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别名辞海】之《贤人的别名》(卷一)

(2019-06-28 22:55:19)
标签:

文化

分类: 资料

【别名辞海】之《贤人的别名》(卷一)

编著:田家双

贤人的别名150例(卷一)

邦士

国士,国中才能出众的人。汉 刘向《新序•刺奢》:“赵襄子饮酒,五日五夜不废酒,谓侍者曰:‘我诚邦士也,夫饮酒五日五夜矣,而殊不病。’”宋 叶适《冯公岭》:“何必种桃源,始入仙者图。瓯闽两邦士,汹汹日夜趋。”


拂士

辅弼君主的贤士。《孟子•告子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宋 苏籀《刺少年行》:“法家拂士屹山峙,俜然穷儒衢道边。”宋 陈著《送沆赴台州学录》:“劳其筋骨饿肤体,乃汝法家并拂士。”


博士

博通古今的人。《战国策•赵策三》:“郑同北见赵王,赵王曰:‘子南方之博士也。’”唐 张籍《送杨少尹赴凤翔》:“西学已行秦博士,南宫新拜汉郎官。”宋 王巩《随手杂录》:“九重之内,安知有英州、新州,此必有博士。”古代学官名。六国时有博士,秦因之,诸子、诗赋、术数、方伎皆立博士。汉文帝置一经博士。《史记•循吏列传》:“公仪休者,鲁博士也,以高第为鲁相。”古代对具有某种技艺的人的尊称,犹后世称为师傅。《警世通言•万秀娘仇报山亭儿》:“家里一个茶博士,姓陶,小名叫做铁僧。”学位名。


才杰

杰出的人才。《晋书•文苑传序》:“至于吉甫、太冲、江右之才杰;曹毗、庾阐,中兴之时秀。”唐 杜甫《上韦左相二十韵》:“才杰俱登用,愚蒙但隐沦。”唐 钱起《送薛判官赴蜀》:“边陲劳帝念,日下降才杰。”唐 王季文《九华山谣》:“峻极遥看戛昊苍,挺生岂得无才杰。”宋 陆游《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世间才杰固不乏,秋毫未合天地隔。”清 薛福成《保荐使才疏》:“以中国幅员之广,聪明才杰之多,诚令导之以有恒,养之以渐庸,讵不能励彼豪俊,宏此远谟。”


才俊

亦作“才隽”。才能出众。《晋书•嵇康传》:“康临去,登(孙登)曰:‘君性烈而才隽,其能免乎。’”唐 常建《送陆擢》:“圣代多才俊,陆生何考槃。”唐 杜牧《题乌江亭》:“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宋 梅尧臣《吊唐俞》:“通闺年最少,才俊罕能双。”清 秦瀛《答王惕甫书》:“仆意方今少年中,非无才俊之士,而华而鲜实,类由渐染时习。”宋 文天祥《江行有感》:“莫恨吾生误,江东才俊多。”元 杨景贤《醉中天》:“挺挺身才俊,朗朗语超群。”


才良

指才士贤人。《隋书•高祖纪下》:“诛翦骨肉,夷灭才良。”唐 杜甫《送灵州李判官》:“将军专策略,幕府盛才良。”唐 张籍《祭退之》:“荐待皆寒羸,但取其才良”宋 强至《送河北提刑王詹叔郎中被诏充开封府判官》:“幕府要人关听断,朝廷自昔选才良。”《新唐书•李石传》:“今四海夷一,唯登拔才良,使大小各任其职。”


才人

有才能才情的人。汉 王充《论衡•书解》:“故才人能令其行可尊,不能使人必法己。”南朝 王融《报范通直》:“三楚多秀士,江上复才人。”明 胡应麟《诗薮•古体上》:“百代而下,才人学士,追之莫逮,取之不穷。”清 赵翼《论诗》:“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 方苞《孙征君年谱序》:“自古豪杰、才人以至义侠、忠烈之士不得其死者众矣。”亦指宫中女官名。唐 杜甫《哀江头》:“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红楼梦》第四回:“除聘选妃嫔外,在世宦名家之女,皆得亲名达部,以备选择为宫主、郡主入学陪侍,充为才人、赞善之职。”


才士

有才德之士;有才华之人。《庄子•天下》:“虽然,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将求之不得也,虽枯槁不舍也,才士也夫!”晋 葛洪《抱朴子•尚博》:“百家之言,虽有步起,皆出硕儒之思,成才士之手。”唐 韩愈《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东都虽信多才士,朝取一人焉。”唐 顾况《哭从兄苌》:“人生倏忽间,安用才士为。”宋 范仲淹《上张右丞书》:“天下才士,莫不稽颡,仰望光明。”清 赵翼《瓯北诗话•七言律》:“自《古诗十九首》以五言传,柏梁以七言传,于是才士专以五七言为诗。”


