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赤子》杂志:著名书画家张宜:墨写心灯

(2024-02-03 11:25:01)

《著名书画家张宜:墨写心灯》《钟馗是我心》,刊登于《赤子》杂志(2024年1月上旬/总第524期)。

他的画, 似山中一杯酒, 林下一声禅, 一花一叶, 见岁月长河

著名书画家张宜:墨写心灯

文 | 本刊记者 黄海霞

张宜,光头,硬气中藏着儒雅,稳健而内秀。他是一个丰富的人,观其画作,寄情山水,人物写意,花鸟情趣,禅境墨韵中,彰显着无穷的生命力量与生命气场。他饱满而空灵的画面,是心灵的表达与自然的沟通,是精神的解放与热情的生活,画无言而胜万语,墨写的世界,是他从现实到意识的顿悟与升华。

张宜的书画,无论山水还是人物,就算重彩,也了无火气,浑厚而灵秀,看似简洁的线条,却能构建出丰富的效果,好似灵与肉体在某个边界相遇。也如同他的人一样,总给人与众不同之处,给人以厚重,深刻,丰富,个性中不肆张扬,却又是那么可见棱角。在艺术的开拓与追求中,一路上,张宜心中始终有一盏心灯,亮起他的目标与方向,有忧患,有担当,墨之魂,蓄集着生命的宣言,一路前行,一路奔赴。

张宜 ,墨写的功力,归于画“道”吧,其人其画,如山中一杯酒,林下一声禅,一花一叶,见岁月长河……

张宜的初心路

张宜出生于山东潍坊,历史上县令郑板桥对这座城市影响极大,是名家辈出的书画之乡。张宜是潍坊四大家族中张家之后,其爷爷曾经留学日本,二爷爷张镜远是天津著名书法家华世奎的学生,五爷爷是郭味蕖先生的学生,是潍坊学院美术学院的创始人。张宜从小生活在这个大家族的四合院里,院里养的老鹰、花卉,各种草本、木本植物,供其祖辈观赏与写生,耳濡目染中,受家学滋养,他打小就与书画结缘。

五岁开始学习书法,其二爷在当地工人文化宫开班,每周日张宜都要到文化宫接受书法教育。提及此事,张宜很是感谢母亲,因为孩提时代,对于枯燥的书法作业临摹,每当懈怠时,妈妈一直是身后那个持戒尺监督的人,母亲的严苛让张宜在小学时期打下了扎实的书法基础。

高中时期,他上了潍坊高中九中的美术班。在高中三年的教学中,美术班的学业是半天画画,半天文化课,他师从中国写意人物大家王珂,学习了花鸟、人物的造型。后又转战山东诸城一中,强化速描、速写的学习。而当时的诸城一中,是山东省重点高中,专设的美术班是全国招生。当时,山东艺术学院教授岳海波前往诸城一中教课,他结识了岳教授,并得到岳海波教授的点拨与指导,因他个人的基础扎实全面和专业突出,岳教授就建议他要考取美术专业。

一年后,张宜如愿考入了山东艺术学院。大学期间,张宜系统地学习中国画,跟从张志民院长、岳海波教授等大家学习。他有扎实的书法基础,加上他绘画方面的努力,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大学毕业后,张宜被分配到了济南广播电视报社,做了报纸美术编辑,所学专业运用到版面的设计上,开始了张宜第一个十年的“设计”。这十年间,他努力做着本职工作,同时也搞一些文艺印刷、挂历设计。工作中,他开始思考与研究齐白石的诗书画印,对笔墨与画作的深浅、浓淡,构图与质感,所表现的“画外有画”“简而不空”的意境,还有设色上的讲究等等,张宜开始对章法与律动有了自己的感觉与理解,开始以画作触及情感,以达共鸣。特别是对齐白石的篆刻之法强调疏密,空间分割大起大落,那种对“写意篆刻”的理解与领悟,那是一种高级、无形的设计,触类旁通地影响到了他的设计工作,进而提升自己的艺术感知与修养。

在报社走过了十年设计之路后,到2003年,山东艺术学院成立国际艺术交流学院,34岁的他被母校召回,开始了他进入社会的第二个 十年的教学生涯。他随后考取了山水画专业的研究生。这个十年间,他一方面教学,一方面在认知上、观念上有了改变。这种改变来源于所结识的人与事。著名武学家双手剑创始人于承惠先生(《少林寺》中王仁则、黄河大侠扮演者),以武术入道,集儒释道合一,擅长古体诗,在多次的交往中,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一种观念与认知影响着张宜,使他在意识层面上发生改变,对于中国画及中国画中所要表达的思想与情感,张宜的笔下有了张力,有了方向与气场。

