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例文(2020·黄冈)
父爱昼夜无眠
尤天成
父亲最近总是萎靡不振,大白天躺在床上鼾声如雷,新买的房子音响一般把他的声音“扩”得气壮山河,很是影响我的睡眠。我是一名昼伏夜“出”的自由撰稿人,并且患有神经衰弱的职业病。我提出要带父亲去医院看看。他这个年龄嗜睡,没准儿就是老年痴呆症的前兆。父亲不肯,说他没病。再三动员失败后,我有点恼火地说,那您能不能不打鼾,我多少天没睡过安稳觉了!一言既出,顿觉野蛮和“忤逆”,我怎么能用这种口气跟父亲说话?父亲的脸在那一刻像遭了寒霜的柿子,红得即将崩溃。但他终于什么也没说。
第二天,我睡到下午四点才醒来,难得如此“一气呵成”。突然想起父亲的鼾声,推开他的房门,原来他不在。说不定到哪儿玩小麻将去了。我一直鼓励他出去多交朋友。看来,虽然我的话冲撞了父亲,但他还是理解我的,这就对了。父亲在农村穷了一辈子,我把他接到城里来和我一起生活,没让他为柴米油盐操过一点儿心。为买房子,我欠了一屁股债。这不都得靠我拼死拼活写文章挣稿费慢慢还吗?我还不到30岁,头发就开始“落英缤纷”了,这都是用脑过度、睡眠不足造成的,我容易吗?作为儿子,我唯一的要求就是让他给我一个安静的白天,养精蓄锐。我觉得这并不过分。
父亲每天按时回来给我做饭,吃完后让我好好睡,就又出去了。有一天,我随口问父亲,最近在干啥呢?父亲一愣,支吾着说,没,没干啥。我突然发现父亲皮肤比原先白了,人却瘦了许多。我夹些肉放进父亲的碗里,让他注意加强营养。父亲说,他是“贴骨膘”,身体棒着呢。
转眼到了年底,我应邀为一个朋友所在的厂子写专访,对方请我吃晚饭。由于该厂离住处较远,他们用专车来接我。饭毕,他们让我随他们到附近的浴室洗澡。雾气缭绕的浴池边,一个擦背工正在一具肥硕的躯体上刚柔并济地运作。与雪域高原般的浴客相比,擦背工更像一只瘦弱的虾米。就在他结束了所有的程序,转过身来随那名浴客去更衣室领取报酬时,我们的目光相遇了。“爸爸!”我失声叫了起来,惊得所有浴客把目光投向我们父子,包括我的朋友。父亲的脸被热气蒸得浮肿而失真,他红着脸嗫嚅道,原想跑远点儿,不会让你碰见而丢你的脸,哪料这么巧……
朋友惊讶地问,这真是你的父亲吗?
我说是。我回答得那样响亮,因为我没有一刻比现在更理解父亲,感激父亲,敬重并抱愧于父亲的。我终于明白父亲为什么在白天睡觉了,他与我一样昼伏夜出。可我深夜沉迷于写作,竟从未留意过父亲的房间里有没有鼾声。
我随父亲来到更衣室。父亲从那个浴客手里接过三块钱,喜滋滋地告诉我,这里是闹市区,浴室整夜开放,生意很好,他已攒了一千多块了。最后,父亲郑重地说:“我想帮你早点把房债还上。”
在一旁递毛巾的老大爷对我说,你就是小尤啊?你爸为了让你写好文章睡好觉,白天就在这些客座上躺一躺。唉,都是为了儿女哟……
我心情沉重地回到浴池。父亲不放心地追了进来问,孩子,想啥呢?我说,我想,让我为您擦一次背……话未说完,就已鼻酸眼热,湿湿的液体借着水蒸气的掩护蒙上了眼睛。
“好吧。咱爷俩互相擦擦,你小时候经常帮我擦背呢。”
父亲以享受的表情躺下来。我的双手朝圣般拂过父亲条条隆起的胸骨,犹如走过一道道爱的山岗。
考点一 内容理解与概括
方法指导
1.概括某一件事
(1)定位段落,概括段意。通读文章后,看题干要求概括的事件在文中哪一个段落,进行定位,概括段意。
(2)提取信息,重新整合。针对那种文段中没有明显中心句或重要句子的文章,需对每一个独立句或几个相对重要、互相关联的句子的意义进行归类概括,由点到面,归纳出内容要点。
一般答题格式
谁(在何时何地)+干什么+结果怎么样(或什么事物怎么样)。
2.概括文章内容
(1)题目扩展法:有的题目高度概括了文章内容,对其稍加扩展就是文章主要内容或主要故事情节。
(2)要素归纳法:找出文中记叙的六要素,将其合理组织起来就是文章主要内容或主要故事情节。
(3)段意合并法:段落大意概括的是一个段落的主要内容,将其综合即可概括出文章主要内容或主要故事情节。
(4)结构划分法:即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这种结构构成,分别归纳各环节的主要内容。
(5)根据题干分值验证答案要点是否全面:如果分值是奇数,如1分、3分等,答案可能是一点或三点;如果分值是2分或4分,答案可能是一点、两点或四点。
一般答题格式
本文记叙(描写、刻画)……的故事(事迹、经过等),表现(赞美、揭示、讽刺、反映、批判、揭露……的思想(性格、精神),抒发了……的感情。
3.梳理故事情节
故事情节一般为:(序幕)一开端一发展一高潮一结局一(尾声)
梳理故事情节三步法:
