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石刻的书法

标签:
文化旅游生活时尚情感 |
大足石刻以其规模宏大、雕刻精美、题材多样、内涵丰富和保存完整而著称于世。它集中国佛教、道教、儒家"三教"造像艺术的精华,以鲜明的民族化和生活化特色,成为中国石窟艺术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史料,从不同侧面展示了九世纪末至十三世纪中叶中国石刻艺术的风格和民间宗教信仰的发展变化,对中国石刻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具有前代石窟不可替代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其中大足石刻书法的民间特征非常明显,这随处可见。初、中唐时期是民间书法的序品,唐末至南宋为民间书法最丰盛的时期,其草率的笔画,随势的结体,缓慢的行笔,因石布局,占据了主流,流露出淳朴散慢的自然之美。
而宝顶石窟则主要是在朝廷官员和府州的大力支持下建成的。明初石刻造像题记与蜀献王朱椿“驾临”宝顶有关。他们自身书写水平颇高,书法审美能力了得,能刻石者定当非同小可,书法成就丰硕是必然的。
如魏了翁的“毗卢庵”三个篆书大字,用笔古朴纯厚,静中寓动,平中显奇,光彩照人,是不可多得的存世妙品。
王德嘉的“宝顶”两米见方的楷体大字,点画横轻竖重,苍茫遒劲,结构大开大阖,气势磅礴,颜味十足,是一件难得的榜书精品。
“与佛有缘”碑,中锋运笔,点画流畅,飞白萦绕其间,笔势直抒胸臆,有意犹未尽之感。
宝顶山石刻中的书法或天真雅趣,古朴雅拙;或笔简画短,童趣饱满;或笔法完备,刚毅果敢;或温柔敦厚,大彻大悟。同时也呈现出南北广袤的不同地域书风特征,也为我国书史演变、发展和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证材料。
(文中文字资料,综合来自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