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写作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怎么解决
(2018-03-22 14:01:21)分类: 中考作文 |
摘要:学生作文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大都与语言表达相关。因此可以这样概括,作文语言的“一般化”倾向,是语言叙述平淡缺少个性的结果;思路不清和结构平面化,则是由于缺少必要的语言作为表达基础及构思与语言表达相游离造成的,而语言滞涩和语言平淡,是语感内涵含混和缺少运用语言技巧意识的必然结果;素材单一、千篇一律以及无病呻吟有明显的编造痕迹,则与素材和语言的双重缺乏有关。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目前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必须从语言上存在的问题入手。
中国论文网
在写作教学中,由于长期应试教育结果,在学习中学生往往只有单一的目标――如何应对考试。与写作能力相关的基础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其原因就在于它不能直接迅速地提高作文的分数。也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往往忽略对于素材的积累、对于语言的提炼和对于表达能力的培养这些基本的作文教学元素,而是在缺少必要基础前提下,硬性灌输给学生不同体裁的不同构思模式。诸如记叙文,开头如何引出事件,中间如何叙述,结尾如何对事件进行升发;议论文如何提出论点,如何围绕中心论点安排分论点,论据如何说明论点等等。这一切对于缺少积累和实践的学生来说,教师是纸上谈兵,学生的能力培养不过是空中楼阁而已,纯属空对空的模式。这样情形学生难免失去对写作的兴趣,其弊害在具体作文中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语言的“一般化”倾向
所谓的“一般化”倾向,主要表现为缺乏全局性,许多文章放到一起,千篇一面,许多话说了和不说没有大的差别。这种“一般化”倾向非常普遍,实践中,通过对三个班组的调查统计,这种现象在百分之四十五左右的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般化”在作文语言表现上尤为突出。
1.平淡无味,没有特色。从事写作教学十几年来,常常被这样一种局面所困惑:好多学生,让你很难找出具体的毛病和不足,但读其作品后又留不下一点痕迹,要写出具体的具有指导性的评语,便成为教师的一大难题。如果写不出一语中的的评语,会进一步打击他们的写作积极性。如一个学生写了一篇题为《汽车上的真情》,作文不仅语言平淡无味,而且也没有感悟的独到,尤其是老奶奶说:“要去帮女儿干活”“车上的人听后,无不掉下激动感人的泪水”之类的语言显得过于煽情。另一个学生写出的《尴尬的遭遇》中,是在汽车站的经历,当时一个穿着“带着补丁”衣服的老人和他要钱,当时他很同情老人,但手里只有十元钱,于是当老人盯她的钱看时,她的眼泪便不住地滴在手上,浸湿她仅有的十元钱。这些现象的虚空,不仅表现了学生在生活感受上的不足,同时也表明了语言积累和运用的明显欠缺。
2.追新求异,语句不通。应试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不顾语文教学的自身规律被考试这个指挥棒而左右,为了适应应试教育而出现的一系列关于作文体例、结构新的方式、方法的传授等等,使学生在作文的个人兴趣和爱好,无形的被剥夺,但是中学生活泼的天性,对新奇事物的热衷,又往往使他们不满于应试教育的禁锢,于是自主的写作中,为了同他们讨厌的作文形式和要求划开界限,有意无意地追新求异,从而造成了语意含糊,语句不通的弊端。如一个学生在《回首》的作文中表达自己对过去没有很好地抓紧时间学习,现在悔悟了。其中写道:“夏天的炎热蒸腾了对春天的遗憾,使它化成了股股滚热的蒸气,于是遗憾变成了动力。这股动力在我体内运行,击败了所有的懒惰。”这段话完全可以用很通俗的话来清楚的表述,而这个学生用了这种自己认为是很深刻富有哲理的语言,而不符合语言的规范。另一个学生在《秋的叙说》开头写到:“春天,金种子落地发芽;夏天,种子茁壮成长,开出艳丽的花;秋天,丰收了更多的金种子;冬天,瑞雪三层兆丰年。”然后下面的部分就开始写秋天。当问及学生为什么要这样写时,她毫不掩饰地说,这样写有诗意,有抒情性,好多名篇文章都这样写的。学生根本就没有弄清楚,情绪的喧染在整个作文中的作用,只是觉得老师提倡和别人这样写有好效果要盲目的模仿。其实在这篇作文中,这一段开头对于表达效果没有丝毫的意义,相反由于词语单调、句子生硬反而会大大影响其表达效果。在一次自由命题作文中有个学生的题目命名为“我发现了自己的一个庄严的梦”;一个同学在行文中有一句“把影子投到自己的身体里……”这些表达更是让人摸不着头脑。
