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公开课教学设计——中考说明文专题复习
(2018-03-25 21:27:00)
标签:
转载 |
分类: 九下课堂 |
|
公开课教学设计 |
中考说明文专题复习
授课人 王广正
【教学目标】
1、了解中考对说明文阅读的要求及命题方向。
2、掌握说明文的基础文体知识和答题规范。
3、侧重于对说明文方法和说明文语言的理解。
【教学重点】
1、了解中考对说明文阅读的要求及命题方向。
【教学难点】
1、 掌握说明文的基础文体知识和答题规范(侧重于说明文方法和说明文语言)。
【教学方法】
1、 讲授法;2;提问法;3、小组合作;
【教学过程】
一、
二、中考趋势及五年考情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可以看出,中考说明文的考查同其他文体的考查一样,注重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考查同其他文体的考查一样,注重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考查同其他文体的考查一样,注重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考查和培养,注重宣传的教育功用和人文价值的充分体现。
|
年份(安徽) |
考查方式 |
分值 |
比值 |
备注 |
|
2012 |
|
|
|
未考 |
|
2011 |
问答 |
15 |
10% |
|
|
2010 |
|
|
|
未考 |
|
2009 |
问答、填空 |
18 |
12% |
|
|
2008 |
|
|
|
未考 |
三、考查对说明对象特征的把握;
1、 考查对说明对象特征的把握;
2、 考查对说明结构和顺序的理解;
3、 考查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理解;
4、 考查对文章整体或局部感知;
5、 考查对说明语言中修饰语、关键词等的理解。
四、说明文相关知识复习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解答,其他学生补充。
1、 说明文的定义及类型;
2、 说明文的说明顺序和结构;
3、 说明文的说明方法;
4、 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五、实战演练
1、典籍射击
就说明文相关知识,从课文中找出相关句子,并加以分析。
2、知识大练兵
出示训练题,自主解决,小组合作展示。
3、能力拓展
运用所学知识,尝试写一句话并分析。
六、本课总结
七、作业布置
完成《中考总复习》中的说明文专题
八、板书设计
板
说明文专题复习
1.说明文的定义及类型;
2.说明文的说明顺序;
3.说明文的说明方法;
4.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说明文
一、说说下列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1、太和殿俗称金銮殿,高 28米,面积2380多平方米,是故宫最大的殿堂。(列数字)
2、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打比方)
3、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举例子 作比较)
4、许多古书中也有关于大豆的记载,如《诗经》就有“中原有菽,庶民采之”的诗句。(引用说明)
5、这种原本生活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移民”称为“生物入侵者”。(下定义)
6、目前全国有生猪养殖场户6000多万个,其中年出栏500头以上的只占约30%,大部分是小猪场、散户养,监管难度大,违法成本低。(列数字)
7、云行之方向亦可觇风雨,俗谚说“云行东,马车通;云行西,马溅泥”,这也是很灵验的。(引用说明)
二、 分析下列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并说明其作用。
1、
作用分析:这里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作者用松鼠和山鼠的生活习性作比较,形象具体地说明了松鼠是十分警觉的小动物,进而突出了它驯良、乖巧的特征,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2、(11安徽)与大豆,油菜和麻风树等油料植物相比,微藻的生长周期短,从初生到可以制油仅需要一个星期左右,而大豆等油料植物一般需要几个月。此外,微藻的含油量高,油脂产率高,单位面积产油量是大豆的数百倍,每公顷可年产几万升生物柴油。微藻还不会占用耕地,利用滩涂、盐碱地、荒漠等,以及海水、荒漠地区的地下水等,就可以大规模的开发“微藻油田”,不会与农作物争地、争水。(2种)
