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第 5 期人物:邵郡华
人物:邵郡华
出生年:1989年
出生地:福建马尾
来美时间:2000年初
在2000年移民美国之前,邵郡华从来没有见过自己的爸爸,只是见过爸爸的照片,在电话里听到过爸爸的声音,每年会收到爸爸从美国寄来的小礼物。他从家人那里听说,他出生那一年,爸爸跟村里很多人一样,到美国去”做工“了。在去美国之前,郡华的爸爸在当地冷冻厂当厂长,后来因为效益不好才决定出国挣钱打拼。虽然算是“留守儿童“,郡华从小生活无忧无虑,性格也很开朗。他的爷爷是在村里是村长,非常德高望重,村里人也非常尊重他们一家。
1998年,母亲告诉他,要准备移民出国了。“当时心里就是好开心啊!心想终于要出国了!能见到爸爸了!”虽然已经过去十几年,但郡华说起当时的情景脸上放光,仍是十分兴奋。不过问他终于在纽瓦克机场见到爸爸了,有什么感想,有没有哭,他倒是不好意思笑出了声:“没哭没哭,下了飞机见到爸爸,因为时差就只觉得困,特别想睡觉。”
父亲像其他福州移民一样,在美国做起了餐馆生意,母亲则在成衣业工作。郡华来了美国之后进入当地小学上四年级。因为喜欢泰塔尼克号,就起了跟男主角一样的英文名Jack。小学的生活对于小郡华来说充满美好回忆,但毕业后进入家附近的中学,却让他遭受了不少委屈。因为刚到学校还没有朋友,形单影只,被学校里的混混们盯上了,遭到恶作剧。为了不被欺负,他也跟学校里面福州小青年们混在了一起,寻求保护,也结识了不少朋友,最后学校的混混就不敢再惹他了。
也许是因为这种经历,让他很重视哥们情义,待人也颇为侠义。采访当天郡华开车带我们到吴颖翩家里。他们两个中学在同一个学校上学,这么多年来关系都不错,我们采访时,两人也不断相互调侃吐槽,而且还是夹着广东话、普通话、英语,逗得我们直乐。
对于身份认同,郡华似乎更敏感些。他直言自己还没有考虑过入籍,因为在美国,他始终感觉因为自己的亚洲脸长相被视为”外国人“。但他喜欢美国的多样性,也相信在这个国家,只要努力就可以成功。
http://ww2/large/006ySUIXgw1fbddw50lbbj30hl0boac9.jpg
采访实录
Q1:什么时候知道要移民的?那时候有感觉吗?
98年的时候妈妈就说要准备出国。听到要移民的时候很兴奋,我没见过我爸,我出生的时候他就已经去美国做工了。想着要出国了,很开心。那时候在学校还是中队长,两个杠。小学的时候在村子里,同姓的村,大家都认识。
我记得飞机降落在纽约的机场,爸爸来接我们。那时候也没哭,我就困,想睡觉。
Q2:去之前对美国的想法?
小时候看好莱坞电影的印象。《终结者2》高楼大厦,机关枪射来射去。在我印象里老外就是大个子,很壮,都很man。
Q3:为什么会带着这样一件衣服过去?
那时候准备要出国了,要去买点东西,也就刚好去别的地方逛逛。我妈带我就去了趟上海、北京,还有青岛,去逛商场。那时候我就是农村人进城,商场都没见过,电脑也是第一次见。在青岛的商场,看到电脑都好贵,那时候要上万块钱。我妈就挑了一件大衣,她说国外比较冷,就买了。但买了之后没怎么穿过,一直跟我到现在。当时我记得有带红领巾,但是搬家之后就不知道放哪了。中队长的标志性我也没带出来。
http://ww2/large/006ySUIXgw1fbddwj50fdj30h20bjq5v.jpg
Q4:来了之后是怎样的生活呢?
