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教育文化健康 |
【关键词】:个性化 创造性 教育教学 不可复制
李镇西老师曾在一段时间里迷上了魏书生。于是他在教学具体的教学环节上,都尽可能的向魏书生老师看齐:“课堂教学六步法”、画“知识树”……不能说这些方法对李镇西老师来说一点效果也没有。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取得像魏书生那样辉煌的成绩,当时他百思不得其解,后来,随着教育思考的深入和教育实践的积累,他才渐渐认识到:从某种意义上说,任何名师都是不可复制的,因为教育的魅力在于个性。
作为一名西部地区的老师,我自然不敢妄言向名师看齐。但也认识到,任何一位一线的优秀老师,他的教育教学也同样是不可复制的。“向优秀教师学习,主要是学习其教育思想,而且,其先进的教育思想也必须与自己的教育实际和教育个性相结合,才能将别人的优秀的精华融进自己的血液当中。”【1】所以,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教育是不可复制的,教育的生命力在于个性,在于创造。
教育是不可复制的,语文教育尤其如此。
语文教育是最具个性的教育,因为语文教育的载体——文学,是人类精神的结晶,任何一篇文章都具有独特的精神和思想,而感受这些精神与思想,就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与感悟,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担任着“引领心灵”的语文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感受、领悟和解读,也会深深打上自己的烙印。因此,语文教育必须是具有个性化与创造性的教育,才能接近语文教学的实质,也才能真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语文教育的个性化和创造性,本人认为,最直接的体现在阅读教学中。
阅读是语文教学内容的根本,语文教学也可以说都是围绕阅读来展开的。如何组织好阅读教学,是每个语文老师都在反思研究的课题。
不同的老师上同一篇文章都会呈现有不同的课堂情景和效果,都是不可重复的。还记得多年以前,有位宁波的支教老师来贞丰二中(贞丰教育结构调整前的)上课,上的课文是安徒生的名篇《皇帝的新装》,教学很精彩,真正体现了阅读教学中学生的阅读理解、兴趣和探究。其大致过程如此:组织学生泛读浏览,找出角色,把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了起来;分角色朗读,使学生进入到了课文的内容情景中;重点引导学生围绕“一个 的皇帝?”进行探讨、理解、表达、感受。学生通过了泛读、角色朗读,在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分析、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在课堂上有了自己的阅读体验,也得到了能力的锻练。
毋庸质疑,这是一节成功的阅读课,虽不能说是完美,却已体现了阅读教学的本质。我此后每上这篇美文时,都会感受到这位老师这堂课的完整与精彩。但让我一直纳闷许久的是,借鉴了他的经验与方法,我却始终达不到他那堂课的那种效果。后来我似乎明白,大概是我在教学能力的各方面都与这位老师存在有差距的原因吧。再后来读了李镇西老师的文集时,我才明白,一个最核心的问题是教育教学不可重复的个性化与创造性的特征。
不同的老师教学同一篇文章不可复制,一个老师几次教学一篇文章,也两样不可复制。都会有不的情景和感受,都不可能机械地重复所上过的内容来完成好二次教学的,必须有重新的理解和表达。
贞丰县龙场中学的毛忠兴老师曾两次到贞丰上课,教学同一篇散文,是莫怀戚的《散步》。那是贞丰在课改教学开始深入的时候,在第一次教学中,毛老师先通过老师范读的方式进入文本,然后引导学生欣赏散文的美,最后重点让学生探究文章末尾句:“……好像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学生的讨论和发言都很深入,且都纷纷说出自己的理解,最后归纳出“尊老爱幼”,“中年人肩负的责任重大”的主题。课堂上,学生有了很好的阅读体验并能把握散文的主题,这是很好的课堂。毛老师在这堂课里,体现出了很清晰的教学理念与思想。而他在第二次教学这篇幅美文时,却体现出另一种课堂情景和另一种感受。同样的内容,同样的主题,表现出的是另一种过程和解读。这次毛老师是借助多媒体来进行教学,在这堂课里,他也引领学生赏析美文,但让学生更多感受到的是散步画面美景与温暖……于赏心悦目之中,通过他的引领和点拨,学生自然而然的就感悟到本文的主旨,教学目的成功达到。
图片
回首我的教学课堂当中,亦不只一次地感受到,在两个平行班的教学里,有时在先上的那个班,感觉效果不错,自以为到另一个班上课时应该是驾轻就熟,更加轻松,效果一定更好。始料未及的是,课上下来,明显感觉不是那么一回事。反而是情感消褪,有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事后反思,究其原因,无它,阅读是需要体验的,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情感的检验,且这种体验是不可重复生成的。阅读如此,那阅读教学自然也是如此了。这正是阅读教学个性化和创造性特征的不可违背的教学规律。
语文教学的个性化和创造性,同时也体现在作文教学中。
语文教学,归纳起来就是八个字:听、说、读、写;字、词、句、篇;其中“写”和“篇”应该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的方向和最高的体现,即“写成篇”之意,也就是学生的作文了。所以,可以说,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炼金石,一个学生的语文素质的高下,从他的写作水平就能得以体现。作文不仅体现学生的语文素质,还非常突出地体现出学生的个性特征,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以及思维方式等都能在他的作文中找到一个缩影。因此,阅读教学不可复制,作文教学更是不可重复。作文教学,必然是一种更具强烈个性的创造性活动,这是由写作本身的特性决定的。
那么,如何才能搞好作文教学呢?
