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历史 |
分类: 历史 |
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萨沙讲史堂第五百十九期】(历史系列第217讲)
2个精日傻鸟拍照的碉堡?究竟是什么样子?这是紫金山众多的民国碉堡遗迹之一,也是中央教导总队的战场。
萨胖亲自带你去看一看。
废话少说,跟我走吧。
萨沙春节去了台儿庄,除了人以外什么也没看到,失败。
开车回来又被死死堵在路上,惨不忍睹。
回南京以后,萨胖的腰推拿2天才恢复。
我发誓不开车了,坐地铁。
这个邵家山,就在地铁孝陵卫站傍边,相聚10米左右。
我平时都骑车,很少坐地铁。
这次无意中发现,地铁安检小妹都很靓丽。
话说,南京的美女就是多啊。
我预测你们下句会说什么:没图你说个叉叉!
出了地铁站,一眼就可以看到这个邵家山。其实算不上山了,最多是个山坡。
邵家山在当年叫做西山,是个高不过四五十米,长度不过七八百米的小山(其中一部分已经被沪宁高速公路截断)。
小归小,它的位置比较重要。
邵家山距离中山门2公里多,是城东的前哨阵地之一。
邵家山距离宁沪公路(当年叫做京沪公路)只有50米,扼守日军主要进攻方向。
日军进攻中山门,就肯定会沿着公路前进,必然要攻打邵家山。
邵家山公园收费停车场。
萨沙写文时不觉冷笑,这也有脸说是公园的!
大家往下看就知道我为什么怒了。
和邵家山一条马路之隔,就是南京理工大学。那里面有个很牛叉的博物馆哦,可惜不对外开放。
当年,这里就是中央教导总队的营房。
邵家山距离营房如此的近,守军经常在这里训练。
战士们对山上一草一木都非常熟悉,这才能坚持了3天之久。
邵家山公园,根本就是荒山。
萨沙来来回回找了好几次,都没有找到所谓的入口。无奈之下,我只能在附近靠山的小区乱转。
借此看到很多老式的房子哦。在今天的南京,真的很难看到了这些老房子了。
萨沙为了找上山的入口,沿着山绕了了整整40多分钟。期间,还被一只凶恶的小狗,追着跑了几十米,苦。
绕来绕去没找到,说不得,只能强行上山了。
为什么开始不强行上山,这是因为沿着山体有一条宽3米、深2米左右的水沟,根本就跳不过去。
好不容易找到水沟干涸处,强行上了。
我萨胖的运动能力相当强,绝非浪得虚名。我爬!
满是杂物的小路,倒也不算难爬,毕竟只是小山坡吗。
在南京的居民区中,竟然有个这种荒山,让人不可思议。
功夫不负有心人,刚爬了几分钟,就有收获了。
这一个大型连体碉堡,面向东南方向,也就是日军最可能进攻的方向,宁沪公路。
介绍的很详细了吧。
大型碉堡便于长期防御,下层堆放弹药、备用武器、食物、水和其他士兵。
上层则是战斗士兵。
分为两层主要是减少碉堡的长宽,以减少被炮弹击中的概率。
碉堡共有3个枪眼,分别对准3个方向,只有背对山体的没有枪眼。
正常来说,每个枪眼都设有一挺机枪。碉堡的位置很好。机枪居高临下,可以封锁至少600米距离的区域。
3挺机枪,就可以封锁一个方向了。
经过80年时间,碉堡仍然大体完好,可见当时是下了功夫建造的。
水泥钢筋墙壁,非常厚重。即便92步兵炮正面击中,也不见得被摧毁。
枪眼已经用水泥封了起来。
为什么封起来?看看下面的图就知道。
这图是一个兄弟在13年进入碉堡拍的,当时还可以进入碉堡内部。
大家注意右下角,有一只女式高跟鞋吗。
自己想想是怎么回事?
打野炮打到这里来了,法克。
水泥钢筋碉堡是圆形设计,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减少射击死角。
大家注意碉堡墙壁上的几处弹孔,清晰可见。
这处不是2个傻鸟拍照的地方,我们继续向前走。
没走几步,竟然发现了石头台阶。
我就说嘛,居民区内怎么会有荒山呢?
