐戢”所迷惑。

林则徐被流放,身在大西北,这离海防前线,“将出阳关有故人”,自然是一种欣慰。但诗人对程玉樵府衙环境的描写,美哉美矣,可与诗人对英国侵略者的忧愤,对“赤手谁摩岭海云”,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读此诗总感到弦外有音,对布政使的安逸享乐有所讽刺,对“新诗赠珠玉”有微词,没有“慷慨论兵忠愤气”(见《留别海帆》)。诗人只是委婉地从自身说起,愧对广东水师,实则是对程玉樵的鞭策。

 

次韵答姚春木

 

时事艰如此,凭谁议海防?

已成头皓白,遑问口雌黄。

绝塞不辞远,中原吁可伤。

感君教学《易》,忧患固其长。

 

这首五言律诗,是林则徐流放途中,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八月上旬在兰州寄给好友姚春木的一首和诗。姚春木,名椿,字春木,江苏娄县人(今松江人),与林则徐交谊甚厚,时在湖北荆州书院讲学。林则徐猛然想起和他一别四载,政局变化莫测,自己宦海浮沉犹如雨打浮萍,忧国忧民,不禁升起悲凉的情绪。林则徐在详符工地曾接到他的来书、赠诗,因当时工务繁忙,也没有回赠。现在他恨不能和老朋友见面长谈,以诉衷情。他曾写了封长信给姚春木,倾吐心中块垒,说“死生皆可置之度外”,谈了抗御英军的策略和措施,“或当有伟人出而殄灭此虏”,并总结了“八字要言”:“器量、技熟、胆壮、心齐。”但谈何容易!因为林则徐当时已是“局外人”,再有良策,谁会采用呢?

诗人说国家的局势艰难已发展到如此地步,要靠谁去议论海防事宜呢?国无栋梁,何能不倾,伟人安在?我现在忧国伤时已愁白了头,哪有闲心去顾及别人的造谣中伤信口雌黄。把我流放到遥远的伊犁,我并不害怕边远绝域的艰苦,只是祖国的大好河山、中原沃土被敌人蹂躏,这才是令人伤心忧愁的事。感谢你教我学习《周易》,知人生忧患是常有的事。

诗人是政治家,对国家的时局时刻挂念在心上,时刻关注着国家的安危,又时时将自己的遭遇和生死置之度外。我们读林则徐的流放诗,每每体验到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的紧张气氛。使我们时刻处于激烈、壮观的战斗场面之中,鼓舞人的士气。但诗人一再咏叹“吾衰亦感发苍苍”、“白头合对天上雪”、“已成头皓白”……“可怜白发生”,无可奈何、感慨万端,人老了,现实与理想的巨大矛盾,是难以克服的。理想是强国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但是力不从心。

诗虽短,但含义深刻,有力地表现了诗人满怀壮志而志不得伸的苦痛。此诗风格沉郁苍凉,艺术手法稳健,加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次韵答王子寿柏心

 

太息恬嬉久,艰危兆履霜。

岳、韩空报宋,李、郭或兴唐。

果有元戎略,休为谪宦伤。

手无一寸刃,谁拾路旁枪。

 

王子寿,名柏心,字子寿,一作冬寿,湖北监利人,是林则徐好友,时在湖北荆州书院讲学。此诗是林则徐流放伊犁途中经兰州时,寄给王子寿的一首和诗。

此诗悲凉壮烈,和盘托林则徐的满腔热血、报国无门的内心世界。

开篇“太息”来自屈原《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我叹息国家长久地耽于安乐,“艰危兆履霜”,《周易·坤》:“履霜坚冰至。”眼下艰难危急,以后会更加艰难。“岳、韩空报宋,李、郭或兴唐”。岳飞、韩世忠都是宋朝的抗金名将,但在宋高宗赵构、奸相秦桧的打击下,岳飞遭杀害,韩世忠被解除兵权,空有一腔报国热血。李光弼和郭子仪都是唐朝良将,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功勋卓著,是兴唐的功臣,大清朝或许有李光弼、郭子仪那样的人出现,重振大清的威仪。“果有元戎略,休为谪臣伤”会有富有用兵谋略的爱国将领出来收拾这局面,不要为我这个被贬谪流放的人悲伤。“手无一寸刃,谁拾路旁枪”。我现在手无寸铁,无力征战,却盼望有人能够挥戈上阵、英勇杀敌,消除外来侵略,保卫祖国的领土完整。

