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研究案例分析二
(2016-10-13 14:46:21)分类: 课题研究 |
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研究案例分析二
一、背景描述
《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一课的教学案例是我的一次公开展示课主要是向同组的历史教师展示历史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与学案导学的情况,公开课后历史同仁们进行了热烈的研讨。
上《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这一课时学校课堂改革实施不到三年时间,学生的习惯养成、小组合作意识以及历史学科与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有机融合还显得不够成熟,尤其是小组合作学习如何能更好地体现历史学科特色还属于起步与探索阶段。所以本公开课不仅引发了更多同仁们的质疑,也引发了我对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更多思考。
二、设计说明
【 教材版本 】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下册
【 课标要求 】知道辽、宋、西夏、金等政权的并立。
【 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了解这一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的基本史实,包括少数民族政权辽、西夏、金的先后兴起、陈桥兵变及北宋的建立、辽宋战争和澶渊之盟、宋夏和战、宋金战争和南宋的建立、岳飞抗金、宋金议和及对峙局面形成。把握民族政权并立这一特殊时代的基本脉络。
过程与方法:了解北宋与辽、西夏以及南宋与金的和战过程;运用归纳和比较的方法比较澶渊之盟与绍兴和议,客观分析澶渊之盟与绍兴和议的历史作用。认识到民族友好、民族融合始终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民族战争,对战争性质形成正确的认识不能用异族、侵略的说法,只能从正义和非正义的角度来分析,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即中国历史上所出现的任何民族都属于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从而更正确地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 教学重难点 】
重点:契丹的兴起和与北宋的关系、女真建金和岳飞抗金。
难点:如何正确评价澶渊之盟。
【 教学准备 】1、将学生按照6或8人分成10个小组各小组设小组长一名。
2、教师编写出相应的导学案。
3、由于本课内容较多,提前进行半节课的预习。
【 教学设计要点】
结合课标“知道辽、宋、西夏、金等政权的并立”的要求,再结合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理解,针对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我设计了十个小问题,列表格比较出现的十个政权的基本情况,评价“澶渊之盟”,画出本课中对峙政权的简单图示,找出本课中三次议和的基本情况关于岳飞的材料题。十个小问题相对应的就是各个小组的任务,小组在预习完课本内容后合作解决本组问题。
为了给学生更直观的印象和扩展相关知识,在这节课的设计中增加了多媒体的使用,主要是教师补充“岳飞”的视频和一些图片,以增加学生的兴趣,达到拓展知识、课堂总结的效果。
三、教学片断
第一环节:回顾反馈,温故知新。
形式:教师提问上节课知识点提问对象是中等偏下程度的学生,达到回顾、检测上节课知识的目的。
第二环节:预习交流,确定目标。
形式:由各小组针对预习过的情况进行知识点的再回顾主要采取对小组之间的互问、互查形式。其后,由教师在多媒体上出示本课学习重点及目标。多媒体展示本课重点。
第三环节:分组合作,讨论交流。
形式:教师将五个小问题,依次分配给各小组,各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积极准备,教师在各小组之间进行巡视,主要是引导第2组与第5组,因为这两组的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可能无从下手。
第四环节:小组展示,答疑解惑。
师:在经过了5分钟的激烈备战之后,现在是你们一展自己小组风采的时候了,课堂的大舞台将是各小组发挥自己能力的一方天空了我们一起来看看哪一个小组将是本节课的赢家。
小组以次展示,之后小组成员优先补充,其他小组之后补充,教师再进行完善。
第五环节:课堂小结,归类提升。
形式:通过多媒体展示如下“隋唐辽宋夏金元”的更迭示意图给学生以整体印象。
第六环节:效果反馈。
形式:学生独立完成导学案后面的检测题,时间允许,由学生自己讲解。
四、教学结果
《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一课的教学结果即即时效果,主要从学生的反映与教师的感受两个方面来谈论。
从课后和学生的谈话中发现,本节课学生掌握的情况并不是很好,对五个政权的基本情况比较清楚,但是各政权之间的关系不清楚,而且对于“澶渊之盟”和三次议和的情况不理解。
从我自己的感受来看,课堂上由于学生展示时间较长,教师的拓展稍显不足,尤其是在教材内容的深度上不够,尤其是对“战争性质如何界定是正义还是非正义”没有给学生讲述明白,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判断。其次,由于学生展示内容较多,学生在展示中出现知识点错误的问题,我的关注还不够全面。
从校内教师讨论看,不少听课老师基本肯定小组合作学习的必要性但也反映出本课存在的问题:教师对内容深度挖掘不够,有些知识点的讲解过于浅显,学生所展示的内容是孤立的、零散的知识点,而没有形成一个整体的知识框架,缺失了历史学习的乐趣。虽然基本全体学生都参与到了课堂活动中,但学生是否能真正掌握了知识。
五、教学评析及反思
本节课是基于历史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下的一节公开课,虽然教学结果离自己的预期还有一些差距,但这节课也看到了教学改革历史课堂的一些变化:1、学生参与课堂的意识已逐步加强,课堂上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尤其是中等程度之下的一些学生已经敢在课堂上频频发言,虽然只是一些简单或者重复性的知识。2、小组合作与展示问题的时候,组长已知道需要合作什么,有了初步的合作意识,其他组员已经可以仔细聆听别人的展示,而且聆听的过程也能提出自己的问题,具备了一定的思维的意识。
从本案例可以看出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下历史课堂的基本流程而在本课中最大的亮点、也最精彩之处就是十个小组的展示,十个小组的展示也是学生对本课重点知识掌握的一个反馈,而十个小组之所以能展示,主要是建立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但小组展示的内容似乎没有形成一个整体的知识体系,尤其是给学生的感觉本课的知识点是被分割的,尤其在课后的历史教师研讨中,不少研讨的教师都提出了类似的疑问,这样的历史课堂、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是否会冲刷掉历史学科本身的兴趣性,历史教学中教师讲述的过少,因为小组合作学习下教师的讲述的时间不能超过15分钟,学生是否能真正理解很多艰难的知识概念。
从《历史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的“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能力”这一规定来看,本课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上具有一定的优势,而且此模式若能长期坚持,对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一定的提高。
因此,通过对《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这一公开课的研讨与分析,我就越发的感觉到历史的教学如何才能更好地适应课改,如何更好地既能突显小组合作学习、自主学习与历史学科特色的结合、如何处理好教师的讲述与重难点知识的突破,这将是一个比较难以解决的问题。
当然,对于历史课堂中新教学模式的尝试,在初始阶段还只是停留在模仿,尤其是停留在套用固定的模式上,而对新教学模式下于历史学科特色的体现,还处于思考的初级阶段,这需要更多同行的研讨,需要更多人齐心协力的摸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