(1)首先,审清题意,弄清楚题目要求填写的内容。所填写的内容可能是时间、地点、场景,也可能是故事情节、心理活动等。
(2)其次,确定答题范围。根据题目所给的线索提示,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找到空缺情节在文中所对应的段落。
(3)最后,概括段意,精练表达。抓住关键语句,如起首句、总结句、过渡句、中心句、体现思路的标示句等,加以提炼整合,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4.把握文章线索
从以下两方面把握线索:
(1)了解线索的特征:贯串全文;有明显的文字标志;反复出现。
(2)找线索的方法:注意标题,不少文章的标题就是线索;注意反复出现的词语或事物;注意抒情句、议论句,抒情句、议论句往往是文章的一条感情线索;注意段落间的内部联系,根据文章段落间的内部联系,就可以判断出文章的线索。
真题演练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段画横线句子说“父亲不肯,说他没病”,联系全文看,父亲再三不肯去看病的原因有:一是怕花钱;二是怕影响工作而不能为儿子多出力。
B.文章第段画横线句子写了“我”希望父亲白天不影响“我”睡觉的理由,吐露了生活的艰辛,表达了“我”对生活的埋怨和不满。
C.文章多处设有伏笔,如“大白天躺在床上鼾声如雷”“我突然发现父亲皮肤比原先白了”等,这些伏笔使情节的发展更合乎情理,不显得突兀。
D.文章第段中递毛巾老大爷的话,是对父亲的侧面描写,既照应了前文,又更好地突出了父亲的形象。
思路点拨
结合文章第段的内容可以看出,“我”作为一名昼伏夜“出”的自由撰稿人,且有神经衰弱的职业病,对于父亲大白天躺在床上鼾声如雷这件事是非常有意见的。因此第段画线句子并不是“表达了‘我’对生活的埋怨和不满”,而只是“表达了‘我’对父亲打鼾的埋怨和不满”。
参考答案 B
考点二 人物形象
方法指导
1.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及作用。
(1)正面描写。
主人公的语言、外貌、动作、神态、心理描写: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细节描写:以小见大,突出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饱满。
(2)侧面描写。
周围人物:描写次要人物,意在衬托主要人物……的形象。
环境、场面描写:描写风光景物,渲染……气氛,烘托……的情感或……的思想,或为主人公的出场和故事的展开做铺垫。
2.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1)抓住主要事件。根据主要事件提炼人物的感情、性格。
(2)分析描写方法。从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具体描写中归纳人物心态。
(3)关注侧面烘托。在对其他人物及环境描写中,常常包含着作者的感情倾向,这为主要人物的定位起重要作用。
(4)关注人物的年龄、身份和职业等要素。各类人物通常有固定性格基因。如孩子天真活泼、顽皮可爱,农民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等。
(5)从原文中找关键词句。文本中通常含有明示或暗示人物感情、性格的词句。
历年中考试卷中概括人物形象常用的词语:寡言少语、平凡、朴实、纯真、善良、可爱、沉着、冷静、乐观、稳重、害羞、幽默、谨慎、正直、郁郁寡欢、洒脱、循规蹈矩、狡猾、豪放、泼辣、热心、胆小、老实、圆滑、暴躁、勇敢、从容、耐心、踏实、谦虚、
一般答题格式
(1)……是一个……(性格品质)的人(身份)。
(2)从……中,可以看出……是一个……(性格品质)的人(身份)。
(3)……是一个……(性格品质)的人(身份),从……中可以看出。
真题演练
2.文中的“我”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简要概括“我”这一人物形象。
思路点拨
分析人物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对人物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来整体感知。概括时既要全面,又要突出重点,且一定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作答。根据“父亲在农村穷了一辈子……没让他为柴米油盐操过一点儿心”可看出孝顺;根据“为买房子,我欠了一屁股债……头发就开始‘落英缤纷’了”可看出勤奋;根据“我说是。我回答得那样响亮……竟从未留意过父亲的房间里有没有鼾声”可看出不虚荣;根据“父亲以享受的表情躺下来……犹如走过一道道爱的山岗”可看出理解父爱并努力回报等。
