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专业导论课感想
(2016-11-13 21:06:46)
标签:
教育文化情感健康 |
心理学专业导论课感想
六模块
心理1604任钦语
一、应用心理学专业简介(505字)
二、应用心理学培养方案与学分制(704字)
三、心理学应用(462字)
四、心理学学习方法(519字)
五、就业与考研(460字)
六、分享与成长(478字)
总共:3173字
一、应用心理学专业简介
在高考填志愿之前对心理学是不甚了解的,后来才知道有心理学包含了众多领域。才知道心理学不只是心理咨询,不只是坐在一个房间里面对面聊聊天,心理学是一门科学,是有科学实验科学测验得出科学结论的一门学科。
心理学在中国发展不盛。暑假在网上搜索,网友皆戏谑,心理学在中国有一个无比光明的未来,但是我们活不到那个未来。初闻十分感伤,后想到电商在短短几年内迅速崛起,风靡全国,时代发展如此之快,为什么不对未来抱有期望呢?
在书店,看见与心理学有关的书籍卖的十分火热,如《FBI教你读心术》、《XX心理学》之类。在开始学习心理学之后,我意识到,当下心理类书籍的流行,是心理学之幸,也是心理学之不幸。幸在于,通过众多书籍的出版,让更多人开始了解心理学,认识到心理健康对于日常生活的重要性。不幸在于,当下书籍鱼龙混杂,商业化气息浓厚,鸡汤式文章遍布,普通民众缺乏一定的辨别力,不仅不能够从中了解到科学的心理学,而且可能会被误导,没有真正解决心理问题。但无论如何,我都为这样的情景而感到喜悦,大风起于青萍之末,当今心理类书籍的流行,是心理学走进民众生活,受到公众重视的预热,是心理学在中国发展大长跑的热身运动,心理学的光明未来,已不远矣。
二、应用心理学的培养方案与学分制
曾于杂志上见到一个观点,认为大学的教育是从博到专的过程。该观点借用了古希腊哲学家芝诺的知识圆圈说,表示人的知识先是由一个茫然无知的小点变成一个广泛知识的圆,再以圆圈的某个点为中心形成某个领域的专业知识,硕士、博士不过是精而又精、专而又专的过程。因而,课程设置中既有通识课,也有专业课。这告诉我们,不能只局限于专业知识,要博览群书。
也曾于微信上见到一篇文章,探讨什么人才能给予自己有力的帮助,该文章的论点是——和你不同圈子的人。因为和你同一圈子的人,和你的状况都差不多,遇到的问题都一样,思维也差不多,反而是不同圈子的人,有着不同的思维和解决方式,在关键时刻能够帮你一把。这同样也论证了广泛学习的重要性。
想起现在微博、微信上流行的斜杠青年,如“张三 记者/演员/摄影师”,越来越反映这个社会对于青年的多功能化的要求。当我们走入社会,与各种人打交道,多懂一点,也有助于交流。
古语有云:开卷有益。可见,对于各种知识,都要保持学习的态度。当今时代,信息大爆炸,知识的获得已不成难事,去粗取精的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如果来者不拒,将读书无益。因此,我不禁想到,虽然信息获取的门槛降低了,但是对学习者的辨别能力要求提高了。从某方面来说,对于平民百姓而言,信息化未免不是一把双刃剑。然而,这拦不住人才们抓住机遇,从当下阶层中一跃而起。尽管,更多的人是在信息洪流中迷失方向。阶层的差距一直存在,看似人人都能上网,却不知,不同人有不同用法。总的来说,是给了更多人机会,但这机会能否被抓住,则在于每一个不同的个体。所以,我不由意识到,不能被假象所蒙蔽,付出努力,步步走稳,走无数前辈先人的路子,这才是上策。虽然时代变了,但方法却是万古不变的。
三、心理学应用
这节课王树青老师讲了两次他替别人算命的经历,虽说是算命,但分析起来,却是条条都有依据,落到实处。这让我不由想到,伪科学一词,终究与科学沾了点边,几分假几分真,故又伪又科学。
算命这种行业,要求从业者不仅要有一些“专业知识”,更要有丰富的社会经验。说算命全是故弄玄虚、胡吹乱说话,是有点片面的。当一个人走到算命先生面前问道的时候,展示在算命先生面前的,是这个人大量丰富的立体的信息。从这个人的衣着、谈吐、动作、神态等,就可以将这个人的经济状况、家庭婚姻、事业和精神状态摸了个七七八八。想来,人是社会性动物,在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中识别和区分同类,也是一种客观要求。也有人将此称为“眼力”。领导者能慧眼识珠,挖掘人才,安排手下,各尽其才,想来也是这个道理,只不过用作正途,传为佳话。
这样看来,算命这种行业,靠的更像是世俗智慧。明白人会心一笑,糊涂人自认倒霉。但无论如何,算命终究是和心理学有一点关系的。《史记卷八·高祖本纪》中记载田间老父曾对刘邦言:“君相贵不可言。”而后刘邦一统天下,建立汉朝,这何尝没有一点自我实现的意味?
