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韩更——《形神兼备 迁想妙得  中国古代绘画撷英》教学设计

(2017-09-02 11:02:03)
标签:

形神兼备迁想妙得中国

分类: 课题研究

形神兼备 迁想妙得

中国古代绘画撷英

          长安二中    韩更

教材分析:

    《中国古代绘画撷英》是人民美术出版社《美术鉴赏》教材第九课内容。中国画从题材内容来分类,分为人物画、山水画和花鸟画三大类。在整个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节内容属于民族文化传统类教材,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激发民族审美情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知识面广求知欲强,虽具备一定中国绘画的基础知识,但缺乏对中国古代绘画系统的了解。本课从人物画、山水画和花鸟画中撷取部分经典作品,供学生领略中国古代绘画的风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对一些有代表性的、优秀的中国古代绘画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同时对中国古代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独特的艺术传统也有一个深入的了解。

2.过程与方法:运用讲授法、问答法、情境教学法、讨论法等,让学生探究学习,参与教学实践,参与评价作品等过程,培养学生对鉴赏语言的表达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3.情感与价值:通过教学从而达到使学生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高基本的艺术素质和鉴赏绘画的能力的目标。

教学重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着重理解中国古代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独特的艺术传统。

教学难点: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中国古代绘画历史悠久,涉及到了中国美术史的基本知识和中国古代绘画的发展演变,这里要结合作品让学生有个初步的了解。

教学方法:

教法:讲授法 问答法 讨论法 情境教学法

学法:探究学习法 合作学习法

教具准备:

自制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中国绘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已经历了7000年左右的发展历程。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人物画、山水画和花鸟画,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中国古代人物画

据史料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表现人物的绘画。至隋唐五代,人物画日趋成熟。

中国古代人物画对人物的刻画,不仅仅是满足于外形的肖似,而是更着重人物性格与内心世界的揭示,即所谓传神。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

1.展示《龙凤仕女图》  帛画(战国)

    教师对画面进行介绍: 19492月出土于长沙陈家大山的楚墓,质地为平汝绢,高31厘米,宽22.5厘米,画面是一侧身向左,细腰长裙,合掌祝祷状的贵族妇女,在头顶上空有一只凤鸟和一条龙在飞舞。

    教师提问:当时创作这幅画有么用意?这幅画在技法方面有什么特点?

观察思考回答:

此幅帛画是古代葬仪中使用的图腾,画中反映了当时楚国普遍流行的死后升天的主观意识及作者丰富的联想空间,令人叹为观止。

这幅画以毛笔绘成,画法为线条勾勒兼平涂着色,构图主次分明,造型十分生动。

 

    使学生了解早期中国画的基本形态。

2.展示《步辇图》  阎立本 (唐                                            教师提问:(1.这幅画表现了一个什么历史事件?

   (2).唐太宗有着怎样的神韵?画中哪些人物的神情鲜明的对比?

观察思考回答:

    1.此图描绘贞观十五年(641)唐太宗李世民接见来迎娶文成公主的吐蕃使者禄东赞的情景。

    2.图中李世民威严、庄重、平和。画面左边站立三人:红衣虬髯者为宫中的礼宾官员,其后身着藏服者为吐蕃使者禄东赞,双手拘谨,面部紧张,内心畏惧,与李世民形成鲜明的对比,最后着白袍者为内官。另外抬辇的宫女面部负重,步子沉重,与撑伞、张扇面带微笑,步子轻盈的宫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者不仅再现了这一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事件,更鲜明刻画了人物的不同身份、气质、仪态和相互关系,并具有肖像画特征。人物表现技巧已相当成熟,衣纹圆转流畅,五官勾画精细。色彩渲染浓重淳净,在人物造型、用线用色上都带有南北朝晚期和隋代绘画的韵味。

    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了解了《步辇图》的历史意义和传神效果。

3.展示《韩熙载夜宴图》  顾闳中 (五代)

教师简介:韩熙载是五代时期北方的一位豪杰,投靠了南唐政权,三朝为官都未得到重任,南唐后主李煜主政时期发现韩熙载的才干,想任命他为宰相,但韩熙载对此时的南唐政局悲观失望,所以借故辞官,李煜派当时的宫廷画家顾闳中晚上去韩熙载家里做客,顾闳中回来后根据目识心记将韩熙载家中夜宴的场景描绘成一幅长卷,全画共分为五个部分:“听琴”、“观舞”、“间歇”“清吹”、“散宴”。

展示作品第一段:“听琴”。    教师提问:(1.画中哪个人物是韩熙载?他的表情是怎样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情?

