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传统直握式乒乓球拍会退出历史舞台?

(2017-05-24 15:27:50)
分类: 乒乓创新理念

 

 

 

传统直握式乒乓球拍会退出历史舞台?

 

    一般认为乒乓球运动起源于十九世纪末的英国,由于创意来自网球加之在桌子上面进行活动而被称作桌上网球(Table tennis),Table tennis出现不久,便成了风靡一时的热门运动。20世纪初,美国开始成套生产乒乓球的比赛器材,一位美国人根据乒乓球撞击时所发出的声音创造出ping-pong这个新词作为他制造的“乒乓球”专利注册商标。Ping-pong后来成了table tennis的另一个正式名称,当它传到中国后,人们又创造出“乒乓球”这个新的词语并被广泛使用至今。乒乓球运动虽然是一项比较新兴的体育项目但其技术花样繁多从事这项运动的人们必须充分灵活运用大脑眼睛及四肢才能达到较高的水平,同时运动时大都在室内进行不受天气变化的影响男女老少均适合参与并有其平民化属性,所以自1959年中国乒乓球运动员容国团在第25届世乒赛男单比赛中为中国夺得了有史以来的第一个世乒赛冠军后,乒乓球运动便在中国蓬勃兴起。
    作为乒乓球运动中的主要工具-乒乓球拍,也经历了从最初的木板拍到覆盖羊皮、橡胶皮、厚海绵直到今天这样覆盖正胶、反胶、生胶、长胶等多种不同套胶以配合多种多样的技术要求。在乒乓球技术方面,长时期以欧洲为运动的主体,横拍削球打法曾是乒乓球技术的主流,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日本乒乓球选手将厚海绵用在球拍上面并创造了弧圈球打法使球速和旋转有了大幅度提高,丰富了乒乓球运动的打法,从此开启了乒乓球进攻技术为主导的新时代,日本也超越欧洲称霸世界乒坛。进入六十年代,中国根据自身特点创造了直拍正胶近台快攻打法,注重前三板采取先发制人灵活多变的技术很快就取代日本成为世界乒坛新霸主。进入七十年代,经过长期低迷的欧洲乒乓球在吸收借鉴日本弧圈球技术和中国近台快攻技术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体能力量优势及横拍两面发力充分的特点创造了弧圈球结合快攻打法(弧快或快弧),这种崭新的打法很快就展现出他的优势,以中日韩为代表的亚洲选手在在欧洲选手凌厉的弧圈加快攻面前难以发挥过去曾有的优势,这给传统的中直日直打法带来了巨大冲击,从此国际大赛中传统中直日直打法渐渐弱化,横拍进攻打法开始成为乒乓球技术的主流,众多中国年轻一代选手尤其是女选手也开始放弃传统的直拍左推右攻打法而选择了使用横拍,由于乒乓球在中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加上国家大力支持、运动员刻苦训练等外国运动员无法比拟的优越条件,短短数年间使用横拍进攻打法的运动员就开始在国际大赛中担起重任,中国乒乓球重回世界乒坛的制高点并保持至今。近几年使用横拍进攻打法的新生代世界冠军层出不穷成为主流打法,横拍技术水平也是日新月异,目前活跃在世界乒坛的年轻选手张继科、马龙、樊振东等等都是横拍进攻打法的佼佼者。
    正是因为中国乒乓经过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积累了坚实的基础,各种打法人才辈出,自容国团1959年赢得第一个世界冠军至今,中国乒乓球队50多年来在世界三大赛事中共为祖国夺取了200多个世界冠军,并且囊括了多届世乒赛及奥运会的全部金牌,创造了世界体坛罕见的单一项目长盛不衰的奇迹,形成了当今“世界打中国”的格局。
    尽管中国乒乓球在世界上一国独大的局面难以被撼动,但是繁荣的背后中国传统直拍打法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尴尬与危机,这种尴尬与危机能否化解用什么方式化解是摆在所有关心国球发展的人们面前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众所周知,在当今社会科技飞速发展的环境中体育运动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更加科学合理的运动器材及训练方法都带来运动成绩的显著提高,对运动员心理素质、体能及技术要求极高的的乒乓球运动也首当其冲遇到了很大挑战。当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瑞典为代表的欧洲横拍两面进攻打法引领世界乒乓球技术潮流后,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都在积极研究对策来应对新的挑战,除了更多的年轻选手使用横拍进行训练及比赛外,老一辈世界冠军、德高望重的前世界乒联主席、中国乒协主席徐寅生先生在八十年代就积极倡导乒乓创新、提出直拍横打(反打)技术的概念和必要性以抗衡强势的横拍两面进攻打法。当时国家队世界冠军刘国梁、马琳都在传统的直拍左推右攻打法之外练习了横打(反打)技术并在比赛中有所应用,直到后来的王皓才将横打技术掌握运用的非常熟练,在比赛中王皓几乎已经不再使用传统的直拍推挡技术,所有反手位的来球都基本上使用拧拉、快拨快撕、对拉等进攻打法回击,王皓的直拍横打(反打)技术在世界乒坛独树一帜并在多次国际大赛中取得冠军成为世界顶级乒乓球选手中的一员。王皓2014年12月正式宣布退役后目前世界冠军级别的乒乓球运动员中仅有许昕一人在使用传统直拍,在技术风格上许昕更接近欧洲选手大都是在中远台以拉球为主并非传统直拍近台快攻打法。至于许昕在比赛中使用直拍(横打)反打处在怎样的应用状态人们还不能像对王皓那样做出定论,但是2016年里约奥运前接受新浪体育记者何霞采访时的对话应引起广大传统直拍使用者思考,新浪体育采访许昕的部分对话摘录如下;

     专访许昕:新技术乃灵光一现 盼每人一金

http://www.sports.cn/ 2016-07-21 11:29:00 新浪体育

新浪体育:这次在厦门的50天封闭集训,最开心的、自己觉得有进步的是什么地方?

