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辞海】之《小路的别名》上卷
(2019-06-30 07:41:10)
标签:
文化 |
分类: 资料 |
【别名辞海】之《小路的别名》上卷
隘道
险要而狭窄的路。唐 李绅《到宣武三十韵》:“驾肩傍隘道,张幕内连楹。”宋 宋祁《送枢直梅学士守并州》:“连云祖坛幄,隘道舞骖尘。”宋 蔡襄《题杉溪驿二首》:“隘道临深壑,俯阑千仞强。惊禽忽独去,怪石偶成笔。”宋 李石《石经堂》:“坚镵仅免饱蟫鱼,隘道争来宅狐鼠。”《东周列国志》第七十六回:“若司马引兵焚吴舟,塞隘道,则破吴之功,彼为第一也。”
别径
偏僻的小路。《六韬·战车》:“车贵知地形,骑贵知别径奇道。”宋 陆游《渔家》:“钓收鹭下虚舟立,桥断僧寻别径归。”宋 毛滂《渔家傲》:“别径小峰孤碧峭。曲沟浅浸寒清绕。”宋 张耒《冬日杂兴》:“短篱藩隙地,别径入孤村。幽趣供岑寂,淹留不复论。”《西游补》第十三回:“两个又走过翠围峰,寻条别径,竟到绿竹洞天。”
步道
只可步行不能通车的小路。《说文·彳部》:“径,步道也。”段玉裁 注:“此云步道,谓人及牛马可步行而不容车也。”晋 无名氏《安东平》:“凄凄烈烈,北风为雪。船道不通,步道断绝。”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涪水》:“邓艾自阴平景谷步道悬兵束马,入蜀迳江油广汉者也。”
侧径
狭窄的路。南朝 谢灵运《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侧径既窈窕,环洲亦玲珑。”唐 岑参《赴犍为经龙阁道》:“侧径转青壁,危桥透沧波。”唐 岑参《上嘉州青衣山中峰题惠净上人幽居寄兵部》:“浮舟一跻攀,侧径缘穹苍。”宋 陈师道《晚望》:“称目有佳思,侧径无好步。”宋 黄干《绍熙庚戍十月偕赵仲宗舜和潘谦之曾鲁仲游九》:“侧径苍苔滑,丛祠古木幽。”
塍陌
田间小路。南朝 沈约《郊居赋》:“渐沼沚于霤垂,周塍陌于堂下。”南朝 徐勉《为书诫子崧》:“桃李茂密,桐竹成阴,塍陌交通,渠畎相属。”
春陌
春日田野的小路。南朝 陈叔宝《舞媚娘》:“争弄游春陌,相邀开绣户。”唐 李乂《奉和幸长安故城未央宫应制》:“凤辇乘春陌,龙山访故台。”唐 温庭筠《张静婉采莲歌》:“麒麟公子朝天客,珂马珰珰度春陌。”前蜀 韦庄《下第题青龙寺僧房》:“马嘶春陌金羁闹,鸟睡花林绣羽香。”前蜀 韦庄《三堂早春》:“独倚危楼四望遥,杏花春陌马声骄。”
村径
亦作“村迳”。村间小路。唐 杜甫《漫成》:“渚蒲随地有,村径逐门成。”唐 李嘉祐《送兖州杜别驾之任》:“河堤经浅草,村径历繁花。”唐 柳宗元《雨晴至江渡》:“渡头水落村迳成,撩乱浮槎在高树。”唐 许浑《晚自朝台津至韦隐居郊园》:“村径绕山松叶暗,野门临水稻花香。”金 党怀英《宿宣湾》:“人家半临水,村径曲穿林。”元 汤式《一枝花》:“冷淡偎村径,朝昏傍驿亭。”
村路
乡间小路。唐 李群玉《寄友》:“野水晴山雪后时,独行村路更相思。”宋 陆游《出游归卧得杂诗》:“江天缺月西南落,村路寒鸡一再鸣。”宋 陆游《雪夜》:“村路雪泥人断行,佛灯一点绛纱明。”明 陈大声《乐安神·冬景》套曲:“溪桥村路景偏佳,岂惟江上堪图画。”