四、心理学学习方法
说来惭愧,我已经不记得这节课讲了些什么了。想想,各个学科虽性质不同,但学习方法大概是差不多的。无非是要熟读课本、夯实基础、按时预习复习之类,只不过大学没有统一的督促,可能更多靠的是自觉罢了。
我想的是,作为前十八年都是为了一个目标高考而努力的大一新生,在高考填志愿之前,可能对自己将要学的专业都是不了解的。就如我自己来说,虽然也有过很美好的幻想,但最后选择了心理学,心里不能说不陌生。而想要好好度过这大学四年,对学科的兴趣是很重要的。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从小就喜欢读故事,长大了就看小说,哪怕被批评了很多次也从没断过。我现在所能感受到的成长与进步,是与我读的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是分不开的。
乔布斯说过,你须寻得所爱。只有真正热爱,真正努力去做,才会尽一切力量去寻找资源,花一切时间去投入其中,而那个时候,什么方法论、什么奇招妙法,自然会随之而来。
当下人心浮躁,很多成长中的年轻人不能稳定心神,被社会风潮所牵引。就拿我自己来说,急功近利只会让我更加烦躁、自我认知失调,而且更加短视,只顾眼前。上大学后,计算机老师的一句“慢慢来不着急”奇迹般的抚慰了我,点化了我。所以,凡是不能操之过急,欲速则不达,希望与同行者共勉。
五、就业与考研
前半节课,林丰勋老师讲了人接受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重要性。是的,我不由想到我们刚入学接受的入学教育,那时老师也是如此对我们说,济大为我们提供的资源对于无论哪个人来说,都是足够的,大学怎么读,在于自己。是的,高考一结束,收获阶段性成果,接下来是下一阶段的比试。
马斯诺需要层次理论大概是被提到最多的了。人生应该有点追求,人生的意义应由自己去赋予,年轻人更应该拥有一个长远的目光。对自我的定位,自我的分析,自我的规划,更应该放在一个长远的发展的路线上。
妈妈曾说,以前没想到自己能在城里安家,还能有一辆自己的小轿车。一位老奶奶回忆文革也说过,当时的口号是要将文革进行七十年。处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变化迅速的时代,我们,这一代新青年,要敢想敢拼,深信付出努力就会有收获,不要早早的给自己下定论,断绝自己的后路。
考研还是就业?就我自己目前来说,我是迷茫的。我姐告诉我,当你不知道未来的路的时候,就努力把当下做好。我深以为然,现在在努力融入大学生活,享受大学生活,悦纳不完美的自己,对自己进行更客观地认识,我对这样的自己是很满意的。
六、分享与成长
我想谈一下我自己。
在录取消息出来后,我从重庆带着行李,没抱着太大的希望的来到了济南。济南大学和济南的一切都给了我一种不一样的感受。在济大呆得越久,我就越感到这是最适合我的地方。随着对心理学了解的加深,我便越感到我现在的这一切无可挑剔。
济南虽旧,却有淳朴的人心,可以治疗我头疼的人际关系。济南虽老,却十分安静,可以冷静我发热的头脑,更加客观的看待自己。济南虽远,却给了我一个重新改造自己的环境。在此处,静心,沉淀,努力,更新自我。而心理学,更是让我了解自己,分析自己,悦纳自己,鼓励自己。这难道不是一个良性循环的开始吗?
从小,我就孤僻、小气、多愁善感,小学时跟着电视剧还学了尖酸刻薄的脾性,中学时孤傲自怜,高中时自我认知失调,浑浑噩噩。写起来好像我的黑历史,但我从未停止自己往好的方向发展。我总结了一下自己从小以来的问题:自卑、被父母宠出来的骄纵、从小被父母监督学习而形成的自我管理能力缺乏、爱幻想不切实际等等。我通过阅读书籍,与父母交流,观察和学习别人的行为方式,自我反省与鼓励等等不断的改善自己,虽然,本质上我没有变,但我自己生活质量的提高是最好的回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