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辞海】之《学校的别名》(卷一)
(2019-06-29 21:44:24)
标签:
文化 |
分类: 资料 |
【别名辞海】之《学校的别名》(卷一)
璧池
古代学宫前半月形的水池。借指太学和皇帝的选士之所。唐 罗隐《暇日感怀因寄同院吴蜕拾遗》:“璧池清秩访燕台,曾捧瀛洲札翰来。”《新唐书•归崇敬传》:“古天子学曰辟雍。以制言之,壅水环缭如璧然;以谊言之,以礼乐明和天子云尔。在《礼》为泽宫,故前世或曰璧池,或曰璧沼,亦言学省。”明 何景明《观石鼓歌》:“璧池日月动华衮,奎阁星斗罗贞珉。”
璧海
犹璧池。太学的美称。宋 陈傅良《送宋国博参议江东》:“忆昔翠华临璧海,儒先一日争声价。”
璧泉
璧池,璧雍,太学。北周 庾信《象戏赋》:“模羽林之华盖,写明堂之璧泉。”倪璠 注:“《汉书•平帝纪》曰:‘安汉公奏立明堂、璧廱。’应劭 曰:‘明堂,布政之宫,上圆下方。璧廱者,象璧圜,雍之以水,象教化流行。’”
璧水
1.指太学。南朝 何逊《七召•治化》:“璧水道庠序之风,石渠启珪璋之盛。”宋 吴自牧《梦粱录•学校》:“古者天子有学,谓之‘成均’,又谓之‘上庠’,亦谓之‘璧水’,所以养育作成天下之士类,非州县学比也。”元 柯丹邱《荆钗记•启媒》:“昔年璧水壮遨游,学冠同流。”2.泛指读书讲学之处。宋 陈亮《谢留丞相启》:“如亮者才不逮于中人,学未臻于上达。十年璧水,一几明窗。”
璧雍
即辟雍。古代天子所设立的太学。汉 王充《论衡•骨相》:“韩太傅为诸生时,借相工五十钱,与之俱入璧雍之中,相璧雍弟子谁当贵者。”《三辅黄图•辟廱》:“周文王璧雍在长安西北四十里。亦曰璧廱。如璧之圆,雍之以水,象教化之流行也。”
璧沼
即璧池。学校。唐 吕令闻《云中古城赋》:“开儒士于璧沼,贮美人于玉房。”唐 韦抗《奉和圣制送张说上集贤学士赐宴》:“广庭临璧沼,多士侍金闺。”
成均
1.古之大学。《周礼•春官•大司乐》:“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焉。”《礼记•文王世子》:“三而一有焉,乃进其等,以其序,谓之郊人,远之,于成均,以及取爵于上尊也。”郑玄 注“董仲舒曰:五帝名大学曰成均。”2.泛称官设的最高学府。南朝 颜延之《宋武帝谥议》:“国训成均之学,家沾抚辜之仁。”唐 杨炯《崇文馆宴集诗序》:“齿于成均,所以明其长幼;通于博望,所以昭其宾客。”明 何景明《送林利正同知之潮阳》:“忆在成均共携手,泉山门下相知久。”清 昭莲《啸亭杂录•莫葆斋》:“莫葆斋晋,浙江仁和人。少入成均,法时帆先生最为赏识,每考必列前茅。”
崇玄馆
亦称“崇玄学”。唐代官办的道教学校。隋有崇玄署,为管理道士僧尼的官署。唐代皇帝尊崇道教,以崇玄署改属宗正寺,僧尼则别属尚书祠部。开元二十九年置崇玄学,设博士,掌教玄学生,习《老子》、《庄子》、《文子》、《列子》。天宝二年,改称崇玄馆,改博士为学士。
邨塾
旧时乡村的学塾。清 俞正燮《癸巳存稿•肆惟》:“乃使罔殆之言,布满邨塾。”清 陈鳣《对策•文选》:“纂注约注瀹注,只供邨塾之流传。”
村塾
旧时乡村私塾。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二》:“尝至登州观海市,过一村塾小憩。”
村学
乡村学堂。旧时多指乡村私塾。宋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石曼卿》:“若石曼卿《红梅诗》:‘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此至陋语,盖村学中体也。”《水浒传》第十五回:“小生这几年也只在晁保正庄上左近教些村学。”
