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阅读,从我做一个自觉的的阅读推广人做起

(2018-03-30 14:46:29)
标签:

转载

分类: 教育博文

 

 阅读,从我做一个自觉的的阅读推广人做起

   朱永新教授在《阅读,让全民族精神起来》的全民族阅读宣言中有这样一段话:一个学习型的民族,才是一个不老的民族;一个爱读书的传人,方能将龙的血脉相承。这,更强调了阅读的重要。而教师,是社会的公认者,是家长的信赖者,是学生的引导者,是人类文明的传递者。教师的职责不仅仅在局限于教书育人,更应该做一个自觉的阅读推广人。因而,如何开展课外阅读将成为我们教师考虑这一问题的重中之重。现在,结合我多年的阅读实践经验,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做法。

 

首先来说说阅读的重要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关于“阅读”,古往今来,论述者不胜枚举。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朱熹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冯梦龙说:“要知天下事,须读古人书。”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培根说:“读书在于造成完全的人格。”高尔基说:“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助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了起来。”这些,无一不在证实着,阅读对于一个人成长的潜在意义。的确,阅读是孩子成长的源泉,是一个求真求善求美的过程,它非但能帮助孩子们开始和真正认识到什么是“精彩的人生”,也能帮助孩子们形成“完美的法则”,还能帮助孩子们打造“诗意的生活”,并且在践行中日益求得自身的不断完善。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到“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千百年来,我国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多读”。要通过阅读,引导学生走进知识宝库的大门,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服务,最终达到让学生“厚积薄发,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受益终身”之目的。

 

可当前,中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并不乐观。现在,我就来谈谈第二个问题:中小学生阅读活动现状分析。

 

   阅读是如此之重要。然而,让人遗憾的是,时下小学生的阅读现状却是:数量少,12册小语教材才不过30万字,甚至抵不过一本《三国演义》小说书的字数;质量过浅,少积淀,多浅尝辄止;假大空的文字太多,学生阅读兴趣普遍不高,怕读书。即便偶有主动涉及“课外阅读”的,也多限于作文辅导书和百科知识之类。依旧缺乏足够的广度和深度。

 

20149月,我曾对我所教的班级五(1)班一学期来的阅读情况进行一次问卷调查,其具体内容如下:

 

阅读数量

 

阅读时间

 

阅读类型

 

阅读兴趣

 

课外书籍来源

 

影响课外阅读原因

 

150%

 

每天阅读17%

 

名著名篇22%

 

有兴趣35%

 

老师指定49%

 

老师没有具体要求30%

 

2-432%

 

每周阅读65%

 

侦探小说武侠小说39%

 

没兴趣47%

 

父母购买27%

 

没有时间阅读10%

 

5-618%

 

基本不读18%

 

作文选28%

 

无所谓18%

 

自己购买24%

 

看书不如看电视有趣52%

 

 

 

 

 

科普读物11%

 

 

 

 

 

认为课外阅读是痛苦8%

 

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家长、学生对课外阅读的认识严重不足,学生对课外阅读如同视而不见,学生没有进行课外阅读的习惯。除现代传媒等抢占了学生大量的阅读时间,许多家庭不能为孩子提供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和氛围外,课外阅读现在依然存在以下几个严重的问题:

 

一是家长、学生对课外阅读价值的认识不足;二是学生自觉阅读的兴趣不浓;三是学生在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课外读物缺乏经验;四是对科学的阅读方法掌握不够;五是学生缺少进行广泛课外阅读的合理时间安排。

 

于是,跳出课内,积极倡导真正的课外阅读,以及有效开展课外阅读指导,便成了现如今我们这些为人师者,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师们的一项不可推卸的责任。

 

下面,我就来谈谈第三个问题,如何有效开展课外阅读。

 

先来说说我对“真正意义上的课外阅读”的理解。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课堂的有益补充,拓展了学生的文化视野,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真正意义上的课外阅读积累,不只是对语言材料的博闻强记,还要经历理解、感悟、鉴赏、记忆的复杂过程,做到语文运用规律的积累。它不是教师的要求积累,也不是教师巧妙激发兴趣,学生产生读背需要和欲望后的积累,而应该是有自觉积累的意识,学会积累的方法,养成注意积累、善于积累的习惯,这样学生才能自己读书,终身受益。

 

   给大家讲个故事。故事的名字是《照章行事》,故事的内容是这样的:

 

从前有个读书人,不论做什么事情,都喜欢引经据典,不违古训,他说这是照章行事,准没错。有一天,他家突然失火,他嫂嫂非常着急,让他快速去找哥哥回家救火。

 

读书人出了大门,心想:嫂嫂让我快速,圣贤书上说得好:“欲速则不达”,我怎么能快速呢?于是,他就慢吞吞地去找哥哥。

 

他哥哥正在跟人下棋,他刚想说家中失火的事,忽然看见棋盘上写着“观棋不语真君子”,便默默地站在哥哥身后观棋,直到下完,他才说:“家中失火了,嫂嫂让你快回家救火!”

