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挣稿费的日子

(2022-03-24 08:09:25)
标签:

记忆

说明:不能说我现在不想挣稿费了,但比起没有退休之前,如今的确没有把稿费当作一回事了。由于不过分看重稿费,写文章也放开了许多手脚,想想也是乐事。 

人到末年,难免要经常反思自己的人生,但我始终有一个问题没有想通。我父母都是搬运工,连一加一等于二也没有教过我,我怎么就爱上了写作呢?我们当年所处的那个年代,不可能卖稿为生,我也不可能只凭稿费生活,稿费仅仅只是一笔额外收入,多少能够补贴一点家用而已。所谓稿费,又称稿酬,也就是写文章所得的报酬。中国人羞于言利,过去一直将其称为“润笔”。虽然此生也挣了一些稿费,按广义的稿费来计算,也就是包括撰写那些并非正式出版物(因工作职责而写的除外)所获得的报酬,也包括为他人捉刀代笔得到的劳务费,总数或许可达四五十万。但是,我的“笔”好像并没有“润”,至今依然言词生硬,缺乏文采,更没有过笔下生花、泄流千里的感觉。因此,此文只能说说挣稿费的糗事。

最早知晓稿费的含义是因为父亲。那时我还小,父亲当时所在的港务局动员职工写民歌,父亲写了两首交上去,没想到其中一首竟然被选中编入一本民歌集。更没想到,《诗刊》从那本有两三百首民歌的集子里选了8首,其中竟然也有父亲那一首,父亲因此得了8元钱的稿费8元钱,相当于父亲六分之一月工资,相当于一个人一个月的生活费,对我们家来说可为一笔“巨款”。我不知道这笔钱父母是怎么用的,反正给当时只有十一二岁的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那时我给母亲“打薄”,挑10匹砖(16匹砖100斤)从河边爬到临江门城里只有五六分钱。想想8元钱我要爬多少趟啊!

也可能是父亲为我做了榜样,从那时开始,我就幻想当作家,后来就开始写诗写小说什么的1976516日,我终于在《重庆日报》上发表了一篇散文,有三四千字长,可惜“文化大革命”还没有结束,“文化大革命”已经“革”了稿费的“命”,我一分钱也没拿到。三个月后,《重庆日报》又发表了我的一首散文诗,依然没有稿费。

第一次得到稿费已经进入了80年代。我在在《红岩》上发表了小说《愿他在地下安息》,15000字,每千字7元,得了105元稿费。那时,日本的磁带录音机刚刚传到中国,“手提录音机逛大街”成为时尚。在朋友们的怂恿下,我用这笔稿费(还加了点钱)去买了一个。新鲜了一段时间,就再没有用了,后来送给办公室一位高工的儿子,让他拿去学英语了,也算物有所值。

后来稿费就逐渐多了起来。望江厂新修了一个公园,我写了一条消息,两三百字吧,复写多份,投到报社电台,有4家用了,每家给了两元稿费,加起来就是8元。当时我在车间当工人,做一个月,才有5元奖金。两三百字加上复写,最多只花十来分钟,想来也划算。开始时迷恋写小说,写了很多很多,却总发不出来。如果把报废的稿件算在里面,其实是很不划算的。看看写小说不行,就写论文。没想到论文好写得多,写一篇发一篇,几乎没有落空的。进入90年代,各种各样的报刊像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需要大量的稿子,我就什么都写了。天上地下,古今中外,时事史地,衣食住行,甚至奇谈怪论,都写。有几年,仅仅只是重庆本地的日报、晚报、晨报、商报、企业报、经济报、体育报等等什么的,我都投。不说每天都可以见到我的稿子,每周至少也有四五篇吧。过那么几天,就会有汇款单来,每张一二十元不多,有时一来一大把,最多时竟然有二三十张。老婆去取,邮局的人把她都认熟了。那时望江厂已经陷入困境,工资低,奖金少,连当厂长的也过得紧巴巴的。我多了一笔稿费,有时候稿费收入甚至还超过了工资,也就比身边的同事们过得稍微好了一点。儿子至今还说,他是他们同学中最早玩游戏机、最早学电脑的人。我家可能也是全厂几千户家庭中最早打地砖、安空调(只是小1P的窗机)的之一吧。

稿费也是要上税的。我出版的第一本专著《质量心理学》,有18万多字,本来有1600元稿费,扣去税金120多元,只剩1500那是1990年年初的事,那一年正好遇到政府调整稿费的个人所得税,打了个七五折的优惠,否则还要扣得多。