大学
太学。《礼记•王制》:“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卢辩 注:“大学,王宫之东者。束发,谓成童。”《汉书•礼乐志》:“古之王者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
党塾
指乡学。清 赵翼《吏议左迁特蒙送部引见》:“旧学还须传党塾,新诗闲与咏羲皇。”
党庠
指古代乡学。语出《礼记•学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唐 刘禹锡《绝编生墓表》:“死则必葬我于党庠之侧,尚其有知,且闻吾书。”陈炽《<盛世危言>序》:“故三代以上之为治也,家塾、党庠、学校遍天下,惟恐其民之不智而始皇愚之。”
帝学
即国学。国立学校。《孔丛子•问军礼》:“天子使有司以特牲告社,告以所征之事而受命焉,奠于帝学以受成。”蔡邕《郭有道碑文》:“遂考览六经,探综图纬;周流华夏,随集帝学。”李周翰 注:“帝学,国学也。”元 宫天挺《范张鸡黍》楔子:“为此来就帝学,未及数年,选居上馆,声动朝廷。”
东胶
周代大学。《礼记•王制》:“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庠。”
东序
相传为夏代的大学。也是国老养老之所。《礼记.王制》:“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郑玄 注:“东序﹑东胶亦大学,在国中王宫之东。”孔颖达 疏:“《文王世子》云:学干戈羽钥于东序。以此约之,故知皆学名也。养老必在学者,以学教孝悌之处,故于中养老。”清 昭莲《啸亭续录.千叟宴》:“百余年间,圣祖神孙三举盛典,使黄发鲐背者欢饮殿庭,视古虞庠东序养老之典,有过之无不及者。”后亦为国学的通称。
冬学
农村在冬闲时开办的季节性学校。宋 陆游《冬日郊居》:“儿童冬学闹比邻,据案愚儒却自珍。”自注:“农家十月,乃遣子弟入学,谓之冬学。”
洞学
指古代设在名山胜地的书院。明 陈沂《游匡庐山记》:“南唐升元中建学馆,以李善道为洞主,号‘庐山洞学’。宋知江州事周述学徒数千,乞赐九经,从之,洞学益显,石鼓、岳麓诸学不能也。”吴炜《重修白鹿洞书院记》:“所望上之所以教与下之所以学者,法朱子洞学之规。”
二学
指国学与太学。《南齐书•礼志上》:“今学非惟不宜废而已,乃宜更崇尚其道,望古作规,使郡县有学,乡闾立教。请付尚书及二学详议。”《魏书•李谐传》:“栖闲虚以筑馆,背城阙而为家。带二学之高宇,远三市之狭邪。”
番学
古代供外国留学生就学的学堂。宋 蔡绦《铁围山丛谈》:“大观、政和之闲……广州、泉南请建番学,高丽亦遣士就上庠。”
蕃学
蕃,通“番”。1.宋朝所设供外族或异国人读书的学校。《宋史•神宗纪二》:“﹝熙宁八年三月﹞戊戌,知河州鲜于师中乞置蕃学,教蕃酋子弟。”2.宋代西夏国创建的学校。《中国通史》:“元昊创制西夏文字后,又命野利仁荣主持建立蕃学(党项学)……选拔党项和汉族官僚子弟入学。”
府学
古代官学之一种。由府一级设立。宋 司马光《议学校贡举状》:“其开封府举人,旧无府学,并令寓教于国子监。”清 顾炎武《日知录•生员额数》:“洪武初,令在京府学六十人,在外府学四十人,州学三十人,县学二十人,日给廪膳。”《儒林外史》第五回:“一个是王德,是府学廪膳生员。”
府庠
府学。《醒世恒言•张淑儿巧智脱杨生》:“十岁进了府庠,次年第一补廪。”
公塾
由地方或团体设立的塾馆。清 郑观应《盛世危言•考试下》:“各乡亦分设家塾、公塾,无论贫富皆习读书习艺。”
宫学
