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核与地壳既不同步,也不同轴!
(2024-09-30 11:36:01)
小行星(环)俯冲、撞击是地质变化的动力,岩石和矿物是冲击波层流里高速流动的物质裂解的金属氢聚合的;在漫长的地质发展史中,地壳是在小行星反复撞击中形成的。
中生代的地壳是浅海环境,没有四季之分,地核磁轴与地轴是重合的,而且是同步的。白垩纪末期,小行星环俯冲、撞击导致地台活化,陨石坑冲击波层流逆掩与顺推形成新的地壳;环太平洋断裂带和特提斯构造域是小行星环俯冲、撞击形成的。
白垩纪末期,小行星环连续撞击地球导致地震与火山爆发的同时,陨石坑冲击波层流里高速流动的物质裂解的金属氢聚合的纳米二氧化硅烟雾弥漫天空,许多古生物窒息死亡;只有长着气囊的鸟类与两栖动物容易存活下来。由于阳光被长时间遮挡,形成“冰期”,则食物链断裂,古生物大量死亡;这样,只有温泉附近的生物勉强存活下来。
这些遍布全球的古生物实体、骨骼、粪便、足迹只有位于小行星俯冲带或陨石坑冲击波层流底部的“高温低压区”才会被烧结形成化石;而古地磁是金属氢聚合的熔融矿物记录了小行星俯冲、撞击瞬间形成的磁场。显然,古生物化石与古地磁无法证明“大陆漂移假说”。倒是目前地球磁极的漂移说明地核的“磁轴”与“地轴”形成了“交叉”;地壳只是像“传送带”那样围绕地核旋转。事实上,地核受太阳磁场的控制,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磁极不会发生改变;而小行星环撞击导致“地轴”偏转以后,地核与地壳,既不同步,也不同轴了。
(注:地轴是地壳之轴;磁轴是地核之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