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过去的课堂》有感

(2017-06-18 15:34:59)
标签:

教育

分类: 读书心得

     读《过去的课堂》有感

咸阳市渭城区风轮小学  万芸

民国出大师,一个个熠熠生辉的名字映照在讲台上,他们的课堂文化也各不相同,各具味道。

寒假里,我拜读了王木春的《过去的课堂——民国名家的教育回忆》这本书。书中收入了50多位民国名家笔下精彩的课堂回忆,共分为小学课堂、中学课堂、大学课堂三个部分。因为是回忆,所有的文字,无不打上了岁月的烙印,又经过记忆的清洗和过滤,筛选和剔择,字里行间,不免洋溢着更多的温情和温暖。而正是在这样的温情和温暖中,百余位民国教师的课堂,无论浸润,还是灌泄,无论婉言提点,还是当头棒喝,无论和风细雨,还是疾风骤雨,  都氤氲着师生间的心灵交往和精神互动——那是有的课堂,而人是课堂的灵魂和主宰。而且,这里的人,不是抽象的人,呆板的人,不是只为着考试和分数的人,而是鲜活的,丰满的人,是为着生命成长和精神发育的人。所以,我们总能看到,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和改变,而在经历了漫长岁月的见证和洗礼后,那影响,显得特别深远,那改变,显得特别结实。

读着琦君写的《启蒙师》,我眼前也浮现出了那位严慈相济的老师,他的严厉中包含着满满的对学生的爱,在琦君的眼里,这样看似严厉的老师带给学生的影响是不可磨灭的,因为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成就学生,而不在表现老师。

丰子恺的《怀李叔同先生》,让我真正感受到了李老师的人格魅力,人格的感化力是超过一切的。李老师那种“学生犯错不立刻责备,而是用很轻而严肃的声音郑重的说,说完立起鞠躬”的教育方式,值得今天的每个老师去学习去效仿,他的这种做法潜移默化中影响到了学生,在学生的心灵中播种了文明,尊重的种子。书中说到,那时的学校,首重的是所谓的“英、国、算”,即英文,国文和算学。在别的学校里,这三门功课的教师最有权威,而在作者的师范学校里,音乐教师最有权威,因为他是李叔同先生的缘故。李叔同先生为什么会有这种权威呢?不仅因为他学问好,不仅因为他音乐好,主要的还是因为他态度认真。李先生一生的最大特点是“认真”,他对于一件事,不做则已,要做就非做得彻底不可。

还有罗庸笔下的王毓华老师,他说道:文学的功用在于陶冶性情,最低限度也要知能并重。虽在民国时期,王老师教育理念和我们今天的教育方法是一致的,我们要最大限度的把语文课的特点张扬出来。

书中百余位民国教师的言谈举止,神情风度,精神面相,教育情怀,透过当年学生们的意绪濡染,文笔描摹,活脱脱呈现了出来。

可惜,民国不可追回,所以,基于对美好教育的怀想和追寻,却又每每看到现实教育里的种种沉疴顽症,总不免心怀怅然,就像美人在身边惊鸿而过,想伸手挽留,却终究,只触到,缕缕香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学生写话
后一篇:王陇侠简介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