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什么很多东西的设计如此缺乏美感与质感

(2020-07-10 07:44:24)
一、过度的实用主义
美学基本规则——无用的,才是美。——蒋勋
“买这些手工品有什么用?在家挂幅画有什么用?这种沙发只好看不耐用,别买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被极度推崇实用主义,习惯于先讲功能再求外形的长辈如此教导。
受经济水平与生活习惯的影响,他们最担心浪费,觉得添置东西多比少好、大比小好。
房子能住、物品能用、衣服保暖就行
能用、好用、用的长久最重要,极少去考虑“好不好看”这个问题。久而久之,在这种“过度实用主义”的影响下,渐渐丧失了对美感与质感的追求。大到买车,空间越大、拉东西越多就是好;在村子里盖房,楼层越高越好,至于好不好看是其次。家居装修,同等价位如果有大号冰箱、空调可选,绝不买小的。担心清理问题,主动选择深色家具与窗帘至于整体家居环境有没有设计感,搭配协不协调,几乎不在考虑范围。对此,或许会有人问,“设计的好看有什么用?审美有什么用?想要获得美的事物是不是要花很多钱?”

如果非要从实用角度给美下定义,或许太过牵强。如今,审美力已逐渐发展为新时代需要的一项能力,它不仅可以体现出一个人的生活品味,还可以带来视觉与情感上的享受。
它表现在“功能决定形式”的工业设计中,应同样考虑“以人为本”。在注重实用功带来便利的同时,又通过艺术设计感与美感给用户以美好体验。就如新媒体人罗楠所说:“美感,不是有闲阶级的奢侈,应是普通人在苦短人生中得以活出最大尊严与趣味的支撑。“二、急于追外来风,失去自我个性美并非人为美而存在,乃是美为人而存在的。                                                 ——鲁迅这种对外来事物的追风,不仅在服饰上,还有多个方面。
像我们之前给大家介绍过的“烂大街的北欧风”、“廉价的网红INS风”、“杀死中式审美的性冷淡风”,都是家居设计对外来风的照抄。
大多是看到国外流行什么就搬过来,疯狂进行复制粘贴,很少考虑周遭环境是否适宜。几乎每隔一段时间,我们就会近乎疯狂的追一种外来“美”。
熟不知在追风的过程中,我们看似与时尚越靠越近,实则在渐渐失去对美的认知。穿着不太适合自己的衣服,走在街头不断撞衫,不知是何心情?
“高级的借鉴与学习是对精神和精髓的分析,低级的抄袭则是素材的堆砌和生搬硬套。”那么,何为有选择有理解的借鉴与学习,或许以设计闻名的霓虹国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如,屡次获国际平面设计大奖永井一正,善于将中国艺术元素与日本传统元素,融入到西方几何抽象风格中,设计出具有东方传统美学与现代设计相结合的作品。为什么很多东西的设计如此缺乏美感与质感

为什么很多东西的设计如此缺乏美感与质感
Nendo当家人佐藤大在承袭日本式的严谨和禅意同时,多了一些欧美文化的洒脱与趣味性。

由此可见,在美上急于求成的“追风逐浪”,往往容易翻船,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
认识自己、忠于自我,或更为珍贵。为什么很多东西的设计如此缺乏美感与质感

为什么很多东西的设计如此缺乏美感与质感

三、审美教育的缺失“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救不了”——木心

 不识美,带来不美的表达 
一直以来,象君始终对一句关于美的谈话深有印象,说:
“近三十多年来,我们在经济、社会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有一个领域可能是例外:审美。“
实真是如此吗?这值得深思!其实,自古以来国人是有良好审美力的。无论是色调优雅的宋瓷,还是极具意匠的明式家具,都展现出了领先世界的简约之美。
美,发展到近现代受战争、经济等各种外在条件的制约,却渐渐断了层。在少时,估计有不少人都有过同样的经历,少到可怜的美术课常会被“更重要”的数学、英语课霸占。

关于什么是美,该如何去欣赏美?我们打小就丧失了认识它的机会。
在这种氛围中,我们不懂何为美?于是,又在这种不懂美的环境中,强行被赋予文化意义具象设计,则成了最直接的表达。
因此,也就出现了很多在“接地气”审美下,与实物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丑建筑、丑logo、丑吉祥物”。在各家各户墙壁上,挂着雷同且栩栩如生的“牡丹与凤凰”。以及城市夜晚的街头,令人眼花目眩、五颜六色的灯光设计。
 中国设计晚了几十年 
之前我们给大家介绍过,德国包豪斯101年发展史,日本设计沉淀70年。
相较于此,不得不承认,我们从八九十年代、甚至本世纪刚开始发展的设计,要比其他国家晚了几十年。这种起步晚,带来的直接影响是许多设计师觉得自己在任何方面都是落后的,在学习他人的过程中,会潜意识认为先进的就是好,拿来就用。

在不求甚解的情况下,一味追求形式,对设计断章取义,就会促使产出许多不东不西、不土不洋,缺乏美感的事物。更进一步的来看此情况,我们会发现无论是过度重视功能、追外来风,还是设计学的落后,归根到底都是对审美教育的不重视。

觉得好不好看、有没有设计感都是可有可无的事情,导致在许多项目中产生设计师跟着甲方思路走的局面。大多做着换个形、调个色的“美工活”。
不懂的人教懂得人干活,怎能出现好设计、好产品?
就如我们前两天吐槽的,“莲花、烟灰缸”造型的足球场,即使把世界顶级大师请来,也难免逃出“甲方审美”的桎梏!
是注重创新发展,还是追求高效率、高回报?
是注重实用性还是艺术性?
都需要我们静心去思考、去学习、去沉淀。
发展至今,我们要做出带有自我风格,兼具美感与质感的事物,虽任重而道远,但在进步且有所收获。
像不断在世界顶级设计大赛中,获奖的新一代设计师;功能、外观设计越做越好的民族品牌,都在给我们带来许多惊喜。
未来值得更多期待!本文摘自公众号:普象工业设计小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