从教十余年,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说实话,对这个问题,在我的教学历程中,似乎都是模糊的,甚至是漆黑乃至于痛苦的。在教研活动中,不管是在本校还是校外,都基本上看不到作文教学的课例。毋庸讳言,作文研讨课已经成了语文教学示范研究的禁区与盲区,这也已经是行内一个公开的秘密。我不知道在我县,同行老师们是否有着和我一样的迷茫,但从这一现象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的语文老师对作文教学都没有一个明确的经验或可供研究的方向。所以,一直以来,我也只有是凭着自己对作文的理解和在大学时候老师所授的“作文是不可教的”作为理论支撑,进行艰难的摸索与实践。是故今天我在此议论作文教学这个论题,只能是一种抛砖引玉的交流,或者是作为向业内老师们请教的一个话题罢了。我的方法是:
其一、坚持让学生写日记。将日记作为写作的练笔,也是学习知识的积累,这是很多老师都在使用的一种方法。对于学生日记,有一个很反常态的现象:学生在日记中表达得很明白流畅的感情或认识,到了作文里反而显得束手束脚的,写得没那么活跃了。何故?我想,可能是在日记里,学生所写,没有任何限制,可以畅所欲言,想写什么就写什么,而到了作文时,却不知如何用自己的知识和认识来表达想要表达的观点。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其二、把阅读教学与作文写作有意识的结合起来,以读促进写;以写带动读。阅读一篇课文,从“写什么”入手来看它“怎样写”,这是“以读促进写”;也可先让学生看文章“怎样写”,再来读课文“写什么”,这是“以写带动读”。对于课外阅读,亦可引导学生有意识的这样阅读,自觉地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这样,既可使学生的阅读有了一种内在的动机和目标,又能使学生的写作有了不断丰富的养料,同时也无形中促进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与动力。
其三、注重对作文的评价批改。可尝试着使用形式多样的评改方式:首先老师精批细改。以老师对作文的解读进行评改,这要作为常规的方式,也是近二三年来语文教学作文评改中最传统的方法,传统是必须继承的。有了老师评改的指导,就可让学生自评批改了。写一篇文章,首先作者应该也是第一个读者,学生自己评改自己的作文,能够从中再次体验自己作文的思路与表达,总结出自己作文的价值与问题。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方式虽然更能促进学生展产生写作的欲望与动力,但不宜多用,只能浅尝辄止,偶用即可,过多了,会使用学生失去评价的方向,毕竟中学生作文还是主要靠老师的引领。另外,还可以让学生互相交换评改,在互评中相互交流,互相学习,在评改中对照自己作文的优劣,从而达到扬长避短的目的。学生评改后,要签上自己的名字,最后老师再把作文收上来阅评。我认为,这是很好也是很有效的一种方法。老师既能把握学生的习作,又可看出学生对作文的看法和理解。当然,这种评改方式也不宜多用,过多了会适得其反,使学生的作文得不到必要的指导。
“作文是可以教的”【2】。要体现作文与作文教学的个性和创造性,首先要先学习它的共性与经验。有了共性经验的吸引和借鉴,才能最终体现作文与作文教学的个性和风格。所以,“模仿和学习是写作的必经之路。不仅是学生,甚至是已经离开了学校的成年人,都在有意无意间模仿和学习自己认为好的事物,但这不应该是写作的目的,而创造,才是写作必然的选择和方向。两个人面对着同一个葫芦画瓢,画出来的决不会完全一样,每个人画的都有自己的个性存在。”【3】
创造,是写作的目的;个性,是写作的特征。
语文教学的个性化和创造性,最现实的体现在考试评价中。
在应试教育无可回避的大背景下,怎样将素质教育与考试有机统一起来,关键要看考试评价的导向性和科学性的程度。阅读与写作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化和创造性的特征,所以学生的阅读理解,写作体验,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区别与差异。这一点体现在考试中,就是学生对阅读知识考查和作文的撰写都会有各自的理解与表达,而这两部分知识的分值比例要占70%左右。评卷中如何把握主观性极强的答案,如何把握学生有创造性的表达,这之中,就充分的体现了语文考试评价最突出的个性特点。所以,如何把握好语文评卷中的这一特点,可能会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的实效。语文老师在评卷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学生对试题的不同理解与表达,还要考虑老师对参考答案的分析与评定,从而使考试尽可能客观真实地体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把握,而不应该出现由于评卷的僵化致使学生的所把握的知识能力得不到承认的现象。
语文教学需要个性化的教育,因为它是不可复制的,只能创造。其他学科也同样如是,教育就是一种不可重复的创造性活动,犹如美术作品区别于照片一般。
