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吉林省造大清银币【样币15】

(2020-12-17 09:49:26)
标签:

吉林省造

大清银币

戊申

库平一两

样币

杂谈

分类: 银元

吉林省造戊申大清银币 【大清造币厂样币15

银元是我收藏最早,却最晚发博文的一类,其主要原因就是难辨伪。首先是辨“新、老”,是解放前铸造的老货?还是现在电脑技术的新产品 ?其次,还要辨“老货”是否“正宗”。在我收藏的这些银元中有一部分另类,比一般的较大较重,直径是45毫米,重量30克,边道铸有“大清造币厂  样币  DA  QING  ZAO  BI  CHANG ”等字样。都有磨损痕迹,证明曾经流通过;表面光洁,可知造币机器冲压力够大;包浆老旧,完全是自然生成。……这些样币应该是“天津造币总厂”在 1905----1921年之间铸造。

现分别介绍如下: 

15吉林省造 戊申 大清银币 库平一两,直径45毫米,重量30克。

正面;外圈上 满文(大清银币)

两侧   戊申

 库平一两

圈里  大清银币

中心   

背面; 中心 蟠龙图(长口)

蟠龙图(长口型),不同于后来各家通用,为大家所熟悉的那种,它是早期诸多蟠龙图中的一种,主要特征是;龙额宽角短,脸瘦长口,珠圆火焰短,伸爪,龙尾短粗呈菱形, 对称7尾羽。

 吉林省造大清银币【样币15】


  吉林省造大清银币【样币15】

  吉林省造大清银币【样币15】

注释一:

清代学习外国,采用机器铸造新式银元,开端并不是清中央政府,而是地方。首先是吉林机器局于光绪八年(1882)铸造“厂平一两”,接着是张之洞于光绪十三年(1887年)在广东铸造 光绪元宝”( 龙洋),后张之洞调任湖广,又在武昌设立银元局铸造“光绪元宝”, 为抵制外国银元,清政府鼓励各省效仿跟进,后来各省才争先恐后开铸银元(龙洋)。

 清中央政府(户部、后改名度支部)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在天津(今中山路137号)筹建“制造银钱总厂”,三十一年(1905)建成,命名为“造币总厂”,(时称“东厂”,原北洋银元局称“西厂”) 同年七月,清政府拟订了《整顿圜法章程》十条,其中提出银币专由造币总厂制造,保留南洋(江南)、北洋、广东、湖北四局为分厂。下令划一银元,但未贯彻。

1909年清政府又改组全国铜元局,把铸币权收回中央,并将各地造币厂合并为九个分厂(直隶、湖北、江宁、福建、广东、奉天、河南、四川、云南),分厂归总厂管辖,总厂向分厂提供祖模,从此取代了原工部宝源局、户部宝泉局的地位,成为名副其实的造币总厂。该厂自建立以来为晚清至民国时期国内规模最大、设备最精、技术最先进、产品最丰富的货币铸造中心。

 很不幸,民国元年(1912年)32日,天津发生了“壬子兵变”,度支部造币总厂被北洋军队乱兵焚毁。……1913年袁世凯任大总统后,开始恢复重建,1914年改称“财政部天津造币总厂”, 1916年北洋政府又把“西厂”改为“财政部天津炼铜总厂”,二厂共同为北洋政府和北方经济发挥了巨大作用。……民国十年(1921 )之后,被降格为地方造币厂,但产品数量和品种仍为全国之冠。……该厂在1930—1936年间被奉、直、鲁等系军阀把持,改为兵工厂,极少造币,仅出了一些纪念币、纪念章。……1936年,天津归冀察政务委员会管辖后,将天津造币厂改名为“冀察绥靖公署修械厂”,部分恢复了造币功能。……两年后沦陷,为日寇侵占。

我收藏的这些“样币”,虽然迄今未发现“史料”,但是我以为,只能是“天津造币总厂”在 1905----1921年期间铸造。也只有“造币总厂”有这样的考虑和需求,而且完全具备铸造的条件。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户部天津造币总厂”建成并开始运作,……1921年(民国十年 )被降格为地方造币厂。】

 


 注释二

  清代沿袭了明代的货币制度,银两与铜钱都是法定货币,一般是“小额用钱,大额用银”,“银两为主、铜钱为辅”,但从来都没有明文规定“银本位”,所以二者“主辅币的关系”不够明确,比价波动也很大。(黄金1=白银10=铜钱10=铜钱10000文)还有成色、虚银、实银等,计算繁复,不易流通,混乱的货币制度,给商民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和困扰。……

1550年代(明嘉靖年间)中欧海路开通,到1800年代(清嘉庆年间),在两个半世纪的贸易中,中国都是出超(顺差),大量白银(银元)进入中国。……输入的外国银元(西班牙本洋、墨西哥鹰洋等)具有许多优势,诸如币形统一、不用称量、成色稳定、很难伪造、易于流通等,……故得到中国商民的普遍认可。到了清中期,民间对外国银元的使用已经非常普遍,清廷无法禁止,迫于无奈只得承认外国银元流通的合法性。外国银元作为一种易流通的标准化货币自然而然地取代了计算繁复、不易流通的银两。对此,清政府的反应极为滞后,货币主权的丧失并没有得到清政府的重视。

 为了替代、抵制外国银元,光绪十五年(1889)张之洞奏准在广东设厂,模仿外国银元,铸造了“龙洋”,重量为七钱二分,后来各省纷纷效仿开铸银元,…货币市场异常混乱。改变混乱的货币制度,铸造中国的“通行国币”,势在必行,大清朝野为此争论不休,…朝廷迟迟不能作出决定。

 清末二十多年的“元两之争”,是指未来的“通行国币”,是采用与银两制相符的一两制银币呢?还是采用社会已经认可的七钱二分“元”?为了延续原有的“银两制”,和“银两制 ”接轨,期间湖北、奉天、吉林,北洋等造币厂也相继试铸过一两制银币,就是清末的“央行”户部天津造币总厂,也试铸过几种一两制银币,……都因受到了商民的抵制,无法顺利地在市场上流通而作罢。……直到宣统二年(1910),度支部的《币制则例》出台:国币单位正式定名为“元”。 ……可惜,还未实施,“大清王朝”就寿终正寝了。大清一朝,并没有解决“元两之争”,直到中华民国“袁大头”的出世,“元两之争”才算完全画上句号。

 我收藏的这些样币,就是天津造币总厂在“元两之争”中,试铸的一种。特点是;把国内原来已经上市的各种“银元”,统一形制为 直径45毫米 重量30克,保留原来的图案。…给人一种 “两即是元,元即是两”,的感觉,意在调和“元两之争”。 …骨子里仍然是“银两制”的维护者。 ……“元两之争” 在钱币收藏上有个奇特而有趣的现象,就是“样品”没有获选,或批量生产后没有发行,在若干年后都成了宝贝、珍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