参考答案
孝顺(爱自己的父亲)。勤奋(能吃苦、有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不虚荣(很实在、阳光)。理解父爱并努力回报。
考点三 体会情感
方法指导
1.抓住主要内容。文章的思想感情是与具体内容融合在一起的,所以分析主要内容及重点部分,就能体会出文章的思想感情。
2.抓住重点词句。文章的重点词句往往直接点明文章的思想情感。这里的重点词句主要指中心句、哲理句等,它们常常出现在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段或文中的抒情、议论部分。
3.抓住文章题目。文章的题目是“文眼”,往往分析题目就能抓住文章的情感。
4.结合写作背景。写作背景往往透露出作者的写作目的,通过背景能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情感。
真题演练
3.赏析文章中画波浪线(手机不显示波浪线,这里改为暗红色字体)的句子,体会人物的情感。
(1)父亲的脸在那一刻像遭了寒霜的柿子,红得即将崩溃。
(2)我的双手朝圣般拂过父亲条条隆起的胸骨,犹如走过一道道爱的山岗。
思路点拨
赏析句子的角度很多,题目没有限定就可以从任意角度赏析,此题的关键点要落实到“人物情感”上。人物情感则要联系文章具体内容及全文的思想感情作答。从文题即可看出本文表现的是父子间的情感,把握了这个感情基调,再回到具体的段落,写出人物的情感就比较简单了。如第(1)句是对儿子恼火地指责父亲后父亲的神态描写,“即将崩溃”恰如其分地表现了父亲的委屈。第(2)句出现在文末,有深化文章主旨的作用,其情感更是全文情感的集中体现。
参考答案
(1)通过对父亲的神态描写,写出了父亲没料到儿子会情绪激烈地指责自己时的惊讶,想说出委屈但又怕引起儿子不快,只能将委屈憋在心里的无奈。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拂过父亲条条隆起的胸骨”比作“走过一道道爱的山岗”,形象生动地表达出“我”对父亲的理解、感激和回报,深沉感人,将对父爱的颂扬推向高潮。
考点四 标题的含意与作用
知识速递
1.散文标题的作用:(1)交代文章内容;(2)点明或突出文章主旨;(3)交代行文线索;(4)具有象征意义;(5)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小说标题的作用:(1)突出主题,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2)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3)设置悬念;(4)贯串全文的线索;(5)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6)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7)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方法指导
理解文章标题的含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看本义。即文章标题中词语的含意、概括的内容、点明的对象。
2.分析修辞义。将运用修辞的文章标题还原后理解其含意。
3.理解双关义。文章标题含意一般要从表层含意和深层含意两方面来分析。如《白杨礼赞》表层含意是赞扬白杨树,深层含意则是赞扬像白杨树一样具有顽强生命力的抗日民众。
4.把握象征义。理解象征手法,关键在于找出本体和象征体之间的联系。如《白杨礼赞》,以挺拔坚毅的白杨树象征勇敢坚强、具有顽强生命力的抗日民众。
5.把握作者感情的出发点。有的文章标题是对作者内在情感的一种概括,或者是作者寄托情感的事物,如《白杨礼赞》。
6.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7.寻找文章线索。如《背影》一文,以文章标题“背影”为线索,抓住外貌特写镜头表现父子情深。
真题演练
4.文章以“父爱昼夜无眠”为题,你是如何理解“昼夜无眠”这四个字的?
