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莱芜广播电视台“村庄影像志”电视纪录片:张家台(三)大榆山房

(2018-06-18 14:42:58)
标签:

张四教研究

张家台(三)大榆山房 

李晓霏  撰稿 

【解说】明崇祯末年,天灾人祸,民变四起。位于山东莱芜东北原山脚下的一个小山村,也已变得不那么太平。这年夏天的一个午后,一伙贼寇光天化日之下悄悄潜入村中。一座榆荫蔽日的庭院引起了贼寇的注意。让盗贼没有想到的是,当他们推门而入时,却发现大榆树下有一位中年人正手捧书卷读书。情急之下,这伙流贼手持长刀,直奔这个读书人而去。哪知这位读书人并不慌张,而是绕着大榆树与盗贼转开了圈。恼羞成怒的盗贼朝着读书人一刀砍过去,读书人灵活一闪,刀砍在了大榆树上。读书人顺势捡起地上的一块石头向持刀贼寇打去,盗贼登时毙命,其他同伙见状,夺门而逃。

这个故事尽管听上去颇有些传奇色彩,但是在四百多年前确确实实地发生过。故事的发生地就是在今天的山东省莱芜市张家台村,故事的过程就详细记录在村北一块立于民国初年的石碑上。这块石碑名为“大榆山房碑记”。

在这块石碑的起首处这样记载道:“大榆山房,在张家台庄北,临淄水,以庭有大榆树数丈得名,先兵宪芹公读书处也。”先兵宪芹公,就是指清代莱芜著名进士、官至陕西榆林兵备道按察司副使的张四教,也就是在民间颇具传奇色彩的张道一。此公,便是碑文中所记载的机智退贼的读书人,而故事中所指的榆荫蔽日的四合院便是“大榆山房”。

【采访】张俊义:这里就是大榆山房的遗址。大榆山房不是指的哪一口屋,指的是整个四合院,这个四合院叫大榆山房,这三间屋就是大榆山房的正堂屋。这个堂屋现在翻修了,但是规模没变,还是原来的大小,当时道一祖小的时候上学,家里给他请的私塾先生,就在这个堂屋里上的学,当时和他一块上学的还有本家里七八个小孩

【解说】明万历三十六年,即公元1608年初秋的一个上午,张家台村村北的大兴桥上走来一老一少两个人。走在前面的是本村德高望重的富户张布,身后是他的三子张四教。跟在父亲后面的四教磨磨蹭蹭,东张西望,看起来有些不情愿。

父子两人跨过大兴桥,穿过北阁子,向西径直走向一座四合院。这时,朗朗的读书声从庭院里传来,四教抢先一步,溜进大门。然而,他并没有循读书声而去,而是直奔院中一株硕大的榆树,显然这棵老榆树吸引了他。

眼前这棵榆树足足有十七八丈高,需要七八人才能合抱,老树新枝,纵横交错,把整座四合院遮了个严严实实。站在树下,很快,四教就找到了那个掩藏在树冠之中的野雀窝,比家中的柴火垛还要大。春天采榆钱,夏天掏鸟窝,秋天玩毛虫。老榆树曾给四教和他的玩伴带来无尽的欢乐。

当张布父子跨进庭院的大门时,一个老先生殷勤迎了出来。这里,是张家台张氏一族的家学。学校的房舍正是张布的祖宅。

自明朝初年原山张氏始祖张权迁居张家台以来,张家世代务农,鲜有读书人,到七世张布这一代,已过去百年。

张布有感于原山张氏百年来科甲不兴,就在他捐资修建大兴桥后的第二年,出资创办了这座张氏家学,并把读书的希望寄托在三个儿子身上。特别是最小的儿子四教,最聪明也最顽劣,这让张布既喜爱又感到头痛。他希望教书先生能对四教严加管束。

入学的第一堂课,教书先生就打算考一考四教。

【采访】张氏后人张章:老师说咱做个游戏(往前挪的),我坐在这屋里,别拉别拽,能把我叫到外面去,谁就赢。特别是大学长,用尽了一切办法。大家让道一请,道一说:“我试试吧。”道一说:“老师,我笨拙拙的,我没有才能把你老人家请出去,我可有办法把你请进来,你出去我请进你来。”老师说:“那我倒要看看你有啥本事能把我请进来。”一出门,道一说:“老师多有得罪。”老师就哈哈大笑,把他扶起来:“道一你是个聪明孩子,你聪明过人。”大学长是咋回事,老师颠颠这个腿,我已经出了屋了。

【解说】在父亲张布的庇护下,张四教在张氏家学度过了十几年无忧无虑的求学时光。他本以为日子会一直这样继续下去,但是随着父母的相继离世,他的命运由此逆转,父亲创办的张氏家学也因无力支付私塾先生的教书费用,被迫解散。

教书先生走了,一起求学的同宗兄弟走了,曾经书声琅琅、笑语喧哗的张氏家学顿时冷清下来。院中只剩下张四教和那株老榆树,偌大的家学就这样成了他一个人的书房。作为这座书房的唯一主人,张四教给它起了一个名字。这个名字,伴随了张四教的一生。

【采访】王育德:我这里还收藏了一个张道一的印章,这上面刻的什么字呢?大榆山房。大榆山房就是张道一在张家台读书的地方。

【解说】从六岁进入大榆山房读书,到清顺治二年四十三岁时考中举人,张四教与院中的老榆树为伴,在大榆山房度过了三十七年的时光。

中举后的第二年,即公元1646年农历三月十八,张四教联捷进士,二十天后踏入仕途,从此大榆山房再也没有等来他的主人。

277年后即民国12年的春节,张家台村来了几位气度不凡的人,如同当年年幼的张四教,他们也是直奔北阁子以西的大榆树而去。此时,大榆山房倾圮已久,只剩下那棵古老的榆树还孤零零地站立在那里,树干倾斜,亦不复当年的繁茂。同行的一位老者默默站在老榆树下,伫(zhu四声)立良久。他就是张四教的九世孙、原山张氏的另一位巅峰人物、清末进士张梅亭。这年农历二月,在大榆山房旧址,立起了一座石碑,这就是今天人们看到的“大榆山房碑记”。然而,让张梅亭没有想到的是,仅仅过了两年,那棵挺立了500年的老榆树终于倒下了。

【采访】张氏后人张俊普:民国15年这个时候,它这个树身已经是空空的了,它这个树身是往南张张着,就和再倒似的。有一回刮大风下大雨,风和雨特别大,就把这个榆树刮倒了。当时,这树是往南歪,刮得又是北风,按理是往南倒,结果是往北倒了。说来也巧,西面、南边东边都有房子,唯独北边是空闲地,它就往北边倒了

【解说】清顺治十三年,即公元1656年,在外为官十年的张四教解任归里,然而他并没有回到老家张家台,而是定居于莱芜县城南门里。在这座张氏官宅最显眼的位置,悬挂着一块巨幅匾额,由当朝两位一品大员撰写,一位是相国孙廷铨,一位是相国陈廷敬,这块来头极大的匾额之上却只镌刻着四个字:大榆山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