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解决问题的策略(总复习)》互动评课

(2019-06-19 10:22:17)
分类: 海门市课题研究

《解决问题的策略(总复习)》互动评课

地点:海门市通源小学底楼会议室

参评人员:沈涛(档案室主任)、 施伟(质量检测中心副主任)、黄红英、黄冬梅、郭玉香、张璐、王圣娣、沈燕、胡赛红、曹晓丹等通源小学教师

沈涛:根据局领导的安排我们一起听了刘耀兵校长的课堂革命过关课,《解决问题的策略总复习》。这节课看似平平淡淡,但刘校长一个一个脚印地带领着学生领悟按步骤解决问题的策略,探索出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和思考方法,一切是如此的顺理成章,又是那样的扎实平稳。
   1.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把小学阶段的所有的解决问题的策略都整理一遍。学生走进课堂时并不是一张白纸,他们在三年级就已经学过“从条件想起”“从问题想起”这两种解决问题的策略,而这两种策略是解决实际问题最基本的策略,也是本课按步骤解决问题的一个重点,本节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结合具体实例,让学生用已有的策略来分析实际问题,唤起学生已有的认知。

   2.站在学生的角度,顺应学生的思维进行合理设计。教师先让学生读题,再让学生交流读题的感受,学生在读题和交流的过程中感受到条件多而凌乱,自然引发学生整理条件的需要。又如条件的整理和摘录环节,由于在此之前,学生没有这样的经验,如果直接整理和摘录条件,学生往往无从下手,只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才能有这些合理而巧妙的教学设计,学生的思维才得以顺利展开。
    施伟:刘校长执教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课属于六年级总复习的内容,这节课充分展示了通源小学学生在自主学习与展示分享两个方面的成果。课前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整理小学阶段学过的策略,学生的认知被唤醒,整理出了易于自己理解的知识脉络图。课始直接交流学生的学习成果,进一步激活思维,深化认识。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所做的就是追问和点拨,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处。很多学生在交流时不是单纯的概念整理,而是赋予了实例,这样从实例出发,使得知识点的归纳更落到了实处。后面的练习多样,并鼓励学生一题用多种策略去解答,充分体现多种策略之间的相互关系。

张璐:听了刘校长的课,学到了很多。本课例题出示后,刘老师让学生试做,不同层次的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然后一一展示,全班交流思考过程,在交流的过程中迸发智慧的火花,并优化方法。在总结完方法后,刘老师问了一个问题:如果让你把这题讲给幼儿园的小朋友听,你怎么讲?如果让你讲给同桌听,你怎么讲?这一画龙点睛的提问让学生再一次感受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又让孩子感到生动有趣。以生为本的教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

黄红英:刘校长根据六年级孩子的年级特点,不但解决了本课知识点,还让孩子总结小学阶段所有解决问题的策略,并用例子加以阐述,让学生从整体上掌握六年来所学的知识,帮助孩子构建了知识体系,提高了学生的知识整理能力。

郭玉香:刘校长执教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总复习)》一课,是对小学阶段所学的所有解决问题的策略的一次梳理,以此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各种策略融会贯通,从而提高解题效率。课前刘校长让学生对各种策略进行了回顾与整理,并结合相应的例子加以说明,学生的整理非常详细,汇报也非常精彩,有理有据,有字有图,将各种策略的特点、作用、注意点都分析得十分到位,这和刘校长平时的训练和指导有着密切联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循渐进的过程,学生的表现给我们很好的上了一课。

胡赛红:刘校长给我们展示的是六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总复习》。这样的复习课能容涵盖量大,在一节课时间里要理清所有的策略,如画图,一一列举、假设、替换、倒推等。为了避免课堂上灌输式复习,学生失去兴趣,刘校长让孩子自己整理所学过的策略,并举出相关例子进行讲解。孩子们在一节课的时间里面收获满满,整理归纳,语言表达,数学思维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黄冬梅:总复习课是最让老师为难的课,因为如果一味地将知识重新再现,学得好的学生认为自己都会了不要听,学得不好的也没有定心听,所以避免枯燥重复,又要体现学生的主体精神,刘校长在备这节课时花足了心思,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个灵动的课堂。首先是孩子们汇报课前整理的知识,有顺序、有实例的展示,让我们看到孩子们的数学素养是非常棒的,体现了刘校长在平时对孩子们数学知识整理能力的有效培养,值得我们学习。然后,一道“鸡兔同笼”问题的古、中对比,解法的多样性,将整节课推向了思维的最高点。课堂教学真的是门艺术,等你真正去研究的时候,你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王圣娣:有幸聆听了刘耀兵校长《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课,课堂上的新理念给我很多的启发。尤其是课堂上把学生推上讲台,成为课堂的主角这一做法令我收获颇丰。一、课堂语言准确简捷表达意思,具有思考性、启发性和激励性,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刘老师问的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摸得到,这样学生才有学习的兴趣,谈起来毫不怯场,侃侃而谈。本节课知识难度较大,老师问的问题很明确,使学生得到信息后马上明白要考虑什么问题,使学生迅速理清解题思路。二、教学方法得当。小学生根据题意来画图的能力比较弱,所以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画示意图来解决问题。本节课出示引入题后让学生感觉到需要用画图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认识比例尺2
后一篇:2019年07月14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