才贤

有品德才能的人。《史记•日者列传》:“才贤不为,是不忠也;才不贤而托官位,利上奉,妨贤者处,是窃位也。”唐 李白《金门答苏秀才》:“巨海纳百川,麟阁多才贤。唐 李适《送徐州张建封还镇》:“牧守寄所重,才贤生为时。”元 刘诜《送范主一宪郎》:“古来环辙人,往往皆才贤。”才德兼备。清 吴敏树《为守斋五叔父暨张叔母五旬双庆之序》:“苟其学问足以成身,文章足以持论,功业足以施于当时,如是则为才贤人矣。”


才秀人微

指才能优异而地位卑微的人。南朝•梁•钟嵘《诗品》卷中:“嗟其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


才彦

才子贤士。南朝 沈约《奉和竟陵王郡县名》:“西都富轩冕,南宫溢才彦。”唐 韦应物《沣上西斋寄诸友》:“明世重才彦,雨露降丹霄。”唐 高适《酬岑二十主簿秋夜见赠之作》:“如何异乡县,复得交才彦。”唐 高适《酬岑二十主簿秋夜见赠之作》:“如何异乡县,复得交才彦。”宋 梅尧臣《送淮南转运李学士君锡》:“惟时有才彦,数计等桑羊。”清 顾炎武《钱生肃润之父出示所辑方书》:“如君静者流,嗣子况才彦。”


才英

指才华杰出的文人。南朝 刘勰《文心雕龙•指瑕》:“宋来才英,未之或改,旧染成俗,非一朝也。”《文心雕龙•时序》:“今圣历方兴,文思光被,海岳降神,才英秀发。”唐 陈子良《赞德上越国公杨素》:“君侯称上宰,命世挺才英。”宋 李慎修《赋新繁周表权如诏亭》:“从此里闾为盛事,握兰华省有才英。”


才子

古称德才兼备的人。《左传•文公十八年》:“昔高阳氏有才子八人……齐圣广渊,明允诚笃,天下之民谓之八恺。”后多指才华超迈的文士。晋 潘岳《西征赋》:“终童山东之英妙,贾生洛阳之才子。”唐 朱庆余《送窦秀才》:“江南才子日纷纷,少有篇章得似君。”唐 韦庄《菩萨蛮》:“洛阳城里春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儒林外史》二十九回:“这人是有子建之才,潘安之貌,江南数一数二的才子。”


策士

本指战国时代游说诸侯的纵横之士,后泛指出计策、献谋略的人。《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论》:“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战国之策士也。”《百家姓》:“范雎(前?~前225)字叔。战国时策士,魏人,善口辩,以远交近攻的策略游说秦昭王,昭王悦,官拜秦相,封应侯。”唐 柳宗元《沛国汉原庙铭》序:“曲逆起为策士,辅成帝图。”曲逆,曲逆侯陈平,汉高祖谋臣。宋 邵伯温《闻见前录》:“虽闻北虏孱而妄弱,岂无强梁宗属与夫谋臣策士引先发制人之说,造此衅端?”明 冯梦龙《智囊补•术智•徐道覆》:“呜呼,奇才策士,郁郁不得志,而狼藉以死者,比比矣。”


处士

本指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后亦泛指未做过官的士人。《孟子•滕文公下》:“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宋 辛弃疾《鹧鸪天》:“吾家离落黄昏后,剩有西湖处士风。”宋 葛胜仲《浣溪沙》:“东阁郎官巧写真。西湖处士妙传神。嫣然一笑腊前春。”


达士

见识高超、不同于流俗的人。《吕氏春秋•知分》:“达士者,达乎死生之分。”《后汉书•仲长统传》:“至人能变,达士拔俗。”唐 杜甫《写怀》:“达士如弦直,小人似钩曲。”宋 陆游《杂兴》:“达士招呼同啸傲,福人分付与功名。”明 唐寅《无题》:“妙龄劝赏雄浑语,达士耻随迂阔夫。”清 吴伟业《赠陆生》:“狡狯原来达士心,栖迟不免文人病。”


大才

堪当重任、学识很高的人。《后汉书•马援传》:“汝大才,当晚成。”唐 殷璠《河岳英灵集•储光羲》:“言博理当,实可谓经国之大才。”宋 释正觉《偈颂二百零五首》:“吾家日日选场开,及第心空有大才。”《三国演义》三十七回:“仰望先生仁慈忠义,慨然展吕望之大才,施子房之鸿略,天下幸甚!”《儒林外史》第二九回:“先生大才,又是尊府‘白眉’,今日幸会。”