我拿的高稿费都是为别人编写书稿而得的。那年我受香港品质管制协会会长的邀请,到深圳去。他要我帮他编一本关于推行ISO9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书(或许只是资料而已),说好给我5000港币。他以为我要搞两三个月,哪知我20天不到就搞定了。20世纪90年代港币比人民币值钱,让我好高兴。后来,我又在重庆给他编写了一套10本书,每本依然是5000元。105万元,正好做了我第一次买房(单位资助购房)的装修款。那时我已经调到公安报了,天天要上班,领导又盯得紧,经常骂我“吃家饭屙野屎”,我哪敢把“野屎”拿到单位上去“屙”?只有利用休息时间来写,一本十多二十万字,一个月一本,连大年初一也没歇一下。幸好是我擅长的,很多内容都直接使用我已经发表过的论文作章节,好歹也按时完成了。这10本书正式出版时,给我挂了一个副总编,也算没有白费劲。但那样高强度的写作,让身体吃了亏,经常感觉头痛。有朋友知道后把我大骂一通,我也感到不划算。几年后,他又要我给他编一本书,但依然只给我5000元,我就推辞了。

为了挣稿费,我也做过很多违规事,现在称其为“学术不端”。那时候没有电脑,只有手写管是豆腐块式的小文章还是上万字的长论文,复写成四五份,一稿多投,漫天撒出去此刊物发了,彼刊物不知道,也跟着发出来,最多的篇论文竟然发了5次,得过5次稿费。虽然如今想来有点脸红当年却还有点得意。5次稿费加起来有八九百元,比当年一个月的工资还高。那时“学术不端”这个术语还没有创造出来,于是就继续。到后来,一些杂志不给稿费了,甚至还要作者出钱买版面。不给稿费的杂志就不投了,要我出钱发论文,更被我看作是“流氓”杂志,再也不往来。有一次,有家杂志来约稿,论文发表后不给稿费,我气愤,与其交涉,还扬言要上法院,逼着他们把稿费发给了我。我说:“不管多少,只要有就行。”写文章也是劳动,劳动就要有报酬,虽然这样的报酬可能低于“棒棒”,但不给不就否了我的劳动吗?那些大学老师大学教授发论文,给编辑出版面费,但那钱不是他们自己的,是国家给的诸如课题费之类。发了论文,课题才可以结题,还可以为升职称之类添力即使是自己出钱,也可以大大赚回来。我一不可能评职称,二不可能申请课题,谁给我钱?

有几年,经济上特别紧张。儿子去俄罗斯留学,每年要花4万元左右,我的工资什么的全部供他用都不够。他妈在望江厂“内退”,每月只有180多元,家中还有老母亲,只有想方设法挣稿费。那时,我每个月只用200元。100元在单位上吃饭,早餐2元、中餐3元,感谢单位上有补贴,吃得还好。50元充乘车卡,只能坐1元的普通车,不敢坐2元的中级车。为了躲开中级车,上班下班都要走很远一段路,权当锻炼身体了。还有50元是电话费之类了。单位上有同事说,男人身上没有2000元,肯定是粑耳朵了。我马上宣布,我身上只有几元钱,比粑耳朵还不如。想想,那时一旦收到稿费单,该是多么地喜出望外了。

退休后,“财务自由”了,再也不像原来那样为了发表一点文章,要去研究报纸杂志,要去揣摩编辑的需求和喜好。能发就发,不能发就算了,后来干脆就懒得投稿了。不投稿,就没有了稿费。但退休后有了时间,帮人写稿,帮人编稿,也有一点劳务费。如果这样的劳务费也可以列入广义的稿费中,一年下来,好像也不比当年挣的稿费少。当然,几十年养成的习惯,文章还是继续在写,而且还写了几本书稿。文章发不出来,书稿出版不了,就在网上发了。网上发没有稿费,没有就没有吧,只要平台不卡不删不404就万分感谢了。此生到了末年才知道,写文章也好,写书也好,根本目的是为了传播,是给他人读他人看的。当然,也与在写作过程中可以获取的某种愉悦相关。有点稿费更好,没有也没关系了,反正退休老头的“财务”已经相对“自由”。一年即使能够增加几千上万元的稿费,对自己对家庭可能也没有多大的意思了,又何必要去硬求呢?撇开与稿费相关的因素后,更没有必要去说一些连自己也不相信或不愿意说的违心话了,写作也就多少可以自由放任一点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