后来才知道,这个山有3个入口,都是非常隐蔽的。邵家山没有什么景色可言,平时也很少有人上来,基本等于是荒山,只是有几条台阶而已。
看来这2个傻鸟精日,还是聪明的。他们知道:如果去了人流量大的其他地方,会被南京人群殴。他们就选择了没人来的邵家山。
我们再看看东边的那个碉堡。
东侧是正对日军进攻方向的,这个碉堡受压力最大。
整个邵家山一共有8座碉堡,其中1座已经坍塌废弃,另外7个大体完好。
萨沙一共看到了5个,还有3个没有找到。
倒不是萨沙不能爬山,这里管理太差,很多人狗的粪便,还有很多卫生纸。
感觉负责打扫的清洁工数量很少,最多把台阶和台阶通往的碉堡清扫一下,其他就不管了。
这么脏的山,没办法爬遍了。萨沙有洁癖,实在不愿意去踩大便。
这么多年过去了,碉堡周边长了一些小树。
当年这些树木都被砍掉,碉堡具有很好的射界。
这个碉堡式样和第一碉堡,大同小异,区别是高了很多。
萨沙贡献出自己的衣服,给大家作对比,这个碉堡应该有1米以上的高度。
表面上,这种设计可以最大程度发扬火力,其实是落后的。
后来的实战中,紫金山的碉堡就吃了很大的亏。
日军拥有大量步兵炮和平射炮,直瞄火力强大。这种碉堡就容易被日军发现、定位、击毁,有的甚至还没有来得及开火。
碉堡再坚固,终究是固定不动的,射程不过几百米。
而日军火炮射程有几公里,直瞄也至少超过500米,碉堡等于光挨打不能还手。
这个碉堡的射击孔也偏大了。一旦开战,就容易被日军重机枪火力封锁。
日军92式重机枪唯一的优势,就是射击精确,400米距离上靶率相当高。
即便不用重机枪,日军也可以使用小口径火炮(尤其是37毫米步兵炮),准确击中这么大的射击孔,杀伤里面的国军官兵。
这也是落后的设计。
在衡阳保卫战时,葛先才师长就下令:正对着敌人的枪眼,全部堵起来。
邵家山虽不大,好歹也有七八百米的长度。
只用8个碉堡,是难以彻底建立火力网。
2个碉堡间,相距很远的距离,肉眼也看不到,火力也不能互相支援。
这样一来,日军如果占领了一个碉堡,就可以迂回从侧后消灭其他碉堡。
中后期,国军基本不修建不能互相支援的碉堡。因为这种碉堡,没什么用处。
碉堡内部还是很宽敞的,通过石梯上下。
总之,这些碉堡说明2个道理。
第一,国军工兵有一定水平,碉堡修建的坚固、耐用,历经80年还保存完好。
第二,国军工兵缺乏和日军大规模作战的经验,碉堡耐用但不实用。
这也容易理解。
此时不过是1937年12月,抗战刚刚打了几个月而已,哪里有什么经验。
最后,我们来看看2个傻鸟拍照的地方。
这张图,萨沙看了很多次,还是忍不住想说一句:真TM煞笔!
你们一个句容人,一个达县人。
句容被鬼子大屠杀多次,杀死老百姓几千人,强奸妇女也有几千。
日本人虽没有打到达县,重庆大轰炸时也把这里炸了几次,县城炸得一塌糊涂,一次就炸死炸伤几百人。
就这样,你们TMD还穿日本军装?
犯贱!!!
这里是哪里?
是一个营指挥所。
准确说是,中央军校教导纵队第1旅第1团第2营指挥部。
驻守邵家山为第2营主力。其实区区一个这么大的山,用1个营的兵力已经相当不少了。
这个营指挥所在邵家山最高点,以便于观察。
为了便于观察,碉堡没有设置普通的枪眼,而是条状的观测口。
战时指挥所通过战壕,通往各个碉堡。
这么多年过去了,战壕早就被填平了。
大家看看,已经有人送了献花了。
萨沙早就说:公道自在人心!英雄永远是英雄!
中国人虽多,傻鸟毕竟还是少数。
今天就到这里了,我准备下山去喝羊肉汤去了。
邵家山下,还有这种类似防空洞的东西。看起来很深,最少有十多米。
它就不是钢筋水泥,而是砖石结构了。
萨沙翻山越岭期间,无意中发现一块废弃牌子,埋在泥土中。
挖出来一看,原来是介绍。
不知道为什么,有人把牌子扔掉了。
大家也许看到其中的日文,比较扎眼。
其实,旅游景点有日语并不奇怪。
主攻邵家山的是第16师团,京都师团。这个师团也是臭名昭著的大屠杀元凶之一。无耻的百人斩毛贼“向井敏明少尉和野田毅少尉”,就出于这个师团。
http://dingyue.nosdn.127.net/jx=ME4R2jROFiNld3s4TMe5NJAALuvQ=UCXCVqSZfhnoG1519738232594.jpg
但愿朝阳常照我土,莫忘烈士鲜血满地。
【萨沙讲史堂第五百十九期】(历史系列第217讲)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