思路点拨
对文章标题含意的理解,可以从表层和深层两个层面出发,尤其是对深层含意的把握,这就必须先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全文的思想感情。本文写“我”为了还房债,没日没夜地写文章赚稿费,而父亲则晚上去做擦澡工,攒钱要为“我”还房债的故事,表现了父亲对孩子质朴深沉的爱。所以“父爱昼夜无眠”表层含意指的就是父亲为了“我”白天和晚上都没有好好休息;深层含意则是指父亲对“我”的爱从未停止,一直在为“我”遮挡风雨,牺牲自己也毫不怜惜。
参考答案
表层含意:父亲为了减轻“我”经济上的负担,为了让“我”能够好好休息,晚上到浴室帮别人擦背,白天就在浴室客座上躺一躺,白天和晚上都没有好好休息。深层含意:父亲对“我"的爱从未停止,一直想办法尽其所能地给予(即使从农村来到城里,也想办法打工帮“我”还债)。
针对训练
一、(2020·新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擦星星的人
王伟锋
那是一个没有月亮的晚上,晚自习放学后,我孤单一人坐在空荡荡的教室里,抬眼望去,窗外满天的星星都在冲着我眨眼睛。
我好想出去看星星,只是潘老师交给我的任务还没有动笔呢——写一份不少于500字的书面检查。
个头瘦小、身子单薄而面孔严肃的班主任潘老师是教数学的,偏偏我感到最难学的便是数学应用题。我越学越差,越差越怕,渐渐产生了厌学情绪。我逃课跑去山上挖蝎子,不幸被潘老师抓住,狠批一通。最后,他脸一沉,说:“检查写完送到我办公室!我一会儿通知你爸,晚上在我这里补课。”可是检查怎么都凑不够字数,我磨磨蹭蹭地来到潘老师的办公室,准备挨批。潘老师不在,我松了口气,拿出作业本开始做作业,解那些可恨的应用题。
一会儿,潘老师回来,看到我在老老实实解题目,就什么都没说,坐下来批改作业,批累了,他也会抬头凝神看一会窗外的星空。
等他忙完,我的作业也写完了。他看过后,脸上竟然难得地浮现出笑容,说:“做得不错嘛!很聪明的孩子,不过有一道题做错了。”然后,仔细地给我讲解,一遍不行就两遍,直讲到我听懂为止。潘老师的办公室里放着一张小床,有时候批作业、备课晚了,他就直接睡在办公室。或许是忘记了。他竟没再提要我交检查的事情。
天色更暗了,潘老师泡了一碗方便面给我,说:“饿了吧,赶紧吃!”回想起来,那碗泡面味道实在不错。那年头,泡面在乡下也不易得。我狼吞虎咽,还没品出味道就见了底儿。
从那之后,不知道为什么我不再怕潘老师了,也不再逃课了。潘老师总是在放学后给我补课,看我狼吞虎咽吃泡面,我则看着他聚精会神地批改作业。渐渐地,我从那些应用题中体会到了乐趣,期末考试成绩也大有起色。
潘老师他从不缺课。记得深秋时节的一天,大雨如注,上午第三节课,踏着铃声,他匆匆赶来,裤腿挽得老高,裤子上溅满了黑黝黝的泥巴,黄胶鞋里不时“吧唧吧唧”朝外冒泥浆,或许是刚从田里赶来,他在讲台上边走边讲,不时哈气搓手。我发现,他的衣服甚是单薄,又湿湿地贴在身上,手指冻得甚至难以握住细小的粉笔头。
那堂课,我无心听讲,一直盼望着下课铃快些响起,这样,潘老师就能去办公室换换湿衣服和鞋子。我都能感觉到他身上的冷。要知道,潘老师已是50多岁的人了。他坚持把那节课上完了,下课铃响,布置完作业,才踩着泥泞的黄胶鞋,匆匆而去……
多年后,我大学毕业,在外辗转漂泊,也做了老师。课堂上,我始终不敢忘记潘老师对这方讲台的郑重,从不缺课,从不迟到,也从不放弃任何一个很淘气的孩子。在我心里,他是永远的恩师。
某天,有老同学打来电话告诉我,潘老师去世了,走时被病痛折磨得全身只剩下一把骨头。我走进阳台,默默地遥望星空。窗外的星星,时隐时现,让我想起多年前在潘老师办公室的那一晚,想起那好吃的泡面……
那夜,我梦到了星空,上面繁星点点,也梦到了潘老师,他还是那么瘦削单薄,满身粉笔尘,他使劲擦着什么。
“潘老师,您干什么呀?”我问。
“擦星星呀!”潘老师停下来,回身说,“瞧,那颗星星,还有那颗,灰扑扑的,我得去把它们擦亮!”