 

他哥哥一听,气得浑身发抖,骂道:“你看了半天的棋,为什么不早说?”他一指棋盘,说:“难道你不让我当‘观棋不语’的‘真君子’吗?”

 

他哥哥见他还在胡说八道,就举起拳头要打他,一想还是回家救火要紧,于是放下手就走。

 

读书人见哥哥没打就走了,忙在后边追赶,边跑边喊:“打我吧,你没看见棋盘上写着‘举手无悔大丈夫’吗?”

 

这个故事,实则在印证孔老夫子的那句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而更加危险。所以说,只学习,不思考,不行;只思考,不学习,也不行。

 

故事也在告诉我们:书是我们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之一,古训是我们民族的文化遗产,是都要学习和吸收的。但是读书不能死背教条,而要根据实际灵活运用。

 

所以,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是指,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更要联系实际,有所感悟……

 

那么如何有效地开展课外阅读呢?我个人的见解是:

 

一、重课内灌输阅读的方法技巧

 

(一)正确认识阅读的价值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可见,阅读的重要性。因而要注重引导学生及家长正确认识阅读的价值。可以通过开家长会,向家长广泛宣传阅读的意义及价值;也可以通过各种阅读活动,让学生逐渐认识到阅读的意义及阅读是个人的事情。

 

(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学生有了阅读的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在实际操作层面上,让学生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知识,幸福地享受浓浓的书香气息。

 

在实际的操作中,可采用以下方法进行:

 

1、结合校本,课文导趣

 

   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教师还是要从课本入手。在学习中,对课文的时代背景加以介绍,激起学生查阅资料的兴趣。例如在讲《赤壁之战》时,就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关于三国时期的历史。

 

2、开展竞赛,保护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小学生好胜心强,开展适当的竞赛活动,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竞赛中体验成功的欢乐,非常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利于使小学生获得并保持阅读的兴趣。如:开展分类收集成语的竞赛,朗读比赛,办小报比赛,写读书笔记比赛,剪报比赛等等。由于竞赛是一种具有趣味性、刺激性和挑战性的活动,为了取得胜利,学生必然要做充分的准备工作,必然要去多读书。而学生通过读书获得了胜利,由于学以致用或读写结合,也就保持住了阅读的兴趣。

 

3、角色扮演,激起情趣

 

   在校本课程中,有许多课文可以编成课本剧,让学生分组参与课本剧的编导,各种角色的扮演,有利于学生激起生活的情趣,从而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三)向学生推荐好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读的书越多,他的思考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因此,要让学生能在课外阅读的广阔天地中自由驰骋,我们有必要紧扣教材寻找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的结合点向学生推荐好书。

 

(四)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古语说得好“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课文延伸。搞好课外阅读,关键在于教给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使学生会读。教给学生常见的阅读方法。常见的阅读方法主要有:

 

①浏览。浏览全书的内容提要目录,大致了解全书的梗概,以便确定是读全书,还是选择部分章节学习。

 

②精读。对文章重点或与自己学习紧密相关或自己最感兴趣的章节要边读边想,在文章紧要处,感受最深处勾点、圈画重点词句、批注文章中心,并能立足全篇,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好在哪里,那些地方值得自己学习借鉴。

 

③跳读。在阅读过程中,可根据实际需要或自己的兴趣,把不必要或不想读的内容跳过去。

 

④摘记。对好词佳句或精彩片段分门别类摘记在本子上,必要时,熟读成诵。

 

⑤旁注。如果是自己买的书,可把读书心得注在书上,可就字、词、句、段、篇作批注,也可就全书的心得在书末作注。

 

   至于学生采用哪种方法,可由学生自己根据需要和习惯或喜好灵活选用。只要学生能从大处着眼,整体领会,心无旁骛地去读,在内容情理、语言艺术上多去领会就行了。教师不必作统一规定,更不能硬性要求非用某种方法读不可。

 