邨路
乡间小路。清 谭嗣同《登山观雨》:“老树秋阴邨路黯,残霞岭表夕阳红。”
磴道
登山的石径,通常较狭小。南朝 颜延之《七绎》:“岩屋桥构,磴道相临。”唐 袁郊《甘泽谣·懒残》:“忽中夜风雷,而一峰颓下,其缘山磴道,为大石所拦。”元 揭傒斯《寻舍弟将至东牢宿野店》:“入云攀磴道,落日及村墟。”《明史·礼志一》:“台高三尺有奇,周以石栏,陟降为磴道。”清 高士奇《金鳌退食笔记》卷上:“岩洞窈窕,磴道纡折。”
磴路
登山的石径。南北朝 鲍照《从庾中郎游园山石室诗》:“昏昏磴路深,活活梁水疾。”宋 陆游《小筑》:“罗雀门庭无俗驾,缘云磴路有归樵。”宋 刘克庄《严关新洞》:“磴路樵相引,山名尉自书。”明 韩上桂《紫陌行》:“磴路复崖雪未稀,铜沟别墅冰将泮。”
蝶径
指花丛中的小路。宋 毛滂《蓦山溪》:“藏花小坞,蝶径深深见。”元 王国器《踏莎行》:“蝶径遗踪,雁沙凝润。为谁留下东风恨。”梅三子《赋哀情》:“几抹红云愁蝶径,一春绿腊冷鸥轩。”
鹤径
亦作“鹤迳”。隐者来往的小路。明 韩宜可《题蓬莱深处》:“松迷鹤径浑无路,花暗箫声不见人。”明 皇甫濂《夏日要王子饮双松道院》:“药栏华碧草,鹤径老青松。”元 王逢《癸丑正月三日述怀》:“园开鹤径乱石白,天入鲤山双角青。”清 方文《赠吴园次》:“乍穿鹤径如山谷,即解鸘裘当酒钱。”清 李慈铭《水调歌头》:“坐鸥几,租鹤迳,买渔船。相携裙袷,兰夜围烛斗蛮笺。”
芳径
花径。宋 范成大《岩桂》:“越城芳径手亲栽,红浅黄深次第开。”宋 方千里《虞美人》:“重来犹自寻芳径。”宋 贺铸《浣溪沙》:“芳径与谁寻斗草,绣床终日罢拈针。”宋 江开《杏花天》:“谢娘庭院通芳径。四无人、花梢转影。”宋 黄公绍《喜迁莺》:“谁念芳径小,新绿戋戋,问讯今何许。”
高径
幽雅的小径。宋 王安石《次韵酬吴彦珍见寄时彦珍为教授学有王右军墨池》:“杖藜高径谁来往,散帙空堂自卷舒。”宋 王安石《和中甫兄春日有感》:“饱闻高径动车轮,甘卧空堂守经帙。”宋 程公许《拟九颂·峨峰书院》:“半轮秋兮促公归,空高径兮班屐齿。”
阁路
栈道。《新唐书·牛徽传》:“蔚避地于梁,道病,徽与子扶篮舆,历阁路,盗击其首,血流面,持舆不息。”
寒径
冷僻的小路。唐 李百药《谒汉高庙》:“竹皮聚寒径,枌社落霜丛。”唐 徐仲雅《赠江处士》:“薄雾笼寒径,残风恋绿萝。金乌兼玉兔,年几奈公何。”宋 康与之《感皇恩》:“一雨一番凉,江南秋兴,门掩苍苔锁寒径。”
迒陌
布满兽蹄迹印的田间小路。章炳麟《新方言序》:“有数字同从一声,《唐韵》已来,一字转变,余字则犹在本部,而俗语或从之俱变者,迒陌纷错,不可究理。”
蒿径
指长满杂草的小路。宋 司马光《夏日过陈秀才园林》:“茅庐蒿径幸不遥,不厌频频数来去。”宋 范成大《元夜忆群从》:“愁里仍蒿径,闲中更荜门。”
花径
花间的小路。南朝 庾肩吾《和竹斋》:“向岭分花径,随阶转药栏。”唐 杜甫《客至》:“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唐 李端《暮春寻终南柳处士》:“入溪花径远,向岭鸟行迟。”宋 李之仪《谢池春》:“花径敛余红,风沼萦新皱。”明 谢谠《四喜记·花亭佳偶》:“花径尘芳,浅印花鞋小。”
