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2018年四川成都中考语文阅读:苏童《自行车之歌》

这是一篇散文,以记叙为主,间杂议论和抒情,作者通过家庭最为常见的交通工具——自行车,来表达亲情传承和时代发展的主题。
一、结构与顺序(理读)
散文有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本文的叙述有点跳跃性,但基本逻辑还是比较清晰,自行车是贯彻全文的主要线索。
第1-3段主要写父亲的自行车,是文章的第一部分。第1段开门见山提到父亲的自行车,写出那一代自行车的坚固耐用,以及父亲对自行车的爱护。最后一句为过渡句,引出第2段父亲用自行车驮我去看病的经历,并举了一个典型事例,突出我对车的感恩心情。由此生发开去,写那一代人对自行车和父亲的“异样的亲情”,这种亲情是由父亲而自行车的。第3段又详写了一件事来说明。
第2-6段主要写我的自行车,是文章的第二部分。第4段写父亲给我买车,并一直给我留着。第5段写父母亲把我的自行车托运到工作地。第6段写我的自行车丢了,使我既伤感有欣喜的复杂心情,并且自己买了一辆流行的漂亮新车。这个部分是全文的主要部分,同时也是过渡部分,由“伤感与欣喜”的矛盾心情,暗示出本文的主题:情感传承和时代发展的矛盾。
第10段,第7-10段写别人的自行车,是文章的第三部分。第7段直接点出主题——这世界变化快,自行车和人生都是如此。新车、老车对比,父辈和子辈对比,最后通过新旧车的对话结束全文,深化主题,引发读者思考。
可见,全文的叙述顺序或者说逻辑主要围绕自行车展开,主要写了几件事:父亲骑车带我去看病,我骑车出去玩却找不到车了,父亲给我买了一辆自行车我却考学到外地去了,父母亲给我托运自行车,我的自行车丢了又买了一辆新的,骑车的父女俩的“对话”。而核心则是“变化”,从过去到现在,从旧车到新车,从父辈到子辈,世界在变,时代在变,观念在变,但没变的是父母对子女的关爱,是年轻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二、鉴赏与评价(品读)
文章结构清晰,前后照应,表达娓娓道来,非常朴实,没有渲染。但在平实的叙述中,我们可以体会出作者对父母的关爱的感激之情,对未来生活的向往之情,以及对人生的思考。
1. “黑色车身,造型憨厚坚固”,寥寥几笔就写出了当时自行车的特点:朴实而坚固耐用。
2. “一直骑着它早出晚归”,加上“六十年代”“八十年代”的时间限定,在长达十几二十年的时间里,父亲的自行车一直在很好地工作着,突出了自行车坚固耐用,照应了前文“坚固”,也暗示父亲对自行车非常爱惜,保养得很好。所以也有下一句“总是……擦拭”。可见,几句话语意连贯,顺势而为,但都是为了说明自行车与父亲的亲密关系。
3. “现在……生命”这句是个转折句,从自行车与父亲的关系,转到与我的关系。也是过渡句,引出下一段的内容,并进一步对这句的内容作了解释说明。这样写,也能引起读者的好奇:为什么我要感恩自行车呢?为什么自行车能维系我的生命呢?这种写法值得借鉴。
4. “许多早晨和黄昏”“来往与去医院的路上”承继了上段最后一句的内容,突出自行车于我的重要性。
5. “乡村地带海浪般起伏的泥路……像一只小舢板……熟悉水情的水手”,几个比喻写出当时的情景,画面感很强。作者用父亲骑车带我去乡村看病的典型事例,既是说明自行车于我的重要性,更是对父亲的感恩之情,也为下文“异样的亲情”做了铺垫。
6. “异样的亲情”,“异样”是不一样、特别的意思。对自行车怀有亲情,看似不合理,但有上文的铺垫,也就顺理成章了,也因此加上“异样”二字。
7. “我觉得许多半新不旧的……都散发出我父亲和我自己身上的气息……”这一句照应了前文的“异样”,因为我经常骑坐父亲的自行车,所以对车亲近有感情。另外,这句也说明那个时候自行车品牌、款式非常单一。我国曾被称为自行车王国,但主要就是凤凰、永久几个品牌,款式也26式、28式等几种,所以大部分自行车长得几乎一样,除非车主另外加点什么以示区别的装饰,否则还真是不好区分。
8. “流露出失望的表情”是因为我毕业后没有回到父母身边工作,父母所以失望。孩子小的时候,父母总是希望孩子长大有出息,可一旦孩子长大后离开了,父母又希望孩子能留在自己身边。这就是亲情的矛盾。
9. “都用布条细致地包缠着”“轮胎,鼓鼓的”,这是细节描写,写出父母亲对车的爱护,间接表达出父母亲对我的关爱。亲情就是这样,往往融在一些不起眼的小事小情上,如村口巷口的久久的观望、转角瞬间的一瞥、一碗熬得浓浓的汤,等等。写作也是这样,越是不起眼的细节上下功夫,越能达到充分表达的效果。