这首五言律诗,是林则徐内心世界的写照,忧国忧民,怀古寄思。“岳、韩空报宋”,是怀古也是自况;“李、郭或兴唐”,对国家民族还是怀抱很大希望。

诗人的悲愤连贯而下,“太息”、“履霜”、“空报宋”、“谪宦伤”、“手无一寸刃”,百感交集,见于言外,笔势奔涌,一腔忠愤,无能为力,是一首“悲伧奏鸣曲”。请缨无路,战斗没有武器。只有眼看国家“恬嬉“,敌人猖獗,忠臣遭贬,还要忍痛自励,怎不催人泪下。

 

载书出关

 

荷戈绝徼路迢遥,故纸差堪伴寂寥。

纵许三年升马角,也须千卷束牛腰。

疗饥字学神仙煮,下酒胸同块垒浇。

不改啸歌出金石,毡庐风雪夜萧萧。

 

林则徐1785年(乾隆五十年)830日,生于福州的一个以教书为生的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好学爱书,天资聪明,嘉庆十六年(1811年)中进士。一生手不释卷,喜爱读书,知识渊博。在赴戌伊犁途中,载书出关,以解途中郁闷。据郭柏苍《竹间十日话》卷6记载:“以大车载书二十箧,曰:‘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诵诗闻国政,讲易见天心’”。林昌彝《射鹰楼诗话》卷1云:林则徐出关,“载书数千卷”。他随车辆十五辆圈车,还有两架车上用的牛筋床,防止坎坷颠簸。因为诗人已近六旬,又是扶病出关,路途遥远,只有古籍文书可以相伴阅读,使他度过寂寞的戌途。

诗人被流放边疆绝域路途遥远,只有那些在典籍阅读陪伴他度过寂寞的时光。即使在三年之内发马生角这样不可能发生的事情,被召还入关,“也须千卷束牛腰”。“束牛腰”李白《醉后赠王功阳》诗:“画秃千兔笔,书载两牛腰”。陆游《老学庵笔记》:“诗束牛腰藏旧稿,书讹马尾辨新雔”。指书籍多。我要携千卷书,行万里路,风餐露宿,以书为伴。“疗饥字学神仙煮,下酒胸同块垒浇”。诗人说图书文字可以疗饥,废寝忘食是也,像神仙一样生活;用饮酒来消除胸中的不平之气。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有:“阮籍胸中垒块,故须酒浇之。”酒可以化解人胸中的郁闷愁绪般的块垒。“不改啸歌出金石”。“啸歌”指吟咏歌唱。《诗经·小雅·白华》:“啸歌伤怀,念彼硕人。”《世说新语·简傲》:“(阮籍)箕踞啸歌,酣放自如。”“金石”,比喻坚固、坚贞,常言有“心如金石”。即使到了塞外不毛之地,我还是要吟咏歌唱、读书饮酒,我这颗心是坚贞不渝,永不改变的。“毡庐风雪夜萧萧”,即使在风雪呼啸的毡房里,在伊犁边塞风雪交加的夜晚,我仍要炳烛读书,学习不止。

诗人在这里《载书出关》是专门谈论自己的读书学习生活的。在这种艰难困苦、劳顿颠簸的日子里,林公还是如此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的学习读书,精神可嘉。但读书饮酒,排遣胸中的愁绪,浇解心中淤积的不平之气,更说明诗人的忠贞爱国、忧国忧民的精神所在。

 

将出玉关,得解筠前辈自伊犁来书,赋此却寄(二首)

 

其一

与公踪迹靳从骖,绝塞仍期促膝谈。

他日韩非惭共传,即今弥勒笑同龛。

扬沙瀚海行犹滞,啮雪穹庐味早谙。

知是旷怀能作达,只愁烽火照江南。

 

解筠即邓解筠,邓廷桢是也。邓廷桢字维周,号解筠,江宁(今南京)人。道光十九年四月二十二日始,邓廷桢协助林则徐在虎门销烟237万多斤。后,第一次中英鸦片战争中国失败,邓廷桢与林则徐一同流放伊犁,成了“患难兄弟,相依为命”,从此邓廷桢与林则徐的心紧紧地连结在一起了。邓廷桢先期到达伊犁戌所,林则徐现在仍在途中。在接到邓廷桢解筠的来书后,即赋此诗寄给邓廷桢。