花蹊
犹花径。唐 李世民《咏桃》:“禁苑春晖丽,花蹊绮树妆。”《宣和画谱·人物一》:“张萱,京兆人也,善画人物……其为花蹊竹榭,点缀皆极妍巧。”宋 陈襄《东园观雪》:“苹浦万家云覆瓦,花蹊千树玉雕笼。”清 钮琇《觚賸续编·醉隐记》:“或藉花蹊,或荫竹屿……皆无不醉之时,无不醉之地。”
篁径
竹林中的小路。唐 孟浩然《寻香山湛上人》:“杖策寻故人,解鞭暂停骑。石门殊豁险,篁径转森邃。”明 王跂《暮》:“古庙丛篁径,孤村乱石阿。”
虺蹊
毒蛇藏身的小路。明 张凤翼《中解山亭赋》:“隐蠚道与虺蹊兮,伏虬宫与虎穴。”
蕙路
犹芳径。遍长香草的小路。南朝 谢庄《宋孝武宣贵妃诔》:“巡步檐而临蕙路,集重阳而望椒风。”南朝 孔稚珪《北山移文》:“尘游躅于蕙路,污渌池以洗耳。”宋 毛滂《曹使君置酒石桥山用肉字韵作诗见招不果往复用前韵奉寄》:“素书自愧无因缘,蕙路难陪踏芬郁。”
棘径
布有荆棘的小路。唐 李贺《王浚墓下作》:“菊花垂湿露,棘径卧干蓬。”唐 李翱《释怀赋》:“斥通道而使芜兮,恋棘径之中绝。”宋 贺铸《答许景亮》:“絮衣棘径动罥碍,京尘浼人更难奈。”近代 陈三立《后湖观荷》:“棘径夹修篁,遂陟太傅阁。”
箭径
谓笔直的小路。宋 吴文英《八声甘州》:“箭径酸风射眼,腻水染花腥。”宋 周必大《吴郡诸山录》:“故老言香山产香,山下平田之中有径,直达山头。西施自此采香,故一名采香,亦云箭径,言其直也。”明 雪浪法师《夜宿石湖口》:“只今箭径横塘水,还过吴宫与越溪。”
涧道
山涧通道。南朝 王台卿 《奉和往虎窟山寺》:“飞梁通涧道,架宇接山基。”唐 杜甫《题张氏隐居》:“涧道余寒历冰雪,石门斜日到林丘。”宋 苏辙《登封道中三绝 轘辕道》:“青山欲上疑无路,涧道相萦九十盘。”明 张羽《游方山观梅》:“回崖沓嶂鬼手擘,涧道千丈开鸿。”
涧路
亦作“磵路”。山谷中的小路。唐 白居易《早夏游平泉回》:“肩舆颇平稳,涧路甚清凉。”唐 郑谷《宜春再访芳公言公幽斋写怀叙事,因赋长言》:“涧路萦回斋处远,松堂虚豁讲声圆。”清 金农《横山旧庐独吟》:“列岫窗霭蔽,微钟磵路缅。”
间道
偏僻的或抄近的小路。唐 杜甫《喜达行在所三首》:“愁思胡笳夕,凄凉汉苑春。生还今日事,间道暂时人。”宋 苏辙《次韵子瞻留别三首》:“诸门迭出惊异状,间道怀归终旧壁。”宋 陆游《眉州郡燕大醉中间道驰出城宿石佛院》:“酒酣忽作檀公策,间道绝出东关城。”
郊路
郊野的小路。宋 宋祁《淮祠谢雨》:“烟芜出郊路,灯火侍祠人。”宋 许中应《陪邑大夫登西岘峰》:“驱车青郊路,举趾西山岑。”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汤公》:“魂乃离窍,忘躯壳矣。而渺渺无归,漂泊郊路间。”
津径
亦作“津迳”。通向渡口的路。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河水五》:“应劭曰:‘东武城东北三十里,有阳乡故县也,又东散绝,无复津迳。’”《南齐书·李安民传》:“安民率水军攻前,破荆亭,绝其津迳。”《魏书·拓跋鉴传》:“辟境克城,功着不日,据要扼喉,津径势阻,可谓勋高三捷。”《南史·王懿传》:“食毕欲行,而暴雨莫知津径。”
径道