  2.作者是如何抓住一个“听”字描绘的?画中哪些人最能体现琴声的美妙动听?

展示作品第二段“观舞”。  教师提问: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哪些人没有投入?为什么?

教师从技法方面介绍:画面细腻艳丽富有装饰性。作品的艺术水平也相当高超。造型准确精微,线条工细流畅,色彩绚丽清雅。不同物象的笔墨运用又富有变化,尤其敷色更见丰富、和谐,仕女的素妆艳服与男宾的青黑色衣衫形成鲜明对照。几案坐榻等深黑色家具沉厚古雅,仕女裙衫、帘幕、帐幔、枕席上的图案又绚烂多采。不同色彩对比参差,交相辉映,使整体色调艳而不俗,呈现出高雅、的格调

 

分组讨论,回答问题:

    “听琴”

1.韩熙载是画中高冠美髯的那位。表情闷闷不乐、郁郁寡欢。他的内心是非常苦闷的,为了逃避政治迫害,不得已纵情于酒色之中。

2.在这众多的男男女女之中,作者紧紧抓住一个“听”字,既注意描绘每个听众不同的反映,又善于把每个听众的表情都统一到“听琴”这个中心上来。穿红衣服的状元朗杰身体微微向前倾;太常博士陈致雍晃着脑袋,打着节拍;教坊副使李家明回首望着自己的妹妹;还有半掩在屏风后面探首偷听的仕女,都最能说明琴声的美妙动听。

“观舞”

    首先韩熙载没有投入,表情苦闷,心不在焉,若有所思,

他是为了应酬来宾不得已过的一种堕落的生活。内心是失意矛盾的。接下来穿黄色袈裟的和尚没有投入,他不敢正视舞女,看着韩熙载,面部表情尴尬,双手行合十礼。因为和尚出现于这种场合毕竟不合适。这种出色的心理描写达到了极其传神的境界。

    通过对教师提供的资料进行讨论,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会了鉴赏方法,了解了中国古代人物画传神的艺术传统和工笔重彩画的技法和特点。

二、中国古代山水画

    中国古代山水画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早于西方独立的风景画近千年,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审美情趣与文化境界。

中国古典山水画,不仅要求画家把对自然静物的认识与感受表现出来,还要求创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所以中国山水画不仅能够给人以自然景观的明显印象,还给人以多方面的启示,引发人的遐想。

南宋的之前山水画,虽然也表现了画家的理想和对自然景物的感受,但更注重对客观景物的描绘。南宋的山水画则更倾向表现作品的意境。元明清的画家更强调个人情感的抒发和个性风格的呈现。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

1.展示宋翰林图画院试题“野水无人渡 孤舟近日横”。

教师提问:(1.这两句诗表现了什么样的意境?

2.如果让你来画,你会描绘什么景象?

    教师介绍当时的夺魁试卷:在夕阳的余晖下,江面的孤舟尾,一个船夫睡着了,斗笠、船篙滑落在旁边,小舟静静的向远处随波逐流。

    教师提问:同学们认为这个试卷好在哪里?

分组讨论,思考回答:

1.这两句表现了一种寂静、萧条、荒凉的意境。

2.学生自由发挥,表达自己的创意。

 

    谈自己的感受。体现山水画情景交融的意境,带给人更多的遐想。

    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自主学习和口头表述的能力。体会意境之美。

2.展示《溪山行旅图》  范宽 (宋)

教师提问:1.这幅画中的山有什么特点?是什么地方的山?

2.画中最能体现意境的景物是什么?好在哪里?

观察思考回答:                                                                                                 1.  一座巍峨的山峰给人以高山仰止之感,真实的描绘了北方大山大水的雄伟之美及磅礴的气势。山巅茂林密树,山谷飞瀑如练,直落千尺。山下空濛一片,衬托出怪石嶙峋的岗丘;岩上杂树丛生,树隙间楼阁隐现。山脚流水潺湲,山路卜驮队纡行。在画幅右下角草丛间,有“范宽” 二字款。还有董其昌“北宋范中立溪山行旅图”题字。

    2.画中最能体现意境的景物是山路上的旅队行走,通过对比使人更能体会出山的雄浑高大。又让人隐隐约约感觉到驴队的蹄声由远及近,给寂静的山林增添了动感。起到点名主题的作用。

    锻炼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了解了北宋山水画的特点。了解意境的独特内涵。

3.展示《六君子图》  倪瓉  (元)

   教师提问:1.画中描绘的是哪六棵树?为什么把这六棵树比作六君子?

