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帝王委任辅政大臣的内幕玄机
(2022-04-16 17:56:21)
标签:
财经教育军事历史杂谈 |
揭秘:帝王委任辅政大臣的内幕玄机
帝王在权力交接班之前,均会安排辅政大臣,一方面原因,在于接班人初上位,其能力或经验不足,存在一些政治缺陷,因此,老皇帝选择辅政大臣,其意图在于将中央权力集中在很小人群圈子内,以继续维持国家政权持续稳定运作,不至于权力核心丧失而使组织产生毁灭性破坏(至少从短期内来看是如此);另一方面,在于老皇帝依据彼时对组织整体政治环境评估考虑,接班人上台后可能出现的问题作提前预防,或者说是为了一些政治诉求而决策。
为此,选择什么样的人员是核心关键,毕竟事情都是人做的,那么,在选择辅助大臣这件事情上,老皇帝所考虑的主要前提因素有哪些?从以下方面详细分析:
从历史分析,安全其实并不是帝王所考虑的重要因素,在选择辅政大臣时,老皇帝并不相信所有辅政大臣不专权或不篡位,但帝王亦认识到,下属想要谋朝篡位、改朝换代,并非易事,亦不是任何人都敢踏出这关键一步,因此,这个权力安全问题,便不再是老皇帝所要考虑的重点。职场,没有所谓绝对权力安全(即下属绝对忠诚),不论是从布衣做到皇帝,还是继承而得帝位者,对处在不同位置职员,其心理与政治诉求具有极大转变及不同层次,这一点帝王必深有体会,汉武帝认为霍光可靠、选择首辅大臣,但专权最盛者,却是霍光,所以安全只是次要目标,稳定才具可操作性。
1、稳定
选择什么样的下属,作为辅政大臣,其实,组织稳定才是老皇帝考虑的重点因素,尤其古代封建专制统治时代,以家国天下作为组织理念的结构方式而存在,从此最大基本盘来讲,只要最高权力仍掌握在其遗传基因库之中就行,当然如果能够由他亲自认定的接班人顺利接掌大权最好不过。但只要国家权力不转移至其他姓氏名下,就有重掌实权的机会,否则一旦改朝移姓,再想扳回此局,几无可能。所以维持组织稳定,只要组织持续稳定发展,底下其他臣属及百姓便没有意愿起义、革命,即不想再次面对战乱之苦,基层职员只有在无路可走之时,才会选择挺而走险,即如大泽乡揭竿而起。
没有民意、臣意的支持,具有反心且有行动的辅政大臣几乎不存在,由此,在国家一统、政治稳定之期,辅政大臣最多也就是专个权而已,推翻原组织几乎不可能。从历史上看,如南朝宋、齐、梁、陈的更替、三国时魏、晋的更替、再有五代十国后周、北宋的更替,之所以所谓存在禅让或类禅让形式改朝换代,其实都是小朝廷、属割据势力,并不是大一统政权,否则变换朝代,必定要通过刀山火山的血汗洗礼过程才能取得政权。
2、能力
老皇帝选择辅政大臣,要看重其能力短长,尤其一些开国之君或颇有作为的帝王,在选择辅政大臣时,能力是必选项,主要有两点内容:一是老皇帝认为在其死后需要继续做一些事情,没有能力的人员肯定难以完成任务;二是老皇帝认为其死后可能会出现某些政治权力强弱或结构的变动,所以辅政大臣应该要具备消灭或平定这种可能惑乱的能力。陈平,以智谋见长,阴谋、阳谋皆用,从某些方面来讲,陈平是个现实主义者,更是个为达政治目的,而不计较手段的人员,管他黑猫白猫,只要手段有效,能够抓得住猫,陈平就会使用。
所以,刘邦选择陈平作为辅政大臣之一,看重的就是他的能力,既然陈平是个现实主义者,但为什么在诸吕专权时,陈平没有直接倒向吕后集团呢?核心在于,陈平不光是个现实主义者,更是个战略家,其并不是只关注眼前利益的政治投机份子,这一点,可从陈平由项羽集团,转投刘邦时,两者之间的对话而知,刘邦对此深有领会,刘邦的识人术,可谓将陈平看的透彻,毕竟诸吕势力,与刘邦家族势力以及与其结盟的功臣势力集团相比,仍不够强大。
3、资历
在职场,个人的资历,本质是代表着声望或影响力,这背后的逻辑,在于有此资本,即有一群支持他的组织成员(利益团体),所以选择辅政大臣,需要论资排辈,可谓是职场潜规则,否则,便是将一股强大的反对势力或者将原本和谐的势力集团逼成反对势力,游离在外,这就危险了。刘邦在与吕后沟通辅政大臣人选的问题时,便能很好体现这一选择辅政大臣的指导方针,即萧何之后,选择曹参,之后才有王陵、陈平、周勃共同辅政,所谓萧规曹随,并非只有曹参会按萧何制定的国家政策办事,换作王陵、陈平同样亦会如此,为什么?
关键就在于汉初建国,国家经济非常薄弱,所以黄老学说这种生产关系比较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即有利于经济,有利于民生,所以根本没有大改大变的必要。因此,从资历上说,曹参是最早追随刘邦的成员之一,且功劳卓著,这样的人,假如不是死亡、或行动不变、或已不在组织工作的话,其必定是选项之一,当然所谓资历选择,亦暗含有与老皇帝有比较深刻交情的因素,领导选择辅政大臣仍然是从有交情且比较熟悉的人群圈子里做选择。
关注【叶大师】微信:quanmouguwen
职场咨询
《鬼谷妖刀》《鬼谷政治权术应用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