(五)合理安排阅读的时间

 

   让学生学会时间的统筹,学会珍惜时间。每天有固定的阅读时间。

 

此外,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朗读的训练。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它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就语文学习而言,朗读是最重要的。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朗读有助于情感的传递。

 

 

二、重课外引导阅读的实践效果

 

   为让孩子们养成好的阅读习惯,当孩子们有了好书的时候,我们可以让孩子们通过以下几种方法做到高效阅读:

 

1、注意阅读宣传带、封面附属文字。阅读这些,有助于我们对本书内容、价值的了解。

 

2、养成首看目录的好习惯。目录,犹如我们游玩时的地图,了解了方位,才有利于更好的行动。所以,读书首看目录,有利于我们阅读时对重点的把握。

 

3、重要、难解之处多看几遍。古人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

 

4、准备一个别致的书签。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很难一口气读完一本书,这时候,我们可以运用书签作为标志。

 

5、不动笔墨不读书。在阅读过程中,学会用不同的符号记录自己的信息,学会在书中直接书写灵感。如是借的书,可以附带摘抄本,作为学习的工具。

 

6、学会用“耳朵”看书。现在科学技术较为发达,电子阅读、听录音都不是什么难事。对于一些文字数量较多的书籍,可以在适当的环节运用“耳朵”读书。

 

   把知识转化成能力就是我们阅读的目的。写作水平、表达能力、鉴赏能力的提高则是检验我们阅读能力转化的重要途径。

 

   我们知道,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升华。因此,在阅读时,我们要能根据情况及时写出心得体会。我们既可以对文中的某一句话进行感悟,也可以对整个文本进行感悟。在写心得体会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的一项是,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这样才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表达能力的提高,不仅仅表现在书面语言方面,还要以通过“以书会友、说说我的阅读体验”、复述故事、解读文本等形式进行检查。这主要是锻炼我们口头表达的能力。

 

   鉴赏能力的提高主要表现在我们不仅仅能读懂文本浅层含义,更能挖掘出文本深刻内涵。说出书中的写作技巧,人物形象,联系生活实际,进而感悟做人做事的道理、方法等。

 

在这里,我想重点说下,检验阅读实践效果的一种常用方法----读后感。养成写读后感的习惯,则是一种有效的阅读积累。

 

   读后感写得好,最重要的是重视读。读是感的提前与基础,感是读的延伸与拓展,必须先读而后感。因此,要写读后感道德要读懂原文,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语句的含义,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读后感有最基本的写作思路:先写出原文的主要内容;然后写出最使自己感动的情节,或记忆最深的内容,亮出自己的观点;然后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与体会。吉春亚老师说,读后感的一般结构可以概括为:“引原文(议原作)、议感点、联实际、结升华。”

 

   读后感重在感,写自己真切的感受。因而,亮出自己鲜明的观点,则是读后感的核心。

 

   写读后感,感就感在“点”上。

 

“点”,它有以下几方面的含义:

 

(一)点的意思,就是小、少。在写读后感的时候,一篇文章可以就一个小的感点来写,如果有很多受益的地方,我们可以分成若干个感点来写。这样,就不容易把文章写得乱而不知所云。如果我们联系实际的内容会更多,收获会更大。如,在读《西游记》时,我们的有感点就会有很多:孙悟空的“忠诚”、猪八戒的“戒”,师徒取经的精神“勇而不畏”等都可以作为读后感的感点。这时候,我们就一个自己感受最深的观点来谈。

 

(二)点是观点,选择的观点要鲜明、要准确。也是文章题目的最佳选择。在众多的观点中要选择的这个鲜明而准确的观点要与自己的实际结合起来。简言之,就是把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又觉得有话可说的一点来谈。当然要注意把握分析问题的角度,更要注意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

 

三、点是点题,要点在题目上。俗话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给读后感取一个动人的题目,让眼睛亮起来。所以在写读后感的题目时,我们可以运用正标题和副标题并用的方法。如:难而不退,勇往直前----读《西游记》有感。

 

广泛的课外阅读是学生智力发展的指路灯塔,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有力保证。因此,教师、家庭应相互配合,教师要指导学生选择阅读对象并教给阅读方法,多方位结合,真正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老师们,让我们行动起来,做一个自觉的阅读推广人!

 

最后,让我以四句话,来结束我的这次发言:

 

阅读,充实孩子的生活;阅读,丰富孩子的世界;

 

阅读,愉悦孩子的身心;阅读,改变孩子的一生。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