宋 代宗室诸王子弟学校。《宋史•选举志三》:“﹝宁宗嘉定﹞九年,以宫学并归宗庠,教授改为博士,宗谕。”宋 吴自牧《梦粱录•学校》:“嘉定岁,始改宫学为宗学,凡有籍者,宗子以三载一试,补入为生员,如太学法。”
馆学
指私熟。清 徐子苓《与邵位西拟言时事书》:“一曰革馆学之陋。”
国庠
国家开设的学校。《旧唐书•文宗纪下》:“皇太子方从师傅传授六经,一二年后,当令齿胄国庠,以兴坠典。”宋 王谠《唐语林•补遗二》:“吴君不附国庠,名第在于榜末。”
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隋、唐、宋、元、明、清,称国子监。晋称国子学,北齐称国子寺。清末改革学制,自光绪三十二年起设学部,国子监并入学部。
国子学
即国子监。《晋书•职官志》:“及咸宁四年,武帝初立国子学,定置国子祭酒、博士各一人,助教十五人,以教生徒。”唐宋以国子监总辖国子、太学、四门等学。元代设国子学、蒙古国子学、回回国子学,亦称国子监。
横塾
学堂,学舍。横,通“黉”。《后汉书•儒林传论》:“其服儒衣,称先王,游庠序,聚横塾者,盖布之于邦域矣。”李贤 注:“横又作黉。”
鸿都门学
东汉灵帝光和元年设在洛阳鸿都门的学校。专习辞赋书画。学生由州、郡、三公举送,学成后多授予高级官职。《后汉书•灵帝纪》:“始置鸿都门学生。”李贤 注:“鸿都,门名也,于内置学。时其中诸生,皆勑州、郡、三公举召能为尺牍辞赋及工书鸟篆者相课试,至千人焉。”《后汉书•蔡邕传》:“光和元年,遂置鸿都门学,画孔子及七十二弟子像。其诸生皆勑州、郡、三公举用辟召,或出为刺史、太守,入为尚书、侍中,乃有封侯赐爵者,士君子皆耻与为列焉。”清 厉鹗《石经考异序》:“自洛入邺,自汴入燕,之分其地,駮鸿都门学非太学,魏石经非邯郸淳书。”《中国通史》:“一七八年,汉灵帝立鸿都门学。这个皇帝亲自创办的太学里,讲究辞赋、小说、绘画、书法,意在用文学艺术来对抗太学的腐朽经学。”亦省称“鸿都学”。唐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叙画之兴废》:“又创立鸿都学,以集奇艺。”清 陈培脉《陈留吊蔡中郎二十四韵》:“淹贯鸿都学,辉皇清庙珍。”
鸿庠
著名的学府。庠,古代学校。明 无名氏《四贤记•赴选》:“那公子是个大器呵,鸿庠文彦,端的是王家桢干。”
黉宫
学宫。元 洪希文《踏莎行•示观堂》:“郡国兴贤,黉宫课试,书生事业从今始。”明 谢谠《四喜记•喜逢甘雨》:“芹水生涯淡,黉宫道味长。”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三》:“我辈身列黉宫,乃在此携酒榼,看游女,其鄙而不顾,宜矣。”
黉门
学宫之门。借指学宫,学校。《警世通言•钝秀才一朝交泰》:“里中那些富家儿郎,一来为他是黉门的贵公子,二来道他经解之才,早晚飞黄腾达,无不争先奉承。”《镜花缘》第二七回:“况令郎身入黉门,目前虽以舌耕为业,若九公刻了此方,焉知令郎不联捷直上?”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三七章:“我不是举人,也不是黉门秀才,虽是李氏一族,却是三代清贫。”
黉舍
校舍。亦借指学校。《宋书•臧焘徐广傅隆传赞》:“艺重当时,所居一旦成市,黉舍暂启,着录或至万人。”宋 范成大《送子文杂言》:“城东黉舍有佳人,邂逅使我加餐食。”明 谢肇淛《五杂俎•人部四》:“今之释教,殆遍天下。琳宇梵宫,盛于黉舍;唪诵呪呗,嚣于弦歌。”郭沫若《咏福建•咏厦门高集海堤》:“金门晴霭外,黉舍碧波中。”
黉室
学校。唐 唐彦谦《送樊琯司业归朝》:“黉室青衿尽,渠门火旆扬。”
黉塾
