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更——《形神兼备 迁想妙得 中国古代绘画撷英》教学设计
(2017-09-02 11:02:03)
标签:
形神兼备迁想妙得中国 |
分类: 课题研究 |
形神兼备 迁想妙得
中国古代绘画撷英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对一些有代表性的、优秀的中国古代绘画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同时对中国古代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独特的艺术传统也有一个深入的了解。
2.过程与方法:运用讲授法、问答法、情境教学法、讨论法等,让学生探究学习,参与教学实践,参与评价作品等过程,培养学生对鉴赏语言的表达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3.情感与价值:通过教学从而达到使学生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高基本的艺术素质和鉴赏绘画的能力的目标。
教学重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着重理解中国古代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独特的艺术传统。
教学难点: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中国古代绘画历史悠久,涉及到了中国美术史的基本知识和中国古代绘画的发展演变,这里要结合作品让学生有个初步的了解。
教学方法:
教法:讲授法 问答法 讨论法 情境教学法
学法:探究学习法 合作学习法
教具准备:
自制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中国古代人物画
据史料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表现人物的绘画。至隋唐五代,人物画日趋成熟。
中国古代人物画对人物的刻画,不仅仅是满足于外形的肖似,而是更着重人物性格与内心世界的揭示,即所谓传神。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教学目标 |
1.展示《龙凤仕女图》 |
观察思考回答: 此幅帛画是古代葬仪中使用的图腾,画中反映了当时楚国普遍流行的死后升天的主观意识及作者丰富的联想空间,令人叹为观止。 这幅画以毛笔绘成,画法为线条勾勒兼平涂着色,构图主次分明,造型十分生动。 |
|
2.展示《步辇图》
|
观察思考回答:
|
|
3.展示《韩熙载夜宴图》 教师简介:韩熙载是五代时期北方的一位豪杰,投靠了南唐政权,三朝为官都未得到重任,南唐后主李煜主政时期发现韩熙载的才干,想任命他为宰相,但韩熙载对此时的南唐政局悲观失望,所以借故辞官,李煜派当时的宫廷画家顾闳中晚上去韩熙载家里做客,顾闳中回来后根据目识心记将韩熙载家中夜宴的场景描绘成一幅长卷,全画共分为五个部分:“听琴”、“观舞”、“间歇”“清吹”、“散宴”。
展示作品第一段:“听琴”。
展示作品第二段“观舞”。 教师从技法方面介绍:画面细腻艳丽富有装饰性。作品的艺术水平也相当高超。造型准确精微,线条工细流畅,色彩绚丽清雅。不同物象的笔墨运用又富有变化,尤其敷色更见丰富、和谐,仕女的素妆艳服与男宾的青黑色衣衫形成鲜明对照。几案坐榻等深黑色家具沉厚古雅,仕女裙衫、帘幕、帐幔、枕席上的图案又绚烂多采。不同色彩对比参差,交相辉映,使整体色调艳而不俗,呈现出高雅、的格调
|
分组讨论,回答问题:
1.韩熙载是画中高冠美髯的那位。表情闷闷不乐、郁郁寡欢。他的内心是非常苦闷的,为了逃避政治迫害,不得已纵情于酒色之中。 2.在这众多的男男女女之中,作者紧紧抓住一个“听”字,既注意描绘每个听众不同的反映,又善于把每个听众的表情都统一到“听琴”这个中心上来。穿红衣服的状元朗杰身体微微向前倾;太常博士陈致雍晃着脑袋,打着节拍;教坊副使李家明回首望着自己的妹妹;还有半掩在屏风后面探首偷听的仕女,都最能说明琴声的美妙动听。 “观舞”
他是为了应酬来宾不得已过的一种堕落的生活。内心是失意矛盾的。接下来穿黄色袈裟的和尚没有投入,他不敢正视舞女,看着韩熙载,面部表情尴尬,双手行合十礼。因为和尚出现于这种场合毕竟不合适。这种出色的心理描写达到了极其传神的境界。 |
|
二、中国古代山水画
中国古典山水画,不仅要求画家把对自然静物的认识与感受表现出来,还要求创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所以中国山水画不仅能够给人以自然景观的明显印象,还给人以多方面的启示,引发人的遐想。
南宋的之前山水画,虽然也表现了画家的理想和对自然景物的感受,但更注重对客观景物的描绘。南宋的山水画则更倾向表现作品的意境。元明清的画家更强调个人情感的抒发和个性风格的呈现。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教学目标 |
1.展示宋翰林图画院试题“野水无人渡 孤舟近日横”。 教师提问:(1).这两句诗表现了什么样的意境? 2.如果让你来画,你会描绘什么景象?
|
分组讨论,思考回答: 1.这两句表现了一种寂静、萧条、荒凉的意境。 2.学生自由发挥,表达自己的创意。
|
|
2.展示《溪山行旅图》 教师提问:1.这幅画中的山有什么特点?是什么地方的山? 2.画中最能体现意境的景物是什么?好在哪里? |
观察思考回答:
|
|
3.展示《六君子图》
|
观察思考回答: 1.画中描绘的是“松”、“柏”、“樟”、“楠”、“槐、”“榆”六棵树,这六棵树笔直挺拔,这里是一种寓意,作者把自己看作是这六棵树,以君子自居。 2.此画描绘的是江南秋天的景象,六棵树长在孤岛之上,气象萧条近乎荒凉,周围是空阔冷清的水面,在很远处有几座小山头,表现自己游荡、流浪于江苏无锡太湖一带二十余载的生活,既反应了元代文人失意落寂的心态,又淋漓尽致的体现了画家崇尚平淡天真的审美理想。 |
|
三、中国古代花鸟画
中国花鸟画具有以写生为基础,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优良传统。中国花鸟画的“写生”不同于西方的“静物写生”,而是着重于对花鸟生态特征的表现,着重描写动植物的生命力及其特征,表达对自然的体验与感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则是人对动植物审美的移情表达,集中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画家也赋予他们一定的“社会属性”,作画立意时便借其抒发情怀,表达人生志向。
宋代是中国古代“花鸟写生”的高峰时期。自文人画兴起之后,花鸟画更强调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教学目标 |
1.展示《芙蓉锦鸡图》 |
观察思考回答问题:
|
|
2.展示《荷石水禽图》 |
学生讨论回答: |
|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古代绘画,我们分别了解了人物画传神,山水画意境,花鸟画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艺术传统。使大家对我们中国古代绘画有了一个比较全面深入的认识和了解。希望大家在以后的绘画鉴赏中,能结合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懂得如何去鉴赏。
五、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