诗的开首说,我跟随你的踪迹像骖马跟随着驾辕的辕马一样赴戌伊犁,期待着到了戌地与你倾心交谈。“他日韩非惭共传,即今弥勒笑同龛”。“韩非惭共传”,是说战国末期的韩非在司马迁《史记》中有《老子韩列传》,把韩非与老子共为一传,令韩非感到惭愧。现在如同把你我放在一个弥勒佛的佛龛里一样,命运相连,后人若把你我合写成一传,我是颇感惭愧的,有乐观自娱之意。诗人继续写道:我现在仍在途中,戈壁荒漠中的飞沙走石好象要阻止我前行,可你先期到达,已经熟悉了住穹庐吃冰雪的艰苦生活。“知是旷达能作达,只愁烽火照江南”。我知道你胸怀旷达,生活过得开朗;但在你心里却忧虑的是英帝国主义在江南燃烧的战火。究其实,这也是当时诗人的心胸。

林则徐与邓廷桢同病相怜,同时流放,奔赴同一个地方,自然心心相印,情同手足。活着同游,死后可以同龛,写史可以同传,豁达乐观。其心系国家安危,同心同德,人生难得之知己也。

全诗通过写两人关系密切入手,演染人物的内心感情,有相聚时欢娱,有共传同龛的笑谈,有赴戌路上的同等遭遇,有共同的惆怅和忧虑,感情真挚、深沉。在艺术表达上既闲婉又沉稳,诗意畅快如流水,真诗也。

 

出嘉峪关感赋(四首)

 

其一

严关百尺界天西,万里征人驻马蹄。

飞阁遥连秦树直,缭垣斜压陇云低。

天山峻削摩肩立,瀚海苍茫入望迷。

谁道淆函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

 

嘉峪关,号称“天下第一雄关”也。因依嘉峪关东南麓而筑,名为嘉峪关。嘉峪关居高凭险,为东西交通要冲,明洪武五年(1372年)置关。关口置有城楼三座,皆三层,巍然拱峙。嘉峪关是万里长城自西的起点。据林则徐《壬寅日记》记载:“(九月)初八日,癸丑。晴。……今晨起行,余策马出嘉峪关,先入关城。”此诗是诗人立马关前所作。感赋,有感而作。

诗开头即写嘉峪关的威严和地理位置的关隘作用,是西域和中原的界限。“万里征人驻马蹄”,我从万里之外的中原赴戌伊犁,来到嘉峪关前勒马停蹄驻足,观看严关气势。只见关上的楼阁飞檐高翘连接着三秦的树木,结为一体;缭绕在古城垣的陇山云烟斜压着城楼,十分壮观雄伟。高耸云天的祁连山摩擦着我的肩头而立,浩瀚的戈壁滩苍苍茫茫让我看得着迷。“谁道淆函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谁说山、函谷关是千古险要之地,与嘉峪关比较起来,如同一丸泥土,又算得了什么。

这首诗主要描写嘉峪关的雄伟壮观,天下称许,的确有一定的震慑作用。作者立马关前,又显示了诗人的英雄气概。“天山峻削摩肩立”,诗人与山并立,更显示诗人形象的高大,林公直到那时仍然是雄心不减当年。

 

其二

东西尉侯往来通,博望星槎笑凿空。

塞下传笳歌敕勒,楼头倚剑接崆峒。

长城饮马寒宵月,古戌盘雕大漠风。

除是卢龙山海险,东南谁比此关雄。

 

自从西汉博望侯张骞出使西域凿空东西交通之后,东西往来交流就从没有间断过,功莫大焉。壮观雄伟的嘉峪关城楼与崆峒山遥遥相望,我似乎听到了塞下传来胡笳歌唱《敕勒歌》的动听歌声。“长城饮马寒宵月,古戌盘雕大漠风”。此两句雄浑宏大,铿锵有力,将塞外冷月、长城饮马、古戌城堡、盘旋大雕、戈壁长风、大漠风光,组合在一起,尽收眼底。诗峰如削、千丘万壑、远近横列,何等气魄,令人肃然。只有林公有如此胸襟,将塞外风光的苍茫辽阔,尽现笔端,曲尽描写之能事,不愧为登临怀古的杰作。最后,诗人用古塞卢龙与山海关相提并论,一东一西,万里呼应,连贯为雄,关隘险要,盘踞华夏大地,一统江山,气势豪放。只有具有伟大胸怀的人,才能具有如此豪气胆魄。