小路。《六韬·略地》:“中人以为先出者得其径道。”《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明史·王忬传》:“忬奏言潮河川有径道,一日夜可达通州。”
径界
小路。《水经注》卷五:“左渎又北径经城东、缭城西,又径南宫县西,北注绛渎。右渎东北径广宗县故城南,又东北径界城亭北,又东北径长乐郡枣强县故城东。”《初刻拍案惊奇》卷一:“树木参天,草莱遍地,荒凉径界,无非些兔迹狐踪。”
径路
小路。《易·说卦传》:“艮为山,为径路。”孔颖达 疏:“为径路,取其山虽高,有涧道也。” .三国 阮籍《咏怀》:“皋兰被径路,青骊逝骎骎。”晋 左思《吴都赋》:“径路绝,风云通。”宋 苏轼《与子由同游寒溪西山》:“幅巾不拟过城市,欲踏径路开新蹊。”亦泛指道路。三国 曹操《苦寒行》:“迷惑失径路,瞑无所宿栖。”唐 李翱《平赋书》:“方里之内,以十亩为之屋室、径路、牛豚之所息,葱韭菜蔬之所生植,里之家给焉。”另,近路。《三国演义》第三三回:“兵贵神速……不如轻兵兼道以出,掩其不备,但须得识径路者为引导耳。”又,喻私人关系的门路,喻处世行事的途径。宋 叶适《校书郎王公夷仲墓志铭》:“某叨忝未逾月,便作御史,人不谓有径路乎?”
径衢
小路与歧路。比喻头绪繁多。《淮南子·诠言训》:“一也者,万物之本也……下之径衢不可胜理,故君失一则乱于无君之时。”
径涂
亦作“径途”。小路。南朝 梁简文帝《长安有狭斜行》:“长安有径涂,涂径不通舆。”唐 韦应物《往云门郊居涂径回流作》:“兹晨乃休暇,适往田家庐。原谷径涂涩,春阳草木敷。”清 魏源《太行诸谷》:“石壁渐以峭,径途益以险。”
径畛
田间小路。《周礼·地官·遂人》:“凡治野,夫间有遂,遂上有径;十夫有沟,沟上有畛。”《诗·周颂·噫嘻》“亦服尔耕,十千维耦。”孔颖达 疏:“一夫之间有通水之遂,广深各二尺也,此遂上即有一步径以通牛马;其十夫有通水之沟,广深各四尺也,此沟上即有一径畛,以通大车。”宋 袁燮《喜雪谢东林》:“郊原迷畔岸,径畛失分画。”清 林颐山《经述·释井田一》:“汉魏时井田之制虽亡,其沟洫径畛或有存者。”
井径
田间小路。南朝 鲍照《芜城赋》:“边风起兮城上寒,井径灭兮丘陇残。”李善 注:“《周礼》曰:‘九夫为井。’又曰:‘夫间有遂,遂上有径。’”李周翰 注:“屋三为井。径,道也。言人屋室迁毁,行道荒芜而丘陇亦已摧残。”唐 杜甫《重题》:“江雨铭旌湿,湖风井径秋。”《红楼梦》第三八回:“泉溉泥封勤护惜,好和井径绝尘埃。”
菊径
种植菊花的小路。比喻隐逸之所。唐 陆龟蒙《村夜》:“菊径月方高,橘斋霜已并。”宋 吴泳《八声甘州·每逢人》:“有邵平瓜圃,渊明菊径,谁肯徘徊。”宋 张炎《新雁过妆楼》:“陶潜尚存菊径,且休羡松风陶隐居。”宋 方大琮《送俊明李提举》:“山中菊径多归思,膝下莱衣少脱时。”
枯径
偏僻小路。《西游补》第一回:“长老胸中疑惑,便叫:‘悟空,我们另觅枯径去罢。’”一本作“枯迳”。
逵陌
犹道路。元 周伯琦《大口》:“《箫韶》殷九天,欢声溢逵陌。”
林阡
山林间小路。南朝 刘孝绰《奉和昭明太子钟山解讲》:“楼帐萦岩谷,缇组曜林阡。”
柳径