大器

比喻有大才、能担当大事的人。《管子•小匡》:“管仲者,天下之贤人也,大器也。”唐 李渤《喜弟淑再至为长歌》:“却愁清逸不干时,高踪大器无人知。”宋 陆游《自嘲》:“正得虚名真画饼,元非大器愧函牛。”《醒世恒言•吴衙内邻舟赴约》:“吴衙内青年美貌,学问广博,许多好处,将来必是个大器。”


大士

德行高尚的人。《管子•法法》:“凡论人有要,矜物之人,无大士焉。”尹知章 注:“大士不矜,谦以接物。”《韩诗外传》卷九:“孔子曰:‘大士哉!由来,区区汝何攻?赐来,便便汝何使?愿得衣冠为子宰焉。’”


大贤

才德超群的人。《孟子•离娄上》:“天下有道,小德役大德,小贤役大贤。”三国 李康《运命论》:“虽仲尼至圣、颜冉大贤……不能遏其端。”《三国演义》三七回:“孔明当世大贤,岂可召乎?”清 唐孙华《开河行》:“大贤久不作,尔曹谁复知经纶。”


大知

有大智慧的人。知,同“智”。《庄子•齐物论》:“大知闲闲,小知闲闲。”《礼记•中庸》:“舜其大知也与!”


高士

志行高洁之士。《墨子•兼爱下》:“吾闻为高士于天下者,必为其友之身,若为其身,为其友之亲,若为其亲,然后可以为高士于天下。”《后汉书•列女传序》:“高士弘清淳之风,贞女亮明白之节。”唐 韩愈《赠崔立之评事》:“高士例须怜曲糵,丈夫终莫生畦畛。”《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五回:“爱心怎能没有?只是不分男女,却分轻重。譬如见了一个才子,美人,英雄,高士,却是从钦敬上生出来的爱心。”指隐居不仕或修炼者。唐 唐彦谦《寄蒋二十四》:“大知高士禁愁寂,试倚栏干莫断肠。”宋 欧阳修《答资政邵谏议见寄》:“材薄力殚难勉强,岂同高士爱林泉。”《说郛》卷六引《读子随识•庚桑子》:“‘高士’注云:吸日精炼丹而仙曰高士。”特指僧人。唐 韩愈《送灵师》:“齐民逃赋役,高士着幽禅。”唐 戴叔伦《送东阳顾明府罢归》:“坐蓝高士去,继组鄙夫留。”宋 陆游《福州请仁王坚老疏》:“爰择名蓝,往迎高士。”


公士

公正之士。《荀子•不苟》:“有通士者,有公士者……不下比以闇上,不上同以疾下,分争于中,不以私害之,若是则可谓公士也。”杨倞 注:“谓于事之中有分争者,不以私害之,则可谓公正之士也。”


怪杰

怪异而杰出的人。李大钊《要自由集合的国民大会》:“一世怪杰之袁世凯,以附和民意而再起者,卒以伪造民意而亡。”聂绀弩《鲁迅--思想革命与民族革命的倡导者》:“他不是空想家,也不是什么思想界的怪杰之类。”


国士

一国中才能最优秀的人物。《左传•成公十六年》:“皆曰:国士在,且厚,不可当也。”《战国策•赵策一》:“知伯以国士遇臣,臣故国士报之。”唐 胡曾《咏史诗•豫让桥》:“年年桥上行人过,谁有当时国士心。”唐 刘兼《自遣》:“家人莫问张仪舌,国士须知豫让心。”宋 黄庭坚《书幽芳亭》:“士之才德盖一国则曰国士。”清 和邦额《夜谭随录•维扬生》:“以张良、韩信之才,不识为国士。”一国中最勇敢、有力量的人。《墨子•公孟》:“国士战且扶人,犹不可及也。今子非国士也,岂能成学又成射哉!”《荀子•子道》:“虽有国士之力,不能自举其身,非无力也,势不可也。”王先谦 集解:“国士,一国勇力之士。”


国器

旧指可以治国的人才。《荀子•大略》:“口不能言,心能行之,国器也。”《汉书•韩安国传》:“于梁举壶遂、臧固,至它皆天下名士,士亦以此称慕之,唯天子以为国器。”颜师古 注:“国器者,言其器用重大,可施于国政也。”《史记•晋世家》:“(楚)成王曰:‘晋公子贤且困于外久,从者皆国器。”《晋书•庾冰传》:“顷皇家多难,衅故频仍,朝望国器,与时歼落,遂令天眷下坠,降及臣身。”《新唐书•张九龄传》:“仲方,生歧秀,父友高郢见,异之,曰:‘是儿必为国器,使吾得位,将振起之。’”


