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力的继承性与创新性
(2016-11-11 20:20:09)
标签:
文化 |
现代人类生来就继承着两大遗产或资源,一份是古代人类创造的历史文化遗产,另一份更大的自然资源是宇宙大爆炸所创造的物质、能量及其进化的产物——自然遗产。自然和人类社会都在持续进化中,进化就是在一系列继承基础上的创新过程。
创新是前进中的航船,面向广袤的宇宙,充满新鲜的活力。如果回头还要追寻继承的源头——大爆炸之前还有什么?那么除了“无中生有”的哲学思辨之外,还有形形色色的猜想。例如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发展起来的稳态宇宙学假说,它是继承宇宙大爆炸理论遗产的创新。这个假说是一种多周期宇宙学:认为宇宙经历了几个产生物质的周期,而现在这个周期的物质和以前几个周期留下的物质同时存在。于是在他们的词汇中出现了“我们的宇宙”和“前人的宇宙”(如果有的话)的周期论。
新宇宙学的理论正在探索之中。我们不必急于追查物质遗产的最终祖先,宁可以创新作为前进的动力,探讨当前创造力有实际意义的继承和创新问题。
我们可以用创新过程的一般模式来表述各种系统的继承和创新的关系:
在模式中:
A 为原事物,即继承而来的准备创新的出发系
B为新生事物,即创新系
H 为A和B 内涵的共性因素。可以是同源的或同功的
C 为内外背景条件
K 为相变的临界点
∑ab↑↓ 表示从A→B过程中的创新作用机制※
※
②在内外环境中进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意味着“吐故纳新”
③在复杂事物当中表示其内外部的互联作用。或者是“协同性”概念中的自组织作用
概括地说,从原事物A到创新事物B 必须满足必要的条件C,经过∑ab↑↓的自组织过程,突破临界点K,完成相变(临界性问题将在第十一章和第十六章阐述和讨论)。
这个模式是参考市川龟久弥等价公式为原型的基础上经过修改、深化和补充而来的。[1] 不过市川龟久弥的等价公式强调了等价性(相当于H),并认为创新是可逆的,即在创意上 A=B是等价的。而本书上述的模式则强调了创新的进化,是不可逆的过程,它可以表述任何系统在不同层次中的创造力的一般特性和规律,包括创造力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似性与差异性,继承性与创新性,以及创造的基本过程。
将这个模式应用于前面中所提出的几个物质创造力的创新事例中,可作如下表述:
水的汽化:A∑ab↑↓(液体水)——————
H 为水分子,C为常压下 100℃,K为水的汽化点,
∑ab↑↓表示两种分子运动状态的替代。或两种力的变化。
∑ab↑↓表示两种热运动力的变化
H 为光子,C 为光电子输入,K 为光波振动达到协同,
∑ab↑↓表示自组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