10. “因为我知道……生活将有所改变”“就像听到了奔向新生活的发令枪”既是写我参加工作了,要独立承担起责任,面临新的生活和挑战,又是自行车方便了我的工作、生活,更是担负了父母亲的厚望、爱与鼓舞,有激励也有责任,使我要积极努力地面对工作和生活。
11. “那辆自行车我用了五年”“与我父亲的那辆何其相似”说明车老了,旧了。车买了4年用了5年,总共是9年,也的确是老旧了。这样的表达,为下文丢车、买车做了铺垫。
12. “他们以为……大半个人生”,这里表面上是写车,写父母的想法,也的确具有普遍性。但是,社会的发展变化何其快,这样的想法往往要落空,就像孩子长大往往不能留在父母身边一样,也让父母的期望落空。
13. “现实既令人感伤又使人欣喜”这句话内涵非常丰富。表面上是写车被偷了的感伤,自己由此可以买新车的欣喜。但感伤的不仅仅是车丢了,还因为车凝聚了父母亲的关爱,并由此产生的精神负担(下文有“卸却负担的轻松心情”);欣喜的是能买新车,更是能放下负担,自由地奔向向往的新生活。正所谓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如果不是小偷偷去,父母给买的这辆凝聚了无数关爱和心血的车,还真不好处理,丢掉于心不忍,不丢掉又不能买新车。有时,父母的关爱对子女来说往往是个负担,因为子女怕辜负了父母的关爱和期盼。此处,感伤和欣喜两种心情形成对比,强化了表达效果。
14. “这世界变化快”点明主题,时代的发展变化,引起观念的变化,父辈和字辈的观念出现代沟,而情感又在传承、延续,这就出现矛盾。我们在生活中都要面临这个矛盾,如何处理好,实在是个难题。作者通过本文引发读者就这个问题的关注和思考,正是写作目的之一。
15. 用“如同时装般”来形容流行的新车,用“像一张老人的写满沧桑的脸”来形容老旧车,用比喻和对比,既形象又形成反差,新老车实际分别代表了年轻一代和年老一代,代表未来、新的生活和过去、爱的负担。
16. 最后三段深化了主题:时代发展与情感传承的矛盾关系。作者用这样的形式结尾,很有特色,非常巧妙。从写作手法上看,可做两种理解:可以理解为用拟人的手法,让自行车说出“慢”与“快”、“过去”与“未来”的矛盾,也可以理解为用借代的手法,用新、老自行车代指女儿、父亲,实际是两者的对话。这一构思新颖、巧妙。此外,父女的关系、老车和新车,与前文我与父亲、我的老车和新情况类似,由一个家庭和个人,扩展到社会上随机的一个家庭和个人,使得这个主题(即发展与传承的矛盾关系)具有普遍意义。老旧车代表了过去、代表了父辈的关爱,新车代表了未来,代表时代发展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
三、情感与观点(评读)
作者用自行车这一普通交通工具来表现父母亲对自己的关爱和期盼,表达了自己的感恩之情,同时又引出父辈和子辈在社会快速发展中产生的代沟,由此引发思考,激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作者由父亲的自行车写到我的自行车,再引申到别人的自行车,实际是从父辈对子辈的关心爱护写到这种关心爱护子辈知道感恩,但同时有变成束缚子辈的一种负担,这种情感传承是希望永久的、紧密的,但与时代的发展、子辈的追求又是矛盾的,并且这种传承与发展的矛盾,在社会的父辈和子辈中普遍存在。
文章用新、老两代自行车的对话做结尾,对话好像是新老自行车之间说的,但何尝不是两辈人之间的对话?这样写,既表达了观点,深化了主题,又不至于太过直白,给读者留有想象、思考的空间,就像中国画的留白,令人回味无穷。
本文中,作者仅通过自行车这一载体,引发出了情感传承与时代发展的主题,揭示出这一主题中存在的矛盾,但并没有给出解决办法,一来可以引发读者联系自身和社会实际进行思考,二来这个问题难有固定的解决方法,甚至可以说,没有绝对的解决办法。这个矛盾是必然存在的也是永恒的,是每个人一生都要面对的问题。每个人、每个家庭都只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权衡利弊,平衡传承与发展的关系,方有可能达到家庭和睦和个人发展两全其美的境界。这也是这篇文章的意义和目的所在。
作者的原作篇幅很长,命题时做了大量删减。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读原作,想想删减后的文章与原文相比,在主题的呈现和表达上有哪些变化,删减掉的内容对表达主题有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