寒俊

出身寒微而才能杰出的人。《世说新语•贤媛》“陶公少有大志。”刘孝标 注引晋 孟盛《晋阳秋》:“时豫章顾荣或责羊晫曰:‘君奈何与小人同舆?’晫曰:‘此寒俊也。’”按,此指陶侃。唐 刘禹锡《子刘子自传》:“时有寒俊王叔文,以善弈棊,得通籍待诏。”宋 苏辙《送王恪郎中知襄州》:“逃亡已觉依刘表,寒俊应须礼浩然。”


豪杰

指才能出众的人。《管子•七法》:“收天下之豪杰,有天下之骏雄。”《史记•淮阴侯列传》:“天下初发难也,俊雄豪桀建号壹呼,天下之士云合雾集,鱼鳞襍沓,熛至风起。”《资治通鉴•后晋高祖天福元年》:“﹝刘景岩﹞多财而喜侠,交结豪杰,家有丁夫兵仗,人服其强,势倾州县。”豪迈杰出。晋 左思《吴都赋》:“其居则高门鼎贵,魁岸豪杰。”《新唐书•陈子昂传》:“其先居新城,六世祖太乐,当齐时,兄弟竞豪杰,梁武帝命为郡司马。”《水浒传》十一回:“曾有东京来的人,传说兄长的豪杰,不期今日得会。”


豪俊

指才智杰出的人。汉 贾谊《过秦论上》:“隳名城,杀豪俊。”《汉书•董仲舒传》:“故广延四方之豪俊,郡国诸侯公选贤良修絜博习之士,欲闻大道之要,至论之极。”唐 杜甫《洗兵马》:“二三豪俊为时出,整顿乾坤济时了。”《明史•刘基宋濂等传赞》:“太祖既下集庆,所至收揽豪俊,征聘名贤,一时韬光韫德之士幡然就道。”宋 欧阳修《归田录》卷上:“晏元献公以文章名誉,少年居富贵,性豪俊,所至延宾客,一时名士多出其门。”明 唐顺之《葛母传》:“容菴翁豪俊有气概,游于商贾中,能自见其奇。”


豪士

指豪放任侠之士。《管子•问》:“问兵官之吏,国之豪士,其急难足以先后者几何人?”《吕氏春秋 季夏纪 制乐》:“于是谨其礼秩,皮革以交诸侯,饰其辞令,币帛以礼豪士。”《史记 游侠传 朱家传》:“鲁人皆以儒教,而朱家用侠闻,所藏活豪士以百数,其余庸人不可胜言。”唐 韩愈《送浮屠令纵西游序》:“藩维大臣,文武豪士令纵未始不褰衣而负业,往造其门下。”清 潘耒《赠杜于皇》:“黄冈豪士世无偶,胸吞云梦者八九。”


宏器

大器。比喻堪当大任的人才。南朝 任昉《王文宪公集序》:“公乘理照物,动必研几。当时嗟服,若有神道。岂非希世之隽民,瑚琏之宏器。”唐 柳宗元《沛国汉原庙铭》序:“酇侯保绥三秦,控引汉中,宏器廓度,以大帝业,卨之裔也。”


吉士

犹贤人。《书•立政》:“继自今立政,其勿以憸人,其惟吉士,用劢相我国家。”《汉书•元帝纪》:“咎在朕之不明,亡以知贤也。是故壬人在位,而吉士雍蔽。”颜师古 注:“吉,善也。”宋 叶适《上宁宗皇帝札子•嘉泰三年》:“召康公为成王赋《卷阿》之诗,言求贤用吉士。”清 戴名世《傅天集序》:“所为歌诵其主之寿考福禄,而兼及于吉人吉士之多也。”又,男子之美称。《诗•召南•野有死麕》:“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佳器

犹美材,指才行出众的人。《晋书•韦忠传》:“少慷慨,有不可夺之志,好学博通……秀出而告人曰:‘此子长大必为佳器。’”《宋书•谢弘微传》:“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南朝 梁武帝《赠萧子显诏》:“神韵峻举,宗中佳器。”唐 薛廷珪《授李昌远陆扆翰林学士制》:“蔼然休声,砺乃佳器。”《宋史•卢秉传》:“尝谒蒋堂……堂赏味其言,曰:‘吾子必为佳器。’”


佳士

品行或才学优良的人。《三国志•魏志•杨俊传》:“同郡审固、陈留卫恂,本皆出自兵伍,俊资拔奖致,咸作佳士。”唐 司空图《二十四品•典雅》:“玉壶买春,赏雨茆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宋 苏轼《寄周安孺茶》:“鹿门有佳士,博览无不识。”明 方孝孺《赠瑄蕴中序》:“其论议理而节,达而不浮,翩翩乎佳士也。”清 毛奇龄《题悦我轩》:“佳士不恒遇,垂老叹积薪。”


