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7年武汉市九年级4月调考语文答案

(2017-07-09 16:32:29)
分类: 语文试题

162017学年度武汉市九年级4月调考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及评分标准

一、(12分,每小题3   

1B

【难度】易

【解析】 (xiá  niā 

2A

【难度】中

【解析】第2题考察词语辨析。本题考查词义辨析和用法辨析。

“必须”:副词,有强调语气,多作状语。“必需”是动词,表示一定得有,不可缺少的。作定语或作谓语。此处修饰名词成分“精神食粮”选择“必需”做定语。

侵袭:暗中侵入、破坏。侵蚀:逐渐侵害使变坏。此处“炮弹”应是侵袭。

滋养:①养育;培养,如滋养身体;②养分;养料。如丰富的滋养。滋润:①湿润,不干燥,如:滋润的土地;此处作为谓语动词对象是人,故而用“滋养”。

3B(搭配不当,删除“的开通”。)

【难度】易

【解析】第3题考查病句。主宾搭配不当,本句主语应为“东湖绿道”而非“开通”

4D(汉阳历史悠远,人文厚重,拥有文化底蕴。)

【难度】难

【解析】第4题考查标点符号的运用。D选项中的第二个逗号前的部分和后面的部分不属于并列关系,故此处的逗号应改为句号。

二、(9分,每小题3)

5D(不属“聪明人”所专有)

【难度】中等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说明对象本质特点的分析与概括,要求学生将选项回归原文进行定位,并进行对比找出差异得出答案。第二段中提到聪明人的聪明才智大多集中在一些更长远的目标上,第四段提到过多的社交会让聪明的人无法专心追求“伟大目标”,但并没有表明追求目标是聪明人一定具备的特点,选项过于绝对。                

6C(不符合文中的语意)

【难度】简单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章中部分观点的理解,需要学生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区间定位,并通过对比找出错误选项。

C选项提到的“现代人的不快乐”并没有在文章当中提到,故属于无中生有。

7B(强为因果)

【难度】偏难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主旨的整体理解,要求学生从原文筛选相关语句,并进行分析组合。

题目B选项“聪明人的内在自我比较复杂,导致其与人交往的过程中紧张而痛苦。”在文中并没有因果的逻辑关系,是无中生有,想当然的,脱离了文本依据。

三、(9分,每小题3)

8C(如果,果真)

【难度】:易

【解析】考察常用实词

四个选项词均是初中接触过的字义,需注意一词多义和词性辨析。解答此题,找到选项对应的文中原句,将选项意思带入原文进行检验,可得到正确答案。联系上下文,可知“诚”应翻译为“确实、如果,果真”即可知道C错误。

A项词义需注意一词多义,出自课文《公输》(此为何若人?)在选项中结合语境可得是表“这”,为表“就是”,是为翻译做“这就是”;

B项词义与现代汉语差别不大,可用组词法得出;

C项词义出自课文《出师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诚表“确实,果真”;

D项词义应注意词性辨析,事字作名词用有“政事、事情”之意,作动词用为“侍奉”之意,根据句子结构,此处用为动词。

9 

【难度】:易

【解析】可根据句子语法结构和虚词位置快速得出答案。通读全文,可知此句大意“燕王劝说苏秦出使齐国,讨还燕国被侵占的十城”。

第一处断句,考虑主谓宾结构的完整性,应断为“今齐先伐赵”,排除A、D项;

第二处断句,根据“以…为…”的固定搭配,和最后半句话的主谓宾结构,排除C项,最终确认答案为B项。

10A(是因为苏秦的合从政策并未凑效。)

【难度】:中

【解析】对文章信息的理解分析能力的考查。

解答此题,要找到每个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句,依据文章内容进行解答。尤其要注意重点字眼的正确与否,和选项信息是否完整。

A项对应原文“往日先生至燕……先生能为燕得侵地乎?”,关键信息遗漏,燕王能说动苏秦不仅是因为先王有恩于苏秦,更重要的是齐国伐燕,燕国失去领土一事和苏秦有直接关系,所以A项不正确

四、(10)

11.大王贪图燕国十座城池,却长期和强大的秦国结为仇敌。(4分。利、而、长各1分,句意正确1分。)

【难度】:中

【解析】:考生解答时候应逐字对应翻译,尤其注意词性问题和关键字词。

(利、长、仇)的准确含义,利:得到利益,长:长久地,仇:仇敌;

