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上官与下官的博弈论

(2022-07-06 19:25:18)

下官与上官,从管理者与被管理者而言,利益具有相对一致性,上官与老板(君主)、君主与组织亦是如此,即有利益相同之处,也存在很大的利益不同,所以,统治者各层群体,始终处于重复博弈的框架内行事。

 

下官的利益,其获取通道必须借助于上官所赋予的权位,所以,在很多事情上,必须遵照上官的命令做事,毕竟下官是作为上官权力延伸而存在,尤其在针对最基层民众,也就是直接或最终生产者而言,管理好民众,最大效用从基层民众手里攫取利益,满足上官需求的同时,也就满足了自身需求。

 

但在具体事务中,却会因事务涉及到利害问题产生不同影响,无论是好事或者坏事的推行,总是一部分人利益受损,另一部分人员获利,因为管理的本质主要特征,就是对利益的再分配,所以,我们所讲英明的管理者只是对利益分配拿捏的比较巧妙而已。

 

如下官或(各层官员),借助手里的权力,名义上是为组织、为上司利益(命令)行事,但却干些私自谋利的事(瞒报、截流、分肥),甚至直接损害上司利益的事,再如上司为解决某些组织问题,所引发损害官员利益的事,官员由此暗中阻止事情推进,亦是常有发生。

 

以上这些只是经济利益方面的博弈问题,更深层次的权力博弈,上官与下官亦是无法避免。历史上,君主对待造反的处理手段,主要三种:一是诛杀;二是安抚;三是镇压。不同手段所对应不同群体,也对应不同的事态程度。

 

中国是农耕文明的典型代表,其经济主体是农民,但在小农经济耕作模式下,农民群体虽不是绝对孤立的存在,但其内部组织却是比较松散,因其自身成不了势力集团,也就无法在政治舞台上发声,即便发声了,也得不到积极回应,且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农民发声的唯一通道就是造反,而造反的根源就在于,农民活不下去了,所以,造反只是为了解决生存问题。

 

对待农民起义,任何朝代都可能发生,但起义的地点或规模是不同的,处理方式便不同,如唐太宗时,地方发生小规模农民起义,唐太宗想到的问题是安抚,并认为这是地方官僚作恶导致,当然不可否认官员压迫作为,但谁又能说君主没有从中得利,既然事情发生了,总要解决,在动乱不伤统治根基之时,对待农民起义便以宽容处置,同时让地方官员来背这个锅,贪污、鱼肉百姓,在整个封建时代,几乎所有官员都会犯这种事,这是政治体制造成,是时代得悲剧,以现代法治观念来看,整个封建时代就根本不存在所谓的清官,非要说有,也只是少部分人会照顾一些困难群体,仅此而已,但帝王具有自由发挥的空间,需要时,杀几个贪官,就此将事情给抹了。

 

在水浒中,其所指时代为北宋年间,现在很多人所认为的北宋时代很富裕,是的,但这只是官员阶层,对普通民众来说,可能叫苦连天,北宋皇权对官员贵族阶层的经济(财政)大权让渡,也就是说,从皇权角度的法治来看,这些官员是被君主所允许的去兼并、搜刮、鱼肉百姓的,因此,只是富了官员个体,而民众生活仍旧十分潦倒,国家财政也同样拮据。宋江所领导的起义大军,便以反贪官不反皇权而接受了官方的招安,可以想像彼时,各层官员对经济的掠夺程度,也可以想像,接受招安为什么会被认为帝皇在利益层面上说是认真的。

 

秦末农民起义、东汉末年农民起义等,这些涉及面比较广,对政权具有实在威胁的起义,君主或统治阶级所主张的是积极暴力镇压,一是人数众多,安抚,便需要巨量利益输出,在大面积农民起义的现实条件下,是无法做到的,只能通过镇压来直接消灭有生力量,以此解决生存难题,人口少了,有限的资源才够分配利用。

 

在对待类似问题上,君主会依据情况选择到底牺牲谁的利益来平息动乱,而官员阶层同样会利用这些动乱来大做文章,如隋末的李渊、李密等官阶层人物,利用动乱,谋求改朝换代,在官场上再进一步发展,便成为可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