柳荫小径。唐 李建勋《归燕词》:“冲人穿柳径,捕蝶绕花枝。”南唐 冯延巳《点绛唇》:“柳径春深,行到关情处。”宋 张先《剪牡丹》:“野绿连空,天青垂水,素色溶漾都净。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宋 柳永《洞仙歌》:“和鸣彩凤于飞燕。间柳径、花阴携手遍。”宋 史浩《望海潮》:“烟浓柳径,霞蒸花砌,春深特地芳辰。”
螺径
盘旋曲折的小路。《初刻拍案惊奇》卷二:“窄小蜗居,虽非富贵王侯宅;清闲螺径,也异寻常百姓家。”
鹿蹊
鹿行的小径。汉 王逸《楚辞·九思·悼乱》:“鹿蹊兮躖躖,貒貉兮蟫蟫。”
门径
亦作“门迳”。当门的小路。唐 杜甫《畏人》:“门径从榛草,无心走马蹄。”唐 岑参《高冠谷口赠郑鄠》:“门径稀人迹,檐峰下鹿群。”元 赵孟頫《题耕织图》:“散灰缘旧俗,门迳环周遭,所冀岁有成,殷勤在今朝。”清 叶廷琯《鸥陂渔话·清华园图记》:“余家距清华园不半里,暇日尝访其遗构,门径深而曲,中有高楼翼然。”另,做事的途径、方法、窍门。清 郑燮《贺新郎》:“只有文章书画笔,无古无今独逞,并无复自家门径。”
毛道
方言。小路。另,佛教谓凡夫愚人。《华严经·普贤行品》:“所谓:一切世界入一毛道,一毛道入一切世界。”《华严经·入法界品》:“由亲近善知识,于一毛道,尽未来劫修菩萨行。”清 谭嗣同《仁学》:“毛道不定,曷克语此?无明起处,惟佛能知。”
陌路
田间的小路。清 姚燮《双鸩篇》:“朝打孔雀夜逐狗,孔雀雌雄狗牝牡,天上所无陌路有,陌路何能避梃杻。”另,在路上相遇不熟悉的人,亦称陌路人。唐 白居易《重到城七绝句·见元九》:“每逢陌路犹嗟叹,何况今朝是见君。”明 孙柚《琴心记·当炉市中》:“正是区区陌路犹心痛,何况他家骨肉为。”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三》:“君先陌路视我,而怪我视君如陌路。”
陌阡
阡陌。田间小路。南朝 吴均《行路难》:“君不见西陵田,从横十字成陌阡。”宋 史尧弼《留题丹经卷后》:“崖老木含太古,民物朴野天理全。男耕女织无租庸,鸡鸣犬吠通陌阡。”
鸟道
只有鸟才能飞越的路,喻狭窄陡峻的山间小道。唐 李白《蜀道难》:“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唐 王维《燕子龛禅师》:“鸟道悉已平,龙宫为之涸。”唐 沈佺期《入少密溪》:“树密不言通鸟道,鸡鸣始觉有人家。”唐 寒山《诗三百三首》:“重岩我卜居,鸟道绝人迹。”
鸟径
指险绝的山间小径。唐 韩偓《访隐者遇沈醉书其门而归》:“夜来风起闲花落,狼藉柴门鸟径中。”唐 许浑《游茅山》:“步步入山门,仙家鸟径分。”唐 薛能《褒斜道中》:“鸟径恶时应立虎,畬田闲日自烧松。”唐 徐氏《玄都观》:“步粘苔藓龙桥滑,日闭烟罗鸟径迷。”明 林俊《东林寺》:“懒云依鸟径,驯虎卧僧廊。”
农径
指田间小路。明 高启《秋日江居写怀》:“渔村霭霭绿江暗,农径萧萧入圃斜。”
盘道
山间曲折回旋的路。汉 应劭《汉官仪》卷下:“太山盘道屈曲而上,凡五十余盘,经小天门、大天门。”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涔水》:“北谷口造城东门,傍山寻涧,五里有余,盘道登陟,方得城治。”唐 曹松《喜友人归上元别业》:“掩关苔色老,盘径叶声枯。”唐 戴叔伦《宿灵岩寺》:“马疲盘道峻,投宿入招提。”《红楼梦》第十七回:“贾珍道:‘从山上盘道也可以进去的。’说毕,在前导引,大家攀藤抚树过去。”
