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小组合作学习有何不同?
第一次走进学习共同体的课堂,教师们普遍的困惑是,同样是合作学习,学习共同体与当前的小组合作学习到底有何不同?
陈静静博士进行了系统分析。她认为,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学生之间是否完全平等、彼此倾听,有没有组长;学生之间是否分工、分层;同学之间是互相教的关系还是互相学的关系;对学习设计的关注度如何;是追求一致的答案还是尊重学生的多元发现;是强化外在评价,还是培养内在兴趣。
关于小组内是否需要组长,曾经引发过不小的争论。小组合作学习通常是有领导者的,小组内各成员有明确的分工。在台湾新北市秀山小学校长林文生看来,指定组长或其他不同角色很容易导致学习的阶层化,学生之间也很容易产生互教关系,而“学习共同体”从一开始就非常强调学习者之间人人平等,没有领导者,没有分工,每一个同学都充分被尊重,而所谓的不同角色是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自然产生的,随着这一轮学习的结束,各个角色也自然消失。
与小组合作学习更多地鼓励学生踊跃发言、说出“我会的”不同,学习共同体课堂则更强调安静,强调学生更多地思考,强调师生、学生相互之间的倾听,强调学生说出“我不懂”“我不会”,强调向伙伴学习、向伙伴求助,互相激发内在的学习动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以往的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机会是不公平的,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课堂上教师没有时间对学困生进行指导,更多的是优等生展示的机会,时间长了,一部分学生就慢慢被边缘化,逐渐没了课堂参与的兴趣和热情。失去了学习的原动力、被边缘化的学生还会愿意倾听同伴的发言吗?还会愿意自己发言吗?于是,我们的课堂声音就越来越少、越来越小,最后只有一种语言——教师的独白”。
“静静地倾听,努力地思考或大胆地发问,充分表达或主动分享,是学习共同体的三个主要特征。”从问题出发,引发学生对文本的深度挖掘,与文本对话,与伙伴交流,从而碰撞出超越教师、超越教参、超越文本的深度见解。提问,缘于孩子本能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是孩子探知世界秘密的重要方式,也是孩子实现生命梦想的开端。孩子们通过细腻分析,提出有价值、有深度思考的问题。
“学情观察”是学习共同体与小组合作学习的又一大不同。学习观察员首先要锁定一名焦点学生,观察他的学习历程,然后记录学习中的关键事件,记录重要的时间点,观察重点是看学生是否安全、安心持续地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