教与 学,这十年间,一直是张宜的主修内容。作为老师,他要教学生基本功,为画而画,然后再提升到 意 境,是 每 个 学 美 术 的人 必经的过程,这种艺术修养会因人而异。有许多人,很长时间,或者更多的精力与功力也就停留在形上,而突破升华是区分一个画匠与画家的根本标准,实际上也就是一幅画有了骨架与肉体,接下来给灵魂,就如一个人,给其与众不同的思想,再给予他一双飞翔的翅膀。

张宜在自己成长的道路上进行着教学,同时在自己的学习中修养,这十年,从学院成立到他离开,已经招收的本、专科生五六百人,送出了几届学生,谈起 这些,张宜的成就感满满。

2014年,山东省文联考察干部,物色美协接班人,他被调到省美术家协会工作,2017年时任山东省 美协常务副主席,负责把握山东省美术发展的方向。这个十年,张宜肩负重担,“不能仅仅是作画了,还得 做 好社会人 这个角色,这十年,不是我一个人在战斗了,是一个团队。是一个队伍前行的方向时代印记,社会责任,是对一个带头人的要求与担当。”在与记者交流中,张宜坦露心头的责任,“山东是书画大省,全国各地都有从山东走出去的艺术家,在与各省、国际之间的交流中,怎样传播好齐鲁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是 每一个艺术家的文化使命和责任担当……”做为一个美术大省的驻会负责人,组织人员走大川名山,沿黄河采风。他们抛开为画而画,而是走进百姓家,在黄河题材的作品中,挖掘出许多画面背后的人和故事,一系列震撼人心的作品,《见证安澜》《胶东乳娘》等作品频频问世。

随着实践的增多,探索题材的丰富,古诗词中智慧启发,喧闹的现实与清净的内心诉求,张宜把历代名家都画的钟馗作为探讨课题,借物表达,钟馗作为借喻符号,存在于百姓心中,它是一种安祥祈福的精神力量,化有形为无形,来解救内心。文武钟馗的形象绘画,表达内心的情感,活泼的打油诗,《为了百姓安危,老子跪他一回》,让艺术融进生活,给情感找到了另一种路径的出口。

观张宜画作,入境禅意。其本人有浓密的头发,但多年来一直保持着光头造型,在张宜看来,正所谓青丝与烦恼,摒弃的是压力与束缚。儒释道的精气神,会始终清醒地激荡在他的血液里。

入静、入画、入境,张宜的画笔无数次与古人圣贤对话,在笔墨里,面对不满,借 物 呐 喊,面 对悲喜,尽情发泄,由内心笃定前行,以艺术的形式走到极致,画作由构图层面突破上升,到技 术层面,由结构支撑到精神支撑。

就以宜兴十年,张宜的单刀篆刻说吧,从了解齐白石的诗书画印的 印章,他对方寸之间的艺术空间,看古今知天地。宜兴紫纱,传统中都是双刀刻印的构线篆刻,而张宜则在上面尝试单刀写意,这种与笔墨在宣纸上的情感触碰相比,它有阻力,又要求速度,思考维度和绘画观念上的改变,技术与民间艺术上的结合,张宜的单刀写意型刻画,是一个创新与开拓,所呈现的是他独特的审美与品格。

张宜的创作,始终以感人作为一个标准,“为什么有的人画面感人?不让人感动的作品,是绘画线上走的,而感人的作品,则是画从血液里走的。”张宜说,一个画家如果没有艺术的人生就无艺术的绘画。

境即心境,解读“阿一”

“阿一”是张宜的号,观其人物画作,与传统画法上有所不同,在写意的形式上有了转换,笔墨上有创新。张宜早期的绘画,受其导师张志民风格的影响,他的水墨山水,笔墨酣畅,任情驰骋,由神纵跃,呈浑厚的浩然之气,给观者以生命的跃动。之后,专攻大写意人物画,他将山水的苍茫峥嵘和深沉的内在美纳入写意人物画中,细密、酣畅、玄远——大笔、大墨、大线条、大块面,成为张宜的“绘画胎记”。许多作品则以人物作为画面主体,大片的空白,大片的笔墨,形成一种鲜明对比,却又浑然一体,时空上明灭交替、渺茫无极。