杰俊

才智出众的人。《吕氏春秋•孟夏》:“命太尉赞杰俊,遂贤良,举长大。”《淮南子•时则训》:“命太尉赞杰俊,选贤良,举孝悌。”唐 李商隐《寄太原卢司空三十韵》:“从来师杰俊,可以焕丹青。”宋 范成大《衡州石鼓书院》:“地灵钟杰俊,宁但拾儒科。”明 刘若愚《酌中志•见闻琐事杂记》:“是岂名誉尽属士绅,而吾侪遂乏杰俊哉?”


杰人

才智超群之人。《隋书•王世积传》:“世积容貌魁岸,腰带十围,风神爽拔,有杰人之表。”清 纳兰性德《渌水亭杂识》:“少陵自作新题乐府,固是千古杰人。”


杰士

才智特出的人,杰出的人。宋 范仲淹《上时相议制举书》:“十数年间,异人杰士必穆穆于王庭矣。”明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史书占毕四》:“武曌以淫牝秽乱唐室,实旷劫所无之变,而一代英才杰士俯首臣伏,无敢声其罪者。”


杰子

才智杰出的人。《梁书•刘之遴传》:“邦之杰子,实惟彭、英。”


介人

善人。指有才德之士。《荀子•君道》:“故君人者,爱民而安,好士而荣,两者无一焉而亡。《诗》曰:‘介人维藩,大师维垣。’此之谓也。”《尔雅•释诂》:“介,善也。” 郭璞 注引《诗》:“介人维藩。”武士,甲士。《宣和遗事》后集:“乃令介人引帝归幕。”


荆璞

指楚人卞和从荆山得的未经雕琢的璞玉。晋 傅玄《傅子•阙题》:“必得崑山之玉而后宝,则荆璞无夜光之美;必须南国之珠而后珍,则随侯无明月之称。”唐 张惟俭《赋得西戎献白玉环》:“自将荆璞比,不与郑环同。”比喻具有美好资质的人才。晋 卢谌《赠刘琨》:“承侔卞和,质非荆璞。”《晋书•戴邈传》:“又贵游之子……不及盛年,讲肄道义,使明珠加磨莹之功,荆璞发采琢之荣,不亦良可惜乎!”


荆玉

荆山之玉。即和氏璧。晋 卢谌《览古》:“连城既伪往,荆玉亦真还。”明 何景明《送石秀才下第还赵州》:“荆玉已三献,冀群当一空。”喻美质贤才。晋 孙绰《贺司空修(循)像赞》:“质与荆玉参贞,鉴与南金等照。”唐 权德舆《过张监阁老宅对酒奉酬见赠,其年停贡举》:“荆玉收难尽,齐竽喜暂闲。”


荆梓

荆地所产的梓木,质地优良,因用以喻优异人才。南朝 何逊《哭吴兴柳浑》:“南州擅荆梓,上国称羽仪。伊人以戴德,李公伤在期。”


俊拔

卓异出众。唐 杜甫《殿中杨监见示张旭草书图》:“俊拔为之主,暮年思转极。”《宋史•陈宜中传》:“少甚贫,而性特俊拔。”清 顾炎武《赠顾推官咸正》:“如君俊拔才,久宜侍金闺。”


俊才

亦作“俊材”。卓越的才能。《汉书•王褒传》:“闻王褒有俊材,请与相见。”清 韩泰华《无事为福斋随笔》:“唐先生伯虎,名寅,姑苏人。负俊才,能文工诗,翰墨极精。”才智卓越的人。《汉书•吾丘寿王传》:“今陛下昭明德,建太平,举俊材,兴学官。”宋 陆游《老学庵笔记》:“三百俊才衣似雪,可怜无个解诗人。”


俊德

才德杰出的人。《书•尧典》:“克明俊德,以亲九族。”孔传:“能明俊德之士任用之,以睦高祖玄孙之亲。”孔颖达 疏:“郑玄云,俊德,贤才兼人者。”唐玄奘《大唐西域记•磔迦国》:“机务余闲,欲习佛法,令于僧中推一俊德。时诸僧徒莫敢应命。”美德。汉 王充《论衡•程材》:“尧以俊德,致黎民雍。”唐 韩愈《上襄阳于相公书》:“阁下负超卓之奇材,蓄雄刚之俊德。”


俊豪

才智杰出的人。宋 叶适《书<龙川集>后》:“僚友一时,志同义合,相与扶立俊豪魁特之绪,使流风余论犹能表见于后人。”明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九流绪论上》:“不韦招英茂、聚俊豪。”《再生缘》卷八:“夫人见说稍消怒,扶起东平小俊豪。”