  许昕:其实就是反手。教练问我这次封闭训练最大的感触在哪?我说手指头有的地方原来发不上力,现在能发上力了。

  新浪体育:能展开说一下这个新技术吗?

  许昕:其实也不是新技术,之前也在摸索,打了20年球终于知道哪个手指发力了。(笑)今天早上还跟吴(敬平)指导说,像王皓这种基础,可能从小就能知道哪些手指发力对他的反手有帮助,自己也试图去改正,改变自己的握拍和发力的感觉,但一直找不到一个方向,一直适应不了。

  这次突然灵光一现,觉得在训练中感觉不错,跟教练想的完全是吻合的。因为之前教练去说自己去做的时候,反差比较大。一直在改,也需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今早跟教练说直拍横打这个反手发力的感觉,有可能马琳打了这么多年退役以后都没有感受到,因为这个还是比较难。我有幸在退役之前,找到了这个感觉。因为相对我的这个打法更接近马琳一些,正手比较多,反手算是半路出家,一直想去弥补自己的缺点,而不是想去在反手上形成自己的体系或者说是优势,一直处于半摸索半试探的这种感觉。

  新浪体育:你所说的“灵光一现”是什么时候的事情?

  许昕:就是去日本公开赛之前三四天,突然在练球的时候感觉发力挺顺。自己一开始感觉不是手指发力,只是发力舒服了一些能发上力了,但具体的没找到感觉。第二天起来再练的时候还是这种感觉,慢慢就有了一些感触,然后自己每天在练,把肌肉的记忆给练扎实了,在比赛中更能正常地运用出来。

  新浪体育:这两点到底有什么区别,发力和不发力的难点在哪里?

  许昕:因为直拍的漏洞相对来说会多一些,一直在改规则对直拍越来越不利了。直拍的反手是一个致命的弱点,一旦对手抓不住直拍选手的弱点时,感觉全台都是他的优势,但是一旦被抓住这个缺点的话,整场比赛活活用一个套路、一个技战术就可以打死。

    大家在上面许昕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即使像他这样从小在上海曹燕华乒乓球学校接受系统正规训练、手感超众的世界冠军使用传统直拍横打(反打)时仍然有手指发不上力的问题,乒乓球爱好者都知道乒乓球技术水平的高低与击球时能否发力打出合理、高质量的攻球有密切关系。连世界冠军在使用传统直拍横打时都存在“手指发不上力”的问题,可想而知对于业余乒乓球爱好者来说练习直拍横打(反打)的难度有多大,归根结底造成这种直拍横打发力不充分的主要原因是传统直握式球拍设计不科学,过去主要打法为左推右推攻,反手位来球以推挡和搓球等小动作为主并没有显现出力量的绝对必要性(只有少数人使用反手攻球除外),推挡及搓球等技术动作都是用球拍正面来完成并不会感觉球拍有什么问题,只有长时间握拍过紧或大力攻球过多时位于虎口附近的手指关节处疲劳或疼痛,有些经常打球的直拍使用者手指会磨出老茧。但是当使用者以教科书规定的握拍方法用直拍横打(反打)时手腕关节外展就遇到障碍有种被锁止发不出力的现象,这是因为手腕的生理结构在钳形握拍状态下不适合外展发力,并且不容易控制球拍挥拍的角度,另外一个影响传统直拍横打效果的因素是支撑球拍反面的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占用了球拍很大空间,横打时有效的击球面过小而降低成功率,所以我们看到的现状是使用传统直拍打法的现役国家队主力队员中男子只有许昕一人、而女子为清一色横拍打法就不足为怪了。
    正因如此,我们在各地乒乓球馆看到的初学者(包括儿童和成年人)大都是使用横拍接受训练,为了保护我国传统直板打法,中国乒乓球协会规定省级以上团体比赛一定要至少一人使用直拍参加,这其实也是一种无奈之举变相来保护传统直拍打法的生命而不是遵循优胜劣汰机制让市场决定取舍,恐怕谁也不能保证这种用行政干预手段来延续传统直拍打法的方式到底能维持多久 。目前在中国熟练使用传统直拍打法的乒乓球爱好者来说四十岁以上者居多,其中也不断有人放弃直拍成为“直改横”,但鲜有人“横改直”。大家试想一下,当中国这个熟练使用传统直拍打法的群体若干年后老去时还有多少后继者呢?对于传统直拍打法来说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
    由此可见,如果没有乒乓器材及训练方法的创新与改变,传统直拍若干年后必定消亡,但是伴随中国几代乒乓球爱好者被证明行之有效的一些直拍进攻技术还会延续下去并发扬光大。以上仅仅是我个人对传统直拍发展方向的预测并非对广大使用传统直拍打法的乒乓球爱好者泼冷水打击大家练习横打(反打)的热情,我是希望通过这个话题抛砖引玉引起大家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并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因为弘扬乒乓文化是强身健体、丰富生活、利国利民、造福子孙后代的好事,是每一个乒乓球爱好者的共同愿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