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共情陪伴 奠定幼儿发展核心素养的基础

(2018-01-05 16:51:45)

共情陪伴 奠定幼儿发展核心素养的基础

伍新春(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在学前教育阶段,幼儿发展核心素养的基础与根本是什么?又该如何促进幼儿相关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心理社会能力

  建构一个以幼儿日常生活为基础,包含4个维度、16项关键经验的幼儿心理健康与社会情感能力发展模型。

  根据我对《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研究与学习,结合幼儿发展的年龄阶段特点,我认为心理社会能力是幼儿发展核心素养的基础。

  心理社会能力,原本是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的概念,是指个体有效地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需要和挑战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将其简称为心力,与体力脑力相对应)。

  在学生发展的六大核心素养中,对幼儿而言最重要、最基础的是健康生活,特别是其中重点提及的具有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能正确认识与评估自我等,恰恰是心理社会能力的核心内容,都可以、也应该在幼儿时期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

  在这一基本认识的基础上,我们将幼儿心理社会能力具体细化为情绪管理、自我认知、人际沟通社会适应4个维度——

  情绪管理:包括情绪识别、情绪理解、情绪表达和情绪调节4项关键经验;

  自我认知:包括自我知觉、自尊自信、自我控制、性别角色4项关键经验;

  人际沟通:包括亲子依恋、师生关系、同伴关系3项关键经验;

  社会适应:包括行为习惯、挫折应对、合作分享、冲突化解、直面欺凌5项关键经验。

  这样,我们就建构了一个以幼儿日常生活为基础,包含4个维度、16项关键经验的幼儿心理健康与社会情感能力发展模型。

  学前阶段是个体一生成长的关键时期,相比在知识和智力上获得发展,幼儿更加需要在情绪情感和社会性层面上有所收获。他们要学习如何与人交往、如何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学习如何表达自己、理解他人、控制自我,学习如何处理生活和人际问题等。

  这些幼年时期的经历,就是在特定情境下教师和家长与孩子的互动模式,会印刻在幼儿的大脑神经里,并在成年后产生对应的行为特征。

  关键词:共情陪伴

  共情能力对孩子社会规则的习得、道德认知的发展及社会互动都具有不容忽视的积极作用。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自主性自控力是幼儿健康发展的一体两翼,是幼儿心理健康与社会情感能力发展的核心所在,共情陪伴是发展幼儿自主性自控力的有效方式。

  共情陪伴强调教师和家长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首先要放下自己的主观参考框架,放下成见和偏见,无条件地接纳每一个孩子;在放空自己的基础上,耐心等待孩子的反应、观察孩子的表现、倾听孩子的心声,并有效回应孩子的内心需求。

  在这种陪伴方式中,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尊重和接纳后,会更积极地完善自我。在共情陪伴下成长的孩子,往往也更具有共情意识,能够更好地习得与掌握共情能力,而这一能力对孩子社会规则的习得、道德认知的发展及社会互动都具有不容忽视的积极作用。

  掌握共情能力的孩子能够更融洽地与同伴、教师和家长等互动,即能够更好地处理关系,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而平衡的”“关系又有助于孩子有效处理”“关系,并促进其问题解决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幼儿园可以通过生活情景剧、主题绘本阅读等形式,尝试开展幼儿心理健康与社会情感能力培养的相关活动,提升幼儿教师的共情能力。同时,幼儿园应该高度重视家园共育工作,切实提升家长的共情意识和共情能力,以共同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