俊杰

才智杰出的人。《孟子•公孙丑上》:“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史记•张耳陈馀列传》:“张耳、陈余,世传所称贤者;其宾客厮役,莫非天下俊桀,所居国无不取卿相者。”宋 叶适《文林郎前秘书省正字周君南仲墓志铭》:“天下繁委,当付俊杰,今庙堂无能,尽出胥吏。”明 冯梦龙《智囊补•明智•经务上》:“识时务者,呼为俊杰。”才智杰出。明 方孝孺《与郑叔度》:“俊杰之士非恒人所知。”清 顾炎武《生员论中》:“苟以时文之功,用之于经史及当世之务,则必有聪明俊杰通达治体之士,起于其间矣。”


俊客

才智杰出的人。唐 王勃《梓州慧义寺碑铭序》:“爰有庾子山者,文场之俊客也。”唐 刘知几《史通•杂说上》:“案吕氏修撰也,广招俊客,比迹《春秋》。”


俊良

贤能优良之士。唐 韩愈《请上尊号表》:“左右前后,莫匪俊良;小大之材,咸尽其用。”宋 王安石《送程公辟之豫章》:“鄙州历选多俊良,镇抚时有诸侯王。”明 刘基《送陈庭学之成都卫照磨任》:“筹边楼上罗俊良,况子敏学年方将。”


俊迈

才识卓越过人。《宋史•萧贯传》:“俊迈能文,尚气概。”


俊髦

才智杰出之士。唐 殷尧藩《帝京》:“列郡征才起俊髦,万机独使圣躬劳。”宋 王安石《敕修南郊式表》:“恭惟皇帝陛下体圣神之质,志文武之功,嘉与俊髦,灵承穹昊。”明 高明《琵琶记•伯喈辞官辞婚不准》:“眷兹警动之风,未遂雍熙之化。爰招俊髦,以辅不逮。”


俊茂

才智杰出的人。《汉书•武帝纪赞》:“遂畴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晋 陆机《辨亡论》上:“畴咨俊茂,好谋善断。”明 方孝孺《送河南佥事汤侯序》:“皇上临御,荡涤惰骄,作新士气,广大学以育俊茂。”才智杰出。《晋书•庾峻传》:“尊伯为当世令器,君兄弟复俊茂。”唐 杜甫《送韦十六评事充同谷防御判官》:“令姪才俊茂,二美又何求?”唐 赵璘《因话录•商下》:“李相国武都公知贡举,门生多清秀俊茂。”


俊民

贤人,才智杰出的人。《书•多士》:“乃命尔先祖成汤革夏,俊民甸四方。”孔传:“天命汤更代夏,用其贤人治四方。”康有为《孔子改制考序》:“万百亿千缝掖俊民,跂跂脉脉而望,篝灯而求明。”


俊能

才能杰出之士。《周书•赵善元定等传论》:“自三方鼎峙,群雄竞逐,俊能驰骛,各吠非主。”


俊器

卓异的人才。《晋书•光逸传》:“胡毋辅之与荀邃共诣令家,望见逸,谓邃曰:‘彼似奇才。’便呼上车,与谈良久,果俊器。”


俊人

风度高雅的人;才德超卓的人。《南史•王规传》:“王威明风韵遒上,神峰标映,千里絶迹,百尺无枝,实俊人也。”唐 刘禹锡《唐故衡州刺史吕君集纪》:“五行秀气,得之居多者为俊人。”清 方苞《谢季方传》:“然先君子所交,皆楚越遗老、乡邦俊人。”


俊士

才智杰出的人。《荀子•大略》:“天下国有俊士,世有贤人。”周代称选取入太学者。《礼记•王制》:“命乡论秀士,升之司徒,曰选士。司徒论选士之秀者,而升之学,曰俊士。”唐代为取士科目之一。《新唐书•选举志上》:“其科之目,有秀才,有明经,有俊士,有进士,有明法,有明字,有明算……此岁举之常选也。”


俊伟

杰出的人才。《三国志•魏志•钟繇华歆王朗传评》:“钟繇开达理干,华歆清纯德素,王朗文博富赡,诚皆一时之俊伟也。”清 顾炎武《菰中随笔》:“唐有天下,诸侯自辟幕府之士,唯其才能,不问所从来,而朝廷常收其俊伟,以补王官之缺,是以号称得人。”卓异壮美。汉 陈琳《为袁绍檄豫州》:“故九江太守边让,英才俊伟,天下知名。”唐 韩愈《进撰平淮西碑文表》:“然而淮西之功,尤为俊伟,碑石所刻,动流亿年,必得作者,然后可尽能事。”