与上下文对应,拿准得分点,实词翻译各得1分。其中“利”字要体现出名词作动词,句子大意要表现出转折关系(1分)

【参考译文】

    秦惠王把自己的女儿嫁给燕太子为妻。这年,燕文侯去世,太子即位,这就是燕易王。易王刚继位,齐宣王乘着燕国有丧事的机会,发兵进攻燕国,夺取了十座城池。燕易王对苏秦说:“以前先生您到燕国,先王资助您去见赵王,于是约定六国合纵。现在齐国先进攻赵国,其次就轮到燕国,因为您的原因让天下耻笑,您能为燕国取回被侵占的土地吗?”苏秦非常惭愧地说道:“请让我为大王您把失地收回吧!”

    苏秦去谒见齐王,行了再拜礼,先低下头来表示庆贺,随后又抬起头表示哀悼。齐王说:“为什么你的庆贺和哀悼相继来得这么快啊?”苏秦说:“我听说饥饿的人即使很饥饿也不肯吃毒药乌头,是因为这东西虽然能暂时填饱肚子,却要担心被毒死,和饿死一样痛苦。如今燕国虽然弱小,但燕王却是秦王的小女婿。大王贪图燕国十座城池,却和强大的秦国长期为仇。现在好像弱小的燕国是雁阵(的先锋),强大的秦国在后面打掩护,进而招引天下的精兵来攻击你,这和用乌头充饥实际上是一回事。”齐王理立刻变了脸色无比忧虑地说:“那怎么办呢?”苏秦说:“我听说古来善于处理事情的人,能变祸事为好事,变失败为成功。大王若真能听取我的建议,就马上归还燕国的十座城池。燕国无缘无故地收回十城,必然高兴;秦王知道您是因为他的原故而归还燕的十座域池,也一定高兴。这叫做放掉仇恨而成就金石之交啊。燕、秦都接受齐国的领导,这样,大王只不过表面上作了个依附秦国的姿态,实际上却是用十城换取了天下。这真是霸王的伟业啊!”齐王说:“很好。”于是归还了燕国的十座城池。

12(1)一鼓作气  (2)千里共婵娟  (3)窈窕淑女(6分。每空2分,错一字则该空不得分。)

【难度】:

【解析】古文直接默写考察

考察范围是课内所学诗文中重点词句。课本内重点篇目一定要熟诵,会背默。而且分值由10分减少为6分,取消“理解性默写”。

五、(22)

13(开花的)范围广(处所多)(花儿的)品种多,(花儿的)色彩绚丽。(6分,每点2分。)

【考点解读】这题要求学生在读懂文本的基础上划分语意层次,做到准确概括。答题区域明示为第二段。

14(1)梅园是双层窗子隔层里的人造花园。(2)梅园的梅花是用红蜡油和树枝做成的。(3)梅园里的梅花即兴创作,千姿百态。(6分,每点2分。)

【考点解读】这题依然考察学生的要点概括能力,要求在⑧-⑩段中筛选关键信息,进行分析综合,进而仿写答题。

15.“花影”指的是作者曾经经历过的美好时光。(或:有花的岁月)(4分。如果仅答“时光”或“岁月”,得2分。)

【考点解读】这题是对学生概括和理解能力的综合考察,要注意联系全文来理解“花影”的含义,它既是实指也是虚指。

16.作者在这篇散文中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留恋(或:怀想、难忘)(6分。如果答案只是表达了对父亲的怀想等,得2分。对父亲的怀想只是作者对过去时光留恋的一部分。)

【考点解读】这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的把握,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本能力和对文章情感和主旨的理解能力。

六、(8)

17.共4分。此题要求步骤有针对性(1)、具体明确(1)、合乎逻辑(1),包含三个步骤(1)即可。

① 步骤一:资料收集。小组同学每人寻找三至四篇包含“梅花”这一意象的文学作品,同时了解梅花开放时的时节特点和自然特性。

②步骤二:小组讨论。集中所有资料,逐一分析每篇文学作品中的“梅花”的文学形象。

③步骤三:结合作品的作者背景进行延伸阅读。了解梅花的文学形象与作者经历和情感的关系。

④步骤四:分析归纳。小组同学讲同一类的文学形象归纳到一起,体会传统文化中“梅花”常被赋予的文学形象有哪些。

【难度】中

【解析】题型比较新,但难度适中。此题考查学生在进行自主学习时所应具有的组织思维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

