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方程的认识》怎么教

(2020-02-06 11:26:43)

《方程的认识》怎么教

节选:俞正强

      我们经常讨论怎么把数学课上好,工作时间久了,面对学生各种各样的学习表现,笔者发现数学课首先要上“对”。学生出现许多不良学习状况,其原因都是我们没有上对,即“错”的教一定生出更多“错”的学,而多数教师却不知道自己没有上“对”。这样说,可能有教师会十分不解或十分生气:我上错了吗?

      先来讨论一个例子:

      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80千米,5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二年级的学生都会这样做:80x5-40(千米)。到五年级,孩子们学习了方程,要求用方程解决问题,于是这道题目要这样做:

:5小时行驶。千米,列方程得

x+80=5

x=5x80

x=400

几乎所有的教师都不曾对这样的学习产生过怀疑,这是很自然的啊!

但如果站在学生的角度看这一改变,可能就十分不解:明明80x5就能解决此问题,为什么要如此麻烦地用方程呢?

因此,小学阶段的学生或多或少地存在抗拒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心理倾向。

在小学高段任教的教师都会有这样的体  :考试的时候,若非题目后面注明用方程解,学生通常不会主动用方程解决问题。

      因为普遍如此,所以我们认可了这种现象,且视为正常;因为视其为正常,所以我们失去了对自身教学是否正确的审视。

      在此,有必要重新审视关于“方程的认识”这一内容的学习。

      教材对方程给出过这样一个定义: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根据这个定义,我们把5+x=8视为当然的方程,求得x=8-5=3,即为方程的解。

      因此,现在小学里把5+=8视为方程的雏形。

方程的认识,主要认识两点:

一个认识点是什么是未知数,这点在“用字母表示数”中解决。

另一个认识点是什么是等式,这点应该在“方程的认识”这一课时 解决。

5+3=8是等式吗?为什么?我们从来没有去思考过。

等式须有一个 等量,等式所表示的关系我们叫做等量关系。

数量关系和等量关系一样吗?

在二年级的时候,学生面对的问题是这样的:从甲地到乙地,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80千米,5小时行完。

学生可用一个算式来表示:80x5

这个算式的理解依据是从甲地到乙地有580千米。

从量的角度 来思考,速度与时间之间的关系是相乘,相乘后得到一个新的量,即路程。完整地说是速度x时间=路程,此之谓数量关系。

数量关系中的三个量之间是可以互逆的,于是得到

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

到了五年级的时候,学生面对的问题是这样的:

从甲地到乙地,货车每小时行驶80千米,5小时行完;客车每小时行驶100千米,4小时行完。

问题变复杂了一

从二年级时的一件事情个主角演绎出一个故事,变成了五年级时的一件事情两个主角演绎出两个故事。

因为问题变复杂了, 所以思考长度也发生变化了。

货车有货车的速度、时间与路程。客车有客车的速度、时间与路程。

两个主角都做了“从甲地到乙地”这件事情,可见三个量中有一个量是一定的,即路程一定。这个一定的量即为两个主角演绎的两个故事中的等量。

理解了这一一点,学生便有了等量的概念。因为有了等量,就可以把两个算式联结起来,得到

80x5= 100x4

      等式表示两个式子相等,这种关系叫做等量关系。

     与数量关系中的互逆性有别,等式中遵循的是守恒:等号两边同时增加、减少,或同时扩大、缩小,相等关系是不变的,即所谓等式的性质。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基本把等式这件事情说清楚了。

      通常我们是怎样引导学生认识方程的呢?不论哪个版本的教材,都采用一个天平秤来做道具,左边等于右边,即为等式。

      这种等式的认识混淆了算式和等式存在的差别,只得其形未得其神给学生用方程解决问题带来诸多困惑。

     

      方程与算术等式与算式不同,进一步的体会可以作如下描述:

      题目:从甲地到乙地,货车每小时行驶80千米,5小时行完,客车每小时行100千米,几小时行完?

      用等式来解决,其思考过程可以描述为:审题:一件事情两个主角,等量为路程,得到等量关系:

      货车的速度x货车的时间=客车的速度x客车的时间

      因为客车的时间未知,设其为x,得到

      80x5=100Xx

      用算式来解决,其思考过程可以描述为:要求客车行了儿小时,必须知道客车行驶的路程和客车的速度,

       《方程的认识》怎么教

      客车的速度已知怎么得到客车行驶的路程呢?原来,客车行驶的路程就是货车行驶的路程,因为它们行驶的是同一条路。那么,如何得到货车行驶的路程呢?用货车速度X货车时间,即

已知货车速度为80千米/时,货车行驶时间为5小时,至此,思考过程描述完整此之谓分析法,得到算式:

《方程的认识》怎么教
80×5÷100另一种思路是综合法,即

《方程的认识》怎么教

过程不作叙述。

得到算式与得到等式,其中的差别,孩子们是一定可以体会的。

因为在方程的认识中缺乏对算式与等式的体会,所以混淆不清,使得小学生不肯用方程解,大学毕业后回到小学教书,又不会用算术解。以笔者目之所及,当下小学数学教师中也鲜有人能明白地厘清等式与算式、数量关系与等量关系间的区别与联系。

那么,方程的认识怎么教呢?笔者在此勾勒一个初步的线条供大家参考

环节一:复习,教学准备1.审题列式。

题目:从甲地到乙地,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80千米,5小时行完。

速度x时间=路程

80x5

2.审题列式。

题目:从甲地到乙地,货车每小时行驶80千米,5小时行完;客车每小时行驶100千米,4小时行完。

80x5

100x4

      环节意图:复习数量关系,形成问题讨论的基础。

      环节二:讨论,认识等量

      1.问题:题目与题目的不同在哪里?结论:题日只有一个主角做-件事情:题目有两个主角做同一件事情。

      2.问题:两个主角做同一件事情,哪个量是一定的?

      结论:路程一定,-定的量即为两个主角的等量。

      3.讨论,认识等式。

      因为两个算式所表示的量是等量,所以两个式子可以用等号相连,得到等式:

      80x5= 100x4环节三:讨论,认识方程1.审题列式。

      从甲地到乙地,货车每小时行驶80千米,5小时行完;客车每小时行驶100千米,a小时行完。

      结论: 80x5=100Xa

2.讨论:此等式与前面的等式有什么不同?

      结论:此等式含有未知数。

      3.自主阅读书本,理解方程的概念。环节四:小结与作业1.方程的特征是什么?

      2.讨论:以下问题情境,哪些适合用方程?第一组:

      (1)一项铺路工程,甲队每天铺200,30天完成。乙队每天铺160米,几天完成?

      (2)一批衣服,计划每天生产200,30天完成。实际每天生产160,几天完成?

      第二组:

      (1)-一种报纸,a元钱可以买20份,15元钱可以买多少份?

      (2)做一面蓝旗,若宽1米,则长1.5;若宽3米,则长4.5米。

      结论:是否适合用方程,主要看是否是两个主角在做同一件事情,且是否存有等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