学校。沈惟贤《万国演义序》:“即黉塾之师,用以发明事理,启牖来学,亦于是乎汲汲焉。”引申为在校读书、学习。梁启超《译印政治小说序》:“彼夫缀学之子,黉塾之暇,其手《红楼》而口《水浒》,终不可禁。”
黉堂
学堂;学校。宋 余靖《兴国军重修文宣王庙记》:“筵开黉堂,以登师儒。局列校室,以来隽秀。”宋 吕本中《紫微诗话》:“﹝汪信民﹞又尝和余《春日》绝句云:‘晏坐黉堂一事无,居官萧散似相如。’”清 朱彝尊《六聘山中吊晋处士霍厚》:“弟子半千人,大小开黉堂。”
黉校
学校。《晋书•戴邈传》:“古之建国,有明堂辟雍之制,乡有庠序黉校之仪,皆所以抽导幽滞,启广才思。”明 归有光《南云翁生圹志》:“南云翁者,少为诸生,有声于黉校之间。”清 褚人获《坚瓠十集•真若虚传》:“少年业举子,博识洽闻,游黉校,好侠,多盍簪,颇有季良之风。”
黉序
古代的学校。《北齐书•文宣帝纪》:“诏郡国修立黉序,广延髦俊,敦述儒风。”宋 朱熹《斋居感兴》:“圣人司教化,黉序育群才。”《清史稿•礼志三》:“厥后以热河为时巡所,黉序肇兴,定大成殿龛案如太学式,祭器、乐器亦如之。”
黉学
古代的学校。《后汉书•循吏传•仇览》:“农事既毕,乃令子弟群居,还就黉学。”
黉宇
古时学校的校舍。《后汉书•儒林传序》:“顺帝感翟酺之言,乃更修黉宇,凡所造构二百四十房,千八百五十室。”《魏书•儒林传序》:“虽黉宇未立,而经术弥显。”
虎闱
古时国子学的代称。因其地在虎门之左,故有是称。《魏书•世宗纪》:“虎闱阙唱演之音,四门绝讲诵之业。”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出龙楼而问竖,入虎闱而齿胄。”李善 注:“《周礼》曰:‘师氏以三德教国子,居虎门之左。’”李周翰 注:“虎闱,教国子之学所也。”
画学
宋 代培养绘画人才的学校。宋 洪迈《夷坚乙志•画学生》:“政和中,肇置画学,用太学法补试四方画工。”《宋史•选举志三》:“画学之业,曰佛道,曰人物,曰山水,曰鸟兽,曰花竹,曰屋木,以《说文》、《尔雅》、《方言》、《释名》教授。”元 汤垕《古今画鉴•宋画》:“米芾元章,天资高迈,书法入神。宣和立画学,擢为博士。”
家塾
私塾。《礼记•学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相传周代以二十五家一闾,闾有巷,巷首门边设家塾,用以教授居民子弟。后指聘请教师来家教授自己子弟的私塾。有的兼收亲友子弟。宋 陆游《小雨》:“诸孙入家塾,亲为授《三苍》。”宋 叶适《辩兵部郎官朱元晦状》:“臣闻朝廷开学校,建儒官,公教育于上;士子辟家塾,隆师友,私淑艾于下:自古而然矣。”《红楼梦》第七回:“我们家却有个家塾,合族中有不能延师的,便可入塾读书,亲戚子弟可以附读。”
监学
指国子监。封建时代的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宋史•职官志五》:“﹝建炎﹞十三年,太学成,增置博士、正、录。参用元祐、绍圣监学法,修立监学新法。”元 虞集《请吴先生书》:“先生抱道怀德,经明行脩,系乎监学者匪轻。”
胶黉
学校的旧称。清 唐孙华《进呈御览诗一百韵》:“梯航通海国,俎豆序胶黉。”
胶庠
周代学校名。周时胶为大学,庠为小学。后世通称学校为“胶庠”。语本《礼记•王制》:“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庠。”《梁书•裴子野传》:“且章句洽悉,训故可传,脱置之胶庠,以弘奖后进,庶一夔之辩可寻,三豕之疑无谬矣。”唐 元稹《酬杨司业十二兄早秋述情见寄》:“秋草古胶庠,寒沙废宫苑。”清 孔尚任《桃花扇•哄丁》:“读诗书不愧胶庠,畏先圣洋洋灵显。”
胶序