   2.从画中你能了解作者的生活吗?

观察思考回答:

1.画中描绘的是“松”、“柏”、“樟”、“楠”、“槐、”“榆”六棵树,这六棵树笔直挺拔,这里是一种寓意,作者把自己看作是这六棵树,以君子自居。

2.此画描绘的是江南秋天的景象,六棵树长在孤岛之上,气象萧条近乎荒凉,周围是空阔冷清的水面,在很远处有几座小山头,表现自己游荡、流浪于江苏无锡太湖一带二十余载的生活,既反应了元代文人失意落寂的心态,又淋漓尽致的体现了画家崇尚平淡天真的审美理想。

    使学生在研究思考中学会了鉴赏方法,了解了中国古代山水画情景交融的意境。

三、中国古代花鸟画

中国花鸟画具有以写生为基础,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优良传统。中国花鸟画的“写生”不同于西方的“静物写生”,而是着重于对花鸟生态特征的表现,着重描写动植物的生命力及其特征,表达对自然的体验与感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则是人对动植物审美的移情表达,集中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画家也赋予他们一定的“社会属性”,作画立意时便借其抒发情怀,表达人生志向。

宋代是中国古代“花鸟写生”的高峰时期。自文人画兴起之后,花鸟画更强调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

1.展示《芙蓉锦鸡图》  赵佶 (宋)

    教师提问:画面如何体现了赵佶所倡导的“观察物象要细致入微,写实表现要精准传神,画面构成要有诗的意韵”的美学思想。

观察思考回答问题:

    锦鸡落在芙蓉枝头,压得花枝下垂摇摆,芙蓉枝叶之俯仰偃斜,精妙入微,每一片叶均不相重,各具姿态,而轻重高下之质感,耐人寻味。锦鸡凝目注视飞蝶,神态逼真,栩栩如生,意趣昂然。全身毛羽设色鲜丽,曲尽其妙,俱为活笔。画上有徽宗瘦金体题诗: “秋劲拒霜盛,峨冠锦羽鸡。已知全五德,安逸胜凫翳。”其诗意之旨归,尽在画意中。图下几枝菊花斜插而出,增添了构图之错综复杂感,渲染了金秋之气氛,衬托出全图位置高下,造成全图气势上贯。赵佶所为,典雅浓丽,诗意画意俱显上乘。

    使学生了解了宋代工笔花鸟画的特点,

2.展示《荷石水禽图》  朱耷   (清)

    教师提问:1.画中的水鸭形象有什么怪诞之处?作者为什么会这样描绘?

    2.人们老说朱耷的作品“墨点无多泪点多”,你知道为什么吗?

学生讨论回答:

    1.此画以墨笔画湖石临塘,疏荷斜挂,两只小鸭或昂首仰望,或缩颈独立,意境空灵,余味无穷,水鸭的眼睛“翻白眼”。荷叶画法奔放自如,墨色浓淡富有层次。以此表现朱耷本人痛苦、恐惧的心理和对清政府统治的不满。

    2.朱耷又号八大山人是明代皇室的后裔,明亡后他为了逃避清政府的迫害和表现自己对清朝统治者的仇恨,出家当了和尚,他的作品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和复杂的精神内涵。其特殊的生活经历思想状况,决定了绘画创作的基本倾向,他笔下的水鸭体貌怪诞,神情奇特,其内心深处的难言之痛与愤懑抑郁均借助笔墨曲折的抒发出来。从而造成一种生僻苦涩的美感,足以触人心弦。

    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会了鉴赏方法,了解了中国古代花鸟画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艺术传统。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古代绘画,我们分别了解了人物画传神,山水画意境,花鸟画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艺术传统。使大家对我们中国古代绘画有了一个比较全面深入的认识和了解。希望大家在以后的绘画鉴赏中,能结合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懂得如何去鉴赏。

五、课后作业:

    请选取一两名中国古代画家及其代表作品进行深入了解和研究,试结合绘画的艺术特征对其代表作品进行赏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