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唐代政治史论述稿•上篇》读后感

(2017-05-08 17:50:36)
标签:

历史

唐朝

陈寅恪

读后感

分类: 历史杂谈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是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撰写于抗日战争的艰难环境中的一部研究中国中古史的传世杰作。此书对有唐一代政治史作了精辟的论述,综观全史,上溯西晋、南北朝与隋世,下讫唐以后之变化,时间跨度较为长。

陈寅恪先生撰写本书的目的主要有两点:一是,为了弥补他的前作《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未涉及到的政治史的内容;一是,想让初学者读《资治通鉴》时可以用本书作为一个参考,或者可以从本书中得到一定的启发。本书观点鲜明,论证清晰有力,论据充分可靠,资料详实,文献综述丰富而规范。

本书开篇即引朱子语:唐源流出于夷狄,故闺门失礼之事不以为异, 说明唐王室的血缘出自少数民族。并为此加按语曰:然即此简略之语句亦含有种族及文化二问题,而此二问题实李唐一代史事关键之所在。深入点明朱熹的话的深层含义是包括种族、文化两部分。接着,直接叙述本书的论述顺序:先论述“唐代三百年历史上统治阶级中心皇室的氏族问题”,而后再论述“其他统治阶级的种族及文化问题”。

陈寅恪先生在论述“唐代三百年历史上统治阶级中心皇室的氏族问题”时主要通过唐皇室自撰的家谱以及其他史料相互佐证、参考,论述唐王室的男系父族之氏族的血缘来源。关于李唐世系的叙述很多,如《册府元龟》壹《帝王部帝系门》、《新唐书》、《旧唐书》等,但最详细要属《新唐书》柒拾上《宗室世表》上写得最详细,因此用此表和其他史料进行讨论。用《宗室世表》上记述的内容(唐皇室血统世系表李歆→李重耳→李熙→李天赐→李虎)和之前朝代的史书相对比,考证出了李唐皇室血统世系表:

父系

李熙

李天赐

李虎

李昞

李渊

李世民

母系

张氏

贾氏

梁氏

独孤氏

宝氏

长孙氏

母系民族

汉族

汉族

不明

胡族

胡族

胡族

同时,通过考证李唐皇室血统,也可以看出多数北朝、隋唐 的统治阶级的血统基本上都是胡、汉融合的。至于隋王室自称为杨震长子杨牧之后,唐王室自称为陇西李暠之后应都有假。此外,关于汉人与胡人的区别,在北朝时代文化比血统重要(汉化之人为汉人,胡化之人为胡人,而不论血统)。这一点是研究我国古代中古史(上古史:约等于先秦时期中古:一般指魏晋南北朝隋唐;近古/近世:宋元明清)的关键,如果不清楚这点,则会产生许多让人纠结的问题。

在论述完“唐代三百年历史上统治阶级中心皇室的氏族问题”后,陈寅恪先生接着便论述了唐代统治阶级的来源。他首先从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开始论述:东魏权臣高欢带领六镇人民入主中原为北齐建立奠定基础,贺拔岳、宇文泰带领少量六镇人民占领关陇,而后在他们的基础上建立的国家(北周、北齐)影响了隋唐两朝的政治体系。隋唐(主要是唐前期)两朝继承了宇文氏的政治体系,仍旧施行“关中本位政策” ,统治阶级依旧歧视山东人。武周时代科考推广而来,山东、江左人民得以走上政治舞台。这不仅是政治的变迁,实际上是一场社会革命,因此武周取代李唐较李唐取代杨隋在统治的演变上更加重要。

武周时代改变了“关中本位政策”,使科举制逐渐受到人的尊重,到唐玄宗时期这一体系正式形成。这时社会阶级变更为中央与藩镇两方。安史之乱是唐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在中国整个历史发展中也占有极其关键的地位。虽则表面上安禄山、史思明的叛乱被平息了,但事实上大唐帝国的根基也遭受了重大的打击。同时,唐王室的衰微不仅仅是天宝年间的政治腐败,还有安史叛军是善战民族的原因。(安禄山利用自己胡汉混合血统来笼络许多善战的胡人,用于增强自己的实力。安禄山起兵反唐实质上与胡汉种族武力问题有关。)陈寅恪先生指出,唐代中国疆土之内,自安史乱后,除拥护李氏皇室之区域,即以东南财富及汉化文化维持长安为中心之集团外,尚别有一河北藩镇独立之团体,其政治、军事、财政等与长安为中央政府实际上固无隶属之关系,其民间社会亦未深受汉族文化之影响,即不以长安、洛阳之周孔名教及科举仕进为其安身立命之归宿。并且陈先生尤其强调故论唐代河北藩镇问题必于民族及文化二端注意,方能得其真相所在也。“安史之乱”后,国家名义上保持了统一,而实际上已经成为了两个不同的区域,这不是因为政治军事不能统一,而是因为两方的文化互不相同,统治阶级的氏族也不同。即唐代“安史之乱”后的政治格局(藩镇与中央对立)的形成原因是种族文化的关系(种族:藩镇中有的人本来就是胡人,不是汉人;文化:藩镇中有的人是汉人,但久居河朔,以逐渐胡化,与胡人无异。)这便是唐代河北藩镇问题之核心。此外,按新旧唐书中所记载,李希烈、牛元翼、康日知、田神功等人,他们的家族有的是汉人,有的有胡人血统,有的是大唐皇室后代,有的出身贫寒。他们对唐王朝中央政府有的忠诚,有的叛乱,究其原因都是他们自身或家族在河朔地区待过,受当地文化影响胡化而所致。因此足以看出河北地区完全是胡化社会。

“安史之乱”之后的唐王朝统治阶级多为两类人:一是,武则天主政之后通过科举考试,进入朝廷的新兴士人阶级;一是,在朝廷作宦官的汉化不全的胡人或胡化的汉人。因此在唐玄宗后,朝政逐渐落入了阉党之手。他们的权利较大,甚至一度可以决定皇位的继承。唐代的宦官多来自四川、广东、福建等当时的蛮夷地区,而这些地方的人民的汉化程度较低,因此可以看出唐代的宦官多是少数民族或蛮夷化的汉人。

在全篇的结尾,陈寅恪先生总结到唐代统治阶级变迁升降的阶段过程:①自宇文泰以来的“关中本位政策”,即唐王室立国初依靠的是关陇集团。②自武则天主政以来,统治阶级为新兴的士大夫阶层,“关中本位政策”遭到破坏。③自唐玄宗时,重视科举制,废除了府兵制,“安史之乱”后形成了藩镇割据、宦官干政局面。宦官的地位逐渐抬升。另外,他又在本篇的结尾补充道:研究唐代历史必须以玄宗时期作为界限,虽然大家都知道这一点,但详细的内容还是只有爱好读书、爱好思考的人才能通晓。

本书对后世唐史的研究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关中本位政策”和“关陇集团”的定义以及对李唐王室的血统世系的研究对后世研究唐史有指导意义。读完陈寅恪先生的这本书(上篇)后,我对陈寅恪先生超凡的记忆力感到十分的钦佩同时,我对陈寅恪先生坚持对文字进行传统排版的要求也感到十分的敬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