胶序泛指学校。南朝 王融《为竟陵王与隐士刘虬书》:“胶序肇修,经法敷广。”《隋书•炀帝纪上》:“优德尚齿,载之典训,尊事乞言,义彰胶序。”
郊学
周代设在远郊百里之内的小学。清 段玉裁《礼记四郊小学疏证》:“乡学盖在五十里近郊,郊学盖在百里远郊,遂学盖在远郊之外。”
京学
京师太学。宋 叶绍翁《四朝闻见录•光皇命驾北内》:“闽士林自知观过与谢同游于京学。”
精庐
学舍,读书讲学之所。《后汉书•姜肱传》:“盗闻而感悔,后乃就精庐,求见征君。”李贤 注:“精庐即精舍也。”《魏书•儒林传•平恒》:“乃别构精庐,并置经籍于其中。”清 瞿鸿禨《与缪荃孙书》:“钟山既已蝉联,精庐又较南菁为胜。”
精舍
学舍;书斋。《后汉书•党锢传•刘淑》:“淑少学明《五经》,遂隐居,立精舍讲授,诸生常数百人。”宋 吴曾《能改斋漫录•辨误二》:“古之儒者,教授生徒,其所居皆谓之精舍。”
觉罗学
清初为皇族子孙设立的学校名。除授满汉文字﹑经史文艺外,兼习骑射。
郡学
郡国的最高学府。《明史•太祖纪二》:“是月,﹝太祖﹞命宁越知府王宗显立郡学。”《中国通史》:“汉时立太学和郡学,讲授五经,太学与郡学成为全国的大小文化中心。”
郡庠
科举时代称府学为郡庠。元 王恽《谒武惠鲁公林墓》:“清秩铨华省,群英萃郡庠。”
里塾
旧时乡里间私人设立的教学场所。南朝 任昉《梁国府僚劝进笺》:“使夫匹妇童叟,羞言伊吕;乡校里塾,耻谈五霸。”清 侯方域《太常公家传》:“﹝公﹞尝出,过里塾,诸生皆诵习公所为文。”
里学
古代乡里间的学校。清 侯方域《太常公家传》:“﹝公﹞少从里学。”
麟趾学
北周学校名。《周书•于翼传》:“世宗雅爱文史,立麟趾学,在朝在艺业者,不限贵贱,皆预听焉。”
门学
北周学校名。教授皇太子及贵族子弟。《周书•武帝纪上》:“﹝天和二年﹞立露门学,置生七十二人。”《隋书•豆卢勣传》:“﹝北周﹞明帝时,为左武伯中大夫。勣自以经业未通,请解职游露门学。帝嘉之,勑以本官就学。”亦省称“露门”。《隋书•文学传•刘臻》:“周(北周)冢宰宇文护辟为中外府记室,军书羽檄,多成其手。后为露门学士。”宋 李曾伯《沁园春•代寿直院陈文昌》:“对露门进读,銮坡演翰,琐闱批敕,宝牒成文。”宋 晁补之《次韵两苏公讲筵唱和》:“金玉谁人咏德音,太平无象属人心。日高初散露门讲,天上五云宫殿深。”
路门学
露门学。古学校名。路,通“露”。《北史•周纪下•高祖武皇帝》:“甲辰,立路门学,置生七十二人。”
律学
1.古代传授法律知识的学校。晋始置律学博士,转相教授。后秦姚兴设律学于长安,召各郡县散吏入学,成绩优良者选任郡县狱吏。隋律学隶大理寺,唐宋律学隶国子监。《晋书•石勒载记下》:“参军续咸、庾景为律学祭酒。”《新唐书•百官志三》:“﹝律学﹞律令为颛业,兼习格式法例。隋,律学隶大理寺,博士八人。武德初,隶国子监。”《宋史•选举志三》:“律学。国初置博士,掌授法律。熙宁六年,始即国子监设学,置教授四员。凡命官、举人皆得入学,各处一斋。”2.法律学科。南朝 沈约《援蔡法度廷尉制》:“郭恭以律学通明,仍业司士。”
蒙馆
旧时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地方。清 钱泳《履园丛话•梦幻•东平王马夫诈人》:“江阴诸生有陈春台者,家甚贫,以蒙馆自给。”《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六回:“因看见敝同乡,多有在虹口一带设蒙馆的……所以去年就设了个馆。”
蒙学
即蒙馆。清 吴沃尧《历史小说总序》:“吾曾受而读之,蒙学、中学之书都嫌过简,至于高等大学或且仍用旧册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