俊贤

才德杰出的人。三国 阮籍《奏记诣蒋公》:“群英翘首,俊贤抗足。”唐 杜甫《承闻河北诸道节度入朝口号绝句》:“紫气关临天地阔,黄金台贮俊贤多。”


俊雄

豪迈出众的人,英雄。《鹖冠子•道端》:“有道之君,任用俊雄,动则明白。”《史记•淮阴侯列传》:“天下初发难也,俊雄豪桀建号壹呼,天下之士云合雾集,鱼鳞襍沓,熛至风起。”唐 张祜《寄朗州徐员外》:“江岭昔飘蓬,人间值俊雄。”


俊秀

才智杰出的人。《后汉书•党锢传序》:“学中语曰:‘天下模楷 李元礼 ,不畏强御陈仲举,天下俊秀王叔茂。’”《三国志•吴志•吴主传》:“招延俊秀,聘求名士,鲁肃、诸葛瑾等始为宾客。”宋 朱熹《大学章句序》:“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太学。”才智杰出。宋 叶适《学校》:“崇观间,以俊秀闻于学者,旋为大官。”


俊彦

杰出之士,贤才。《书•太甲上》:“旁求俊彦,启迪后人。”孔传:“美士曰彦。”《后汉书•班固传》:“窃见故司空掾桓梁,宿儒盛名,冠德州里,七十从心,行不踰矩,盖清庙之光晖,当世之俊彦也。”前蜀贯休《送王毂及第后归江西》:“太宗罗俊彦,桂玉比光辉。”


俊逸

英俊洒脱,超群拔俗。三国 刘劭《人物志自序》:“制礼乐,则考六艺祗庸之德;躬南面,则援俊逸辅相之材。”唐 杜甫《春日忆李白》:“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清 陈其元《庸闲斋笔记•蒋振生书法论》:“右军人品高,故其书潇洒俊逸。”指超群拔俗的人。晋 葛洪《抱朴子•穷达》:“俊逸絷滞,其有憾乎?”明 李贽《寄方子及提学》:“此方多俊逸,长养报明时。”明 陈子龙《送宋子建应试金陵随至海州成婚》:“南朝多俊逸,东府最风流。”


俊乂

亦作“俊艾”。才德出众的人。《书•皋陶谟》:“翕受敷施,九德咸事,俊乂在官。”孔传:“谓天子如此,则俊德治能之士竝在官。”孔颖达 疏:“乂,训为‘治’,故云‘治能’。马、王、郑皆云,才德过千人为俊,百人为乂。”《汉书•王褒传》:“故世平主圣,俊艾将自至,若尧、舜、禹、汤、文、武之君,获稷、契、皋陶、伊尹、吕望。”宋 苏轼《赐户部侍郎赵瞻陈乞便郡不允诏》:“朕褒显耆旧,取其宿望;养育俊乂,待其成材。庶前后相继,朝不乏人。”清 顾炎武《生员论上》:“夫立功名与保身家,二涂也;收俊乂与恤平人,二术也:竝行而不相悖也。”


俊异

杰出异常的人。《宋书•颜延之传》:“黄门郎殷景仁亦谓之曰:‘所谓俗恶俊异,世疵文雅。’”唐 杜甫《宿凿石浦》:“穷途多俊异,乱世少恩惠。”卓异,非比寻常。宋 王谠《唐语林•方正》:“太宗得鹞子俊异,私自臂之,望见魏公,乃藏于怀。”


俊英

才能出众的人。三国 曹丕《弟苍舒诔》:“猗欤公子,终然允臧。宜逢介祉,以永无疆。如何昊天,彫斯俊英?”宋 范成大《但能之提刑相别十年自曲江远寄二诗叙旧良厚次韵为谢》:“忆昔骖鸾识俊英,朱旛绣斧尽能名。”清 陈梦雷《赠秘书党道弘五十韵》:“庙略资神武,军谘待俊英。”才能杰出。元 张汉卿《红梨花》第二折:“早是他内性儿聪明,才调儿清正,这两般消的人钦敬,不枉了风流俊英。”清 唐孙华《挽张觐文》:“兄弟推时誉,驰驱并俊英。”


俊哲

亦作“俊喆”。才识不凡的人。晋 葛洪《抱朴子•名实》:“佞人相汲引而柴正路,俊哲处下位而不见知。”《三国志•魏志•文帝纪》“夫妇人与政”裴松之 注引晋 孙盛曰:“夫经国营治,必凴俊喆之辅,贤达令德,必居参乱之任。”《北史•儒林传下•刘炫》:“使夫将来俊哲,知余鄙志耳。”唐 杜甫《同元使君舂陵行》:“观乎《舂陵》作,歘见俊哲情。”才识不凡。宋 范仲淹《上时相议制举书》:“故俊哲之人,入乎六经。”