中国人因为腼腆,个子不大,在七八年级的时候就会被欺负。有一次走在路上就发现自己头发湿了,回头看就有一个人冲我吐口水,我看到他他还看着我笑。还认识了一些中国小混混,也是福建人,我就和他们达成一片。他们就像说,你需要帮忙,我们可以帮你出头。感觉黑白两道都要混。那个年代,很多辛酸史。大约12-14岁的样子。最可怜就是在那时候。
后来英文学好了,跟人家打成一片了,老外就感觉,你好像融入进来了。因为他们专门欺负那些看上去没朋友,不会讲英文的,看上去打了也不会还手的。后来被他们欺负了才发现需要改变了。我就跟中国小混混在一起吃饭、聊天、在操场上走走,他们就会觉得,“这小子挺好的”,见个面就会hello打招呼。
小学五年级的时候老师还不错,学得很快,初中就融入到老外的圈子里面,接触得多了英文就讲得多了。
Q5:回去过中国吗?
一直都没回去。最近几年有打算和朋友去玩。现在时间太久了,国内的样子基本上都记不起来了。
Q6:上大学有很大压力吗?学科是怎样选择的?
考了SAT,父母还是给压力,以后打算做什么,如果打算做餐馆就不用上大学。想到还是要做别的,所以就考大学了。因为爸爸开餐馆,我14岁就出去找工作了,赚点零花钱。在商场做过工。
刚开始的时候想找专业一些的学科,比较容易找工作,那时候说男护士很缺,所以读了护士。但读了一个学期就发现不适合我,真的太难了,我读不进去。后来就转学读商科,读了库存管理。
Q7:工作中的生活是怎样的?
在宾州工作三年,说不上exiciting,很calm,不像纽约这么浮躁。那里的人更友好。平常的周末我会开车回家,1小时40分钟。在公司我有几个中国同事,也有几个老外,年轻人都挺不错。 但现在我正在考虑搬回纽约。在那里的工作不算因为现在27岁,考虑结婚安家的话,那里中国人很少。我并不是说觉得不能和外国人,但还是偏向于和中国人结婚。
Q8:怎么看自己的身份的?
归根结底,永远都是华人,都是中国人。因为中国人的话,可能意味着有个中国护照,在中国生活。但在美国说华裔美国人(Chinese American)更确切。
Q9:是否考虑去中国工作呢?
不反对。但如果婚姻在这边的话,会尊重家人的想法。
Q10:现在是否有入籍?为什么?
目前全家都还是拿绿卡,还没有考虑过入籍。
小时候在这里长大,经过很多辛酸的历史。会发现,就算拿到美国护照,别人看你的眼光,还是当你是中国人。去工作,在外国人的公司,他们看你的眼光,还是你是少数族裔(minority),你不是美国人的长相(average look American),你看起来不一样,尤其是你有一张亚洲脸。在他们的内心深处,还是把你当作局外人(outsider)。这个情况现在在改变,但是,总体来说,人们还是那么看。他们不在你面前说,但仍然是那么想的。
Q12:平常都用什么语言沟通?
在家里说福州话和普通话。小时候在广东人开的日托中心呆过,所以也会讲广东话,在学校和广东的朋友会说。
Q13:喜欢美国的什么?中国的什么呢?
中国:更多是因为是自己的祖国,小时候出生,长大,身边的人很熟悉,很有亲和感,在中国读书也更卖力。我还是比较喜欢中国的山水。小时候的记忆更多是和身边小朋友玩耍。
美国:这国家很多样化。跟中国相比,只要你肯努力,就有一定的回报。我不敢说全部人都这个样子,但我觉得大部分人努力都会有回报。我看到无论在学校,还是工作,身边肯努力的人大部分都成功了,毕竟美国不像中国那么讲究关系,美国社会成功还是要靠个人能力的。另外美国有更多语言上的自由。
庄巧祎 采访 & 齐林 拍摄发自 美国 纽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