参考答案 列数字、作比较。突出了微藻制油的明显优势;使说明内容具体而有说服力。
三、体会说明文语言
1.“在我国福建、台湾、广东、海南部分沿海滩涂地区,生长着一片片常绿灌木和小乔木。”“部分”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不能。“部分”一词是从范围上加以限制,指的是局部,说明不是所有的沿海滩涂地区都能生长红树林,删去不符合实际,表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2:“桥(卢沟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这句中“几乎”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答:不能,“几乎”是“差不多”的意思;文中用了这个词,表明了卢沟桥的桥面不完全与河面平行,有一定的弧度,而去掉“几乎”一词,则表示桥面与河面是完全平行了,这不符合实际情况。所以,使用“几乎”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三、 阅读理解
保护臭氧层就是保护人类
(1)我们知道,臭氧是由三个氧原子结合成为气体,在太阳紫外线辐射的光和下造成的。臭氧处于地球上空约10—50公里的平流层内,其浓度最大处在离地面约20——25公里处,是罩在地球上仅3毫米的一层薄薄的“面纱”,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臭氧层。别看这薄薄的3毫米,在大气中所占比例很小,但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却很大,臭氧层能“吞掉”90%以上的太阳辐射的紫外线,从而避免了紫外线对人体及地球上所有生物造成的伤害。
(2)科学家最近的研究观察表明,从全球来看,大气中的臭氧含量正在逐年减少。科学家们通过卫星的观测计算,年减少速率约为1%。目前,温带地区上空的臭氧减少了6%——7%,而南极上空减少了40%,出现了臭氧“空洞”。科学家预测,今后50年内,大气中的臭氧含量还将减少5%—9%。现今南极上空的臭氧“空洞”已扩展到相当于北美洲那么广阔,有珠穆朗玛峰那么高。科学家们还发现,目前甚至在北极、欧洲的上空也出现了“臭氧空洞”。
(3)影响大气中的臭氧含量变化的因素很多,除了天文因素即与太阳黑子活动有关外,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也可影响到臭氧含量的变化。如火山喷发可使大气中的臭氧含量减少。而核爆炸、卫星发射、喷气式飞机的飞行及工农业生产、生活、机动车辆等所排放的大量废气和氯氟碳致使大气中的臭氧大量的被分解成氧分子,也可使臭氧含量减少。不久前美国科学院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世界各地如果继续以目前的速度使用各种化学品,排放各种有毒化学气体,21世纪臭氧层还将被消耗16.5%。
(4)臭氧层被破坏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这意味着将会有更多的紫外线辐射到地球,给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极大的威胁。其主要危害有:1、引发皮肤癌和白内障的发生。专家门研究测算表明,大气中的臭氧每减少2.5%,就会给世界带来47万个皮肤癌患者,其发生率近20%,将严重影响人类的健康和生命。2、臭氧层被破坏,会改变农作物生长的地理环境,而造成农作物的大幅度减产。3、臭氧含量减少回给整个地球气候带来变化,可使气候变暖,雨量增多,加速极地冰块的融化,海平面上升,使大片海滨地区有被淹没的危险。
(5).面对臭氧层变化的趋势及其造成的危害,科学家们发出呼吁:世界各国必须携手加强合作,刻不容缓采取措施,严格控制工农业生产、生活废气的排放,尽量不使用各种化学品,以至完全停止使用氟化碳及各种化学品,加速开发各种氟化碳的替代物,以最大限度的保护臭氧层免遭进一步破坏,以保护人类自身的生存。
思考与训练:
(1)请概括第(1)自然段的内容。
介绍臭氧层的形成与作用
(2)、“是罩在地球上仅3毫米的一层薄薄的‘面纱’”一句中“仅”字的作用是:
强调臭氧层薄的程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
(2)(3)自然段运用的说明方法有列数字、举例子、分类别。其中第(2)段运用的说明方法的作用是:
4、(2)(3)(4)自然段,
先写
再写
影响臭氧含量变化的因素
最后写
这种结构安排是
5、影响大气中臭氧变化的因素有:
天文因素、自然因素、人为因素
6、本文的结构安排是非常严谨的,采用了
7、面对臭氧层的被破坏,科学家们发出了呼吁,作为中学生,你应为环境保护做些什么力所能及的事?请简单谈谈。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