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寺院的日子(二)

标签:
经历寺院佛学佛教 |
分类: 我在寺院的日子 |
昭明寺海拔一千五百多米。我提着行李,走一段,歇一段。四周静的出奇,我大口喘着粗气。
汗跟雨水融在一起,毛衣和外衣都湿了大半。刚歇一会儿,汗已凉透,寒意直入毛孔。
看了看表,已经过了六点,得抓紧时间。撑起雨伞,继续行进。
早知就少带点东西了,未想过山路这么难走,但转念一想,可能这也是一种考验。我已经决定了,要在这里常住。
山里树木粗壮,但叶子多已凋零,偶尔传来几声鸟叫,在幽静的山谷中显得尤为动听。
过了一会儿,隐约听见上面传来阵阵佛号声,有点儿亲切。我一鼓作气,更进一步。
曲径通幽,梵音袅袅。所有世俗的声响全都退场了,它似清冽的泉水般潺潺地荡濯着内心,时不时搅起一缕缕微澜,让我精神为之一振。
我就这样站立着,默默无言。也许只是一眨眼,昔日的影像已如灰飞烟灭,从前的一切似已云走星散。我的心腾空了,无边无际,容得下太多东西,甚至能容下一匹脱缰的野马无拘无束地奔跑。
六点半,我终于抵达天王殿。心情有点激动,仿佛历尽艰难回家了一般。
http://s10/mw690/006yZVCOzy74ZuHaUOde9&690
雨更大了。走廊处亮着灯光,见有位女孩,年纪与我相仿,便上前询问怎么去接待室。她要我稍待片刻,一会儿顺道带我过去。
进入接待室,一尊庄严的佛像映入眼帘。工作人员给我做完登记,然后领我去斋堂,他说我还真是凑巧,刚好赶上饭点。
刚来参学的人,一般都被安排在四号寮房。四号是大寮,里面都是上下层通铺,可容纳一百多人。那几天来寺的人特别多,四号几乎全住满了,于是我被改安排在了五号。
五号虽然也是大寮,但比四号要小一些,里面都是常住同修,最多可容纳六七十人。
寮长去佛堂念佛还没回来。当时房内有七八人,看起来都年纪不大,在那安静地看书。桌上除了书和念佛机外别无杂物,两个灯也只开了一个,简朴而又节约。
到了八点,寮长回来了,跟我合十打招呼,我也同样回礼。寮长个头很高,戴一顶冬帽,看着三十上下,讲话慢条斯理。
他问我计划住多久,我说一年,然后他给我安排了一个靠里的床位。
放好行李后,我很想到周围看看。第一次来寺院,好奇心很强。这时有同修主动提出,可以带我去外面转转,我自然求之不得。
这位同修,看起来也就十来岁。我们来到放生池,坐在走廊的石凳上,攀谈了起来。得知他是山东人,来寺快一年了。起初他家里面不同意,后来慢慢理解,变得非常支持。他计划要在这里待三年。
每晚九点半,寮房准时熄灯,凌晨三点起身,去佛堂做早课。四号寮房更早,两点半就得起身。六点吃早饭,七点开始出坡(注)。丛林出坡,自唐朝百丈禅师以来,便被例为每日功课,代代相传不息。
九点回到寮房,见其他同修也都回来了,差不多有四五十人,还有小孩儿。在这里,人人都很自觉,活动也轻手轻脚,生怕影响他人。我简单洗漱完,很快也躺下了。就这样,疲累奔波的一天总算告一段落。
http://s4/mw690/006yZVCOzy74ZuNT6tJ23&690
注:出坡,也称为“普请”。即普遍邀请禅众劳作的制度。唐代的百丈怀海禅师倡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生活,规定寺院僧众,无论职位高低,都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以求生活的自给,凡耕作、收获、打柴、采茶都实行普请。据说,当年怀海禅师以身作则,带领僧众参加劳动。执事僧见他年老,心中不忍,暗中藏了他的农具,请他歇息。怀海一时找不到他的农具,竟然不肯吃饭。怀海之后,农禅之风盛行禅林,禅宗认为,穿衣吃饭、日常劳动,都是佛法。实行农禅,可使得心境溶为一体,佛法、世法打成一片。
——————————————————————————————————————
我在寺院的日子(一)
我在寺院的日子(二)
我在寺院的日子(三)
我在寺院的日子(四)
我在寺院的日子(五)
我在寺院的日子(六)
我在寺院的日子(七)
我在寺院的日子(八)
我在寺院的日子(九)
我在寺院的日子(十)