张宜的画作,直冲视觉的是他的气韵。画中之气,既传承传统文化内涵,又融入时代气息,再注入他的文化修养与情感。在他的钟馗系列作品中,可见钟进士的雄风英气、正义之气,“大风起兮云飞扬”的豪气,“老夫捉鬼上千载”的霸气,“为了百姓安危,老子跪他一回”的亲民爱民的地气,“暑酷复难耐,小鬼把瓜开”中的诙谐之气,都通过他的重笔浓墨、他利柔的线条、奇妙的幻形、他的文韵逸风得以倡扬。《为了百姓安危,老子跪他一回》《风云三尺剑,社稷一绒衣》《天下为公》这些作品,则是张宜心存济世的热忱,抒发家国情怀,实为关注现实忧患的内心体悟;《形醉神清》《真人醉身不醉心》等,是他对微醺状态下心境澄明的追求;《进士也骂人》《进士消夏》等作品,更充满调侃、诙谐、散淡的生活意趣……钟馗在山林道路间之万象,是对一个幽暗、神秘世界的揭示,既是一种文化的自觉,又是对自身艺术道路的澄清,蕴含了深沉文化思考的艺术建构。

张宜作画,即兴挥笔,随意落墨,随机生发。他创作的一些抗战老兵的作品,命名为《民族脊梁》,一日夜间醒来,突然忆起吴冠中关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需要鲁迅,少一个鲁迅,中国的脊梁要软得多”的一段话,他心中翻腾,关于中国文人亦为民族脊梁,便引发了一股强烈的创作欲 望,在毛笔不在房间的状况下,便用碗调墨冲水,以指代笔,乘兴画成一幅写意鲁迅,用苍焦的墨韵、木刻般的指墨线条,刻画出了鲁迅头部和五官,那坚劲斑驳的表情,通过直立的须发、深邃的眼神、倔强的性格、强大的内心,画出了鲁迅的文人正气与民族风骨,再用水墨皴染衣袍,在浓淡干湿、墨分五色中,将鲁迅形象塑绘成石碑一样的民族丰碑,使这一幅真正的大写意之作,在痛快淋漓的感情抒发中,完成了中国画精神情感向写意精神的升华。

《民族脊梁》《醉钟馗》《松下弈棋图》《风尘三尺剑》《板桥诗意图》《石涛诗意图》《虎溪三笑》《今人不见古时月》《宜境》……他的大量作品,共同汇聚出他的笔墨语言所表现出儒家文化的壮阔气象。画中的气韵,也造就了他作品的大气魄与冲击力。

画境即张宜的内心,这也是张宜与天地精神相对望的心灵外化,也是他以真实不虚的自我面对大千世界的思考。“我在画钟馗,钟馗似乎也是在从艺之路上‘渡化’我。”张宜如是说,“中国画是中国各种门类的传统文化‘堆积’起来,滋养出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一张画面是文化的一个载体,是中国人对自然、社会、人际关系的一种感知和表达。写意精神也不是只存在于艺术之中,而是遍布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写意精神是中国人追求真善美的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是探寻生命意趣和生活情趣的思维方式,更是审美理想化的行为方式。中国画要以意为主,意到而气韵出。意或在全幅,或在毫端,或逶迤或倔强,或荒寒或恬淡,或深阔或恣肆,中国画的大写意是内心真挚情感畅快淋漓的激情宣泄,是对笔墨技巧的高度熟练掌握后自我主体精神的大爆发,正所谓‘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得意而忘象。“作为一名画家,我把绘画当作自己修炼的‘拐杖’。绘画就是与画家形影不离的影子。对绘画的敬畏和执着,其实表现的就是画家内心的一种坚定。选择了绘画,就选择了感知这个社会的神秘渠道,她将与我相濡以沫、一起走完这一生。”