(摘自(教师博览》2020年第3期,有删改)
1.(考点一、三)阅读全文,体会“我”对潘老师的感情变化,完成下面的填空。
“我”_____潘老师→“我”_____潘老师→“我”_____潘老师→“我”感念潘老师
2.(考点二)概括文中的潘老师是一个怎样的老师。
3.从描写的角度赏析第段画线句子。
他的衣服甚是单薄,又湿湿地贴在身上,手指冻得甚至难以握住细小的粉笔头。
4.(考点四)结合全文,说说题目“擦星星的人”好在哪里。
参考答案
1.惧怕 亲近 心疼
2.外表严肃,实则关心热爱学生;对学生要求严格,耐心细致;对工作认真负责,辛勤敬业。
3.这一句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了淋雨后忍着寒冷为学生上课的潘老师的外貌和动作,既表现了潘老师对工作的认真负责,从不耽误一节课,又流露出“我”对老师心疼的情感。
4.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潘老师教书育人比喻成擦星星,生动形象;蕴含着对潘老师奉献精神的赞美之情,点明文章主旨;标题与文章首尾形成照应;标题新颖别致,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二、(2020·黔东南)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父亲的车后座
张风芹
父亲节那天晚上,妹妹发过来一张图片,一个小女孩坐在父亲的自行车后座上。妹妹说:“曾经,我们也这么小,父亲也这么年轻。”
凝视那张图片,往日的时光如潮水一样涌过来,漫过心海。
从有记忆开始,父亲就有一辆破旧的自行车。那时候父亲在县城做木材生意。县城十天两个集,每逢集日,天还不明,父亲就蹬上那辆破自行车,颠簸在蜿蜒乡间的小路上,一去就是一整天,将近半夜才能回家,一年四季,风雨无阻。那时候的我们都太小,根本不懂得父亲的艰辛,我们期盼的是父亲自行车后座上带回来的东西。最喜欢夏天,父亲会给我们带回来各种水果,桃、李、杏、枣、香瓜……年幼的我们只懂得填满我们贪吃的嘴,哪里知道那是父亲用省下的午饭钱给我们买的。那些水果是商贩散集后处理的,成堆廉价卖。就为能买到这些别人看不上的瓜果,父亲要在集市上忍饥挨饿一整天。
父亲的自行车后座,不只承载他的劳苦,还载着我们的快乐与幸福。
上小学的时候,我每个学期都会参加一次乡联校举办的抽考比赛,每次都是父亲用自行车带上我去考试。那一天的父亲显得特别精神,平日里下巴上密密麻麻的胡茬跑得无影无踪,干裂、粗糙得像松树皮的双手洗得发白,他换上雪白的衬衫,蹬上一双崭新的千层底布鞋。父亲载着我一路颠簸,那条长长的土路,颠簸出我心里的感动,好几回我都忍不住靠着父亲的后背,父亲的后背真硬啊!那时,父亲正年轻。
等到我去镇上读了中学,开始住校。父亲的破自行车也换成了崭新的大金鹿,那亮晃晃的自行车让我骄傲了好久。父亲去镇上的时候就会顺路绕到学校门口等我放学,崭新的自行车后座上带着给我的衣服被褥,或者草席蚊帐。等我放学后飞快地跑到父亲面前,父亲就会变戏法般从衣兜里掏出来一个大纸包,大纸包里常常是两个香喷喷的羊肉大包,或是两个撒满芝麻的吊炉烧饼。虽然我不忘把包子烧饼举给父亲一个,可是父亲却从来都不舍得咬上一口。
结婚后,我们住在县城的出租屋里,冷暖温饱依然让父亲牵肠挂肚。每年,麦子收了,父亲送来麦仁和白面,说是新麦子格外好吃;玉米长成了,送来成袋的嫩玉米,说孩子们都爱吃这口;树上新打下来的红枣,地里刚摘的毛豆,母亲腌的咸鸭蛋,刚开封的西瓜酱豆……近四十里的土路,父亲蹬着那辆由新变旧的自行车,一样一样都给我们送到了跟前。我常常心疼不再年轻的父亲,忍不住埋怨他:“蹬车这么远,路又不好走,何必非要送来呢,等我们回去再吃也不迟啊!”父亲不生气,一边逗弄着孩子一边说:“我想来看看孩子了,这一点儿路算个啥!”我忍不住鼻子酸酸的,两眼含泪,坐在父亲车后座的一幕幕情景又浮现在眼前。我真想再回到小时候,坐在父亲的自行车后座,和父亲一起回家……
父亲老了,蹬自行车费力了,就换了一辆电动三轮车,这次后座特别宽敞,可以带上母亲一起来城里看孩子。父亲高兴地对我们说:“你们放假的时候,我来接你们回家吧!这车后座像沙发一样舒服呢!”