我在寺院的日子(十一)
我在寺院的日子(十二)
汗跟雨水融在一起,毛衣和外衣都湿了大半。刚歇一会儿,汗已凉透,寒意直入毛孔。
看了看表,已经过了六点,得抓紧时间。撑起雨伞,继续行进。
早知就少带点东西了,未想过山路这么难走,但转念一想,可能这也是一种考验。我已经决定了,要在这里常住。
山里树木粗壮,但叶子多已凋零,偶尔传来几声鸟叫,在幽静的山谷中显得尤为动听。
过了一会儿,隐约听见上面传来阵阵佛号声,有点儿亲切。我一鼓作气,更进一步。
曲径通幽,梵音袅袅。所有世俗的声响全都退场了,它似清冽的泉水般潺潺地荡濯着内心,时不时搅起一缕缕微澜,让我精神为之一振。
我就这样站立着,默默无言。也许只是一眨眼,昔日的影像已如灰飞烟灭,从前的一切似已云走星散。我的心腾空了,无边无际,容得下太多东西,甚至能容下一匹脱缰的野马无拘无束地奔跑。
六点半,我终于抵达天王殿。心情有点激动,仿佛历尽艰难回家了一般。
http://s10/mw690/006yZVCOzy74ZuHaUOde9&690
雨更大了。走廊处亮着灯光,见有位女孩,年纪与我相仿,便上前询问怎么去接待室。她要我稍待片刻,一会儿顺道带我过去。
进入接待室,一尊庄严的佛像映入眼帘。工作人员给我做完登记,然后领我去斋堂,他说我还真是凑巧,刚好赶上饭点。
刚来参学的人,一般都被安排在四号寮房。四号是大寮,里面都是上下层通铺,可容纳一百多人。那几天来寺的人特别多,四号几乎全住满了,于是我被改安排在了五号。
五号虽然也是大寮,但比四号要小一些,里面都是常住同修,最多可容纳六七十人。
寮长去佛堂念佛还没回来。当时房内有七八人,看起来都年纪不大,在那安静地看书。桌上除了书和念佛机外别无杂物,两个灯也只开了一个,简朴而又节约。
到了八点,寮长回来了,跟我合十打招呼,我也同样回礼。寮长个头很高,戴一顶冬帽,看着三十上下,讲话慢条斯理。
他问我计划住多久,我说一年,然后他给我安排了一个靠里的床位。
放好行李后,我很想到周围看看。第一次来寺院,好奇心很强。这时有同修主动提出,可以带我去外面转转,我自然求之不得。
这位同修,看起来也就十来岁。我们来到放生池,坐在走廊的石凳上,攀谈了起来。得知他是山东人,来寺快一年了。起初他家里面不同意,后来慢慢理解,变得非常支持。他计划要在这里待三年。
每晚九点半,寮房准时熄灯,凌晨三点起身,去佛堂做早课。四号寮房更早,两点半就得起身。六点吃早饭,七点开始出坡(注)。丛林出坡,自唐朝百丈禅师以来,便被例为每日功课,代代相传不息。
九点回到寮房,见其他同修也都回来了,差不多有四五十人,还有小孩儿。在这里,人人都很自觉,活动也轻手轻脚,生怕影响他人。我简单洗漱完,很快也躺下了。就这样,疲累奔波的一天总算告一段落。
http://s4/mw690/006yZVCOzy74ZuNT6tJ23&690
注:出坡,也称为“普请”。即普遍邀请禅众劳作的制度。唐代的百丈怀海禅师倡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生活,规定寺院僧众,无论职位高低,都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以求生活的自给,凡耕作、收获、打柴、采茶都实行普请。据说,当年怀海禅师以身作则,带领僧众参加劳动。执事僧见他年老,心中不忍,暗中藏了他的农具,请他歇息。怀海一时找不到他的农具,竟然不肯吃饭。怀海之后,农禅之风盛行禅林,禅宗认为,穿衣吃饭、日常劳动,都是佛法。实行农禅,可使得心境溶为一体,佛法、世法打成一片。
——————————————————————————————————————
我在寺院的日子(一)
我在寺院的日子(二)
我在寺院的日子(三)
我在寺院的日子(四)
我在寺院的日子(五)
我在寺院的日子(六)
我在寺院的日子(七)
我在寺院的日子(八)
我在寺院的日子(九)
我在寺院的日子(十)
我在寺院的日子(十一)
我在寺院的日子(十二)
前一篇:我在寺院的日子(一)
后一篇:我在寺院的日子(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