教育是不可复制的,融入到班主任工作中,亦是如此。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自然对语文教育突出的个性化和创造性特点感受甚深。自参加工作的第二年始,我一直都兼任班主任工作。十余年来,我亦深刻地体会和认识到:班主任工作也离不开个性化的创造与教育。“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引导者。”【4】一个班集体的精神面貌与学习风气,首先就体现出班主任的个性气质与工作态度。面对一群性格各异、家庭背景有差别、知识层次和认知能力有差异且思想意识易变的天真活泼的中学生,每一个班主任都不可能有什么固定的一成不变的工作方法和定律。本人认为,班主任工作,只能是以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去引领、去教育个性迥异的学生们。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四块糖果”:有个学生叫王友,有一天他在学校里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同学,正好被校长陶行知看到了,陶校长当即就阻止了他,并叫他放学后到校长室去。
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王友已经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陶行知没有批评他,却送了一块糖果给他,“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王友惊疑地接过了糖果。接着,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给王友,“这块糖果也是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励你。”王友迷惑不解地接过了糖果。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给他,“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有跟坏人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听到这里,王友感动极了,他流着泪后悔地说:“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呀。”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陶出第四块糖果,递给王友:“为你正确的认识错误,我再奖你一块糖果。”待王友接过糖,陶行知说:“我的糖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吧。”
我们很容易从这个故事感受到陶行知的用爱心和智慧教育学生的教育艺术。也能从中得到启发:班主任在教育学生时,必须有一颗真挚的爱心,才能进入学生的精神世界,与他们交流,使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但是,我们也不能就因此而照搬照用。学生的心理认识会有差异,老师与学生交流的方法与能力也会有所差异,“四颗糖果”不一定都能打动学生而使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所在,可能也会导致学生萌生“惹事了还会有糖果吃”的认识偏差。如此,自然也达不到教育的目的了,另外,我们身上也不一定随时都准备有那么多的糖果。
班主任工作是极需要创造性的,这是班主任工作的本质,因为班主任工作是一项体现教师情感的工作;是一项感受学生心灵的工作;是一项凝聚集体智慧的工作。
语文教学与各学科的教学都需要个性化的教育方式,都需要创造性的教学方法。教育是不可复制的,她需要有独特性,需要有创造性。如此,才能从本质上真正提升教育的质量。那么,是不是说我们就不需要学习名师和优秀教师的教育教学,只需要保有自己的教育个性就可以了呢?或者说学习名师和优秀教师的教育教学都是没有作用的,只能够靠自身的探索和总结才能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呢?
答案明显是否定的。
自己的教育实践和总结反思是必须的,也是每一位教师提升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的必经之路。然而,我们的教学实践经验同时更需要先进的教育理论的指导,需要不断借鉴别人成功的教学经验,来丰富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所谓“它山之石,可以攻玉”,【5】我们不仅要不断学习和借鉴名师和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与教育思想,而且还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教学理念。只是在学习和借鉴的过程中,必须和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和教育教学风格相结合,形成自己的教育个性。而不能“依胡芦画瓢”,照搬照用,以致“东施效颦”,使自己的教学不伦不类,苦恼不已。学习和借鉴,主要是学习其教育思想,感悟其精神灵魂,而不是复制其教育教学的环节和做法。
最后,我想用李镇西老师的一段话来作我这篇论文的结束语——“我现在仍然学习魏书生,当然,同时还学老一辈的于漪、钱梦龙,学同龄人程红兵、高万祥,学比我年轻的许多后起之秀,但我不会再把他们的具体做法当成“葫芦”来“画瓢”了,而是通过他们的教学方法而感受他们的灵魂,从他们的思想中采汲取料滋润我的思想,以形成我的教育个性。”【6】
注释:
【1】李镇西:《我的教学笔记》第11页。
【2】曹文轩:《文章可教——作文这道和法》
【3】张志公:《谈作文教学的几个问题》
【4】《教育专业发展导引》第139页
【5】《诗经·小雅·鹤鸣》
【6】《我的教学笔记》第14页
参考文献:
《李镇西文集》
《曹文轩讲作文·门道》
《教育专业发展导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