傍蹊
偏仄的小路。明 王守仁《传习录》卷中:“譬之驱车,既已由于康庄大道之中,或时横斜迂曲者,乃马性未调,御勒不齐之故。然已只在康庄大道中,决不赚入傍蹊曲径矣。”另,用指学说的旁绪支流。明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九流绪论上》:“余所更定九流,一曰儒,二曰杂……杂主饰治捄偏,而傍蹊末学之谈附之。”
僻径
荒僻小路。宋 俞桂《裴坟》:“买船穿僻径,坟古最幽深。”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半途失足,堕枯井中,既在旷野僻径,又家家守岁,路无行人,呼号嗌干,无应者。”谢无量《西湖旅兴寄怀伯兄五十韵》:“僻径缠藤蔓,微阴度涧瀍。”
僻路
偏僻的道路。唐 杜甫《聂耒阳以仆阻水书致酒肉泊于方田》:“孤舟增郁郁,僻路殊悄悄。” 唐 韩偓《闲步》:“傍山疏雨湿秋花,僻路浅泉浮败果。樵人相见指惊麏,牧童四散收嘶马。”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四》:“有一札及少物欲致京中,僻路苦无书邮。今遇君甚幸。”
平阡
田间的平坦小路。唐 钱起《登台》:“晚景下平阡,花际霞峰色。”唐 权德与《和李大夫西山祈雨因感张曲江故事》:“雷音生绝巘,雨足晦平阡。”唐 郑絪《九日登高怀邵二》:“簪茱泛菊俯平阡,饮过三杯却惘然。十岁此辰同醉友,登高各处已三年。”
畦径
亦作“畦迳”。田间小路。孙犁《白洋淀纪事·访旧》:“我道路很熟,穿过菜园的畦径,沿着那个大水坑的边缘,到了大娘的家里。”喻常规门径。《新唐书·李贺传》:“辞尚奇诡,所得皆惊迈,绝去翰墨畦迳,当时无能效者。”唐 杜牧《李贺集序》:“贺能探寻前事,所以深叹恨今古未尝经道者,如《金铜仙人辞汉歌》、《补梁庾肩吾宫体谣》,求取情状,离绝远去笔墨畦迳间,亦殊不能知之。”宋 葛立方《韵语阳秋》:“韦应物诗平平处甚多,至于五字句,则超然出于畦径之外。”宋 楼钥《催老融墨戏诗》:“中含太古不尽意,笔墨超然绝畦迳。”明 李东阳《翰林院侍读学士徐君舜和墓志铭》:“为诗文雅赡有思致,不蹈畦迳,人以为难。”清 戴名世《意园制义自序》:“余之文章,意度各殊,波澜不一,不可以一定之阡陌畦径求也。”
畦陌
田间的小路。《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庸客致力而疾耘耕,尽巧而正畦陌者,非爱主人也,曰:如是,羹且美,钱布且易云也。”
畦畛
田间的界道。宋 黄庭坚《过家》:“宰木郁苍苍,田园变畦畛。”另,隔阂、成见。唐 韩愈《赠崔立之评事》:“高士例须怜曲蘖,丈夫终莫生畦畛。”宋 曾巩《酬柳国傅》:“洞无畦畛心常坦。”
千伯
田间纵横交错的小路。千,通“阡”;伯,通“陌”。《管子·四时》:“端险阻,修封疆,正千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