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单位内,本分老实的职员,总被无情宰割的深层逻辑

(2024-01-07 10:43:18)
标签:

财经

军事

历史

文化

杂谈

单位内,本分老实的职员,总被无情宰割的深层逻辑

 

很多同志感慨权谋算计、勾心斗角使人心力交瘁,凡事本本分分做好自己的工作就行,是金子就会发光,有能力就会获得领导赏识,且同时获得相应的利益,但职场资源有限,人人都想好处利益,但能够分配到你手里的却非常有限,所以,只能争夺,只有别人没有,你才能获得,只有别人拿得少,你才能拿得多,由此即意味着你必须去吃掉一部分人的利益,你不吃别人,就只能等待别人吃掉你。

 

因此,单位内所谓的老实巴交的人,就是必然被吃掉的一部分人,你守本分老实安分,就意味着你是可以被欺负的对象,一是代表你没有后台背景;二是你没有能力手段;三是你没有胆识魄力。这三点你都占了的人员,就没有人惧怕你,毕竟没有代价、伤害性极小、可能性极低的条件下,任何人都可以欺负你,所以,在单位,你可以表现为本分老实的状态,但背后你必须是敢于还击、够狠辣,能够主动亲近领导,成为领导心腹人员,且提升自身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手段,也就是说,你要装作不惹事的态度,但不能丧失还击别人的实力。

 

但凡被人贴上老实本分的标签,基本就注定是吃亏的对象,那么,职场中的老实本分的同志为什么总是吃亏,多数只得口惠而实不至,空有荣誉,但实实在在的利益,如钱财权位却总是没有你的机会。

 

领导需求属性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但领导需要哪种鸟,不需要哪种鸟,作为下属必须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一是只会低头拉磨,不会抬头看天的人员,这类人员确实不会给领导添麻烦,但这类人,在职场人数很多,且这类人的表现,会让领导认为你做的都是该做工作、都是基于本分的工作,并没有特别之处,并没有特殊价值,所以,领导既不会无故针对你发难,但也不会过度关注,由此你便逐渐淹没在领导的视线范围内,简而言之,这类人员不会引起领导的注意与兴趣,就如男女婚恋关系,你只有多些引起女性注意、关注、兴趣的行为事件,才有可能获得更多与女性接触的机会;

 

二是因为有了上下级关系结构,才有组织融为一体的管理与被管理的互相影响的机体,权力自上而下分解,就要求下属在领导面前永远不可能有独立的个体意识,在领导所有下属职员中,如果你的个体独立意识过于强烈,就说明你有脱离领导权力核心的倾向,有另立权力核心的前兆,对这类人员,领导是不会喜欢的,必定会在时机合适的时候将其清理掉,天下的领导,在这方面的心态思维是一样的,所不同的只是手段的不同,以及结果成效的差异而已;

 

三是领导的需求在哪里,你就要在哪里,领导希望下属替自己解决问题,但这个问题不是权力问题,而更多的是事务性问题,你能够替领导处理掉,领导的利益问题,你能够让领导一直获得利益,主要是私人利益,进入领导个人腰包的利益,所以,即能解决事务性问题,使得组织正常运转,又能维护领导,使领导权位稳定,同时还能让领导的私利获得满足,可供领导的物质与精神需求提供资源,这类下属,才是领导真正需要的下属,必定会纳入核心,为其持续服务。

 

权力圈层特性

 

权力圈层原本只是因为工作关系而构成,但权力属性天然具有独占倾向以及不安全感,所以,在权力核心权,对人员的选择、进入是非常慎重的,且处在此圈层的人员进出更替是非常缓慢的、且变动的人数并不会太多,从权力角度而言,人数少了,需要亲自上阵制约,但人数多,安全系数就会极限下降,所以,如果单位权力核心出现了变动,人员更替,你必须抓住机会,在短期内亲近新权力核心,加入其中,否则,一定权力饱和,你再有想法,也不会给你机会了,也就是说,当组织权力达到平衡稳定时,只能按部就班。

 

权力圈层能够容纳的得了本分老实的成员,但权力核心圈并不太欢迎老实本分的人员,本分老实的人员,意味着不懂人情、不懂为领导着想,也同时意味着这类人员解决不了什么大问题,比方说,领导某项任务,你不懂得为领导作为例外程序处理,给领导方便,按程序办事,原则上没有大错误,可能你认为这是为组织发展好,为组织利益考虑,但却不知道为组织利益考虑之前,必须先为领导利益考虑,这个次序不能错。

 

权力圈层,是利益共同体,所以,你只有时时处处为权力核心的利益考虑,但凡涉及领导的利益,即便领导表示反对、不需要你、批评你,领导这类行为做的越激烈,反而表示你受到领导欢迎,领导越会认为你懂事,比方说,与领导出差,领导对你表示要低消费、普通点就行,但你不能真这么做,作为下属,你要记住,凡事为领导利益考虑的本质,就是但是给领导利益享受,包括物质或精神层面,如果领导真的不需要,你再去跟换就是了,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中国人非常懂,但缺乏是如西方研究这般有具体的解析过程,所以,中国的书籍里面,很多社会学的知识往往只告诉你这么去做,但并没有做研究说明,完全凭借各人的悟性理解而为,所以,中国人凡事都喜欢先表达善意好意,如果对方真的不需要,就一定会推脱,如果是假意,那么,也就半推半就接受,一而再、或再而三,三次就是做到了极点。

 

职场问题咨询解疑

关注【叶大师】微信:quanmouguwen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