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赴一场思想的盛宴——“聚餐式教学”36招》有感
(2017-08-26 23:03:06)威廉·詹姆斯说:“人性中最深刻的秉赋是被赏识的渴望。”是的,每个人都喜欢别人赞美自己,哪怕自己有太多的不足之处,可依然希望别人可以看到自己的闪光点,哪怕只有一点。最近,我在家拜读了高岚岚主编的《赴一场思想的盛宴——“聚餐式教学”36招》一书,受益颇多,其中第五篇章《赞美:“聚餐式教学的动力”》更是让我深受启发,让我感受到了评价主体、评价语言、评价方式多元化的魅力。
1、评价主体要多元化
“聚餐式教学”强调了课堂是一种态度,教师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在课堂上关注对话和体验、合作与交流。我想只要有交流,那么自然就会存在着评价,而这种课堂评价应该既有学生对学生的评价,又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现实课堂里,有一些教师喜欢扮演权威评委的角色,就是教师一个人说了算,学生只有听的份,只有接受的份,没有发表意见的机会。课堂活动中的实际情况是灵活多变的,难免会与设计预定有所出入,还有一些教师由于缺乏较强的课堂应变能力,当学生的回答超出预定范围或是模棱两可的时候,教师因不知该如何评价而忽视学生的回答。其实,教师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自评、互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当然在评价过程中,有的学生语言非常犀利,有的观点非常中肯,有的甚至是教师没想到的。当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后,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师的教学,从而形成一种自主自愿、共同提升的探究活动,构建起“学生乐学、教师乐教”的良好课堂生态。而且在评价的过程中,既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评价能力,也拉近了学生和学生、教师和学生的距离,促进了师生的共同成长。
2、评价语言要讲艺术
教师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与教师的评价语言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首先,教师的语言对于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方法的习得有着不可替代的示范意义,因此,教师在对学生回答进行评价时,要注意自身语言的准确性,不能词不达意模棱两可。其次,教师的语言是否生动形象,富有艺术感染力是非常重要的,是教师的职业特点所需要的。如果一堂课上,教师的评价语言在“恩,你再说。”“好,不错。”“好,还有谁来回答”这几句话之间切换的话,那么教师在备课时精心设计的过渡、小结,认真制作的渲染辅助作用的课件以及学生全身心投入的感情都是白费。教师要努力把活生生的灵感和思想贯彻到自己的反馈话语中去,使“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从而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得到强烈的感染。最后,教师有艺术的评价语言应该是一种有效的评价。有些教师错误地认为一旦否定了学生的答案,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打击学生主动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所以不敢负面评价学生,习惯于使用 “很好!”“真棒!”“太精彩了!”等浮泛空洞的夸奖语言,使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并改正到自己的错误。有些教师不善于用激励性语言对学生评价,造成学生失望怠倦情绪的产生,不利于评价过程中,深化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这两种情况最终都会使课堂教学效果很差。实际上教师对学生有效的评价,不仅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更是对学生课堂积极表现的肯定和激励, 这时“罗森塔尔效应”就会呈现出来,学生在信任中起步,在激励中进步。所以说,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学的魅力体现的就是语言的魅力。
3、评价方法要多样化
现代课堂要求我们教师在评价学生时既要评价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也要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学生不是流水线上的产品,每一个都一样,他们的性格、能力等各方面都存在这差异,所以我们教师不能“一把尺子”量到底,而是要有差异的地对待学生,遵循“因人而异”的原则,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不能图省事、一刀切。因此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不仅要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也要多样化。这本书给我们教师介绍了很多实用的方法,比如,“阳光笑脸贴”、“捆绑评价”等等值得借鉴。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渴望被人赏识。”人人都想得到别人的赏识,人人都需要他人的鼓励。所以,作为教师,请不要吝啬自己的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