可是,我们还没来得及坐上那像沙发一样舒服的后车座,父亲就和我们开了个天大的玩笑,悄悄地离去了,留下那辆崭新的三轮车和那辆破自行车默默地停放在老院里。
父亲,今夜有月,月明风清,梦里,驾上您的三轮车再来看看吧,我想您的后车座了。
(选自2020.05《特别文摘》,有改动)
1.(考点一)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段是过渡段,在文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B.第段画线句是对父亲的外貌描写,可以看出父亲对“我”参加抽考比赛的重视,表现了父亲对“我”的关爱。
C.第段中,父亲面对“我”的埋怨并不生气,是因为父亲脾气好,不和“我”计较。
D.这是一篇叙事散文,作者以深情的笔触回忆了与父亲车后座有关的几件事,流露出浓浓的父爱,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感激、怀念之情,具有拨动心弦的力量。
2.(考点四)文章以《父亲的车后座》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3.(考点三)文中“我”的父亲一路颠簸为“我”送吃的,让“我”“两眼含泪”,我们所学课文《背影》中,朱自清在望父买橘时同样流下眼泪。请联系原文说说二者的泪水中包含着怎样的情感。
4.“我们还没来得及坐上那像沙发一样舒服的车后座,父亲就悄悄地离去了”,文中父亲的悄悄离去,给作者留下无尽的思念。读完本文后,相信你一定有许多感触,请你把它写出来。
参考答案
1.C 【解析】“我”的埋怨是对父亲的心疼,而父亲不辞辛苦地蹬车来给“我们”送东西,不在乎被埋怨,是因为对“我们”的想念和关爱。
2.“父亲的车后座”既是行文的线索,又是父爱的象征,以《父亲的车后座》为题,为作者抒写父爱找到一个巧妙的切人点,更好地表现了文章主题。
3.文中的“我”和朱自清先生一样,感受到父亲的无私付出是出于对孩子真挚的爱,内心既感激又心疼,这泪水中包含着感动和对父亲深深的爱。
4.【示例】生命易逝珍惜当下,多与父亲沟通交流,让父亲也能感受到我们对他的爱;正值青春期的我们要抓住大好时光,努力学习,学有所成,好好回报父亲、孝顺父亲。
多味链接:
1.素材活用1比3:系列之四(触类旁通)
2.初中20个文言虚词例说
3.改作文头疼?“互批模式”来了
4.如何写淮安中考文“瞄准自己的靶心”【附范文6篇】
5.“文言文断句”学(教)案【含答案、课件】
6.爱上作文16计:写一个人
7.让流行歌曲做客语文课堂(严君/苗一占/杨富志)
8.广州大学附属中学模考作文导写
严君,湖北省荆州市初中语文教师,中国最美期刊、中国大学生最喜爱传媒品牌(杂志品牌)“意林”首席押题名师,《意林·作文素材》《作文鲜素材》《疯狂作文》《中学生阅读》《作文指导报》特约教师。作品散见于《演讲与口才》《咬文嚼字》《初中语文教与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学习》《语文月刊》《新作文》《青年教师》《湖北教育》《班主任之友》等数十家名刊。微课题《七彩语文 快乐课堂》《跟课文学写作》获荆州市教科研成果奖。参编或主编教辅书30余部,辅导学生习作见报数十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