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相声三个搭档

标签:
山阳供销社学泾河说相声文艺调演自编自演 |
分类: 宝应往事拾零 |
——在山阳供销社的日子

到了山阳供销社以后,公社文化站的陆书香站长经常抓我的差,帮他们搞个宣传橱窗呀,写篇报道材料呀,我也借着去文化站打打乒乓球。
1973年的夏天,陆站长告诉我,县里要办一个文艺创作学习班,每个公社要去人,我看你就去吧。能到县城有吃有住地玩上一个星期,对年轻的我来说也很很吸引力,我就答应了。
县文化馆主办的这次创作学习班住在会招,来自各个公社的学员也有不少是南京知识青年,一共近二十个人吧。前两天有集体活动,无非是找一些老师(好像有地区来的老师)作辅导报告,再请几个县里的创作骨干讲讲经验与体会。后面的日子就是各自写作品,把作品给大家讨论。
我是毫无准备来的,写什么呢?突然灵机一动,我写个相声吧。由于写“学泾河”的文字多了,首先想到的题材也是“学泾河”。泾河供销社当时是全国闻名的商业先进标兵,而我们山阳在宝应也是学习泾河供销社的典型,那就写个《学泾河》的相声吧。
这是我第一次写相声,虽然我从小听相声,肚子里也装了几十段相声,但写起来却不知从何下手,恨不得把以前相声中的手法都放进去。我写的这段子,可以说将“说学逗唱”都沾上点边。
初稿写成以后,文化馆的祁用奚老师很认真地看了,并提出了不少中肯的意见。我原先根本就没有想到,祁老师虽然是搞乐器、搞音乐的,但对于北方的曲艺也能说出门道来。我的原稿过于冗长,在祁老师的建议下,把后面一大段舍弃,内容就集中了。
这个段子一开头就用了“岔话”“抢话”的顶门包袱,以售货员与顾客的身份直接入戏
:
甲:您好,同志!
乙:您好,我是——
甲:您是来买什么的呀?
乙:买?我,我不——
甲:噢,您买布,有!请看:有粗布府绸和卡其,的卡线卡华达呢,有新型产品维尼纶,结实耐用又便宜。您买哪种?
乙:我不买布,我是说——
甲:噢,您买书,有!请看……
一岔再岔,直到用“三句话不离本行”引入介绍学习泾河供销社的主题。
这个相声中的“说”,由售货员李华、学习数理化、帮助修理犁铧、说出心理话这几个因素混杂组合,颠倒重复,成为一段绕口令,效果也不错。
有相声中的“学”,有用宝应方言学老农说话。
也有相声中的“逗”,像什么三番四抖的包袱、谐音哏、误会哏,都有。
相声的结尾还有插入样板戏的唱段。
这样“说学逗唱”四门功课也都凑合全了,当然是非常的肤浅,非常的粗糙。但总算是一个还能拿得出的相声了。
第二年,1974年,是《学泾河》这个相声大放异彩的一年,可谓连中三元。
1974年1月这个节目上了宝应县群众业余文艺创作会演的舞台。当时和我合作的是孙荣骝,他是陆书香站长推荐的,他插队在陆站长家乡的金庄大队。他是第一次说相声,但他在宝中上学时是宣传队的成员,所以上台起码不怯场。在当时宝应的舞台上,相声属于凤毛麟角,所以我们脱颖而出,还获了奖,可以说是初战告捷。不过,他这个搭档我竟然完全记不得了,还是他看到这篇文章后主动提起的,而他这一提,我全记起来了,真的是这回事。
1974年4月的扬州地区群众业余文艺调演大会,宝应代表队的节目也选中了《学泾河》,不过,当时的搭档换人了,换成了夏集公社的南京知青胡肄炘。从3月中旬起,我们集中排练了近一个月,那是一段难得的快乐的日子。我写过一篇《1974年的愚人节》,说得就是那段日子的事。我们的这个相声是一整台节目中唯一的曲艺类节目,在当时相声几乎式微的情况下,也算颇受欢迎吧,可说是再接再厉。

回到供销社,我邀请了朱崇禧为我捧哏,开始在下乡宣传时表演这段相声了。
1974年9月,在建湖举行的江苏省革委会商业局事业生产会议上,泾河供销社的文艺小分队被邀请专门为大会演出一台节目。县供销总社抽调了系统内的一些文艺骨干充实进去,我和朱崇禧的《学泾河》和另一个相声《批判会》也被选中。除了这两个相声,当时的总导演祁若炎还加排了几个节目。我们去建湖是乘小轮船到射阳再转船的,到了射阳先演一场热身。后来在建湖为大会演出,整场效果很好,我们的两个相声也受到广泛热烈的欢迎。
县、地区、省“三级跳”的演出,虽然是三个搭档为我捧哏,却收获颇丰,让我有点沾沾自喜。从这以后,写相声说相声也成了我的特别爱好。每年举办的县、地区群众业余文艺会演我都会有节目参加,这是后话了,说起来也有很多故事呢。
在供销社期间,除了创作了相声,我还创作了数来宝《你说这是什么队》、天津快板《林彪六大招》等配合形势的节目。

2014年我们在山阳供销社的年轻人一行重返山阳,当年94岁的杨正贵经理看到我和朱崇禧不但一口叫出了我们的名字,还说了一句“你们是说相声的”。可见这个节目影响之深。
当然,这些节目现在看起来没有太多的艺术性可言,也就是当时宣传的需要,更谈不上有太高的价值,但对于我们知青来说,是一份乐趣,大家可以聚集到一起,唱唱跳跳,远离平日沉重的劳动和繁冗的工作,也是难得的几日闲情,足矣足矣!