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习共同体----走向深度学习》
(2021-04-25 11:03:57)最近读了《学习共同体----走向深度学习》这本书的一部分内容,觉得特别贴近我们的教学。今天我就自己所读部分的一些收获和所思分享给大家!我读了本书的第一辑:从浅表学习走向深度学习。
所谓虚假学习就是“假装学习”实际上根本没有真正进入学习状态学生采用各种“伪装”的方式蒙蔽老师,进而逃避学习。
那么虚假学习是如何产生的?本书开始陈静静博士就揭开了课堂教学中关于“学习的迷思和困惑”-------课堂中为什么学习困难的学生越来越多,课堂上虚假学习、浅表学习的学生大量存在,造成学习困难的学生不断增加。这些学生对学习是缺乏兴趣的,没有掌握学习的方法,跟不上教师教学的节奏,完不成学习任务,但是为了避免教师惩罚,会采用假装学习的方式来逃避。长此以往,成为了课堂上的观光者。
陈静静博士指出:所谓深度学习是指在理解的学习的基础上学习者能够批判的学习新的思想和事实,并把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能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去,并做出决策和解决问题的学习。因此,这样的学习最终是通往自发的创造。最后,从人际关系的角度来看,进入深度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充满信心,而且能够与他人有效沟通合作,共同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通过以上什么是虚假学习和虚假学习产生的原因。如何培养学生深度学习的能力,结合我的课堂教学实际,我会采取以下措施对孩子们进行培养和教育: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用古希腊的哲学家柏拉图的一句名言,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以《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为例,我会为孩子们创设出他们熟悉的情境:中秋节的晚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准备吃月饼。一个个美味可口的圆月饼请你来给家里人分一分,孩子们对美味的月饼以及熟悉的情境有极高的兴趣,相信他们会更好地去倾听,更好地去学习。
二、注重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提供学生深度学习的机会。
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理念是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去获取知识,注重知识形成过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经历数学,发现数学,理解数学,体验数学,也就是说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讲数学知识,还要学生经历数学形成的过程,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课前我让每个学生都准备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学具,在课上以小组为单位,每个组员量出自己学具的底和高。并把数据记录在本子上,然后借助展台进行演示,引导学生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再量出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并计算出它的面积,然后学生通过观察讨论说出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从而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参与了知识。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取了。新知给学生提供了深度学习的机会,同时也体现到成功的乐趣。从而由虚假学习、浅表学习走向深度学习。
三、注重合作交流,培养学生深度学习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倡导性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善于与人合作,与人交流的学习习惯,合作交流是多向性的群体交流,是师生、生生之间的一种平等民主有序的。交流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创造机会,促使学生在合作中获取知识,如在教学“条形统计图”中收集信息资料的过程,让学生调查男女生的人数,调查兴趣小组的人数等,指导学生采用合作的方式收集,再让学生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制成条形统计图,然后反馈交流,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制作提出问题,看统计图考考自己的组内的同学,这样的过程鼓励了学生在合作交流的学习中产生思维碰撞,并将思维引向深入,从而达到促使学生深度学习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