行者张宜

有评论家说,张宜身上有一种“行者”气质,那就是他一直在前行,在奔赴,担当重任,不负使命。他给自己取的网名就叫行者张宜,“如果非说我像‘行者’,那我愿做一个行走在天地之间、永不停步的人,在行走中感知社会、感受时代、体察人间百态。”他将这种“信念”倾注于《阿一心灯》等作品中,让观者隐约看到“行者”坚定的身影,从而感受到一种自由观照的生命体验——挑亮“心灯”,坚定而自然地前行,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张宜的身上既具有山东人的敦厚与旷达,又具儒雅之质和老庄哲学的艺术之道,他是一个集功夫、学养、天机性灵于一身的人,从其画作中感受其心性修为,以儒为蕴,以道为气,以禅为境,以诗为画,以书为骨,强个性、高格调成为他作品的显著特征。评论家评论:张宜锻铸山水、花鸟、人物诸科并举中驰骋画坛,后转攻人物画,形成自己独特的画风。其作品有四大特点:一是大。胸襟大、气象大、境界大。二是写,其用笔如写草书,任情恣性,纵横潇洒,但写其韵,不事雕琢,体现了雄健奇险的独特审美特征。三是意,创作中,他抒写感受,倾吐肺腑,明心见性,使画作充溢着丰富的情感、哲思。四是厚,其作品通过厚重朴拙的笔墨形成了既大气磅礴、朴拙苍茫,又深具清气、文韵、逸趣的绘画。由此感知,他在继承传统中认真向前辈大家学习,而在现实生活中又能得以在精神愉悦、身心舒畅中追求那种任情恣意的高格调,使画作充满朴重之气、文雅之韵和一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这种精神和意识也代表了当代中国画发展的一个重要艺术趋向。这种趋向,为中国画展现出了一个绚丽的艺术前景。

张宜为人温文谦和、超脱凡俗,其画品亦是其人之品性的高度凝练,也是其从艺追求的一种真性表达。作品《下午茶》,画一赤面虬须之文人手把蒲扇斜卧于茗茶壶碗之侧,白眼朝天、酣然欲睡,似乎拒绝红尘烦嚣而超出凡界,再题小诗“画画本是心中事,耻与身边道三四。他若神交真知己,得意何必谈形似”。在诙谐调侃间吐露出对艺人之间相互攻击之厌恶,又写出了写意绘画不求形似但求神似之艺术观念,随意间活化了其作的意趣意境。在《读小窗幽记得句》中,他绘一宽胸大肚之高士,背手步游于古松之间,题跋以补自己对读书“听风声以兴思,闻鹤唳以动怀,企庄生之逍遥,慕尚子之清旷”之悟。由笔墨生画,将超尘脱俗、淡泊自如的向往升华成一种直达老庄的自然境界,实现了绘画理论中由意象造型到写意精神的升华。而其在抗击新冠疫情期间创作的《扬正气》组画,借助钟馗捉鬼之雄威,绘写祛毒、决心、斩魔、丹心四图,并每幅都配以自吟诗词,将全国人民,尤其是白衣战士的抗疫事迹融化幻化到钟馗的凛凛神威、凛然正气之中,彰显了画家关心家国大事,关注人类命运的一片赤子之心。


钟馗是我心

文 | 张宜

宗 有 言:“无念法者,见一切法,不著一切法。”无心无念之间却能直入如来之地,为人从艺若能直指本心,亦能于意外之间而有所得。我画钟馗的缘起也是一次偶然,曾有 友 拜托:妻已有身孕,常夜间多梦,欲求钟馗一张以保母子平安。友情事重,凝神贯气,持笔如剑,不知是在画钟馗之形还是在画自己内心,满含朋友的信任和道义,所画之物似要喷薄而出,此后探究钟馗之心却由此萌生。

钟馗初有相,终极又无相,虽以万相现显于世,又时归隐匿。钟馗在“人”“鬼”“神”三界行走,融汇“儒”“释”“道”,已化为一种图式符号,传承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他已历练成了一粒丹砂,救赎着人类迷茫、混沌的灵魂。他所背负的宏大的文化、艺术使命,又岂是一张纸一张画所能负载!古今艺术家们一直都在追求钟馗所具有的那种纯粹的、无功利性的“无念”境界,无念则心静,心静则“明心见性,破迷开悟”。致虚极守静笃,在去物去我而能物我两忘之时,艺术的本真规律就开始显现,我们才能一窥其中的究竟了。

中国画要以意为主,意到而气韵出。意或在全幅,或在毫端,或逶迤或倔强,或荒寒或恬淡,或深阔或恣肆。就是说在与外界的接触中不受外界影响,不产生任何表象以保持本心的虚无寂静。自中唐以后,社会动荡,人民生活苦不堪言,特别是宋朝之后士人纷纷寄情山水,追求精神上的“无念”的境界。当然,画中的“无我”并不是没有个人的主观思想感情,而是通过对水的描绘,表达出拥抱自然的“无我”思想,这种思想更为广阔丰富。

