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石窟的书法艺术
标签:
历史旅游文化杂谈书法 |
龙门石窟是中国古碑刻最多的一处,有古碑林之称,共有碑刻题记2860多块,其中久负盛名的龙门二十品和褚禭良的伊阙佛龛之碑,分别是魏碑体和唐楷的典范,堪称中国书法艺术的上乘之作。著名的书法精品龙门二十品,是后代碑拓鉴赏家从龙门石窟众多的石刻造像题记中精选出来的书法极品。这些碑刻不仅记录了发愿人造像的动机、目的,还为石窟考古分期断代提供了依据。龙门二十品"指选自龙门石窟中北魏时期的二十方造像题记,是魏碑书法的代表。
魏碑上承汉隶,下开唐楷,兼有隶楷两体之神韵。
其中十九品在古阳洞,一品在慈香窟。
二十品的称呼最早见于清代康有为所著的《广艺舟双揖》
和方若所著的《校碑随笔》。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佛、道之学兴盛,以写经刻碑为一大功德,凡建塔立寺,塑造佛像,必凿石以作碑碣,刻石佛记文字漫山遍野,魏碑应运而生。

东晋以后,南北分裂,书法也分为南北两派。北派带汉隶遗型,笔法古拙劲正,而风格质朴方严,长于榜书,南派书法,多疏放妍妙,长于尺牍。北书刚强,南书蕴藏,各臻其妙,无分上下。



魏碑书法笔划严谨,朴厚灵动,丰腴不失于刻板,上承汉隶,下开唐楷,兼有隶楷两体之神韵,是从汉隶和晋楷中演化而来,是汉碑中的上品,古今书家都给予极高评价,可谓汉碑集成之碑。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揖》不惜笔墨,极力推崇,谓之“十美”:魄力雄强,气象浑穆,笔法跳越,笔法跳越,意态奇逸,精神飞劲,兴趣酣足,骨法洞达,结构天成,血肉丰美。唐初几位楷书大家如欧阳洵、虞世南、褚遂良等,都是取法魏碑的。

伊阙佛龛之碑。位置在龙门石窟宾阳中洞与宾阳南洞之间。原是北魏宣武帝为孝文帝、文昭皇后开凿功德窟的发愿碑文,被魏王李泰抹去原碑文,重新刻于唐贞观十五年,由岑文本撰文,大书法家褚遂良书写,碑额上用篆文镌刻着“伊阙佛龛之碑”六个大字,也被称为“伊阙碑”。


伊阙佛龛之碑书写碑文的是号称楷书大家的褚遂良。褚遂良博涉文史,尤工书法,继王羲之、王献之、欧阳询、虞世南之后,自成一体,尤其是晚年的楷书,清秀娟好,瘦劲有力,《伊阙佛龛之碑》便是其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我国现存最大的褚体碑。正因为褚遂良书法的闻名,伊阙佛龛之碑又称为“褚遂良碑”,是初唐时期楷书的典范。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佛、道之学兴盛,以写经刻碑为一大功德,凡建塔立寺,塑造佛像,必凿石以作碑碣,刻石佛记文字漫山遍野,魏碑应运而生。

东晋以后,南北分裂,书法也分为南北两派。北派带汉隶遗型,笔法古拙劲正,而风格质朴方严,长于榜书,南派书法,多疏放妍妙,长于尺牍。北书刚强,南书蕴藏,各臻其妙,无分上下。



魏碑书法笔划严谨,朴厚灵动,丰腴不失于刻板,上承汉隶,下开唐楷,兼有隶楷两体之神韵,是从汉隶和晋楷中演化而来,是汉碑中的上品,古今书家都给予极高评价,可谓汉碑集成之碑。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揖》不惜笔墨,极力推崇,谓之“十美”:魄力雄强,气象浑穆,笔法跳越,笔法跳越,意态奇逸,精神飞劲,兴趣酣足,骨法洞达,结构天成,血肉丰美。唐初几位楷书大家如欧阳洵、虞世南、褚遂良等,都是取法魏碑的。

伊阙佛龛之碑。位置在龙门石窟宾阳中洞与宾阳南洞之间。原是北魏宣武帝为孝文帝、文昭皇后开凿功德窟的发愿碑文,被魏王李泰抹去原碑文,重新刻于唐贞观十五年,由岑文本撰文,大书法家褚遂良书写,碑额上用篆文镌刻着“伊阙佛龛之碑”六个大字,也被称为“伊阙碑”。


伊阙佛龛之碑书写碑文的是号称楷书大家的褚遂良。褚遂良博涉文史,尤工书法,继王羲之、王献之、欧阳询、虞世南之后,自成一体,尤其是晚年的楷书,清秀娟好,瘦劲有力,《伊阙佛龛之碑》便是其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我国现存最大的褚体碑。正因为褚遂良书法的闻名,伊阙佛龛之碑又称为“褚遂良碑”,是初唐时期楷书的典范。
前一篇:龙门石窟(下)
后一篇:民居建筑的奇葩--陕州地坑院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