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造大清银币【样币15】

标签:
吉林省造大清银币戊申库平一两样币杂谈 |
分类: 银元 |
吉林省造戊申大清银币 【大清造币厂样币15】
银元是我收藏最早,却最晚发博文的一类,其主要原因就是难辨伪。首先是辨“新、老”,是解放前铸造的老货?还是现在电脑技术的新产品
现分别介绍如下:
15吉林省造 戊申 大清银币 库平一两,直径45毫米,重量30克。
正面;外圈上 满文(大清银币)
两侧
下
圈里
中心
背面; 中心 蟠龙图(长口)
蟠龙图(长口型),不同于后来各家通用,为大家所熟悉的那种,它是早期诸多蟠龙图中的一种,主要特征是;龙额宽角短,脸瘦长口,珠圆火焰短,伸爪,龙尾短粗呈菱形, 对称7尾羽。


注释一:
清代学习外国,采用机器铸造新式银元,开端并不是清中央政府,而是地方。首先是吉林机器局于光绪八年(1882)铸造“厂平一两”,接着是张之洞于光绪十三年(1887年)在广东铸造 “光绪元宝”( 龙洋),后张之洞调任湖广,又在武昌设立银元局铸造“光绪元宝”, 为抵制外国银元,清政府鼓励各省效仿跟进,后来各省才争先恐后开铸银元(龙洋)。
1909年清政府又改组全国铜元局,把铸币权收回中央,并将各地造币厂合并为九个分厂(直隶、湖北、江宁、福建、广东、奉天、河南、四川、云南),分厂归总厂管辖,总厂向分厂提供祖模,从此取代了原工部宝源局、户部宝泉局的地位,成为名副其实的造币总厂。该厂自建立以来为晚清至民国时期国内规模最大、设备最精、技术最先进、产品最丰富的货币铸造中心。
我收藏的这些“样币”,虽然迄今未发现“史料”,但是我以为,只能是“天津造币总厂”在
从1550年代(明嘉靖年间)中欧海路开通,到1800年代(清嘉庆年间),在两个半世纪的贸易中,中国都是出超(顺差),大量白银(银元)进入中国。……输入的外国银元(西班牙本洋、墨西哥鹰洋等)具有许多优势,诸如币形统一、不用称量、成色稳定、很难伪造、易于流通等,……故得到中国商民的普遍认可。到了清中期,民间对外国银元的使用已经非常普遍,清廷无法禁止,迫于无奈只得承认外国银元流通的合法性。外国银元作为一种易流通的标准化货币自然而然地取代了计算繁复、不易流通的银两。对此,清政府的反应极为滞后,货币主权的丧失并没有得到清政府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