古今画家对意境的营造,莫不是殚精竭虑惨淡经营。我画钟馗也已经十年,勉强能算是“十年磨一剑”了,现在的艺术感悟与当初已大相径庭。而所画钟馗,也正是自己对中国画理画义的探究之路。我在画钟馗,还是钟馗似乎也是在从艺之路上渡化我,画面所显现之意象可以不言而自明。从早年的《愿公宝剑血模糊》《听风捉鬼图》《正气图》等等作品中不难看出对钟馗形象的刻画,还停留在技法经营之累上。心存入世之情怀而创作的《为了百姓安危老子跪他一回》《风云三尺剑社稷一绒衣》《天下为公》等作品,是为关注现实忧患的内心体悟。对醉酒后微醺状态的追求又有《形醉神清》《真人醉身不醉心》等。调侃、诙谐、散淡的生活状态又孕育了《钟馗放屁也能打鬼》《进士也骂人》《进士消夏》等。偶有佛心一现,就画了《本是同根·共修禅心》。山川游历而得自然气象之蒙养,让自己心灵回归,便又画出了《醉后夜出巡·明月知我心》《寂寞不知晨将至》《今朝无买卖·江中独钓怀》等作品。我画钟馗,实为以钟馗写我心也。

对钟馗的深入研究也为我思考中国画的本源提供了契机。《画继》中云:“画者,文之极也。”又云:“其为人也多文,虽有不晓画者寡矣,其为人也无文,虽有晓画者寡矣。”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有旺盛的生命力,独有的魅力让我感动让我惊叹。不同时代的画家希望赋予其不同的形式和观念,它像水一样默默承受接纳,却又暗流涌动,至柔而至刚。延续与传承着中国艺术的精神。每个时代的艺术家都试图用自己的观念和行为增益其内涵与外延,或标新立异,或继承中创新,到头来却发现曾经流行的观念,浮世之中的嘈杂转瞬即逝,而中国画和中国艺术的本真则会在大浪淘沙之后而历久弥新。

中国画的大写意是内心真挚情感畅快淋漓的激情宣泄,是对笔墨技巧的高度熟练掌握后自我主体精神的大爆发,正所谓“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得意而忘象。它的韵律和节奏更像音乐,如古琴曲《十面埋伏》,点将布阵冲杀凯旋后的荡气回肠;如《命运交响曲》,奋力挣扎于最大的矛盾冲突后而到达光明的彼岸。画面在鬼斧神工之间凸显惊世骇俗之气象。庄子早就已将真画者与解衣盘礴的气度联系起来,也只有如此才能化机在手,不为前人的绳墨规矩所拘,画面自然能够元气淋漓而游于法度之外了。只有内心的大自在,方可有笔墨的大自在。

佛经有言:“心有所住,即为非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画理画义皆是我们从艺修行的方便法门。但 是 从艺 之 时 如果处处著相,相多就会住心处就会太多。就如我写的一条札记中所述:“八大不可学,可悟。弘一不可追,可读。自身不可丢,可找。”当代的中国画家面对的是前所未有的丰厚传统,这些都是我们学习探索的良师益友,但是八大再好也终归只适合八大的心性,我们要做的是 借由此类经典作品而参悟艺术真理,找出适合自己心性的本真。钟馗形象的创作是我学习研究中国画的重要驿站,在此之间我可能发现了一些适合我心性的本真。但是心中依然充满未知的渴望,挑亮“心灯”,坚定而自然的前行应该是我艺术的宿命。



《赤子》杂志:著名书画家张宜:墨写心灯

《赤子》杂志:著名书画家张宜:墨写心灯

《赤子》杂志:著名书画家张宜:墨写心灯

《赤子》杂志:著名书画家张宜:墨写心灯

《赤子》杂志:著名书画家张宜:墨写心灯

《赤子》杂志:著名书画家张宜:墨写心灯

《赤子》杂志:著名书画家张宜:墨写心灯

《赤子》杂志:著名书画家张宜:墨写心灯

《赤子》杂志:著名书画家张宜:墨写心灯

《赤子》杂志:著名书画家张宜:墨写心灯

《赤子》杂志:著名书画家张宜:墨写心灯

《赤子》杂志:著名书画家张宜:墨写心灯

《赤子》杂志:著名书画家张宜:墨写心灯

《赤子》杂志:著名书画家张宜:墨写心灯

《赤子》杂志:著名书画家张宜:墨写心灯

《赤子》杂志:著名书画家张宜:墨写心灯


《赤子》杂志:著名书画家张宜:墨写心灯

《赤子》杂志:著名书画家张宜:墨写心灯

《赤子》杂志:著名书画家张宜:墨写心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