长城是神州大地的脊梁,林则徐是中华民族脊梁式的人物,临关感赋,气壮山河,人杰地灵也。诗的艺术和艺术的诗化都集中在英雄人物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颂上,表现在诗人酣畅的笔墨当中。诗人的爱国主义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显示,写景与抒情融为一体,可以与苏东坡的“大江东去”相媲美。

 

其三

敦煌旧塞委荒烟,今日阳关古酒泉。

不比鸿沟分汉地,全收雁碛入尧天。

威宣贰负陈尸后,疆拓匈奴断臂前。

西域若非神武定,何时此地罢防边。

 

诗人立马关前,驻足凝望,放眼塞外历史遗迹,兴叹怀古,抒发胸中之豪情。昔日的敦煌旧塞已经荒废在黄沙风烟之中,古代的阳关、酒泉都是久负盛名的地方,今日也失去了往日的辉煌。嘉峪关内外的土地绝非划若鸿沟的分界线,界限分明;而是在两千年前就列入了汉朝的版图,都是尧舜的天下了,一统江山,完整金瓯。“威宣贰负陈尸后”,汉朝在西域宣示武力之后,断了匈奴的右臂开拓了汉朝的疆土。西域如果不是汉武帝安定神功,戡定江山,还不知道这嘉峪关什么时候才能停止驻边防守呢?

这首诗谈论古今,诗中有史,史中有诗,史诗融合,雄浑大气,显示了作者丰富的历史知识和知古论事的能力水平,非一般地描写和抒情。嘉峪关勾起了诗人的联想空间,气魄豪放,一般人间正气充斥了塞外大漠之上。我们中华民族历朝历代不令林则徐这样的英雄人物,囿于此,我们才有“九州生气恃风雷”的虎虎生气。

 

其四

一骑才过即闭关,中原挥手泪痕潸。

弃需人去谁能识?投笔功成老亦还。

夺得胭脂颜色淡,唱残杨柳鬃毛斑。

我来别有征途感,不为衰龄盼赐还。

 

诗人策马过了嘉峪关,回首中原,见城门紧紧关闭,禁不住潸然泪下。我放下出关通行证西去,一路上有谁还认识我呢?想当年,东汉班超投笔从戎出西域,功成名就,到老了东归入关,颐享天年,可我呢?“夺得胭脂颜色谈”,胭脂即为焉支山的同音相借,这里是汉代匈奴居住和活动的地方,喻指匈奴。而胭脂又是女人化妆的专用品,所以又借用为女色的代名词,而匈奴单于取妻阏氏,阏氏又与胭脂音近。因此诗人借用胭脂说颜色,指当年汉朝夺取了焉支山,使匈奴丧失了声誉和威望而颜色淡了,力量大为削弱。“唱残杨柳鬃毛斑”,唐·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古曲中又有《折杨柳》,这样“怨柳”之曲就形成了。战士们在塞外驻守把《杨柳曲》都唱白了头,还回不了家,悲怨之致。“我来别有征途感,不为衰龄盼还”。我到西域与古代军士的心情不一样,他们唱《杨柳曲》,我别有感受。我不是因为我老了,而是盼望皇上早日把我召回入关,好为国家和民族效力。

此首诗调子低沉,感慨较多,有悲怨之气;但悲而不伤,怨而不怒,数历史之悠悠,报国之心使然。

综观《出嘉峪关感赋》四首,概而论之,诗人经过艰难的长途跋涉,来到历史雄关面前,感慨自然良多。从盛赞嘉峪关的雄伟壮丽,说到关隘的地理环境,再论及雄关的功勋,最后,过关回首,联系个人遭遇,悲怨陡生;但诗人只是通过班超和守边将士说事,老泪纵横,益显示诗人的豪放和热情。在诗人笔下,“严关”、“飞阁”、“陇云”、“秦树”、“天山”、“瀚海”、“凿空”、“敕勒”、“崆峒”、“长城”、“寒宵月”、“敦煌”、“阳关”、“西域”、“胭脂”、“杨柳”……塞外的风光美景,尽收笔下,一览无余。而诗人高瞻远瞩、综观古今、雄视四野,诗意画情,充溢历史空间。全诗气魄豪放,笔墨饱满,洋溢着热烈而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而这种情感寄托于祖国的辽阔疆土、壮丽河山、勾沉历史中,抒发了诗人一片赤诚丹心,艺术成就达到了炉火纯青的高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