18.共4分。从内容和表达两方面评分,理由的表述2分,语言简明、连贯、得体2分。内容要求围绕“诗人往往根据植物的自然特征来塑造其文学形象”这一观点来分析陆游词作,表述的理由可包含两方面:①陆游词所选用的梅花的自然特征。②陆游词塑造的梅花的文学形象的特征和梅花的自然特征之间的关系。

【答案】我认为材料可以支撑观点。这首词的上阙写了梅花的困难处境,下阙借描写梅花的自然特性来托志。梅花的自然特性是生于寒冬、不与百花争春斗艳,即使凋零飘落,成泥成尘,依旧保持着清香,这种自然特性体现了梅花高洁兀傲的精神品格,塑造出了象征孤高雅洁志趣的文学形象。

【难度】中

【解析】通过解析词作,找出其中描写梅花自然特性的部分,再联系文学形象进行分析即可。

七、作文(50)

【评分标准】

 作文从“内容”和“表达"两个方面来评分。

“内容"含两个方面:题意的表述和材料的支撑。题意应源自作文题目的整体语意,题意应鲜明,但表达上可以直白,也可以含蓄。材料的价值在于能恰当而完美地支撑题意。题意表述分为“正确”和“错误”两个层次,材料支撑分为“恰当”“缺陷”“错误”三个层次。依据题意和材料两个指标的不同层次,本次作文评分可分为七类文。

一类文:题意正确,材料支撑恰当。

二类文:题意正确,材料支撑有缺陷。

三类文:题意错误(但与材料相关),材料对该文主旨的支撑恰当。

四类文:题意镬误(但与材料相关),材料对该文主旨的支撑有缺陷。

五类文:题意正确,材料不能支撑题意。

六类文:题意错误(但与材料相关),材料不能支撑该文主旨。

七类文:题意错误(但与材料无关),或抄写试卷文章,背诵文章。

“表达”分为三个层次:优秀、合格、不合格。

优秀:结构完整,文脉畅通,语言通顺(允许有极少错别字或病句),字迹清晰。

合格:结构较完整,思路基本清晰(个别语句有游离现象),语言较通顺(允许有少量错别字或病句),字迹较清晰。

不合格:结构不清,思路混乱,语言不通(有大量错别字和病句),严重影响语意的表达。

评价共设七个类别,一至六类文又分设上下两档。作文的“类别”以“内容”为依据来确定,“类别”的档次以“表达”为依据来确定。评卷时,先依据“内容”来确定不同的类别,再依据“表达”来确定上下档次。第七类只需从“表达”方面来评价,文章“表达”被评为“不合格”的则为第七类文。

类别

档次

题意表达

材料支撑

语言表达

得分区间

上档

正确

恰当

优秀

50

下档

合格

49-46

上档

正确

缺陷

优秀

45-42

下档

合格

41-38

上档

错误

(与材料相关)

恰当

优秀

37-34

下档

合格

33-30

上档

错误

(与材料相关)

缺陷

优秀

29-26

下档

合格

25-22

上档

正确

错误

优秀

21-18

下档

合格

17-14

上档

错误

(与材料相关)

错误

优秀

13-10

下档

合格

9-6




不合格

5-0

 

对本题题意的表达界定:

题意表达应鲜明,但表达形式可以直白,也可以含蓄。

正确题意:

只有明确目的,做事的时候才不会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错误题意:

题意离开了材料的整体语意,与强调“明确目的的重要性”无关。

对材料支撑的界定:

恰当:记叙性文章的事件或议论性文章的材料与所表达的题意(观点、思考等)有着内在逻辑的一致性,支撑的内容能让人信服自己表达的观点和思考。事件或材料能够揭示出什么是目的,能够具体展示出目的对于做事过程的引导作用,表明此目的对于做事过程的意义。

缺陷:事件或材料与所表达的题意有相关性,但文中的事件或材料只是空洞地贴上题意的标签,没有具体揭示目的是什么,没有具体展示出目的对于做事过程的引导作用。

错误:事件或材料貌似与题意相关(需要读者从自己个人经验中提取事件或材料的要素后才能与话题相关联),但其表述的具体内容和内在逻辑无法支撑本题题意,其表达的意图与本题题意无关。如:所记叙的事件过程或材料未能与“明确目的很重要”这一语意建立联系;或只是空洞地说目的很重要,没有揭示出具体目的对于做事过程的作用和意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