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账篇*酒店业几种对账方法的介绍
(2016-11-18 22:28:21)
标签:
财经财务会计文化 |
什么是对账?对账就是核对账目。按照《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各单位应当定期或不定期将会计账簿记录的有关数字与库存实物、货币资金、有价证券往来单位或个人等进行相互核对,保证账证相符、账账相符、账实相符、账表相符(即“四个相符”),对账工作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笔者发现,许多酒店的高管层虽然认识到对账工作在酒店会计核算中的重要地位,但是,由于会计理论书刊关于对账方法的介绍,却少之又少,特别是酒店行业是个新兴产业,对账方法的介绍就更少了。甚至在酒店业,还存在着错误的会计核算方法,以至于无法对账。笔者长期从事酒店的财务管理,在实践中总结了几种对账方法,介绍如下:
(二)客帐电算化对帐法。
其次,我们对变量对帐法作一些介绍:
什么是变量?变量就是客人在住店期间每天在各消费点的发生额。它包括:
⑴客人在住店期间各消费项目的发生额,如房金、餐费、电话费等等;
⑵客人结帐后,酒店当日的收回数,收回方式有现金、支票等等。
在会计核算中有这样一个平衡式:期初余额+本期增加-本期减少=本期余额。
在这个重要的会计公理中,本期增加和本期减少是变量,所以我们只要将每天的发生额、收回数这两个变量核对正确了,客帐日报表的本日余额也就准确无误了。
某酒店在开张初期,发生了这样一笔错帐:有关财务人员没有看清楚小数点,误读金额,多付给供应商9倍的货款。究其原因,采购员购入物品后,填写入库单时,金额只有小写,没有大写,且字迹龙飞凤舞,连成一体,因而有关财务帐人员忙中出错,致使该酒店多付了9倍的货款给供应商。发现这笔错帐后,经与供应商核对帐目,才将这笔多付的款项追了回来。出现这类错帐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采购员没有严格按照规定填写入库单,没有大写金额,字迹潦草,财会核算员也忙中疏忽,误读金额;
(二)采购员没有设立台帐,付多付少心中无数;
(三)由于采购员没有台帐,无法进行内外核对帐目。
根据复式记帐法的原理,当企业购进货物时,借记存货,贷记应付帐款;当企业支付货款时,借记应付帐款,贷记现金或银行存款。既然“应付帐款”与“存货”是两个对应科目,就应该每月核对这两个会计科目的帐目,只有将这两个对应科目的帐目核对正确了,才能按照规定支付应付帐款的款项。
基本做法是:
(一)核对应付帐款。
1、采购员设立台帐,便于内外核对帐目;
2、月末请供应商列出当月送货清单,并由采购员逐一核对;
3、采购员根据台帐核对完供货清单后,即与管理应付帐款的会计核算员核对帐目。
(二)核对存货帐目。每月月末,管理存货帐目的会计核算员与二级核算员核对帐目。应付帐款和存货帐目核对正确无误后,有关人员才能按照规定的程序办理付款手续,支付应付款项。
三、库存商(物)品对账法。
⑵不统一使用计量单位。仓库记账员对同一品名的商(物)品进库、出库使用的计量单位不统一,数量单位忽而用“箱”, 忽而用“瓶”;重量单位忽而用“Kg”, 忽而用“g”等等。计量单位的混乱使用,必然导致账目、账物管理的混乱,这也是造成账账(物)不符的根本原因。
2,品名填写不规范
一个物品往往有专业名称或俗语等多种名称,几种名称混淆使用,仓库保管员和二级核算员的账目容易出现差异,很难对账。如食品类的“酱油”又叫“老抽”,“里脊肉”又叫“三号肉”。犹如五金类的“司带脱”又可称之为“启辉器”, “旋凿”又可称之为“螺丝批”等等。对同一商(物)品使用多种名称给库存商(物)品账增加了管理难度,甚至会出现账账(物)混乱。
为防止库存商(物)品出现管理混乱,笔者总结了“库存商(物)品对账法”。做法如下:
⑴正确填写统一的计量单位,在账本里不可随意变更计量单位;
⑵正确填写品名,每个物品限用一个名称,如出现多个名称,可在备注栏中注明;
⑶正确填写规格,不能使用抽象词语,应当力求运用计量单位的概念填写各种商(物)品的规格。
2,帐户设置,上下对应一致。
3,认真执行对账制度,一有疑问,立即解决。
具体来说,根据财务管理要求,每月底核对月末余额。平时发现疑问要及时搞清楚,发现差错,立即纠正。上下账户之间注意衔接,一环紧扣一环。一级账通过大类控制二级账总金额,二级账按大类重点控制三级明细数量账。
《中国酒店》2009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