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官搞事前,必须先掌控官规、官脉、官吏
(2024-12-28 12:02:48)
标签:
财经军事历史文化杂谈 |
当官搞事前,必须先掌控官规、官脉、官吏
初入仕途的职场同志,绝大部分都是想为国为民做些实事的,当然,其中也可能含有一些私利的部分,但合规的谋取一些私利,这个是允许的,总不可能所有职场同志都饿着肚子来干事,这种具有超高信仰的同志有,却也绝不是所有职场同志都可以做到的。
欲为国为民干好事、干实事、干大事,出发点确实非常好,但前提得一直在官位上,一直有权力,这个前提如果得不到保障,一切都是空谈,所以,太书生气的同志是不适合做官的,越世俗化、越现实的人员,才比较适合做官。
个人在职场的力量,相对政治体制而言,是非常渺小的,体制改变不是一人、一时、一事就能改变的,可能需要经过长期的斗争才可能获得。满清道光皇帝时期,政府上上下下、里里外外的腐败问题已经非常严重,道光皇帝也看到了这点,作为彼时中央政府的一把手,想推行吏治改革,却阻力重重、最后不了了之。
即便道光皇帝采取比较保守的改革措施,明文公开表示可以保留一部分陋规的条件下,也遭到体制内文武大臣不同程度的反对与抵制,有说保留部分陋规,就是在承认陋规的合法性,只会助长官员们胆子;有说搞陋规清除行动,就是在劳民伤财,使百姓不得安宁;也有说保留部分保留,这既有损道光皇帝的形象,对体制改革建设的作用不大等等, 总之,官员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即阻扰道光皇帝的改革。
想做点实事、想做点成绩,就得先适应体制,你所生存的体制是怎么样,是一种什么状态的环境,先适应,而不是对抗,保住了官位、有官帽在身,才有机会去实现你的职场目标。
在入仕之初,必须做好三件大事。
1、掌握官规
所谓的官规,主要指的是官场上或者与之相关人员,与他们之间的人情往来、以及利益分配的问题,比方说,某某领导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什么时候该给领导问候、该给领导输送利益,可以多,但不能少,如果少了,就是不懂事,就是不给面子,花了时间和金钱,反而没有落到好处,而得罪了某某领导。
对待同僚以及对待下属职员,也同时有官规的存在,比方说,下属过去都有的利益或福利项目,你作为领导,一上任就取消或减少,这就没人替你办事,而多了,下属职员当然乐意,但成本上去了,钱从哪里来,更何况作为官员,也想捞点、也想有四处打点的银子,所以,这些官规,得事先就要了解清楚,这是官场惯例,也是官场规矩,不懂官规,或破坏官规,什么都没有干成,反而迫使自己没法在这个位置上干了。
2、把握官脉
官脉即官场人脉,此处所指并非你的人脉关系,而是你在处理任何事务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其他人员的人脉关系,这一点至关重要,需要提前了解,实在了解不到的,那么,处理相关事务时,也要尽可能了解到,至少在做出裁决施行前要做好官脉,否则,做了错误的决定,你得罪的就不是一个人,而可能是一群官员。
官场就是如此,也许你在A市处理的一个小角色,可能惊动的就是省里的大人物,甚至是中央的某位人物,处理好了,则可能官运亨通,处理不好在,则前途无亮。红楼中,贾雨村如果彼时不知其中的官脉,没有提前知道薛蟠的家世关系,那么,贾雨村的仕途可能会就此断送,在断案之初,贾雨村也想秉公办理,但终究还是向现实低头,向体制低头。
3、镇住官吏
鄙人曾经讲过职场有“三欺”,即欺生、欺弱、欺熟,在官场上同样如此,不要认为你是领导、你是部门一把手、单位一把手,底下的人员就不会欺负你,看底下人员会不会欺负你,就看你的手段老辣与否,就看底下人员有无相对局部优势的地方,如果有,那么,下属欺负领导的情况,就很可能发生。
过去当官、当领导的并不是专业人士出身,也就是专业能力很弱,或者干脆就是专业能力缺失,只会做官,也就是只会与上级领导打交道,拉关系,但具体的业务或事务,基本不想做,或者不会做,比方说,明清时期的地方官员,在刑名、钱谷这两大块的业务,通常都找师爷文吏来处理,底下职员在这些方面就会形成局部优势,即便是主政一方的官员,也多说会这些师爷的建议而采取行动,所以,过去解决此类问题的通常做法,往往会带上一票这些所谓的人员或班底去外地上任,通过这些自认为的心腹熟悉之人,来制衡所就任地方的胥吏。
关注以下微信定购
职场问题咨询解疑 (VIP会员招募)
关注顾问【叶大师】微信:quanmouguw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