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阅读,从我做一个自觉的的阅读推广人做起
(2018-03-30 14:46:29)
标签:
转载 |
分类: 教育博文 |
首先来说说阅读的重要性。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到“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千百年来,我国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多读”。要通过阅读,引导学生走进知识宝库的大门,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服务,最终达到让学生“厚积薄发,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受益终身”之目的。
可当前,中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并不乐观。现在,我就来谈谈第二个问题:中小学生阅读活动现状分析。
2014年9月,我曾对我所教的班级五(1)班一学期来的阅读情况进行一次问卷调查,其具体内容如下:
|
阅读数量 |
阅读时间 |
阅读类型 |
阅读兴趣 |
课外书籍来源 |
影响课外阅读原因 |
|
1本50% |
每天阅读17% |
名著名篇22% |
有兴趣35% |
老师指定49% |
老师没有具体要求30% |
|
2-4本32% |
每周阅读65% |
侦探小说武侠小说39% |
没兴趣47% |
父母购买27% |
没有时间阅读10% |
|
5-6本18% |
基本不读18% |
作文选28% |
无所谓18% |
自己购买24% |
看书不如看电视有趣52% |
|
|
|
科普读物11% |
|
|
认为课外阅读是痛苦8% |
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家长、学生对课外阅读的认识严重不足,学生对课外阅读如同视而不见,学生没有进行课外阅读的习惯。除现代传媒等抢占了学生大量的阅读时间,许多家庭不能为孩子提供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和氛围外,课外阅读现在依然存在以下几个严重的问题:
一是家长、学生对课外阅读价值的认识不足;二是学生自觉阅读的兴趣不浓;三是学生在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课外读物缺乏经验;四是对科学的阅读方法掌握不够;五是学生缺少进行广泛课外阅读的合理时间安排。
于是,跳出课内,积极倡导真正的课外阅读,以及有效开展课外阅读指导,便成了现如今我们这些为人师者,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师们的一项不可推卸的责任。
下面,我就来谈谈第三个问题,如何有效开展课外阅读。
先来说说我对“真正意义上的课外阅读”的理解。
从前有个读书人,不论做什么事情,都喜欢引经据典,不违古训,他说这是照章行事,准没错。有一天,他家突然失火,他嫂嫂非常着急,让他快速去找哥哥回家救火。
读书人出了大门,心想:嫂嫂让我快速,圣贤书上说得好:“欲速则不达”,我怎么能快速呢?于是,他就慢吞吞地去找哥哥。
他哥哥正在跟人下棋,他刚想说家中失火的事,忽然看见棋盘上写着“观棋不语真君子”,便默默地站在哥哥身后观棋,直到下完,他才说:“家中失火了,嫂嫂让你快回家救火!”
他哥哥一听,气得浑身发抖,骂道:“你看了半天的棋,为什么不早说?”他一指棋盘,说:“难道你不让我当‘观棋不语’的‘真君子’吗?”
他哥哥见他还在胡说八道,就举起拳头要打他,一想还是回家救火要紧,于是放下手就走。
读书人见哥哥没打就走了,忙在后边追赶,边跑边喊:“打我吧,你没看见棋盘上写着‘举手无悔大丈夫’吗?”
这个故事,实则在印证孔老夫子的那句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而更加危险。所以说,只学习,不思考,不行;只思考,不学习,也不行。
故事也在告诉我们:书是我们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之一,古训是我们民族的文化遗产,是都要学习和吸收的。但是读书不能死背教条,而要根据实际灵活运用。
所以,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是指,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更要联系实际,有所感悟……
那么如何有效地开展课外阅读呢?我个人的见解是:
一、重课内灌输阅读的方法技巧
(一)正确认识阅读的价值
(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在实际的操作中,可采用以下方法进行:
1、结合校本,课文导趣
2、开展竞赛,保护兴趣
3、角色扮演,激起情趣
(三)向学生推荐好书
(四)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①浏览。浏览全书的“内容提要”、“目录”,大致了解全书的梗概,以便确定是读全书,还是选择部分章节学习。
②精读。对文章重点或与自己学习紧密相关或自己最感兴趣的章节要边读边想,在文章紧要处,感受最深处勾点、圈画重点词句、批注文章中心,并能立足全篇,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好在哪里,那些地方值得自己学习借鉴。
③跳读。在阅读过程中,可根据实际需要或自己的兴趣,把不必要或不想读的内容跳过去。
④摘记。对好词佳句或精彩片段分门别类摘记在本子上,必要时,熟读成诵。
⑤旁注。如果是自己买的书,可把读书心得注在书上,可就字、词、句、段、篇作批注,也可就全书的心得在书末作注。
(五)合理安排阅读的时间
此外,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朗读的训练。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它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就语文学习而言,朗读是最重要的。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朗读有助于情感的传递。
二、重课外引导阅读的实践效果
1、注意阅读宣传带、封面附属文字。阅读这些,有助于我们对本书内容、价值的了解。
2、养成首看目录的好习惯。目录,犹如我们游玩时的地图,了解了方位,才有利于更好的行动。所以,读书首看目录,有利于我们阅读时对重点的把握。
3、重要、难解之处多看几遍。古人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
4、准备一个别致的书签。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很难一口气读完一本书,这时候,我们可以运用书签作为标志。
5、不动笔墨不读书。在阅读过程中,学会用不同的符号记录自己的信息,学会在书中直接书写灵感。如是借的书,可以附带摘抄本,作为学习的工具。
6、学会用“耳朵”看书。现在科学技术较为发达,电子阅读、听录音都不是什么难事。对于一些文字数量较多的书籍,可以在适当的环节运用“耳朵”读书。
在这里,我想重点说下,检验阅读实践效果的一种常用方法----读后感。养成写读后感的习惯,则是一种有效的阅读积累。
读后感有最基本的写作思路:先写出原文的主要内容;然后写出最使自己感动的情节,或记忆最深的内容,亮出自己的观点;然后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与体会。吉春亚老师说,读后感的一般结构可以概括为:“引原文(议原作)、议感点、联实际、结升华。”
“点”,它有以下几方面的含义:
(一)点的意思,就是小、少。在写读后感的时候,一篇文章可以就一个小的感点来写,如果有很多受益的地方,我们可以分成若干个感点来写。这样,就不容易把文章写得乱而不知所云。如果我们联系实际的内容会更多,收获会更大。如,在读《西游记》时,我们的有感点就会有很多:孙悟空的“忠诚”、猪八戒的“戒”,师徒取经的精神“勇而不畏”等都可以作为读后感的感点。这时候,我们就一个自己感受最深的观点来谈。
(二)点是观点,选择的观点要鲜明、要准确。也是文章题目的最佳选择。在众多的观点中要选择的这个鲜明而准确的观点要与自己的实际结合起来。简言之,就是把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又觉得有话可说的一点来谈。当然要注意把握分析问题的角度,更要注意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
三、点是点题,要点在题目上。俗话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给读后感取一个动人的题目,让眼睛亮起来。所以在写读后感的题目时,我们可以运用正标题和副标题并用的方法。如:难而不退,勇往直前----读《西游记》有感。
广泛的课外阅读是学生智力发展的指路灯塔,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有力保证。因此,教师、家庭应相互配合,教师要指导学生选择阅读对象并教给阅读方法,多方位结合,真正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老师们,让我们行动起来,做一个自觉的阅读推广人!
最后,让我以四句话,来结束我的这次发言:
阅读,充实孩子的生活;阅读,丰富孩子的世界;
阅读,愉悦孩子的身心;阅读,改变孩子的一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