这一切归究起来依然是语言的障碍。
3.语言重复,缺少内含。学生的作文不同年段在字数上有不同的要求这是必要的。一般要求是初中阶段500~800字,高中800~1500字,也就是说关于字数的要求并不很严厉,但在应试教育中它却成为一个固定的硬指标,拿过学生的作文,首先看是否符合字数的要求,它几乎成为批改作文最为重要的标准。学生们因为忙于应付考试,本来无遐顾及课本以外的东西,甚至身边事物也因紧张的学习而被忽略,但指标是硬性的,如果达不到相应的字数,无论作文写的如何,其成绩都会受到影响。于是便在学生作文中出现了两种弊端,一是为了凑足字数不惜编造故事,拉长情节,使得写出的作文明显表现出虚假的成分,矫情的成份;一是为了凑足字数,一个事情或一个问题不断地重复,最后虽然字数达到了要求,而内容含量却十分有限。而且造成了语感上的滞涩。这两点在作文中的表现,最终表现为语言的矫饰和语言的重复。长此以往,学生在作文中便形成了一种定势,不管有没有字数要求都尽量地拉长篇幅。使语言的锤炼被无情地消解。
4.结构缺少必要的语言基础。在以往的作文教学中,教师为达到急功近利的应试目标,往往不顾作文的规律,在缺少必要基础的情况下却要从主题、结构及艺术手法入手,增加写作的篇幅和速度,结果造成了学生作文的悬空状态。这一点尤其表现在结构方面,由于教师在课堂专门训练学生结构文章的方式方法,使学生对于结构理论和具体方式掌握得很熟,而一旦进入实际写作状态,这些内容便成为与作文毫不相干的东西,经常出现的毛病依然如故。
具体体现在结构混乱思路不清。如在一篇《骄子们,听听国歌吧》的文章中,它的构思题纲写得条理是很清楚,要表达的思想:通过听国歌培养爱国主义思想。布局和结构:第一段,叙述爱国主义思想淡陌的现状;第二段,挖掘产生现状的原因;第三段,提出改变现状的办法――通过听国歌,做为触发点培养爱国主义情操。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以往教师对学生结构文章,安排情节方面的理论上的训练是有效的,然而这一构想在实践运用上却完全走了形。
从成文我们不仅看不出当初构思的痕迹,而且整体显得非常混乱。有了结构的理论和构思,却不能将这种理论和构思很好地运用在具体写作实践。这一方面揭示了没有语言为基础的构想,始终脱离不开空中楼阁的状态;另一方面,构思以及相应的文章结构,永远是外在的框架,这个框架只有运用含有思想内涵的语言的填充才能变成一个实体。
整体结构的混乱也导致了局部表达得不够通畅,如一篇名为《秋天》的作文,开头一段是这样的:清凉的秋雨送走了又一个躁热的酷夏,躁热的心终于肯静默下来享受一片清甜,乡间的路沐浴着那清爽的一切;惬意地将自己投影于那高的、远的蓝的天,无奈簇簇的白云遮住视线,小路急了,抖着身子,却怎么也抖不出夏日的泥烟;屋顶的烟囱抱不平,喷出墨的浓的烟柱,可调皮的风却将其撕碎,抛入天际,锅底的火苗,不甘心似的依旧卖力的舔着圆圆的锅底……它们很惬意,我想。可它们最终还是累了,在秋虫的提醒下,夜幕的驱赶下一一睡去。秋虫却不知疲倦地依然呻吟。
二、结构平淡,缺少内涵
写作结构上的不足不仅仅表现在构思与语言表述的脱节,同时即使构思与语言相对统一的文章中,由于语言积累的缺乏,在运用中也往往显示出单调和枯躁的特点,使文章的写作依然不能达到预期目标,这就表现为前面已经提到过的“一般化”倾向。结构平淡,没有起伏,叙述语言缺乏语感内涵、没有个性,看后似曾相识。如《在好友离开的日子》整个文章共计六百字,结构也比较紧凑,但却平平淡淡,两个要好的同学离开了自己,所引发的感情的起落应该是巨大的,然而这个大起大落的情感却并没有使文章在结构上有所起伏,而且内容显示出的低沉基调,也使文章缺乏思想性的内涵。这种现象由于在学生作文中较为普遍存在,加上结构和语句上并不能找出明显的错误而往往被忽略,实际上,由于它的存在具有普遍性,其弊端具有隐蔽性。所以对普遍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阻力更大,克服这一弊端所花费的心思也应该更大。所以这一点应引起广大教师的关注。