骏足

良马。晋 张协《七命》:“田游驰荡,利刃骏足。”宋 苏轼《赐知大名府冯京进奉贺端午节马诏》:“冯京受钺将坛,剖符畿甸,效充庭之骏足,庆冲火之良辰。”喻贤才。唐 罗隐《两同书•敬慢》:“昔文侯式干木之闾,昭王筑郭隗之馆,故得群才毕至,骏足攸归,何则?以敬之所致也。”


旷士

胸襟开阔之士。南朝 鲍照《代放歌行》:“小人自龌龊,安知旷士怀。”宋 陈师道《还里》诗:“旷士爱吾庐,游子悲故乡。”明 李东阳《后登舟赋》:“旷士忘形,达人知命。”


魁士

尊贵而有学问的人。《吕氏春秋•劝学》:“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高诱 注:“魁大之士,名德之人。”唐 韩愈《郑公神道碑文》:“名人魁士,鲜不与善。”宋 赵彦卫《云麓漫钞》:“若本朝尚科举,显人魁士,皆出寒畯,观此可见世家气象。”清 何绍基《<使黔草>自序》:“伊古以来,忠臣孝子,高人侠客,雅儒魁士,其人所诣,其文如见。”


黎献

黎民中的贤者。《书•益稷》:“万邦黎献,共惟帝臣。”蔡沈 集传:“黎民之贤者也。”唐 白居易《洛川晴望赋》:“是用步闾里,询黎献。”


烈士

有节气有壮志的人。《韩非子•诡使》:“而好名义不仕进者,世谓之烈士。”三国 曹操《步出夏门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晋 陆机《辩亡论》上:“虽忠臣孤愤,烈士死节,将奚救哉?”唐 杨炯《上骑都尉高则神道碑》:“然后达人知足,徒兴白发之歌;烈士徇名,不受黄金之赏。”清 叶廷琯《鸥陂渔话•陈烈妇传诔》:“一死甘心殉所天,女中烈士瘗江边。”今指为正义事业而牺牲的人。


令才

亦作“令材”。出众的才华。《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云有第三郎,窈窕世无双,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三国 刘劭《人物志•七缪》:“夫人材不同,成有早晚,有早智而速成者,有晚智而晚成者,有少无智而终无所成者,有少有令材遂为隽器者。”杰出的人才。唐 元稹《李光颜加阶制》:“李光颜气敌三军,心师百行,有卞庄之勇,守之以仁;有日磾之诚,济之以武。叱咤则风云回合,开宴则樽俎周旋,盖文武之令才,真古今之良将。”


令士

才学美盛之士。《三国志•吴志•陆绩传》:“绩容貌雄壮,博学多识,星历算数无不该览。虞翻旧齿名盛,庞统荆州令士,年亦差长,皆与绩友善。”《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文帝即王位,诛丁仪、丁廙并其男口”裴松之 注引晋 鱼豢《魏略》:“﹝太祖﹞闻仪为令士,虽未见,欲以爱女妻之。”


龙凤

龙与凤。《西京杂记》卷五:“赵后有宝琴曰凤凰,皆以金玉隐起为龙凤螭鸾、古贤列女之象。”南朝 刘勰《文心雕龙•原道》:“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谓帝王或贵人形质超凡。《旧唐书•太宗纪上》:“太宗时年四岁,有书生自言善相,谒高祖,曰:‘公贵人也,且有贵子。’见太宗,曰:‘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年将二十,必能济世安民矣。’”唐 行次昭陵》:“谶归龙凤质,威定虎狼都。”比喻优异的才能。亦指才能优异的人。晋 陆云《赠顾彦先》:“腾都之骏,龙凤合尘。”《南齐书•王僧虔传》:“舍中亦有少负令誉弱冠越超清级者,于时王家门中,优者则龙凤,劣者犹虎豹。”清 方文《送王幼公之毘陵》:“忆昔故乡日,与君读书时,共秉珪璋器,各挺龙凤姿。”喻文章。《文选•韦曜<博弈论>》:“勇略之士,则受熊虎之任;儒雅之徒,则处龙凤之署。”李善 注:“龙凤五彩,故以喻文。”唐 李群玉《始忝四座奏状闻荐蒙恩授官旋进歌诗延英宣赐言怀纪事呈同馆诸公二十四韵》:“解薜龙凤署,怀铅兰桂丛。”喻飞舞的雪花。唐 韩愈 《辛卯年雪》:“崩腾相排拶,龙凤交横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