三、缺少运用语言技巧的意识,表达效果不佳
文通字顺是作文最基本的要求,在此基础上,还必须讲求语言的表达效果。而要提高语言表达效果,语言技巧的运用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几年来对学生作文状况的跟踪考察发现,学生作文表达效果不佳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少运用语言技巧的意识。如《青春畅想曲》文章将近七百多字,整篇文章几乎看不出语言技巧的运用,平平淡淡空空泛泛且带有明显的口语痕迹。“青春”的内含暗淡无光了。有些学生也试图用一些语言技巧,但由于对技巧把握的不够,也影响了表达效果。如一个学生写《想睡的滋味》,叙述上课时非常困倦又碍于老师的威严,想睡又不敢睡时写道:“上眼皮变得像铅砣那么重,急得我下眼皮一个劲儿想去举着它。”“下眼皮”怎么能“想”和“举”呢?同一篇文章中继续写道,当自己昏昏欲睡时,忽然听到教师的提问“这个时候的我,就仿佛置身于一个动物园狮子的牢笼前,刚才还漠不关心地瞥了两眼狮子,现在却发现狮子不知什么时候,从牢笼里悄无声息地站在我身边似的”这里用来渲染当时的紧张情绪是很生动的,但是“动物园”及“狮子”的比喻欠妥贴了。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学生们不仅运用语言技巧意识薄弱,语言技巧的具体内涵,感情色彩以及技巧同表现对象的对应关系也不堪了了。也就是说,要想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必须加强语言技巧知识的传授和语言技巧实际运用的训练。
四、对素材观察吸纳不足作文无话可说
学生在作文中除了语言自身制约表达之外,往往还受来自于语言之外因素的影响。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也不断地强调读写结合进行训练,然而,那些与分数并不直接发生关系的读,却没有落到实处,首先,为了应考学生本能地轻视它,拒斥它,并没有将它放到应有的位置。其次,学生大量的精力都投入到了背诵各科应考试题,学生的精力是有限的,而这有限的精力绝大部分都用在这种应考背诵中,学生根本无法静下心来阅读作品,于是通过阅读来积累语言的途径堵死了。这样就更加深了写作的难度,缺少必须的语言积累使得表达产生障碍,而缺少对周围事物的关注,又使得学生没有内容可写,没有素材可写对学生作文难度就更大了,即使在中表达障碍很少或没有什么障碍的学生,在这方面也有突出的表现,如一篇《秋天的叙说》全文从头到尾都在泛泛而谈,有关系的、无关系的汇集在一起,东一句西一句没一个具体的事件和描写对象,语言表达上虽然没有什么障碍,但读后却留不下什么印象,这是一篇很典型的缺乏素材的作文。由于缺乏素材,有些学生所写作文中引的事迹几近雷同,让人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不能不深感忧虑。试想学生自己想说的事情,或者是引发了学生表达欲的事情,学生在表达中尚有言不及意的地方,更何况缺少素材无话的事情,因此要想顺利地通过写作中的语言关,除了对语言本身进行大量的积累和实践之外,必须加强素材的积累,注意学生对周围事物的观察、理解、记忆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产生对写作的兴趣,让最初的语言训练与切实的生活感受紧密地联系起来,培养良好的写实习惯。
通过以上对学生作文中存在不足的基本情况分析,感到要改变学生现实的作文状况最主要的首先解决语言问题,因此我们可以这样概括:作文语言的“一般化”倾向,是语言叙述平淡无味乏少个性的结果;结构混乱、思路不清和结构平淡,则是由于构思缺少必要的语言基础及构思与语言表达相脱节的结果;而语言滞涩平淡无味,是语感内涵含混和缺少运用语言技巧意识的必然结果;素材单一无病呻吟,则是素材和语言双重缺乏的结果。因此要从根本解决学生目前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必须从解决语言上存在的问题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